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贤河:超越自我

雷贤河:超越自我

一、雷献禾:超越自我(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冰[1](2016)在《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媒介形象研究成为中国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浙商,一般指浙江籍人士在浙江省内外从事创业活动的商人群体。本研究所界定的当代浙商,是指浙江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诞生的特有的商人群体。当代浙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坚之一。浙商在追求财富的路途上,在新闻媒体的报道和推动下,逐渐孕育、形成和发展了自身的公共形象,这一形象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极具价值的组成部分。随着浙江经济和浙商影响力的提升,浙商报道成为中国媒体经济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浙商媒介形象通过媒介得以呈现,浙商媒介形象的呈现又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的时代特征,浙商媒介形象所内含的浙商精神、浙商文化又对浙江乃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浙商同时为媒介提供了丰富的新闻资源,媒介在成功呈现和传播浙商文化过程中塑造并发展了自身,形成了与浙商发展的良性互动。本文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探讨有“当代中国第一商帮”之称的浙商媒介形象的呈现,本文的主旨之一,是通过审视浙商形象进入公众视野的历史发展,探讨媒介是如何通过议程设置、框架建构以及话语策略将浙商纳入报道议题并加以呈现的?媒介呈现了怎样的浙商形象?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背后,有怎样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和文化推动力量?报纸媒体在形塑、呈现浙商形象时,存在哪些问题?浙商发展的兴衰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对浙商的褒扬和批判也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价值观,对浙商媒介形象呈现进行考察,既能丰富媒介形象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本文的另一研究要旨在于通过梳理当代浙商媒介形象的呈现历程,透视媒介与社会、媒介与经济的互动关系。本文通过抽样选取《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浙商报道文本,主要采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报纸浙商报道进行了量化和质化分析及统计,得出的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报纸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浙商通过艰苦创业、自强不息,不断获得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日益走向中国经济社会舞台的中心。报纸媒体通过命名与身份书写、断言式言语行为和话语隐含意义的表达,遵循政治话语规范下的“创富——贡献”叙事模式、经济话语主导下的“创新——传奇”叙事模式、政治话语和经济话语合流的“转型——回归”叙事模式三种叙事模式,勾勒出浙商从“草根商人”向肯吃苦、善经营的“闯天下”创富群体形象、从“财富”浙商向“责任”浙商、从“功利”浙商向“公利”浙商、从传统创业形象向变革和创新形象转变的历程,从而呈现出浙商作为当今中国“第一儒商”的形象。本文认为,浙商媒介形象是多元力量共同建构和呈现的结果,标示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语境。浙商新闻报道始终是传统媒体在与经济场、政治场、文化场等各种权力场域关系中进行的,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的交互是贯穿浙商报道或明或暗的主线;浙商媒介形象呈现又离不开媒介推手,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大众传媒及其生态的变迁,既是不同阶段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动因又是结果;浙商也在在自塑的努力中共同完成媒介形象的呈现。本文研究发现,处在多种场域关系中的报纸传媒,在呈现浙商形象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和传播偏向,在呈现浙商形象时因陷入框架化、模式化、学科化的泥沼整体上存在群体形象丰富性的遮蔽、中小浙商群体再现的偏差、媒介形象呈现的理想化以及“人”的迷失,这在大众传媒充分发展、媒介生态深刻变迁、数字化媒体蓬勃兴起的当今时代不能说不是一种缺失和遗憾。相形之下,网络新媒体对浙商形象呈现的不遗余力和畅所欲言能给传统报纸媒体带来诸多启示,此外,新闻形态之外的各种浙商题材电视剧虽是浙商形象艺术化地再现,但其蓬勃发展的态势及其所呈现的浙商形象的丰富性和鲜活性也是值得传统媒体新闻报道借鉴和反思的。基于对浙商媒介形象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当下中国所蕴涵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的分析,本文最后提出对报纸媒体在多媒体图景和新媒体环境下浙商媒介形象再现的思考。

