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无内稃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内稃,突变体,精细定位
无内稃突变体论文文献综述
梁鑫星[1](2011)在《水稻颖花内稃突变体pd1的遗传分析及其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作为人类最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其颖花发育结果直接影响其产量和品质,因此,水稻花器官特别是与产量、品质密切相关的雌雄蕊和内外稃的相关基因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水稻的花器官从外至内包括了1片外稃、1片内稃、2枚浆片、6枚雄蕊以及1个雌蕊(1个子房和2个柱头),此外,其基部还有2片退化的颖片以及2片护颖。与双子叶植物花器官发育研究相比,水稻等单子叶植物的相关研究还相对滞后,研究者们利用双子叶植物发育基因的保守序列对水稻的基因组文库以及cDNA文库进行筛选,获得了很多MADS-box基因,但由于缺乏与性状的联系,大多数基因的确切功能无法明确。利用花器突变体研究花发育相关基因更能直接地明确基因功能。在籼稻品种93-11的Y射线辐照诱变处理后代中,我们发现了1株内稃发育不完全的突变体材料pd1,突变体经多代不同环境自交种植,确认该突变性状能够稳定遗传。本研究对该突变体进行了花器官结构的解剖、观察,相关突变性状的遗传分析,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研究,以及候选基因预测,其主要结果如下:(1)花器官结构观察:突变体颖花的1个外稃、2枚浆片和1个雌蕊等均发育正常。但1个内稃发育不良,呈现短小的类叶片状,致使整个小花弯曲;雄蕊数目减少为4枚;花粉育性、结实率和千粒重明显下降。(2)水稻颖花内稃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在抽穗期,对突变体pdl与苏御糯杂交的F1代和F2代植株进行观察、调查。结果表明,F1代植株的小花发育正常,表明该性状为隐性性状。对F2代性状调查结果进行χ2测验(χ2c<χ20.05=3.84),正常株数目与内稃发育突变株数目的比例符合3:1分离比,表明了该突变性状是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的。(3)突变体相关基因的精细定位:利用图位克隆方法,以突变体pd1与苏御糯构建的F2代以及pd1与日本晴、热研构建的F2代、F3代作为定位群体,运用SSR标记将PD1基因定位于第1染色体着丝粒下方的RM11239-RM11245之间约69Kb物理区间。(4)PD1候选基因预测:检索水稻基因组序列,目标区间共有10个开放阅读框(ORF),其中6个预测基因具有表达信息。LOC_Os01g40120为LYAR-type C2HC zinc finger结构的基因,仅在花中表达,最终确定LOC_Os01g40120作为候选基因的首选将作进一步功能研究。(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郭爽,李云峰,任德勇,王增,杜青[2](2011)在《水稻内稃扭曲突变体palea distortion 1(pd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籼稻缙恢10进行EMS(ethyl methane sulfonate)处理后的群体中,发现一个花器官突变体,主要表现为内稃扭曲并呈现外稃化特征,浆片数目增加且呈现稃状特征,雄蕊数目减少至1~4个,部分雄蕊的花丝呈现浆片化特征,暂将其命名为水稻颖壳扭曲突变体palea distortion 1(pd1)。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个隐形单基因控制。利用群体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BSA),将PD1基因定位在第2染色体的RM13693和RM13936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3.25cM和3.90cM。该研究结果为PD1基因的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1年03期)
赵宁春,叶胜海,陆艳婷,唐绍清,金庆生[3](2010)在《水稻品种‘浙粳22’内稃突变体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浙粳22’内稃突变体为材料,采用与野生型品种相比较的方法,研究内稃突变体水稻的农艺性状、稻米品质等特征。结果表明:水稻内稃突变体植株的株高、穗长与野生型植株没有明显差异,而在单穗重、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二次枝梗上则差异明显,约为野生型植株的一半左右。与对照‘浙粳22’相比,籽粒粒长相近,粒宽明显减小,‘浙粳22’长宽比只有内稃突变体的2/3。籽粒垩白率和垩白度较好,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与对照相近。RVA谱特征值(最高粘度、热浆粘度、最终粘度、消碱值和回复值)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增加。(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赵宁春,叶胜海,汪得凯,陆艳婷,陈萍萍[4](2009)在《晚粳稻品种浙粳22内稃突变体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晚粳稻品种浙粳22内稃突变体是60Coγ射线对浙粳22辐照后选到的内稃约为正常内稃一半大小的突变体。