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日常会话中插话的性别差异研究

汉语日常会话中插话的性别差异研究

周晨萌[1]2003年在《汉语日常会话中插话的性别差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插话是日常会话中较为频繁的一种言语行为。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在山东省巨野县进行的实地调查,对获得的该地11段日常会话录音语料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重点考察了不同年龄段的男女两性在插话使用上存在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男性和女性在插话的使用频率乃至插话成功率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且插话的性别差异与年龄成正比。我们认为,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与被试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直接相关。同时,我们还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插话语例的统计分析,重点描写了插话产生的语境特征,总结出了成功插话的语言策略,并对成功插话的语言策略使用上的性别差异进行了详细描述与分析。

王磊[2]2010年在《插话现象的性别差异研究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文中指出插话作为一种常见的言语现象,对它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社会调查,在采集、转写了自然环境中17段会话语料的基础上,对日常会话中插话现象的性别差异情况及其成因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并与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和对比分析。另外,本文也考察了成功插话的因素及成功插话语言策略的性别选择情况,旨在指导对外汉语教师将我们考察得来的规律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引导留学生熟悉汉语日常会话中话轮交替的语言因素和非言语行为因素,掌握成功抢接话轮的语言策略,最终能抢夺到发言权,顺利参与交谈,实现交际目的。根据本文的调查,我们认为:当今社会,在汉语日常会话中,女性比男性更爱插话。两种不同的插话形式,男女都更倾向于使用打断,且女性使用打断的频率远高出男性;男女使用重迭的频率都不高,但大体相当。异性之间插话现象较多,且女性的插话行为表现更活跃,更容易获得抢接话轮的成功;同性之间插话现象相对要少,男女表现趋同,但男性更容易以打断的方式获得抢接话轮的成功,且同性之间重迭并不是一种能很好地获得发言权的插话形式。另外,异性插话中,无论男女在成功插话后都更多地保持着一种积极合作的态度,大多数时候都愿意就对方感兴趣的话题继续展开交流,但转移话题时,往往是女性的行为表现更活跃;同性插话中,无论男女在成功打断后掌握话题控制权时都比较强势,而男性在成功重迭后基本上都会配合对方,继续原话题,合作态度很好。年龄、会话人之间的亲密度与插话现象的性别差异之间有关系,但职业、文化程度对插话现象的性别差异没有多大影响。这些插话现象性别差异的形成并不是某个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由社会地位、心理、社会分工和文化角色、社会价值取向、交谈者之间的关系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的。成功插话的因素有语言因素和非言语行为因素两类。成功插话的语言策略也有语音策略、词汇策略、语法策略、语用策略四类。

