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扩散模型论文_赵磊,高树仁

导读:本文包含了技术创新扩散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技术创新,机制,动力,分岔,系统,因果关系。

技术创新扩散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赵磊,高树仁[1](2019)在《MOOC创新扩散的动力机制与分析模型——基于技术接受的理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MOOC基于大规模和开放性特征,旨在为更多学习者接受优质教育提供学习通道。从多元主体角度揭示MOOC传播过程中的现实动力和阻力因素,并根据技术接受模型对MOOC创新扩散的动力机制进行理论解读和分析模型建构,不仅有助于深化对MOOC应用、推广、共享及融合问题的认识,同时也为我国MOOC建设应用及扩散共享实践提供理论参照。研究表明:由于预期成本和收益不同,不同利益主体对MOOC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不同,MOOC扩散过程中既存在正向驱动力,又存在反向制约力,合力形成了MOOC的创新扩散动力,从而决定了MOOC在高等教育应用中的进程、方向与效果。为此,应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功能,通过积极制定革新策略,创建制度环境,平衡高校内外主体间的利益矛盾,实现扩散动力的最大化。(本文来源于《重庆高教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李武,黄扬,杨飞[2](2018)在《大学生对移动新闻客户端的采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创新扩散理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尚未使用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大学生用户,在整合技术接受模型和创新扩散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他们在将来采纳这类客户端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内容有用性认知、流行性认知和兼容性认知正向影响大学生对移动新闻客户端的采纳意愿,社交有用性认知负向影响采纳意愿,而易用性认知与大学生的采纳意愿没有显着关系。(本文来源于《图书与情报》期刊2018年04期)

卢燕群,何永芳[3](2018)在《基于个体博弈的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企业集群中技术创新采纳企业微观决策对宏观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文章以企业合作专利创新网络为载体,研究企业间个体技术创新采纳博弈及技术创新扩散模型,以及技术创新的扩散机制、规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基于合作专利的创新网络具有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的特性;技术创新扩散的速度和规模与网络结构、网络规模、选择强度、采纳技术创新的成本和收益有关。(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8年15期)

王展昭,马永红,张帆[4](2015)在《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型构建及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技术创新扩散系统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技术创新扩散系统的因果关系模型,提炼其中重要反馈回路并对其极性进行分析。构建技术创新扩散系统流图,应用Vensim PLE软件对流图模型进行检验,并对模型进行结构灵敏度和参数灵敏度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叁阶段扩散模型相对于传统的两阶段扩散模型,具有一定延迟特征,这种延迟特征降低了技术创新扩散的平均速率。此外,各参数对技术创新扩散结果的影响并非简单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具有反直观特征。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技术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内容及方法,并为促进技术创新扩散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5年19期)

华锦阳[5](2015)在《技术创新扩散决策模型:综合回顾及新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技术创新成果只有借助扩散过程才能获得社会效益最大化,加快技术创新扩散,是放大知识转化效用的基本途径。描述创新扩散的模型有两类:一类是速度模型,一类是决策模型。聚焦于微观决策模型,在回顾各类技术采纳决策模型及其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对现有模型,尤其是技术接受模型和创新扩散理论进行评价,并在综合两者及其它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具实践解释力和指导力的新模型。(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5年05期)