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该内稃突变体与籼稻珍汕97杂交的F2群体,采用SSR分子标记对突变性状基因进行初步遗传定位,把内稃突变基因定位在第9号染色体上,暂命名为hig1,位于RM6051和RM556之间,遗传距离为12.7cM。(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彭慧娟[5](2007)在《水稻无内稃突变体的花器形态观察与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单子叶植物发育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理想模式植物。水稻花序和花器官发育的研究已成为目前水稻分子生物学的热点之一。本研究对水稻无内稃突变体进行了花器官形态的解剖观察、无内稃性状的普通遗传分析及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研究获得如下结果:1.无内稃突变体小花缺少正常颖花所具有的内稃,在外稃与雄蕊之间增加了两个正常水稻颖花所没有的叶状物,雄蕊的数目发生了增减变化,出现了由两片外稃组成的小花。2.以水稻无内稃突变体为父本,野生型99P258为母本配制成F_1,自交获得F_2,普通遗传分析结果是:F_1植株的花器官为正常亲本的表型;F_2群体出现性状分离,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型与突变型的分离比为为2568/792=3.58,x~2检测结果为3.58<x~2_(0.05)=3.84,正常株与突变株的比例符合一对基因控制的分离比3:1,说明无内稃性状受单隐性基因控制。3.以水稻无内稃突变体与野生型99P258杂交产生的F_2作为定位群体,利用SSR分子标记将与此突变性状相关的基因npa-2定位在第6染色体短臂上,该基因位于SSR标记RM4784和RM19367之间,距RM4784 2.9cM,RM193675.0cM。鉴于罗琼(2002)已报道一个类似的基因npa-1,现将该无内稃突变体暂定名为npa-2,即水稻无内稃突变体2(rice non-palea mutant 2即npa2)。(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07-06-14)
罗琼,周开达,刘国庆,徐吉臣,肖晗[6](2002)在《水稻无内稃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花器官发育异常的突变体是研究植物花发育分子遗传机制的良好实验材料。以水稻无内稃突变体为父本 ,生 4 7、N6 2 5和CDR2 2为母本配制杂交组合进行性状遗传分析 ,根据F2 代表型及 χ2 测验结果表明 ,突变性状是由单隐性基因控制的。选用突变体为父本、生 4 7为母本杂交的F2 群体作定位群体 ,利用SSLP标记和RFLP标记将与突变性状相关的基因定位在第 6染色体短臂上RFLP标记C4 98和RZ4 5 0之间 ,暂定名为npa 1。为进一步的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遗传学报》期刊2002年03期)
无内稃突变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对籼稻缙恢10进行EMS(ethyl methane sulfonate)处理后的群体中,发现一个花器官突变体,主要表现为内稃扭曲并呈现外稃化特征,浆片数目增加且呈现稃状特征,雄蕊数目减少至1~4个,部分雄蕊的花丝呈现浆片化特征,暂将其命名为水稻颖壳扭曲突变体palea distortion 1(pd1)。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性状受一个隐形单基因控制。利用群体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BSA),将PD1基因定位在第2染色体的RM13693和RM13936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3.25cM和3.90cM。该研究结果为PD1基因的图位克隆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内稃突变体论文参考文献
[1].梁鑫星.水稻颖花内稃突变体pd1的遗传分析及其基因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1
[2].郭爽,李云峰,任德勇,王增,杜青.水稻内稃扭曲突变体paleadistortion1(pd1)的鉴定与基因定位[J].分子植物育种.2011
[3].赵宁春,叶胜海,陆艳婷,唐绍清,金庆生.水稻品种‘浙粳22’内稃突变体农艺性状和稻米品质特征[J].浙江农业学报.2010
[4].赵宁春,叶胜海,汪得凯,陆艳婷,陈萍萍.晚粳稻品种浙粳22内稃突变体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J].核农学报.2009
[5].彭慧娟.水稻无内稃突变体的花器形态观察与基因定位[D].湖南农业大学.2007
[6].罗琼,周开达,刘国庆,徐吉臣,肖晗.水稻无内稃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J].遗传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