袁彦文[2](2013)在《对新世纪以来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中民俗文化的研究》文中认为2002年春,伴随《刘老根1》在央视一套的热播,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进入全面发展和繁盛时期。《柳树屯》、《文化站长》、《静静的白桦林》、《女人的村庄》、《女人当官》、《阳光路上》等电视剧在电视荧屏上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东北风”。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以东北农村为背景,展现普通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之所以备受观众的喜爱,与其注重展现东北民俗文化密切相关。新世纪以来,弘扬主旋律、反映现实生活的电视剧成为荧屏“宠儿”,而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适时而发,创作者们大打地域牌,向全国观众展示东北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近年来,随着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电视台的热播,学术界开始对该类电视剧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多关注热播的原因及其本身的不足,还有雅俗问题,研究结果趋于同质化。而对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和东北民俗文化之间关系的论述少之又少。本研究采用理论研究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民俗文化的视角对新世纪以来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进行详尽、客观、系统地研究,从而揭示东北农村剧与民俗文化的关系,以及民俗文化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希望对现今的农村电视剧创作和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吴凑春[3](2011)在《论新中国传记片的创作(1949-2010)》文中认为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新中国(大陆)传记片创作(1949-2010)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反思,试图为当今同类型影片的创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本文不孤立地考察新中国传记片创作实践,而是既细读一个个传记片文本,又关注该片制作的时代、机构以及传主身份;既注意影片塑造了怎样的传主形象,又透析“这一个”传主是如何塑造的;既重视传主形象塑造本身的意义,又将其放在整个传记片创作历史中加以考察。整个论文由绪论、正文四章及结语共六章组成。第一章“绪论”,提出本文传记片立场,从而确定全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同时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写作思路,并对中国现代传记片创作进行了简要的回顾。第二章考察“27年(1949-1976)”传记片创作历程及断裂原因。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首先,将“十七年”传记片按“长影”厂、“上海”、“八一”厂三个地域分别论述,并分析了此期传记片创作在电影史上的经典价值所在,以及传记片创作中断的历史原因;其次,从作为传记片这一电影类型的角度分析《武训传》的制作及被批判命运全过程;最后,论述并提炼了郑君里在传记片领域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贡献。第三章是对新时期(1977-1999)传记片创作的考察。以“主旋律”战略实施为界,该期传记片创作分为“多元化”创作阶段和“主旋律”创作阶段。用以批判极“左”历史的老一辈革命家、古代人物、近代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并无宣教色彩人物等等各式传记片,汇成了多元化创作局面;在“主旋律”战略下,革命领袖、英模传记片大量涌现,在数量繁荣背后却蕴含着诸多问题和危机。第四章是考察新世纪(2000-2010)传记片创作在产业化进程中的嬗变,对这十年创作的新亮点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述,并重点将丁荫楠跨世纪的传记片创作实践,做了较为辩证的阐述与评价。第五章是从传主的选择、形象塑造以及叙事模式等多角度,对新中国传记片创作的整体解读,对六十余年来传主叙事流变做了一个较为简要的概括,并对“成长”叙事模式进行了较为细致地梳理和反思。第六章“结语”,将中外(与好莱坞)传记片创作进行了异同比较,进而提出了中国传记片创作的未来之路:改变题材意识,树立类型观念;纠正类型误读;端正类型立场;加强类型设计,拥有全球眼光。只有努力塑造个性生动、可信可感的多元化传主形象,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上下功夫,传记片创作才能赢得现在与未来。总之,本文希望能为中国传记片进一步更好地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历史的借鉴。

王啸文[4](2010)在《霜叶红于二月花——电视剧《远山的红叶》观后》文中认为以全国知名的优秀基层纪委书记王瑛为原型而创作的电视剧《远山的红叶》(总编剧谭力,导演雷献禾,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电教中心和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摄

