黄继忠论文-许豪

黄继忠论文-许豪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继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接受美学,《论语》,辅文本,对比研究

黄继忠论文文献综述

许豪[1](2017)在《接受美学视角下《论语》英译辅文本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两千多年来,《论语》作为儒学经典,被中国人奉为人生教科书,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19世纪以来,随着《论语》的对外翻译,《论语》在海外也开始广为流传,《论语》英译全译本共有29个版本。本文选取华人译者黄继忠《论语》英译本和比利时汉学家西蒙·利斯《论语》英译本中的辅文本为研究对象,依据德国姚斯(Hans Robert Jauss)的接受美学理论,结合法国文艺评论家热奈特·杰拉德的辅文本理论,对比分析两位译者在各自译本中增添的辅文本对译本在译语读者群中接受的影响。接受美学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以德国姚斯和伊塞尔为首的康斯坦茨学派提出的文艺美学理论,认为文学活动应以读者为中心,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之间的一个动态过程。接受美学主要包括四个核心概念分别为期待视野、视野融合、留白、审美距离。通过读者期待视野和作品视野的不断融合,使读者逐渐接近顺应作品中的新东西,进而促成良好的接受效果。接受美学理论给翻译的启示在于,翻译实质是一个有原文、译文、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所构成的多维互动过程,译者在翻译实践中,要重视译语读者的参与,充分考虑到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需求,采取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手段,以期达到译文在审美和接受效果方面与原文最佳近似。辅文本指在正文本和读者之间起着协调作用的、用于展示作品的一切语言和非语言的材料,是对正文的补充说明,能够为文本提供一种氛围,也为读者阅读正文提供了一种导引。因此,从译语读者角度来说,补充了相关辅文本的《论语》英译本可以扩大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促进英译本的接受效果。本文以黄继忠和利斯《论语》英译本中的辅文本为例,从接受美学理论中的期待视野、视野融合、留白、审美距离四个角度,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从前言和后记、发音指导、插图、注释等四个辅文本类型,比较两位译者补充的辅文本对于各自译本在译语读者中的接受效果。通过实例分析,总结出不同辅文本类型下的接受效果如何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前言部分补充的内容对于目标读者期待视野的扩充和重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前言内容的详细补充;采用注释的类型不同也对目标读者的接收文本其不同的作用:文内注释有利于读者及时了解正文,而尾注则有助于读者流畅地阅读正文而不被打断,两种类型各有利弊,因此译者在采用注释过程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插图的补充在重构目标读者期待视野过程中也占据一定地比重。总结说来,译者在翻译《论语》前,要设定好译本的目标读者,在翻译过程,要将译语读者纳入考虑,采取增添相关辅文本的翻译策略,扩大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促进译本的接受效果,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发展。(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7-06-01)

许豪[2](2017)在《接受美学视角下典籍英译文本意义实现的模式探索——以黄继忠《论语》英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给翻译研究的启示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要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然而要实现译文文本的意义,译者对译语读者期待视野的重构也同样重要,这在典籍英译中尤为突出。重构读者的期待视野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对文本进行信息补充,产生的信息即为副文本。文章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从期待视野和视野融合两个角度出发,结合副文本理论和深度翻译,探索典籍英译文本意义实现的模式,并结合黄继忠《论语》英译本,验证接受美学与副文本理论、深度翻译方法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期刊2017年01期)

温军超[3](2015)在《何处是“家国”?——黄继忠与《道德经》英译》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国"一词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同的指称形式,即传统的联合指称"家国"、分解指称"家与国"、现代意义的"国家"与"祖国"。黄继忠对"家国"理念的追求经历幼年时期的想象与青中年时期的激进与狂热,最终凝聚到《道德经》的翻译上。通过对《道德经》的翻译,黄继忠得到了身份彰显,而复杂的翻译动机、直译的翻译策略以及多种副文本因素的迭加,是他彰显身份的具体途径。(本文来源于《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孙超[4](2014)在《目的论观照下《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宗教内容的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古以来,宗教就与文学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文学作品的思想主题,而且构建了文学作品的部分内容。宗教内容的翻译,却处于文学翻译中边缘化的位置,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蕴含着浓烈的宗教色彩的文学作品。译者黄继忠翻译的《汤姆大伯的小屋》是这部作品的第一部中文白话文译本。这部译作一直受到读者的追捧,也成为学者进行翻译研究的蓝本。本文即选取黄继忠的译本《汤姆大伯的小屋》,探究译者在对宗教内容进行翻译时遵循的翻译原则与使用的翻译手法。作为本论文的理论基础,目的论是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学派的中心理论。根据目的论的观点,翻译是一种有特定目的的人类行为。目的论主要包括叁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与忠实原则。从目的论的角度,本文对黄继忠的译本《汤姆大伯的小屋》中宗教内容的翻译,进行了详细地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当译者黄继忠对宗教内容进行翻译的时候,译者遵循了目的论的叁大基本原则:忠实原则,连贯原则和目的原则。并且,译者使用了多种手法进行翻译:直译,直译加注释,意译加注释,增译,改变句子顺序,以及使用四字成语等来再现原文中的宗教内容。通过研究黄继忠对其译本中宗教内容的翻译以及处理,总结前人的翻译经验与方法,以期对以后译者对文学作品中宗教内容的翻译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4-06-04)

