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出口信用机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信用机构,投资贷款,卖方信贷,抢抓机遇
出口信用机构论文文献综述
严明[1](2016)在《运用好出口信用机构金融资源 加快甘肃企业“走出去”步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带一路”战略,是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的重大战略。它以国际大通道和经济走廊建设为依托,对进一步促进西部大开发有重大意义,也将地处西北内陆的甘肃推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近年来特别是近两年来,甘肃企业抢抓机遇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本文来源于《甘肃日报》期刊2016-01-13)
宋修远[2](2015)在《国外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分支机构建设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官方出口信用机构而言,完善境内外分支机构网络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并严控信贷风险。通过对比分析叁家国际重要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分支机构布局的现状特点、历史发展以及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启示我国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分支机构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期刊2015年06期)
刘思秀[3](2015)在《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对出口租赁政策支持的研究和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我国对外贸易遭遇瓶颈,亟待以新的方式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带动出口贸易的新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融资租赁业经过叁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参与国际市场的能力和条件,出口租赁恰好是融资租赁提升出口贸易水平的承接点。然而发展出口租赁存在诸多障碍,我国对出口租赁的政策支持严重不足。出口租赁有助于拓宽出口贸易渠道,有助于调整出口贸易结构,而且通过美国和日本支持融资租赁发展的政策支持经验上来看,政策支持是促进出口租赁发展的重要手段。当今,良好的国际融资租赁市场秩序,为我国对出口租赁实施政策支持提供了坚实的环境基础,我国适宜以租赁形式出口的产品优势不断增强、租赁公司开展国际租赁的能力不断增强,而作为政策执行机构的我国官方机构政策实施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这些都为我国为出口租赁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提供了可能性。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作为政策支持的重要实施者,在支持出口租赁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两家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分别从信贷支持和保险支持两方面为我国的出口租赁提供政策支持,尽管两家机构已有一定程度的业务实践,但要想充分发挥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作用还远远不足,因此通过对官方出口信用机构支持出口租赁机制的思考,建议两家机构加强对支持出口租赁的重视程度,降低现有业务的成本费用、丰富支持出口租赁的业务品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可以将出口租赁列入保险资金投入领域,中国进出口银行甚至可以出资设立租赁公司,两家机构互联互动,共同推进出口租赁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期刊2015-11-01)
李超,林文顺[4](2014)在《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国际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官方出口信用(Officially Supported Export Credit)主要包括官方出口信贷、官方出口信用保险和担保等业务形式。官方出口信用对于鼓励和促进商品出口、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因而被各国所普遍采用。研究国际上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组织模式及其变迁,对于推进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设立一家机构兼营官方出口信贷和出(本文来源于《中国金融》期刊2014年21期)
王加春[5](2011)在《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全面风险管理浅析与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官方出口信用机构是各国为了促进本国进出口贸易发展而设立的机构。随着巴塞尔协议的发展及其在银行业监管中应用逐渐成熟,比较官方出口信用机构业务的风险类型和管理特点,可以理清其未来的全面风险管理的特征和思路,为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供有益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国管理信息化》期刊2011年13期)
康广昊[6](2009)在《我国官方出口信用机构转型的路径分析和业务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我国政策性银行中唯一的官方出口信用机构,担负着贯彻国家外经贸政策和服务国家经济外交意图的政策性职能。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进出口银行同其他政策性银行一样,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如何在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如何在贯彻国家经济意图,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职能和提高自身经营收益及竞争力之间实现平衡与协调。早在200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即提出“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原则,逐步开始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改革。国家开发银行已经于2008年末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完全转型为商业性金融机构。2009年11月,国务院对于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改革方案进行了初步的批复,明确中国进出口银行继续履行政策性金融的职能,为本国产品出口和国家对外经济合作提供金融支持。至此,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改革正式提上了日程。然而,这仅仅为中国进出口银行未来的转型与发展提出了一个方向性的原则,具体的转型路径和业务框架还基本处于空白之中。近年来,基于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外经贸领域的新变化,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业务和内部流程上已经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基本的转型思路,即发展成为国际经济合作银行。这个思路与国家对中国进出口银行未来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初步的收效,但是对于转型的路径和业务的规划尚缺乏一种框架性的探讨和系统性的分析。