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翁十种曲论文_马瑞霞

导读:本文包含了笠翁十种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李渔,十种,笠翁,女性,戏曲,文人,形象。

笠翁十种曲论文文献综述

马瑞霞[1](2017)在《《笠翁十种曲》的佳人形象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笠翁十种曲》研究现状《笠翁十种曲》是明末清初剧作家李渔的戏曲作品集。此书自问世以来就饱受争议。在清代,封建文人大多将李渔与其剧作混为一谈,主观色彩比较浓厚,对李渔的评价褒贬不一,连带着对其《笠翁十种曲》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少有公允。有极力推崇《笠翁十种曲》者,如黄周星在《制枝曲语》中赞其"情文俱妙,允称当行"。[1]也有不屑一顾者,如黄宗羲在《胡子藏院本序》中诋毁道:"李渔之蹇乏,全(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26期)

曹佳丽[2](2015)在《男权与商业的镜像——《笠翁十种曲》女性形象的符号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笠翁十种曲》代表了李渔在戏曲创作上的成就,也凸显出他及其生活的时代社会对女性的审美理想与价值判断。男权的凝视与商业的主导使得作品中的女性呈现出物化的特征、弱化的倾向,完美的佳人群像更彰显出世俗化的审美趣味,映射出男性的幻想与社会主流的伦理诉求,成为文化内涵丰富、性别意义突出的象征符号。(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15年11期)

黄冬颖[3](2014)在《《笠翁十种曲》“神佛相助”情节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李渔的创作中,诡异、超自然的神明外力普遍存在,且在传奇作品中充当着较为重要的角色。在他的《笠翁十种曲》中就有不少"神佛相助"的情节,这些神佛形象和相助情节的设置既是李渔对其戏曲理论的一种实践,又迎合了广大民众期待善恶报应的美好愿望,并且符合统治阶层政治要求,实现了戏曲的审美、教化、娱乐等社会功能。(本文来源于《福建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刘飞飞[4](2012)在《《笠翁十种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笠翁十种曲》是拥有多重身份的李渔的戏曲作品集,其中包含了大量李渔对社会现实和生活的个人感悟,也从不同程度上体现出李渔的女性价值观。在明末清初特殊的社会形势下,李渔笔下的女性形象大放光彩。本文将根据其女性形象的类型化而划分为贵族女性、平民女性和青楼女性叁类,并采取个案研究与类群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逐一对其作类型化分析。贵族女性这一群体历来是封建礼教的束缚最深的阶层,不管是大家闺秀还是贵夫人,她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封建家庭这个领域。大家闺秀们企图通过寻求爱情和婚姻的方式来解放自己,殊不知却踏入另一个深渊;虽身为封建家庭中的贵夫人却由于封建社会“叁妻四妾”的制度存在使她们家庭中地位不同,呈现出“正妻或主母”和“妾室姨娘”两种女性群体。相对而言,平民女性则根据社会身份的差异向人们展现出不同的女性特征,而青楼女性形象长久以来一直深受男性作家青睐,多被塑造成理想型女性,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作家的主观思想。在李渔笔下,不仅着重塑造趋于完美的她们,而且也对甘于堕落者极尽揶揄讽刺。总而言之,《十种曲》展现了明末清初社会解放思潮影响下李渔思想的进步性和创作意图。(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期刊2012-06-15)

刘飞飞[5](2011)在《浅析《笠翁十种曲》中的“妒女”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笠翁十种曲》中不乏妒妇形象的塑造,李渔将妒指向未嫁之女,塑造了两位闺中少女形象,她们为了满足自身幸福,以妒为武器,悖逆封建礼教教导。通过刻画这些女性突显出李渔对这一形象的讽刺态度,同时我们又能发现其存在的合理性,在此即以此视角阐释李渔塑造的"妒女"形象。(本文来源于《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期刊2011年05期)

刘慧芳[6](2009)在《《笠翁十种曲》的叙事谋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李渔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真正把戏曲当作叙事文体进行实践的剧作家。他在创作中非常重视戏曲的谋篇布局、情节设置、结尾等叙事技巧,其叙事实践的最大成果便是扬名后世的《笠翁十种曲》。(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6期)