屠国元,许雷[5](2013)在《译在家国之外——黄继忠《论语》英译的策略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继忠于1983年受邀至美国讲授《论语》,在此后近20年去国离乡的日子里黄继忠相继翻译了《论语》《道德经》等中文典籍。透过其《论语》英译本,可以看到译者文化身份对译本形成的影响以及作为华人译者的黄继忠在其译本中坚持选择"直译"翻译策略的原因。文章尝试从文化身份建构视角探讨离散经历对黄继忠《论语》英译本形成的影响:基于海外华人译者共有的离散经历,黄继忠译本呈现出华人译者译本的共性因子;其次,从黄继忠个人文化身份诉求出发,探讨"直译"翻译策略所带来的个性译文。(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张晓华[6](2012)在《论Uncle Tom's Cabin黄继忠译本中民族性的异化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译作的民族性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反映在那个民族的传统的文学手法和文学体裁;其次,从谚语、俗语和成语之类反映出来;再次,体现于生活画面的民族特点;最后,体现在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本文从这四个方面来分析Uncle Tom's Cabin黄继忠译本中民族性的异化策略。(本文来源于《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张娜娜[7](2011)在《试析黄继忠译本《汤姆大伯的小屋》中的言内语境》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和语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境牵制翻译,对翻译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是语义的决定性因素,更是译者正确理解原语、准确表达译文的关键。语境因素的分析是准确翻译的基础,翻译离不开语境。言内语境是语境因素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更是不容忽视的。黄继忠译本《汤姆大伯的小屋》中的言内语境,包括语词语境,句子语境和段落语境,其在翻译中的重要性更是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来源于《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刘培现[8](2007)在《在石质文物保护领域不断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黄继忠是个大忙人。 刚从韩国首尔参加完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会议,又忙着去甘肃敦煌参加中国世界遗产监测会议。对作为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的他的采访只能在我市一个大型会议的间隙进行。 黄继忠是云冈石窟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他的(本文来源于《大同日报》期刊2007-11-16)

李约汉,刘杰,艾子[9](2006)在《云冈:永远的石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山西省云冈石窟,历经1500年的风刀霜剑,今天仍然屹立在大同市郊。我们只知道,这座拥有252个洞窟和5.1万余尊造像的巨大石刻艺术群,自从上世纪60年代初被国(本文来源于《地质勘查导报》期刊2006-11-02)

文辉[10](1999)在《余姚经济开发区创业启示 变思路为出路——访浙江余姚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黄继忠》一文中研究指出余姚经济开发区1992年开始筹建,1993年被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通过6年努力,已基本建成了一个外向型、多动能、综合性的新兴工业园区。在深入采访和了解之后,认为开发区第二次创业虽然步履艰难,但是(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信息》期刊1999年01期)

黄继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接受美学的读者中心论给翻译研究的启示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要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然而要实现译文文本的意义,译者对译语读者期待视野的重构也同样重要,这在典籍英译中尤为突出。重构读者的期待视野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对文本进行信息补充,产生的信息即为副文本。文章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从期待视野和视野融合两个角度出发,结合副文本理论和深度翻译,探索典籍英译文本意义实现的模式,并结合黄继忠《论语》英译本,验证接受美学与副文本理论、深度翻译方法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继忠论文参考文献

[1].许豪.接受美学视角下《论语》英译辅文本的对比研究[D].江南大学.2017

[2].许豪.接受美学视角下典籍英译文本意义实现的模式探索——以黄继忠《论语》英译本为例[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7

[3].温军超.何处是“家国”?——黄继忠与《道德经》英译[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5

[4].孙超.目的论观照下《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宗教内容的翻译[D].中国海洋大学.2014

[5].屠国元,许雷.译在家国之外——黄继忠《论语》英译的策略选择[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6].张晓华.论UncleTom'sCabin黄继忠译本中民族性的异化策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

[7].张娜娜.试析黄继忠译本《汤姆大伯的小屋》中的言内语境[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8].刘培现.在石质文物保护领域不断探索[N].大同日报.2007

[9].李约汉,刘杰,艾子.云冈:永远的石像[N].地质勘查导报.2006

[10].文辉.余姚经济开发区创业启示变思路为出路——访浙江余姚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黄继忠[J].中国经济信息.1999

标签:;  ;  ;  ;  

黄继忠论文-许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