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冲碰撞论文_谈荣钰,陈建林,许继峰,黄肖潇,任江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俯冲碰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球化学,青藏高原,印度,大陆,斑岩,岩石圈,印欧。

俯冲碰撞论文文献综述

谈荣钰,陈建林,许继峰,黄肖潇,任江波[1](2019)在《叁江地区俯冲增生-碰撞造山过程中含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对成矿物质源区差异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东南部叁江地区在中-新生代时期的大洋俯冲增生和陆-陆碰撞造山过程中,为不同时期的成矿过程提供了有利的构造环境,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与洋壳俯冲相关的晚叁迭世中甸弧斑岩成矿区和与陆内汇聚作用相关的新生代玉龙-马厂箐斑岩成矿带。虽然上述含矿斑岩均为具有高Sr/Y比值的埃达克质岩组成特征;但两者在其他地球化学组成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同玉龙-马厂箐成矿带相比,中甸弧成矿区含矿斑岩有着相对较高的TiO2含量、MgO含量、Mg#值以及高的CaO/Na2O比值、低的Al2O3/TiO2和La/Yb比值。上述地球化学组成的差异,结合研究区晚叁迭世和新生代早期的构造演化,指示中甸弧成矿区含矿斑岩的母岩浆很可能为俯冲的大洋板片熔体与其上覆的地幔楔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这些含矿熔体在随后的上升过程中并没有经历广泛的MASH (即熔融作用、同化作用、存储和均一化)过程;而玉龙-马厂箐成矿带含矿斑岩母岩浆很可能是含石榴子石角闪岩相的加厚下地壳与少量的源于富集地幔的钾质熔体相互作用并在地壳深部经历了一定程度分异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19年04期)

张岳桥,施炜,董树文[2](2019)在《华北新构造:印欧碰撞远场效应与太平洋俯冲地幔上涌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大陆内部典型的伸展断陷区和强震活动区,华北地区处于东部太平洋板块俯冲构造和西部印欧大陆碰撞构造的双重大地构造背景之下,其新构造运动相当复杂:西部沿鄂尔多斯地块周缘两个地堑盆地系引张伸展断陷作用、中部太行山块体的局部断陷和整体隆升、东部华北平原区和渤海湾海域区的区域沉降,南缘沿秦岭构造带的左旋走滑拉张活动,东缘沿郯庐断裂带的右旋挤压走滑活动。这些不同类型的断裂构造在晚新生代的阶段性活动,产生了复杂的构造地貌组合特征。综合研究发现,华北晚新生代经历了3期伸展断陷-挤压隆升演化阶段:新近纪晚期(10~2.5 Ma)、早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以来。地壳引张应力方向或NW-SE、或NE-SW向;地块隆升导致湖盆的消亡,挤压应力方向为NE-SW至W-E向。研究认为,华北地区新构造受两个岩石圈构造过程的相互影响:印欧碰撞产生的远程效应和东部岩石圈地幔的上涌。一方面,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块的持续推挤及其构造应力向东的传递导致鄂尔多斯地块反时针旋转和秦岭山地的向东挤出逃逸,这个挤出构造动力学统治了华北地区晚新生代的引张伸展、斜张走滑和挤压变形。尤其是,新近纪晚期强烈的NW-SE向地壳伸展变形与青藏东缘挤出造山作用同步(10~9 Ma至4.2 Ma);上新世末期(约2.5 Ma)、晚更新世早期(约200~70 ka)和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约20 ka以来)3次构造挤压事件与青藏高原东缘构造事件基本对应。另一方面,岩石圈地幔上涌主导了华北东部平原区的区域地壳沉降,同时伴随着早、中更新世的5期幔源火山活动。这两个岩石圈构造作用力此消彼长,深刻统治着华北地区新构造与现今活动构造以及地震构造。(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方伟,戴立群,郑永飞,赵子福[3](2019)在《从洋壳俯冲到大陆碰撞的构造转换:来自中国东部叁迭纪基性岩脉的地球化学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陆碰撞造山带的形成包括从洋壳俯冲到大陆碰撞等一系列构造过程,大陆地壳俯冲一般由先前俯冲洋壳的重力牵引引起。随着板片俯冲的进行,俯冲洋壳和陆壳来源的熔/流体会交代上覆地幔楔橄榄岩,产生不同地球化学成分的地幔区域,由此部分熔融可产生具有不同地球化学特征的镁铁质岩浆岩。然而,与大洋俯冲带之上广泛出露同俯冲弧型岩浆岩不同,大陆碰撞造山带很少发育同俯冲岩浆岩。因此,识别大陆碰撞造山带同俯冲岩浆作用,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张茂亮,郭正府,张丽红,雷鸣,赵文斌[4](2019)在《大陆碰撞俯冲带水热气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以喜马拉雅和拉萨地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俯冲带脱气系统(例如:火山及其周边的水热活动区)能够将俯冲板块、地幔楔和上覆板块的挥发份元素释放至大气圈,在调节大气CO_2等气体组分含量、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前人对俯冲带(特别是大洋俯冲带)的碳排放通量与碳循环机制开展了大量研究,初步建立了与俯冲过程相关的挥发份循环理论体系。大量的岩石学证(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4-19)