苏屹,李柏洲,喻登科[6](2014)在《基于流行病模型的技术创新系统的创新扩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技术创新扩散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技术创新系统中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并应用传染病模型对技术创新系统中创新扩散问题进行建模分析,通过研究得出政府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达到控制技术创新系统的扩散方向,为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系统科学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黄海洋,王晴,陈继祥[7](2013)在《基于Bass模型的我国大学技术创新扩散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研究分析创新扩散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Bass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特点,把重复购买作为变量建立了适用于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改进模型.以我国大学技术成果转让收入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大学技术创新扩散的方程式,并进行前瞻性的预测分析.(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袁苑[8](2012)在《基于技术创新扩散模型的移动数据业务扩散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市场格局的变化,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移动网络演进的必然趋势,应运而生的移动数据业务也成为了各大运营商及互联网公司不可忽略的战场。运营商为了避免沦为管道提供商急需转型,推出了各类移动数据业务。移动数据业务是指除话音业务之外,通过移动运营商网络,在提供基本信息传递服务基础之上又增加了客户价值的所有业务,也可以称为移动互联网业务、移动增值业务等等。对于企业来说,如何根据用户数据来获知移动数据业务在市场中的当前表现及未来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文章在介绍了技术创新扩散理论及其主要模型的基础上,对移动数据业务的用户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的Gompertz模型、Bass模型及附随扩散模型(包括二层及叁层),运用了先进的非线性曲线拟合软件1stopt进行了数据拟合分析,根据得出参数对移动数据业务的未来用户数进行了预测。但是由于移动数据业务刚刚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研究时期较短,暂时无法对预测数据进行验证。另一方面,仅仅知道移动数据业务的未来发展是不够的,如何利用有限的数据得出更多的信息,我们在Bass模型基础上引入了基于用户网络的创新扩散模型,同样利用数据拟合结果可以得到当前业务的用户网络结构、用户所受到外部影响及内部影响的相关参数,从而有效地指导移动数据业务提供商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及市场策略的调整。(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2-12-25)

徐璐,钱燕云[9](2012)在《技术创新扩散动力机制数理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对传统的动力机制数理模型(Bass模型)进行阐述,分析其局限性并介绍几种典型的Bass扩展模型,再基于内外部环境对技术创新扩散动力机制影响的综合分析,提出技术创新扩散动力机制Bass模型的改进模型。(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2年33期)

傅为忠,王灿,林多[10](2012)在《基于引力模型和熵值法的技术创新扩散强度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参考引力模型和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论文试图构建基于空间距离的区域技术创新扩散强度的评价模型,并把熵值法和引力模型相结合,完成对技术创新强度的评价。依据构建的评价模型,对皖江城市带技术创新扩散的强度进行了测算,根据各地市的区域技术创新扩散个别强度,把皖江城市带区域技术创新扩散中心分为叁级,得出皖江城市带整体创新扩散强度呈自东向西、自南向北逐渐减弱的态势,与其实际状况相吻合;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升皖江城市带区域技术创新扩散强度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情报杂志》期刊2012年07期)

技术创新扩散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针对尚未使用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大学生用户,在整合技术接受模型和创新扩散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他们在将来采纳这类客户端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内容有用性认知、流行性认知和兼容性认知正向影响大学生对移动新闻客户端的采纳意愿,社交有用性认知负向影响采纳意愿,而易用性认知与大学生的采纳意愿没有显着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技术创新扩散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赵磊,高树仁.MOOC创新扩散的动力机制与分析模型——基于技术接受的理论视角[J].重庆高教研究.2019

[2].李武,黄扬,杨飞.大学生对移动新闻客户端的采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创新扩散理论视角[J].图书与情报.2018

[3].卢燕群,何永芳.基于个体博弈的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扩散模型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8

[4].王展昭,马永红,张帆.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型构建及仿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

[5].华锦阳.技术创新扩散决策模型:综合回顾及新模型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

[6].苏屹,李柏洲,喻登科.基于流行病模型的技术创新系统的创新扩散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14

[7].黄海洋,王晴,陈继祥.基于Bass模型的我国大学技术创新扩散实证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

[8].袁苑.基于技术创新扩散模型的移动数据业务扩散的实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9].徐璐,钱燕云.技术创新扩散动力机制数理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

[10].傅为忠,王灿,林多.基于引力模型和熵值法的技术创新扩散强度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12

论文知识图

;图2-1Verdegem和Verleye(2009)基于技术接...和Verleye(2009)基于技术接受...一10黑格斯特朗的技术创新扩散模型技术创新扩散模型汤长安关于技术创新扩散的模型区域技术创新扩散关系模型

标签:;  ;  ;  ;  ;  ;  ;  

技术创新扩散模型论文_赵磊,高树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