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芩栀苦参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痤疮,临床观察,芩栀苦参丸,量化分级积分
芩栀苦参丸论文文献综述
马朝东[1](2007)在《芩栀苦参丸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痤疮是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可持续多年。好发于面部及胸背部,症状变异较大,从非炎症性的粉刺到炎症性的丘疹、脓疱、结节、囊肿都可见到,若不予治疗,容易遗留色素沉着或瘢痕,毁损患者容貌。临床发病率高,病因复杂,尚未完全明了,通常认为是由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病程慢性,易复发。尽管治疗方法很多,但迄今尚未找到一个大家公认的较理想的治疗方案。综合治疗、个体化治疗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策略。中医药是治疗痤疮的有效途径,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我科运用自制中药芩栀苦参丸为主治疗寻常痤疮已有多年的历史,卓有成效。导师在治疗痤疮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曾对本药进行过专门的临床观察和课题研究,并完成校级课题“芩栀苦参丸对痤疮丙酸杆菌调控的研究”,通过体外抑菌实验,证实芩栀苦参丸对痤疮丙酸杆菌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明确芩栀苦参丸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规范芩栀苦参丸的适用症候,本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原则,将入选病例分为两组,治疗组84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芩栀苦参丸9~10克(35~40粒)口服,每日2次;同时给予硫酸卡那霉素药水外涂患处,每日2次;二黄散凉白开水调服外涂面部,睡前一次。对照组只外用硫酸卡那霉素药水和二黄散。疗程六周。观察用药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填写临床病例报告表,每两周记录一次,并进行症状分级积分,判定临床疗效。观察结束将数据量化处理后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本次研究120份病例均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皮肤科2005年6月~2007年4月门诊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辨证分型、临床分型、分级、治疗前症状分级积分等均衡可比。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疗效比较,临床痊愈治疗组21例(占25.0%),对照组4例(占11.1%);有效率治疗组90.5%,对照组72.8%。经统计学检验,P<0.01,差异极显着,治疗组整体疗效和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②辨证四型疗效分析,肺胃热盛证总体疗效最好,有效率94.3%,肠胃湿热证疗效次之,有效率92.9%。痰湿瘀滞证疗效最差,有效率77.8%。与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检验,肺胃热盛证和肠胃湿热证差异显着(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痰湿瘀滞证和冲任不调证差异不显着(P>0.05),无统计学意义。③主要症状疗效分析,出油情况积分减少75.2%,皮损性质积分减少84.6%,皮损数量积分减少82.7%,皮损颜色积分减少76.0%,皮损肿痛积分减少94.8%。以皮损肿痛积分减少最显着,皮损性质、皮损数量次之。与对照组相比,皮损肿痛和皮损性质经统计学检验,P<0.01,差异极显着;皮损数量经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显着,叁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出油减少和皮损颜色改变经统计学检验,P>0.05,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无显着差异。结论认为:芩栀苦参丸治疗痤疮有较好效果,适用对象为轻中度痤疮辨证属肺胃热盛证和肠胃湿热证者。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临床痊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肺胃热盛证、肠胃湿热证疗效更好,具有统计学意义;痰湿瘀滞证、冲任不调证无统计学意义;痤疮各症状改善,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以皮损肿痛、皮损性质、皮损数量变化明显。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证明芩栀苦参丸治疗痤疮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和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7-06-01)
段行武,马朝东,李映琳,张云壁,张霞[2](2005)在《芩栀苦参丸对痤疮毛囊角化和炎症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痤疮是一种主要发于年轻人的常见的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皮肤病。由于该病的发病率高,主要发生于面部,影响容貌甚至引起毁容,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而是国内外皮肤科领域重点研究和防治的疾病之一。我院院内制剂芩栀苦参丸治疗痤疮具有良好的疗效,总有效率达93%。本研究通过兔耳实验模型观察芩栀苦参丸抗毛囊角化作用和对皮损局部炎症的抑制作用,从而探讨中药治疗痤疮的作用机理。(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期刊2005-11-01)
王轶,李映琳,李秀敏,张云壁,姜波[3](2003)在《芩栀苦参丸及部分中药对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探讨中药芩栀苦参丸及10种中药对痤疮丙酸杆菌(P.acne)的作用。方法:采用中药芩栀苦参丸及10种中药的提取液,应用体外细菌的培养技术,用试管稀释法,测定药物最低抑菌浓度,观察中药对痤疮丙酸杆菌的抑制作用。结果:抑菌试验显示黄芩、炙军、天花粉、山栀四味药物有明显的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长的作用;丹皮在低浓度时有明显的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长的作用,在较高浓度时有轻度促痤疮丙酸杆菌生长的作用;芩栀苦参丸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提示:中药芩栀苦参丸及10种中药的部分中药对痤疮丙酸杆菌有抑菌作用,对治疗痤疮有一定疗效。(本文来源于《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3-04-01)
李映琳[4](2001)在《芩栀苦参丸治疗痤疮216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痤疮是发生于青春期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常见皮肤病 ,笔者应用我院中药制剂芩栀苦参丸治疗痤疮 2 16例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 16例均为门诊病例 ,男性 99例 ,女性 10 7例 ;年龄 1(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01年06期)
芩栀苦参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痤疮是一种主要发于年轻人的常见的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症性皮肤病。由于该病的发病率高,主要发生于面部,影响容貌甚至引起毁容,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而是国内外皮肤科领域重点研究和防治的疾病之一。我院院内制剂芩栀苦参丸治疗痤疮具有良好的疗效,总有效率达93%。本研究通过兔耳实验模型观察芩栀苦参丸抗毛囊角化作用和对皮损局部炎症的抑制作用,从而探讨中药治疗痤疮的作用机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芩栀苦参丸论文参考文献
[1].马朝东.芩栀苦参丸治疗寻常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2].段行武,马朝东,李映琳,张云壁,张霞.芩栀苦参丸对痤疮毛囊角化和炎症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C].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2005
[3].王轶,李映琳,李秀敏,张云壁,姜波.芩栀苦参丸及部分中药对痤疮丙酸杆菌的作用研究[C].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3
[4].李映琳.芩栀苦参丸治疗痤疮216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