许志琴,赵中宝,马绪宣,陈希节,马元[5](2019)在《从安第斯到冈底斯:从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造山系类型主要分为增生型和碰撞型两大类。现今,全球两大巨型造山系的研究表明:环太平洋增生造山系正在经历洋-陆俯冲过程,新特提斯-喜马拉雅碰撞造山系经历过洋-陆俯冲之后又步入陆-陆碰撞阶段。其中,安第斯造山带是东太平洋Lazaca大洋板块多阶段向东俯冲在南美大陆之下后形成的以"大洋板块深(陡)-浅(平)俯冲交替、洋岛-地体增生拼贴、碰撞和俯冲型高原隆升"为特征的现代"安第斯岛弧带"和"安第斯-科迪勒拉俯冲型增生造山系"。位于亚洲大陆内部的冈底斯造山系经历了新特提斯洋盆向北俯冲、消减和洋盆闭合以及印度-亚洲碰撞的两重阶段,具体包括早中生代开始的新特提斯"多洋岛"形成和向拉萨地体的多阶段俯冲汇聚,致使洋岛-地体增生碰撞形成冈底斯岩浆弧,继而铸造了晚白垩世的"安第斯型"俯冲增生造山系;在俯冲和碰撞转换阶段发生了岩浆大爆发并形成冈底斯初始高原;而后才进入印度-亚洲陆陆碰撞阶段,形成大规模的E-W向逆冲断裂、走滑断裂和S-N向裂谷系。因此,安第斯是冈底斯的前半生,冈底斯的今天是安第斯的未来。研究冈底斯的构造演化,特别是早期的构造岩浆活动,必须与安第斯俯冲增生的历史进行对比。(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泽明,丁慧霞,董昕,田作林[6](2018)在《冈底斯弧的岩浆作用:从新特提斯俯冲到印度-亚洲碰撞》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岩浆弧形成于中生代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的长期俯冲过程中,而且在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过程中迭加了强烈的新生代岩浆作用,是世界上典型的复合型大陆岩浆弧,已经成为研究汇聚板块边缘岩浆作用和大陆地壳生长与再造的天然实验室。基于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我们将冈底斯岩浆弧的岩浆-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第1阶段发生在晚白垩世之前,以新特提斯洋岩石圈长期正常俯冲和钙碱性弧岩浆岩的发育为特征;第2阶段发生在晚白垩世时期,以活动的新特提斯洋中脊发生俯冲和强烈的岩浆作用与显着的新生地壳生长为特征;第3阶段发生在晚白垩世晚期,以残余的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俯冲和正常弧型岩浆作用为特征;第4阶段发生在古新世至中始新世,以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俯冲的新特提斯洋岩石圈回转和断离,及其诱发的幔源岩浆作用、新生和古老地壳的强烈再造为特征;第5阶段为发生在晚渐新世到中中新世的后碰撞阶段,深俯冲印度岩石圈的回转和断离,或加厚岩石圈地幔的对流移去导致了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和埃达克质岩石的广泛发育,同时伴随幔源钾质-超钾质岩浆作用。冈底斯弧岩浆作用与岩浆成分的系统时空变化很好地记录了从新特提斯洋俯冲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完整构造演化过程。(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8年06期)