马春燕[3]2014年在《汉语多人会话结构分析与性别建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运用会话分析的理论和方法,首先对汉语多人会话自建的17万字语料库进行分析,认为汉语在话轮、反馈项目、话轮转换规则、话轮控制策略、打断、话语共建、重迭、修正和结盟序列组织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从而修正了以往的会话分析理论,提出了汉语多人会话的结构特征。然后对男性和女性在汉语会话中(话轮、反馈项目、话轮转换、打断、重迭、话语共建、修正、结盟等具体会话序列)的不同表现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分析,指出了男性和女性在多人汉语会话中建构其性别特征的方式:男性会话以论证观点为目的,通过会话建构主动、主导、霸权、专业、独立话语权的男性气质;而女性会话则以情感交流为交谈目的,通过会话建构合作、感性、亲密的女性气质。具体来说,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主体部分内容共有七章。第一章简要评述了国内外话语分析、会话分析和性别语言学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提出了当前会话研究和性别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方向和研究任务。第二章厘清了会话的两个基本构成单位——话轮和反馈项目的定义和判断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性别在会话中的话轮和反馈项目的使用情况及其性别建构进行描述和探讨,认为女性会话语言更规范,话轮转换频率和反馈项目使用频率更高,话轮和反馈项目类型更丰富,通过这些特征建构了女性会话情感交流为主的话题基调和合作话语权的特征。第叁章讨论了汉语多人会话中的话轮转换规则。本章是对以往的"话轮转换规则"进行了补充、修正和完善。修正后的话轮转换系统为多人会话中的复杂现象提供了更强的解释力。第四章讨论了多人会话中话轮的控制策略与性别建构的问题。本章关注在会话互动中当前说话者利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完指派话轮和维持话轮,以及当前听话者如何理解话轮终止、如何索取话轮。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男性和女性对"话轮权"这种资源的占有欲和控制欲的不同,导致了两性在维持、指派、索取等方式上的性别差异。女性在会话中一般遵循"当前说话者结束话轮后再开始说话"的原则,从而建构女性平等、和谐的话语特征;而男性在会话中往往遵循"我有话要说"的原则开始自己的话轮,构成了男性竞争、霸权的话语特征。第五章是对话轮转换规则的"偏常"情况与性别建构的讨论。本章通过对多人会话中打断、话语共建和重迭等"偏常"现象的研究和分析,不仅梳理了叁种"偏常"现象原因、特征及会话者的反应,而且发现了叁者对性别的建构。通过比较,我们认为女性会话者会更多地考虑谈话对象的接受心理和切身的感受,据此调整自己的话语内容和言谈方式,以营造和谐平等的谈话氛围,维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建构合作、和谐的女性形象。而男性则通过打断来论证观点和建构自身权威形象。第六章在厘清会话修正基本概念、修正的类型、修正的轨迹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汉语多人会话的修正方式和特点与Schegloff等人(1977)的研究结果,认为汉语存在"共同修正" '现象,并且在"他人修正"上,汉语比英语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本章还通过对比汉语多人会话中,男性和女性在会话修正中的不同点,认为男性通过会话建构了表现个人权威、专业的独立话语权特点;女性通过会话建构了交流情感、表现一致性的合作话语权特点。第七章在分析汉语多人会话中结盟的类型、原因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讨论了汉语多人会话中的结盟与性别建构。认为(1)女性的结盟方式类型比男性更丰富,结盟原因与意见是否一致无关;而男性交谈的目的是表达观点,结盟是为了是自己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而结盟,因此结盟的对象是能够支持观点的人。(2)女性交谈,结盟是目的;男性交谈,结盟是工具。(3)男性在会话中更在意彼此间传递的信息以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女性更注重创造并维持融洽的交际氛围。女性通过结盟建成友谊,显示并维护友好、和谐;男性通过结盟说服他人,建构自我的强大、专业、权威形象。(4)在男性和女性共同参与的多人会话中,当话题带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如婚姻、家庭、足球等)时,性别一致性会成为结盟的首要原因。第八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和讨论,并提出了本论文的不足和以后有待努力的方向。

梁娴[4]2014年在《主持人性别差异对电视访谈类节目会话机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语言的主体是人,人们利用语言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在语言的生成发展甚至消亡的过程中,都不免会打上“人”的烙印,然而人类有男女之别,因此男女在语言使用上有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人们的言语行为会受到特定的性别因素的影响。而电视访谈类节目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也引起了语言学者的兴趣和关注,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会话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笔者发现从性别的角度对电视访谈进行会话分析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课题以电视访谈类节目为载体,基于性别这一因素,探讨在节目中有着特殊地位和作用的主持人的性别差异对节目会话机制的影响,这既是对电视访谈类节目会话机制研究领域的补充,又能进一步研究性别对人们言语行为的影响。本文的研究语料选自《艺术人生》与《鲁豫有约》节目各5期,主要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及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从会话分析理论、语用学理论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文主要从节目的开始、本体、结尾叁个部分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的结果显示,主持人的性别差异对访谈类节目的开始和结尾两个部分都不会产生影响,作为电视访谈类节目的特殊性,这两个部分在结构和组织上都具有高度的固定性,然而在节目的主体部分,在对答结构、话轮转换、插话现象以及反馈项目等四个方面都折射出了主持人的性别差异对会话机制所造成的不同影响。