对于政策性银行的改革与转型问题,此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均有不少的论述,但多集中在对于政策性金融本身的宏观把握,针对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论述则相对较少,而以某一家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对象,探讨其转型或者业务创新的论着就更不多见。从理论方面看,目前现有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从市场失灵的角度探寻政策性金融产生的土壤和发挥的作用,即制度的产生机理;第二,从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资源学说的角度,研究政策性银行存在的问题、市场化行为、立法监管等多层面,完善了政策性金融的理论体系;第叁,基于比较分析的视点,对国外政策性金融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由于这些研究的提出均是在国家确定政策性银行转型改革之前,因此对于转型也多立足于方向性的探讨,而缺乏路径上的刻画。从实践方面讲,中国进出口银行要按照国家提出的改革原则,适应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的新要求,在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领域内继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虽然改革的大方向已经由国家确定,但如何发挥中国进出口银行自身的优势,最大限度的规避其劣势,与商业银行实现差别竞争,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发挥自身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研讨的问题,特别需要基于内外环境的变化和职能的要求,综合多种因素对业务创新的框架或模式展开深入和系统的探讨。通过这种探讨,才能够为转型后业务模式的选择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因此,对于该方面问题的研究拥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尝试从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与中国进出口银行职能互动演变为起点,结合对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借鉴国内外相关金融机构的成功经验,为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业务创新发展搭建一个相应的框架,以求为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借鉴。文章从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制度安排出发,由其面临的制度失衡局面对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转型路径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论对未来的业务发展框架进行初步的规划。本文从结构上分为5个主要板块。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通过文献梳理对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对文章的框架结构、分析方法等进行了概括与归纳。第二章是探讨中国进出口银行转型的制度起点,即通过梳理中国进出口银行建立的历史进程,对建立之初的制度框架进行界定。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建立基于中国金融渐进性转轨的改革过程,即政府基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目标而区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以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这叁项作为最主要内容。其中,发展出口贸易是对外开放政策的最根本内容。因此,中国进出口银行建立之始的定位就是服务于发展出口贸易这个大原则,主要的业务指向是为出口企业和出口行业提供金融支持,并且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的出口类信贷为我国外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构成了中国进出口银行最初制度均衡状态下的最基本内容。第叁章探寻的是中国进出口银行现有制度框架的失衡过程。本部分从制度供求两方面分析这个失衡的过程。制度均衡的打破主要源自制度需求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角度来阐述。外部环境方面,中国经济原有的发展方式造成的困局和国际经济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要求经济增长方式进行相应的转变。内部环境方面,中国进出口银行的经营与发展遭遇了体制性的瓶颈,经营状况和职能的发挥不匹配,需要寻找更为合适的发展空间。因此实施战略转型和业务创新,主动推动制度变迁是顺应内外部条件转化的可行之举。在本部分中,通过对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业绩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是中国进出口银行目前的资金配置效率和经营收益都处于政策性银行中较低的水平,其原因则是业务范围相对狭窄,现有业务限制过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唯一的有效途径则是率先进行自我转型,拓展业务领域。第四章是对中国进出口银行进行业务创新和战略转型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并且对于转型的路径进行分析。本章中,首先对中国进出口银行的银行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银行效率是银行在业务活动中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既反映银行对其资源配置的有效程度,又是衡量银行市场竞争能力、投入产出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银行效率测度主要包括叁个方面:规模效率、范围效率和X效率。其中,规模效率是反映银行经营规模与其成本(或收益)之间关系的指标,它衡量银行处于最佳规模时能使成本减少(或收益增加)多少;范围效率指银行产品多元化和地域扩张所带来的效率,它衡量银行多元化经营对成本(或收益)的影响;X效率是除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之外的所有技术效率和配置效率的总和,它衡量银行控制成本和使利润最大化的管理能力的差异。由于X效率主要是对于银行内部管理能力的衡量,不属于本文所探讨的范围,因此实证中不考虑X效率。在将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规模效率和范围效率同其他商业银行进行对比分析之后,得出结论为中国进出口银行均存在着显着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战略转型与业务多元化既是必要的,更是可行的。在本章后续内容中,梳理了国际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转型经验,总结了国家开发银行的转型模式,为中国进出口银行具体的转型和业务规划提供了经验借鉴。根据中国进出口银行现阶段业务转型的初步成效,总结提出了日后进一步转型的基本原则与方向。第五章是具体业务框架的规划,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和重点内容。本章首先对运用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方法和BOSTON矩阵等分析工具,对中国、进出口银行的竞争优劣势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进出口银行未来国际经济合作银行的定位,从继续发扬传统业务优势和加速利用多种金融工具两个角度对进出口银行未来的业务发展进行了规划。在继续发扬信贷业务优势的方面,提出通过巩固现有创新型业务,综合运用资产证券化、产业投资基金、信托等多种金融工具,将投行业务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结合起来,拓宽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资金来源,为规模扩展奠定基础。