蔡鹏捷,许荣科,郑有业,陈鑫,刘嘉[7](2018)在《柴北缘从大洋俯冲到陆陆碰撞:来自开屏沟造山带M型橄榄岩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造山带幔源(M型)橄榄岩虽然在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分布不多,但由于其来自俯冲板块上覆的岩石圈地幔,因此是研究俯冲隧道内俯冲板片与地幔楔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对象,对于还原超高压变质带的演化有重要意义.柴北缘鱼卡榴辉岩-片麻岩区边部附近的开屏沟存在一套橄榄岩,其岩石类型、成因、时代等都缺乏研究.对开屏沟橄榄岩全岩的主量和微量元素及铂族元素、橄榄石主量元素、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全岩具有高的Mg#、Mg/Si和Ni值,同时表现出亏损难溶的HFSE和HREE,轻微富集LILE和LREE中与流体活动性相关的元素;橄榄石具有较高的Fo值(90.11~92.77)与NiO含量(0.32%~0.45%)、低的CaO含量(<0.02%);PGEs的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与交代橄榄岩和残留橄榄岩近似;两组变质锆石年龄为459.5±3.6Ma和417.5±2.7Ma,对应的εHf(t)值为-0.71~9.45和-11.96~-1.20,分别反映了洋壳流体(或早期大陆俯冲板片流体)和陆壳流体交代的性质和时限.开屏沟橄榄岩来源于俯冲带上覆地幔楔,遭受了不同来源流体不同程度的交代作用而获得地壳特征,同时为柴北缘大洋俯冲到陆陆碰撞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张明东,马昌前,王连训,郝峰华,郑少杰[8](2018)在《后碰撞阶段的“俯冲型”岩浆岩:来自东昆仑瑙木浑沟晚叁迭世闪长玢岩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青蔵高原东北部的东昆仑造山带在晚二迭世到晚叁迭世时期形成了大规模壳幔混合成因的花岗岩类,是研究壳幔相互作用和陆壳生长-再循环的理想场所.对该造山带的瑙木浑沟闪长玢岩岩体开展了详细的岩相学、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矿物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的研究.结果显示,瑙木浑沟闪长玢岩形成年龄为215.6±3.4Ma,属于晚叁迭世岩浆作用的产物.斑晶主要由斜长石和角闪石构成,斜长石斑晶为中长石和少量拉长石,并具有正环带和反环带两种类型,角闪石斑晶属于浅闪石.闪长玢岩具有准铝质到弱过铝质、相对富Mg#(~51.2)和中-高钾钙碱性特点,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富集Rb、Th、Ba和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陆缘弧岩浆活动的特征.此外,岩石具有均一的ISr值(0.708 6~0.708 8)和相对较低εNd(t)(-5.3~-4.8),并具有相对较古老的模式年龄TDM2(1.38~1.43Ga).上述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说明,闪长玢岩可能起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幔源岩浆上涌引发古老地壳熔融,并与壳源熔体均匀混合形成母岩浆,形成方式具有明显的MASH特征.结合区域地质研究,认为瑙木浑沟闪长玢岩可能形成于阿尼玛卿洋俯冲至晚期并向大陆碰撞的转换阶段,可能代表了巴颜克拉-松潘甘孜-东昆仑地体拼合的岩浆延迟反应产物.这对于理解造山带背景下从洋壳俯冲到陆-陆碰撞以及后碰撞过程的陆壳增长过程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章凤奇,陈汉林,杨树锋,Dilek,Yildirim,蒙启安[9](2016)在《东北亚陆缘晚白垩世从陆块碰撞到“安第斯型”俯冲的构造过程:来自中国东北白垩纪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的制约(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A combination of the available stratigraphical,structural and sedimentary information from NE China defined a new tectonic process of NE 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evolving from a continental block collision,through its departure to Andean-type subduction during the late Cretaceous.The Cretaceous basins in NE China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hree NEN-trending groups,the eastern,central and western zones respectively.(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六)——专题12:板块会聚、板块俯冲与造山过程、专题13: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专题14:造山带深部过程》期刊2016-10-15)

皇甫鹏鹏,李忠海,王岳军,范蔚茗[10](2016)在《大陆平俯冲动力学及对印藏碰撞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是地球在新生代以来发生的最为显着的造山事件,并由此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青藏高原造山带。印度和欧亚两大陆初始碰撞至今的汇聚长度达到2000-3000km(Rowley,1998),如此巨大的长度如何被大陆碰撞吸收的机制尚不清晰,已提出多种假说。大量地球物理资料揭示,青藏高原造山带的一个显着特征是印度大陆长距离平俯冲,俯冲的印度大陆岩石圈(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一)——专题25:青藏高原及周缘的深部结构、构造变形与地球动力学过程》期刊2016-10-15)

