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秀梅(鞍山市精神康复医院辽宁鞍山114034)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0-0211-02
【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死亡原因,更好地掌握护理规律,提高护理质量,使精神科护理工作更具有主动性。方法对我院1956年6月至2005年6月住院的72例精神病患者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病死率0.92%,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躯体并发症、猝死、严重药物副反应、自杀。结论为有效降低住院病死率,从精神科角度应该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住院精神病患者病死率死亡原因护理对策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72例死亡病例中男性63例,女性9例,年龄(21—74)岁,平均(45.32±4.13)岁,根据IDC-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的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59例(81.94%),躁狂症3例(4.17%),慢性酒精中毒致精神障碍6例(8.33%),心因性反应1例(1.39%),癔病1例(1.39%),癫痫伴发精神障碍1例(1.39%),脑血管病伴发精神障碍1例(1.39%)。住院天数最长14600天,最短1天,平均(869±41.25)天。
1.2死亡原因72例死亡病例中死于躯体并发症56例(77.78%),猝死8例(11.11%),严重药物副反应5例(6.94%),自杀2例(2.78%),酒精戒断反应1例(1.39%)。
2讨论及护理措施
2.1躯体并发症我院精神病患者病死率为0.92%,与国内报道的0.37%—2.23%[1]基本相符,而躯体并发症死亡率占精神障碍患者死亡率的首位。原因:一方面是精神障碍患者缺乏自知力及自诉能力,常常在躯体疾病较严重时才被发现,精神障碍患者的躯体症状常被精神症状掩盖,医护人员偏重于精神症状而忽略了躯体症状,从而延误了治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全面细致观察病情,认真执行巡视、探视、安全护理制度,重点在于监测其与原发病相关的症状与特征,如:瞳孔的变化、抽搐的形式、频率、偏瘫、各种反射及皮肤黏膜、尿量、血气分析、肝肾功能等,以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及各种潜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精神症状可导致躯体疾病。由于精神病患者行为紊乱、饮食异常或极度兴奋躁动致体质虚弱易出现感染性休克、水电解质紊乱等导致死亡。护理措施:主要加强生活护理,根据病情需要认真做好晨、晚间护理。关心病人的大小便、定期沐浴更衣、适时加衣加被。督促病人摄入足够的营养,病程长、恢复较慢的病人适时做好健康指导,鼓励病人自己动手,讲究卫生习惯以减少躯体并发症。最后加强自身内科疾病的临床知识学习,及时发现躯体疾病,对症治疗,可以减少住院病死率。
2.2猝死及药物严重副反应调查资料表明:我院精神障碍患者猝死发生率(11.11%),近年高于往年,这可能与近年来不合理用药、合并用药及未重视药物的使用剂量有关。国内有学者报道抗精神病药物致死比例有明显上升,这主要是药物对心脏影响的结果[2]。目前应用的抗精神病药物药理作用广泛而复杂,几乎涉及神经系统的各个方面,还影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由于患者个体特异性或药物使用不当而引起猝死或继发性急性肠麻痹、恶性症状群等;另一方面在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中偶有突然发生食物堵塞致呼吸道窒息死亡,可能与咽喉部张力障碍、吞咽困难、会厌关闭失调、呼吸道纤毛运动和咳嗽反射抑制有关。本组病例中死于药物严重副反应的有5例,其中碳酸锂中毒1例,麻痹性肠梗阻1例,不明抗精神病药物中毒(门诊因药物中毒收入院)1例,食物堵塞呼吸道2例。因此护理人员除应掌握药理知识,了解抗精神病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常用剂量、毒副作用外,还应了解患者的血药浓度,时常监测患者的进食情况,咽喉肌功能和吞咽功能情况,发现有吞咽困难患者应专人守护,耐心喂食,劝导患者细嚼慢咽,或酌情给予软饭或流食;对有暴食行为的患者应专人看护,避免抢食、捡食、狼吞虎咽而发生噎食。中午、夜间值班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睡眠状态,不要认为患者安静睡眠是绝对安全的,如发现患者体位异常、脸色苍白、肢体冰冷、呻吟等应高度重视,及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及时通知医生临场处理。护理中应做到:①了解药物的性能并掌握病人的机体情况,预计用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②药物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加量,及时评价并记录不同剂量时药物的效果及反应。急性症状缓解即减量,出现异常应及时与医生联系。③每次发药要看病人服下,特殊情况需暂停治疗,并作好记录,防止意外。
2.3自杀住院精神病患者因病态支配下产生幻听、被害妄想、嫉妒妄想或康复期各种社会心理因素而自杀者为数不少,国外报道精神病患者的自杀率为0.16%—0.25%[3]。患者均选择在中午或夜深人静,值班护士少,工作较疲劳,护士查房后进行。因自杀的精神病患者多为抑郁症或康复期的患者,前者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减少减低、思维活动抑制、情感低落。但其思维较清晰,他们的自杀往往事先计划周密,行动隐蔽,甚至伪装病情好转以逃避医护人员的注意,采用各种手段和途径,以达到自杀的目的。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全面深入了解不同病人的病情特点,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专人负责督促检查病人的服药情况,证实病人确已将药物咽下方可离去,防止病人收藏药物一次服下造成意外。对有严重自杀行为者应安排于监护室内,专人守护,24h动态观察患者的病情并记录。对康复期患者的巡视应15—30min1次。康复期患者往往担心病情复发,怕出院后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害怕受单位及家人歧视,担心疾病连累家人等,从而产生悲观情绪,因此护士要了解其家庭社会背景及病因,向他们宣传精神卫生保健预防知识,帮助找出容易诱发疾病的因素,提高他们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消除恐惧心理,引导并协助做好家属和单位有关人员的工作,为患者回归社会做好准备。值得注意的是,在2例自杀患者中,其中有1例患者是请假出院期间在家坠楼身亡的,这提示我们:住院精神病患者由于院内管理制度严密,未能伺机自杀,因而往往在请假回家期间乘家人疏于看管时自尽。因此,对病情控制,有幻听、妄想、抑郁症患者应说服家属暂时不要办理请假外出。
参考文献
[1]王桂红.产后抑郁症发生情况调查及预防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3,6:386.
[2]余玉宁.抗精神病药物对躯体影响的临床分析.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1996,1:201.
[3]周芙蓉.精神病护理潜在的法律问题.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2004,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