张艳霞[5](2010)在《当代军旅电视剧中军人艺术形象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军旅题材电视剧连续热播,创造了收视率奇迹,开创了此类题材电视剧的辉煌时代。这可以说是继历史剧、言情剧之外的又一个令人瞩目的影视文化现象。在这其中,军人艺术形象塑造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引言:十几年来军旅题材电视剧经历了一些历史发展变化。军旅题材作品中所塑造的一些军人形象也深入人心,在社会上产生了共鸣。对电视剧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研究的也很多,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军旅题材作品在荧屏上的热播更是引来了如潮的评论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基本是以“线”或者“点”的方式对一些单个作品中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或者是以时间为纬度,对每个阶段军旅剧出现的军人形象进行纵向比较、分析,而在“面”上,即对相同类型作品中出现的军人形象模式,并没有特别系统的理论研究。第一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军旅题材电视剧类型划分。主要有“红色记忆”的当代显现,“科技强军”的现代化进程和“红色浪漫”的后革命情调三个类型。其一,反映革命历史是军旅题材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近年来反映那段“红色岁月”的“红色记忆”作品是在历史和艺术的缝隙中找到了更具有当代色彩的叙事内容和叙事角度。在这部分中本文以《军人的机密》、《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的天空》、《亮剑》等作品为例进行了分析和陈述。其二,反映“科技强军”内容的军旅题材电视剧。在党中央、中央军委提出科技建军、科技强军的口号下,军队的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我们国家的军队目前不仅面临着军事变革、科技强军的艰巨任务,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和国内恐怖势力和恐怖分子的严峻威胁,“反恐”已经成为现在军队的一个重要任务。面临这么多的困难和挑战,如何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担,他们该如何做,他们又是怎样做的?这些同样都是广大观众所关心和关注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军事题材的文艺创作也出现了新的转机。表现科技强军的现代化进程的佳作不断涌现。在这一部分中本文主要以《和平年代》、《突出重围》等作品为例进行分析。其三,“红色浪漫”的后革命情调电视剧。与从战火纷飞中走过来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命运遭遇和新形势下科技强军的中坚力量不同,出生于六十年代,参军于七八十年代的一群,则是在军营中度过了浪漫的青春。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血色浪漫》、《幸福象花儿一样》等。第二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当代军人形象的特点。随着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的确立,多元化的交杂,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现在的创作者有更大的自由和更大的创作空间。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众的审美追求,如今的“英雄”正在慢慢发生着变化。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军人形象发生了三个方面的变化:其一,“高大全”形象的不凡夫俗子化。《和平年代》中的秦子雄让我们感觉到英雄原来也是凡人。与秦子雄比较,《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亮剑》中的李云龙、《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更是走下神坛的平民英雄。其二,政治英雄的知识精英化。这种知识型军人有一些共同特点,使他们与老一辈军人形象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摆脱了传统军人“苦巴巴”的形象,不再是出身贫寒,家境穷苦。他们在屏幕上展示了军人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情感生活。其三,诙谐风格中的新型军人形象。喜剧与军旅作品的结合,是近年来我国军旅作品中的一种新现象。这类电视剧虽然没有宏大的意义结构,却能在轻松幽默中“以小见大”。《炊事班的故事》、《水兵俱乐部》、《卫生队的故事》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第三部分,当代文化认同与军旅电视剧中军人形象的俗常化。当代社会进入了“后革命时代”,文化氛围的改变使传统的革命文化与当今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与政权合法性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松动,对历史的认识,更重文化史而不是革命史。当代社会进入产业化时代,电视剧已经发展为一种产业,在商业化的推动下,纯粹严肃的文学写作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大众传媒的需要。因此,很多军旅作家的创作道路开始转型,转向追求经济效益,他们迎合大众的审美品位需求,重收视率、娱乐性、猎奇性,等等。结语。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军旅题材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性地突破了“和平年代”军事题材的传统表达方式。但是,当下热播的军旅剧作品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遗憾的地方,如同质化现象,“平民化”失调现象,等等。