在业务创新的过程中,广泛借鉴其他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方面的创新经验,通过对原有的信贷工具进行创新,增加产品品种,扩展中国进出口银行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充分发挥自己在国际经济合作领域的优势,为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遇到的新问题提供一揽子融资解决方案,发挥各项融资产品的组合优势,增强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整体竞争力。而在充分利用多种金融工具建立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方面,则主要为将来有可能进行的金融业务方面搭建业务框架,论证了政策性投资基金和投资银行类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融资租赁业务、创新型融资担保业务等领域的基本框架平台,并且提出在搭建上述业务平台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托机制隔离风险,拓展资金募集和运用的范围,从而能够成功实现向国际经济合作银行的转型。通过以上部分的分析和论述,对于中国进出口银行国际经济合作银行的定位进行了重新的界定,对转型的路径进行了基本的刻画,同时为中国进出口银行成为综合性金融服务供应商的目标提供了可资利用的业务模式,为中国进出口银行业务发展和战略转型的实践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借助制度经济学的分析视角,对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转型进行了制度方面的刻画,从制度供求失衡的角度对转型需求进行了解析;第二,以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对象,对其竞争优劣势,经营业绩,银行效率等进行了定性定量两方面的解析,论证了转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叁,结合中国进出口银行现阶段的业务实践,从传统业务领域和创新业务领域两个方面为中国进出口银行未来的业务发展搭建了基本的平台,为其将来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参照。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由于数据获得的困难,在对中国进出口银行相关经营业绩和银行效率的定量分析中,相关的结论数据显得粗糙,结论的论证过程不够充分,这在将来需要继续在数据获取和数据加工方面投入更多的力量,以促进论证的精细化;第二,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下,对于转型路径的抽象程度不够,仍过多的停留在描述性的分析范式中,如果将来对理论的研究更为深入的话,应当尝试运用更为抽象化的模型,对路径变迁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09-11-01)
成泽宇[7](2007)在《论中国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改革和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政策性银行要按照"分类指导、一行一策"进行改革的原则,本文提出要从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角度,研究作为中国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存在、发展和改革。在比较研究了世界通行的官方出口信用模式特点的基础上,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进出口银行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必要,并针对中国进出口银行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进一步明确了政策性银行(国家账户)之间以及与商业银行(银行账户)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央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07年11期)
张正华[8](2007)在《进出口银行再获“亚洲最佳出口信用机构”殊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北京7月16日讯 张正华报道 国际权威媒体《贸易融资》(Trade Finance)日前在香港举办第二届亚洲区颁奖典礼,颁发了2006年至2007年度亚洲最佳出口信用机构、最佳贸易银行奖、亚洲最佳项目奖和亚洲最佳金融服务奖等奖项。中国进出口银(本文来源于《金融时报》期刊2007-07-17)
赵艳琳[9](2006)在《进出口银行入选亚洲最佳出口信用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近日,英国《贸易融资》杂志在香港举办了第一届亚洲区颁奖典礼,中国进出口银行被评为亚洲最佳出口信用机构。目前,中国进出口银行与140多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其国际信用评级与国家主权评级一致。 此次评奖是通过对亚洲范围内3800多家金融(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期刊2006-07-07)
但有为[10](2006)在《进出口银行当选亚洲最佳出口信用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在规模上落后于世界排名靠前的日本国际协力银行,但在近日英国《贸易融资》(TRADE FINANCE)杂志举办的第一届亚洲区颁奖典礼上,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与其同台竞技后,最终成功地把(本文来源于《上海证券报》期刊2006-07-07)
出口信用机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于官方出口信用机构而言,完善境内外分支机构网络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并严控信贷风险。通过对比分析叁家国际重要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分支机构布局的现状特点、历史发展以及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启示我国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分支机构的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出口信用机构论文参考文献
[1].严明.运用好出口信用机构金融资源加快甘肃企业“走出去”步伐[N].甘肃日报.2016
[2].宋修远.国外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分支机构建设的比较分析[J].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2015
[3].刘思秀.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对出口租赁政策支持的研究和建议[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
[4].李超,林文顺.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国际比较[J].中国金融.2014
[5].王加春.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全面风险管理浅析与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
[6].康广昊.我国官方出口信用机构转型的路径分析和业务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7].成泽宇.论中国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改革和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
[8].张正华.进出口银行再获“亚洲最佳出口信用机构”殊荣[N].金融时报.2007
[9].赵艳琳.进出口银行入选亚洲最佳出口信用机构[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
[10].但有为.进出口银行当选亚洲最佳出口信用机构[N].上海证券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