俯冲碰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大陆内部典型的伸展断陷区和强震活动区,华北地区处于东部太平洋板块俯冲构造和西部印欧大陆碰撞构造的双重大地构造背景之下,其新构造运动相当复杂:西部沿鄂尔多斯地块周缘两个地堑盆地系引张伸展断陷作用、中部太行山块体的局部断陷和整体隆升、东部华北平原区和渤海湾海域区的区域沉降,南缘沿秦岭构造带的左旋走滑拉张活动,东缘沿郯庐断裂带的右旋挤压走滑活动。这些不同类型的断裂构造在晚新生代的阶段性活动,产生了复杂的构造地貌组合特征。综合研究发现,华北晚新生代经历了3期伸展断陷-挤压隆升演化阶段:新近纪晚期(10~2.5 Ma)、早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以来。地壳引张应力方向或NW-SE、或NE-SW向;地块隆升导致湖盆的消亡,挤压应力方向为NE-SW至W-E向。研究认为,华北地区新构造受两个岩石圈构造过程的相互影响:印欧碰撞产生的远程效应和东部岩石圈地幔的上涌。一方面,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块的持续推挤及其构造应力向东的传递导致鄂尔多斯地块反时针旋转和秦岭山地的向东挤出逃逸,这个挤出构造动力学统治了华北地区晚新生代的引张伸展、斜张走滑和挤压变形。尤其是,新近纪晚期强烈的NW-SE向地壳伸展变形与青藏东缘挤出造山作用同步(10~9 Ma至4.2 Ma);上新世末期(约2.5 Ma)、晚更新世早期(约200~70 ka)和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约20 ka以来)3次构造挤压事件与青藏高原东缘构造事件基本对应。另一方面,岩石圈地幔上涌主导了华北东部平原区的区域地壳沉降,同时伴随着早、中更新世的5期幔源火山活动。这两个岩石圈构造作用力此消彼长,深刻统治着华北地区新构造与现今活动构造以及地震构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俯冲碰撞论文参考文献

[1].谈荣钰,陈建林,许继峰,黄肖潇,任江波.叁江地区俯冲增生-碰撞造山过程中含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对成矿物质源区差异的指示[J].地球化学.2019

[2].张岳桥,施炜,董树文.华北新构造:印欧碰撞远场效应与太平洋俯冲地幔上涌之间的相互作用[J].地质学报.2019

[3].方伟,戴立群,郑永飞,赵子福.从洋壳俯冲到大陆碰撞的构造转换:来自中国东部叁迭纪基性岩脉的地球化学证据[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4].张茂亮,郭正府,张丽红,雷鸣,赵文斌.大陆碰撞俯冲带水热气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以喜马拉雅和拉萨地块为例[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5].许志琴,赵中宝,马绪宣,陈希节,马元.从安第斯到冈底斯:从洋-陆俯冲到陆-陆碰撞[J].地质学报.2019

[6].张泽明,丁慧霞,董昕,田作林.冈底斯弧的岩浆作用:从新特提斯俯冲到印度-亚洲碰撞[J].地学前缘.2018

[7].蔡鹏捷,许荣科,郑有业,陈鑫,刘嘉.柴北缘从大洋俯冲到陆陆碰撞:来自开屏沟造山带M型橄榄岩的证据[J].地球科学.2018

[8].张明东,马昌前,王连训,郝峰华,郑少杰.后碰撞阶段的“俯冲型”岩浆岩:来自东昆仑瑙木浑沟晚叁迭世闪长玢岩的证据[J].地球科学.2018

[9].章凤奇,陈汉林,杨树锋,Dilek,Yildirim,蒙启安.东北亚陆缘晚白垩世从陆块碰撞到“安第斯型”俯冲的构造过程:来自中国东北白垩纪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的制约(英文)[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六)——专题12:板块会聚、板块俯冲与造山过程、专题13:大地构造与沉积盆地、专题14:造山带深部过程.2016

[10].皇甫鹏鹏,李忠海,王岳军,范蔚茗.大陆平俯冲动力学及对印藏碰撞的启示[C].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一)——专题25:青藏高原及周缘的深部结构、构造变形与地球动力学过程.2016

论文知识图

太行山南段(邯邢地区)区域地质简图...金沙江流域现代构造应力场鄂尔多斯盆地印支运动构造应力场(据...华力西期花岗岩成因图解成都平原西北边缘玉堂场一带龙门山前...勉略宁“叁角”地区板块构造示意图

标签:;  ;  ;  ;  ;  ;  ;  

俯冲碰撞论文_谈荣钰,陈建林,许继峰,黄肖潇,任江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