陈丽[5]2012年在《插话的关联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日常交际中,插话是较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1974年,萨克斯(Sacks)等人认为插话违反了话轮转换规则,是不礼貌地打断别人的谈话。但插话有其存在的价值,日常会话中恰当的插话是一种具有表达自己观点和影响他人语言交际功能的会话形式。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重新界定插话,自始至终所贯彻的基本点是插话是一种会话策略,是“争取话轮的插话”,是会话交际双方“联合行为”的结果。运用统计法、归纳法、演绎法、综合分析法、语料分析法、定性和定量等分析方法,结合关联理论解读插话行为,分析关联理论应用于插话研究的可行性。选取2011年电视谈话节目“影视俱乐部”、“艺术人生”、“军旅文化大视野”各十期作为语料,分析插话人如何构建认知语境、进行推理,达到成功插话的目的。根据关联理论的基本观点,构建了插话关联机制图,来阐释每一类插话,为插话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插话的关联机制图为基础,从语言和假设分析两方面,探讨了插话关联策略的应用,统计了成功插话的比例和每一类成功插话策略的比例,进而使人们有意识恰当地选择插话方式,从而有效的达到成功插话的目的。

张倩[6]2005年在《年轻人日常会话中插话现象的性别差异调查》文中认为本调查以年轻人为被试,对日常会话中的插话现象做了录音调查。从插话的频率、重迭现象的合作成功率、打断现象以及话题转换的成功率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异性会话中男性与女性插话频率并不存在明显差别;然而男性插话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女性,插话是男性掌握话题控制权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理论与成果,对差异的社会成因进行了初步的解释与讨论。

陈丛耘[7]2008年在《汉语词语与性别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综述前人性别语言研究的基础上,就汉语词语与性别的关系,研究六个具体问题:一、词语的性别歧视:“他”为老字号,“她”为“分店”:把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属;把女性当作例外;男女称谓不对等;女性的称谓缺位;贬义词语女性多于男性;丑化妇女的词语更形象;女性名词“贬义化”,男性名词“褒义化”;男先女后的语序。二、词语选用的性别差异:女性色彩词语的掌握能力强于男性:女性比男性更喜欢使用情感词语;女性比男性更善于使用委婉语;女性比男性少用粗俗语和诅咒语;称呼的差异反映在古代女性称“娘”男性称“郎”以及今人的夫妻昵称上;人称代词的指称差异反映在女性用第二人称代词指称第一人称,用第叁人称代词指称第一人称,用不定指人称代词指称定指。叁、骂詈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差异:男性的骂詈语比较粗露,女性的骂詈语比较委婉;骂男人诋毁其能力,骂女人诋毁其贞操;女性害羞时用“假骂”,男性舒心时用“假骂”:女人骂别人咒骂,男人骂自己发誓。骂詈的深层原因与贞操观、祖先崇拜、人类的动物性、玩笑式招呼习惯有关。四、成语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差异:性别歧视表现在“男先女后”的语序上,成语的性别差异在手势语、身势语、情态语上表现为女性专用、男性常用、男女通用叁类;女性成语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对女性生活的多层面展示、封建男权思想的体现、女性歧视的描绘、社会等级观念的透露、女性心理的刻画上。五、谚语的性别歧视与性别差异:反映在生理因素(体质特征、衰老规律、性情特征)、心理因素(社会心理、性差心理、民族心理)、社会角色因素(家庭角色、社会角色)、文化因素(封建文化、社会文明)上。六、人名用字的性别歧视与性别差异:“姓”的起源尤其是女旁姓氏最早就具有性别色彩,最初的取名几乎是男性的专利;女名用字的特征是多用女旁字、多用花鸟字、多用闺物字、多用珍宝字、多用艳彩字、多用柔景字、多用女德字、多用迭字;另有男性女名和女性男名的“错位”现象;与女性相比,男性取名用字与时代结合得更紧密;人名用字的性别差异有弱化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采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同时注重从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科以及语言学的其他相关学科吸收有关理论和方法,多角度揭示汉语与性别的关系。

周晨萌[8]2010年在《汉语日常会话中的插话现象研究》文中提出插话是日常交际中常见的一种话语现象,我们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对获得的12段日常会话录音语料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重点考察了插话的界定和类别,插话的使用分布,插话频率与说话人的性别、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男女两性、老中青叁代人在插话的使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由社会文化和认知等因素造成的,同时,也受到个人会话风格的影响。