王艳坤[6](2002)在《雷献禾:超越自我》文中研究表明

二、雷献禾:超越自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雷献禾:超越自我(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浙商研究
        二、关于媒介形象研究
        三、关于浙商媒介形象研究
        四、评析与展望:浙商媒介形象呈现与浙商研究的合流与研究发展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理论资源与基本概念
        一、研究的主要理论资源
        二、基本概念
第一章 浙商媒介形象的历时性分析
    第一节 浙商的旧读与新解
        一、“商”的起源及其发展的沧桑变迁
        二、商帮文化与浙江商帮
        三、改革开放与浙商的重新崛起
    第二节 浙商形象的媒介话语嬗变
        一、“儒商”和“奸商”——中国古代浙商的形象悖论
        二、“新式商帮”形象和“红顶商人”的命运——近代浙商的双重印记
        三、“当代第一儒商”形象的呈现——新时期浙商媒介形象的总体特征
    小结
第二章 内容分析:《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主导框架
    第一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变迁的基本描述
        一、类目建构与操作化说明
        二、版面、篇幅、报道类型和报纸类别的基本分析
        三、浙商主体身份和角色属性演变的统计分析
        四、浙商形象呈现议题变化的统计分析
    第二节 当代儒商——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主导框架
        一、“当代儒商”的内涵
        二、“当代儒商”框架的主导性呈现
    第三节 他者框架——不同媒体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比较分析
        一、他者呈现的基本样貌
        二、不同类别媒体他者呈现的比较分析
    小结
第三章 话语分析:《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浙商媒介形象的话语建构与叙事策略
    第一节 媒介形象呈现中的话语与话语理论
        一、批判话语分析理论
        二、作为新闻的话语
    第二节 身份书写、权力话语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一、命名与身份书写
        二、断言式言语行为与权力话语
        三、话语的隐含意义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第三节 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交互下的叙事模式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一、政治话语规范下的“创富——贡献”叙事模式
        二、经济话语主导下的“创新——传奇”叙事模式
        三、政治话语与经济话语合流的“转型——回归”叙事模式
    小结
第四章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多元力量及其互动
    第一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社会动因
        一、经济场域的生成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二、政治意识形态控制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三、社会价值观念转型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第二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媒介推手
        一、传媒生态变迁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二、媒介场域控制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三、传媒与浙商对浙商媒介形象的同构与互动
    第三节 浙商自塑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
        一、浙商媒介事件与形象呈现
        二、浙商政治参与与形象呈现
        三、浙商企业形象传播与形象呈现
    小结
第五章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批判与反思
    第一节 断言和肯定式新闻中的浙商媒介形象话语遮蔽与理想化
        一、肯定式新闻与浙商群体形象丰富性的遮蔽
        二、明星浙商的卡里斯玛光环与中小浙商群体再现的偏差
        三、宣传导向与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理想化
    第二节 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模式化”与“人”的缺失
        一、“模式化”呈现与“人”的缺失
        二、“模式化”呈现与“个体”形象的缺失
        三、“模式化”呈现与“个性”形象的缺失
    第三节 多媒体形态下报纸媒体浙商形象呈现的不足与反思
        一、多媒体形态下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立体化图景
        二、多媒体时代报纸媒体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的反思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对新世纪以来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中民俗文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主力军——东北农村电视剧
    第一节 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东北农村电视剧的艺术特色
第二章 民俗文化中形成的东北方言
    第一节 民俗文化与东北方言
    第二节 东北方言展现了文化独特性
第三章 东北民间艺术——东北二人转东北大秧歌
    第一节 东北二人转
    第二节 东北大秧歌
第四章 东北民俗文化与东北农村电视剧
    第一节 东北民俗文化
    第二节 年俗
    第三节 婚俗
    第四节 丧俗
    第五节 物质民俗
第五章 对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及民俗文化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论新中国传记片的创作(1949-201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传记片考察
    第二节、研究综述和论文思路
    第三节、中国现代传记片创作概述
第二章、从经典到断裂(1949-1976)
    第一节、传记片创作概况
    第二节、传记片创作的硕果与断裂
    第三节、对《武训传》批判的再思考
    第四节、郑君里的传记片创作:时代话语与民族风格
第三章、从多元化走向"主旋律"(1977-1999)
    第一节、传记片创作概况
    第二节、批判极"左"历史的传记片
    第三节、非关"革命历史"的传记片
    第四节、非宣教性传记片
    第五节、"主旋律"战略下传记片创作的繁荣与危机
第四章、产业化进程中传记片创作的嬗变(2000-2010)
    第一节、传记片创作概况
    第二节、新世纪传记片创作的新亮点
    第三节、丁荫楠的传记片创作:"伟人情结"与"丁氏"传记
第五章、新中国传记片创作整体解读
    第一节、传主的选择及其塑造透析
    第二节、如何言说:传主叙事的流变
    第三节、传主叙事策略:"成长"模式
第六章、结语
    第一节、异域观照:与好莱坞传记片创作的比较
    第二节、传记片创作的未来之路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新中国传记片创作年表(1949-2010)
后记

(4)霜叶红于二月花——电视剧《远山的红叶》观后(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展示生命的律动到探究生命的价值;从吟咏人生的意义到感悟人生的意味, 《远》剧以崭新的艺术理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凸显了主人公王瑛美丽的灵魂和高尚的人格, 从而使“这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巍然屹立。
二、《远》剧的风格质朴而清新, 深沉而激越, 兼有中国传统美学所提倡的优美与壮美的融合。该剧虽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但浪漫色彩却贯穿始终;尤其是那频频出现、又颇具象征意味的满山红叶, 给人印象深刻。
三、优秀的文艺作品往往能够产生主题的多义性。

(5)当代军旅电视剧中军人艺术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军旅题材电视剧类型划分
    (一) “红色记忆”当代情怀的凸显
    (二) “科技强军”现代化进程的展示
    (三) “红色浪漫”后革命情调的抒发
二、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军人形象的特点
    (一) “高大全”英雄的凡夫俗子化
    (二) 政治英雄的知识精英化
    (三) 新型军人的风趣幽默化
三、当代文化认同与军旅电视剧中军人形象的俗常化
    (一) 主流文化向流行文化的转向
    (二) “后革命时代”的大众娱乐艺术
结语
附录: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主要热播军旅题材电视剧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雷献禾:超越自我(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浙商媒介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方正apabi报纸资源数据库》(1992-2014)[D]. 李文冰. 武汉大学, 2016(01)
  • [2]对新世纪以来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中民俗文化的研究[D]. 袁彦文.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2)
  • [3]论新中国传记片的创作(1949-2010)[D]. 吴凑春. 复旦大学, 2011(12)
  • [4]霜叶红于二月花——电视剧《远山的红叶》观后[J]. 王啸文. 当代电视, 2010(06)
  • [5]当代军旅电视剧中军人艺术形象研究[D]. 张艳霞. 山东师范大学, 2010(03)
  • [6]雷献禾:超越自我[J]. 王艳坤. 党员之友, 2002(02)

标签:;  ;  ;  ;  

雷贤河:超越自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