骆兵[7](2009)在《《笠翁十种曲》女性形象的审美文化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戏曲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不乏女性。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是剧作家反映社会生活、演绎故事情节、熔铸作品主题,强化艺术效果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戏曲作品思想价值的大小、艺术品位的高低、观众接受的多少,也往往取决于剧作家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圆缺(本文来源于《四川戏剧》期刊2009年05期)

骆兵[8](2007)在《《笠翁十种曲》神佛形象的审美文化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初的李渔是中国戏曲史上着名的剧作家,一生创作的十部戏曲,即《怜香伴》、《风筝误》、《蜃中楼》、《意中缘》、《凰求凤》、《奈何天》、《比目鱼》、《玉搔头》、《巧团圆》、《慎鸾交》,问世伊始都是单本付梓,继之金陵翼圣堂、世德堂印行的合刻本取名《笠翁传奇十种》,随后的翻刻本更名为《笠翁十种曲》,并且不胫而走,流播南北,大行于世。清代黄文旸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奉旨修改古今词曲",所编《曲海总目》着录李渔的剧作时亦注明《笠翁十种曲》。迄今为止,《笠翁十种曲》在舞台搬演和欣赏接受过程中,总的来说是受到大多数人的普遍称誉。人们的评价或着眼于李渔戏曲的文学性,或注重李渔戏曲的娱乐性与欣赏性,或赞赏李渔戏曲的戏剧性,或肯定李渔戏曲的独创性,可谓妥帖得当。①除此之外,笔者认为,《笠翁十种曲》通过塑造神佛形象融入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以期实现戏曲的社会功能,不啻是取得有目共睹的戏曲创作成就和艺术接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戏剧文学》期刊2007年08期)

邓丹[9](2007)在《中国戏曲史上《笠翁十种曲》之特异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初文坛上,李渔是位引人注目的特殊人物,他在《闲情偶寄》词曲部和演习部中对戏曲创作和导演经验的总结将中国古典戏曲理论推向了顶峰。与戏曲理论赢得了一致赞誉不同的(本文来源于《文学前沿》期刊2007年00期)

邓丹[10](2007)在《《笠翁十种曲》的“新奇”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明初,身处官僚阶层的士大夫们胸怀主流社会的诗教精神侧身曲坛,逐渐替代下层文人和民间艺人而成为戏曲创作的主体。他们出于业余爱好而创作戏曲,却无法摆脱诗骚风气的拘牵,仅将戏曲作为诗词的延续,对戏曲的曲文津津乐道,而疏于对故事情节、戏曲结构的安排和(本文来源于《戏剧文学》期刊2007年02期)

笠翁十种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笠翁十种曲》代表了李渔在戏曲创作上的成就,也凸显出他及其生活的时代社会对女性的审美理想与价值判断。男权的凝视与商业的主导使得作品中的女性呈现出物化的特征、弱化的倾向,完美的佳人群像更彰显出世俗化的审美趣味,映射出男性的幻想与社会主流的伦理诉求,成为文化内涵丰富、性别意义突出的象征符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笠翁十种曲论文参考文献

[1].马瑞霞.《笠翁十种曲》的佳人形象研究综述[J].青年文学家.2017

[2].曹佳丽.男权与商业的镜像——《笠翁十种曲》女性形象的符号学解读[J].四川戏剧.2015

[3].黄冬颖.《笠翁十种曲》“神佛相助”情节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

[4].刘飞飞.《笠翁十种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2

[5].刘飞飞.浅析《笠翁十种曲》中的“妒女”形象[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

[6].刘慧芳.《笠翁十种曲》的叙事谋略[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7].骆兵.《笠翁十种曲》女性形象的审美文化阐释[J].四川戏剧.2009

[8].骆兵.《笠翁十种曲》神佛形象的审美文化意蕴[J].戏剧文学.2007

[9].邓丹.中国戏曲史上《笠翁十种曲》之特异性[J].文学前沿.2007

[10].邓丹.《笠翁十种曲》的“新奇”艺术[J].戏剧文学.2007

论文知识图

笠翁十种曲-风筝误·和鹞《笠翁十种曲》之《慎鸾交》,...王君佐-《凰求凤》王君佐刻 清初刊《笠蔡思璜-《意中缘传奇·拒妁》左边有“蔡思...《风筝误》-江苏省昆剧院演出《风筝误·前...李渔

标签:;  ;  ;  ;  ;  ;  ;  

笠翁十种曲论文_马瑞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