黄红敏[9]2017年在《电视脱口秀节目中的打断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言语打断是日常交际中常见的一种话语现象。目前,从语言学角度对电视节目中打断现象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叁方参与的脱口秀节目中打断现象的研究更是比较罕见。电视节目中的交际主体之间时常进行言语打断,由叁方参与会话的脱口秀节目中打断现象更是频繁发生。笔者在长时间观看电视脱口秀节目过程中发现,收视率颇高的《金星秀》中言语打断现象较为频繁,主持人、嘉宾和助手叁人之间的打断情况也颇为复杂。本文以会话分析理论为指导,借助言语打断现象相关研究成果,从《金星秀》中打断现象的多个宏观侧面和微观语言材料出发,对叁位交际主体之间的打断行为进行深入探究。本文主要选取20期《金星秀》进行语料转写,对其中打断现象的类型、分布和语用特点进行重点分析,试图为电视脱口秀节目中的打断现象建立一个全面综合的研究模式,以期完善对会话结构的描述,为相关语言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与现实借鉴。通过分析大量真实语料,我们看到电视脱口秀节目中的言语打断可以从打断者身份、打断功能、打断方式和打断位置角度进行分类描写,且相互之间存在一定关系。本文从这四个宏观角度出发对《金星秀》中打断现象进行了详尽的数据统计与归纳,对四者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度挖掘。经过研究和分析,本文总结出电视脱口秀节目中言语打断的使用受到上下话轮、情景和认知叁个语境因素的制约,并基于语料具体探讨了言语打断现象对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适用情况。主持人的言语打断讲究策略,何时打断和如何打断是关键,本文在结合微观语言材料的基础上,从打断时机和打断技巧两方面提出了得体有效的主持人打断策略,前者包括把握正确的打断机会、寻找合适的切入位置;后者包括必要时直接打断、快速高效,使用打断标记语、降低突兀感,使用评价性话语、自然过渡。最后本文将《金星秀》和《鲁豫有约》两档节目中主持人对嘉宾实施的打断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了金星使用言语打断的特点、缺陷及其对电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言语打断的启示。

向梅[10]2012年在《大学生求职用语的性别差异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摘要: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其就业问题历来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近年来,高校扩招以及就业政策的调整,让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必须直面社会,通过求职来寻求工作机会。求职离不开撰写个人简历、面试等步骤,而这些过程又都离不开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大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好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是否能完美展现自己的才能,从而决定能否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男女大学生的生理差异、心理差异以及长期形成的社会差异使得他们在语言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也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如何更好地把握求职用语的规范,了解不同性别面试官的用语特色,成为影响求职者取得面试机会或在面试中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上述缘由,本文将大学生的求职自荐书和求职面试用语作为语料,结合社会语言学中的性别语言差异理论对大学生求职用语进行定量的统计分析和定性的理论研究,旨在展示性别因素在大学生求职用语中的体现,验证社会语言学既定理论的普遍适用性,同时也为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佳地表达自己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汉语日常会话中插话的性别差异研究[D]. 周晨萌.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003

[2]. 插话现象的性别差异研究及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D]. 王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3]. 汉语多人会话结构分析与性别建构研究[D]. 马春燕. 浙江大学. 2014

[4]. 主持人性别差异对电视访谈类节目会话机制的影响[D]. 梁娴.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5]. 插话的关联机制研究[D]. 陈丽. 渤海大学. 2012

[6]. 年轻人日常会话中插话现象的性别差异调查[J]. 张倩.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5

[7]. 汉语词语与性别关系研究[D]. 陈丛耘. 南京师范大学. 2008

[8]. 汉语日常会话中的插话现象研究[J]. 周晨萌. 菏泽学院学报. 2010

[9]. 电视脱口秀节目中的打断现象研究[D]. 黄红敏. 四川师范大学. 2017

[10]. 大学生求职用语的性别差异实证研究[D]. 向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  ;  

汉语日常会话中插话的性别差异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