羧化反应论文_张文珍,孙玉乾,张敏,周辉,吕小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羧化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二氧化,选择性,区域,复合物,丁基,烯烃,组分。

羧化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珍,孙玉乾,张敏,周辉,吕小兵[1](2019)在《银催化炔基腙与二氧化碳的羧化环化反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二氧化碳作为羰一合成子催化转化成重要的杂环精细化学品的方法学研究受到广泛关注.1,3,4-恶二嗪-2-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理活性的氮氧杂环化合物,广泛用于医药如钙增敏剂、强心剂、杀菌及除草剂等.传统的合成此类化合物的方法包括环状碳酸酯与肼的反应、肼基甲酸酯化合物的闭环反应等,其反应步骤长,效率低,不够经济绿色.本文开发了一种银催化的炔腙类化合物与二氧化碳羧化环化新反应用于高效合成1,3,4-恶二嗪-2-酮.首先选取苯乙炔基羟乙基腙与二氧化碳的羧化环化反应作为模式反应,筛选出适用于此反应的最优反应条件为:5mol%醋酸银为催化剂, 5 mol%碳酸铯为碱,二氧化碳压力为2.0 MPa,二甲基亚砜为溶剂, 25 oC下反应2 h.炔腙分子中碳氮双键的顺反构型对其羧化反应活性没有影响.当使用化学当量的叔丁醇钾或氢化钠等作为碱时,即使在2.0MPa的二氧化碳存在下,炔腙底物也几乎全部转化成非羧化闭环产物吡唑类化合物.在最优反应条件下,氮原子上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炔腙底物能与二氧化碳高效发生羧化环化反应,以54%–90%的产率得到20多种1,3,4-恶二嗪-2-酮产物.反应放大到克级时依旧能高效进行.产物的X射线单晶衍射及氢核磁NOE实验证实,新形成的碳碳双键为顺式结构.当使用氮原子上芳基取代的炔腙时,由于底物中氮原子的亲核反应活性较差,目标羧化产物产率很低.一价银盐通常在二氧化碳参与的羧化反应中作为路易斯酸催化剂活化碳碳叁键.本文对照实验也证明在此羧化环化反应中银盐具有不可或缺的催化作用.改变反应气氛的实验也验证了1,3,4-恶二嗪-2-酮产物中的羰基来自二氧化碳.氢核磁跟踪实验观察到加入催化量碱能有效促进关键肼基甲酸根中间体的形成.以此为依据,本文提出了包含二氧化碳插入炔腙底物形成肼基甲酸根、羧基氧亲核进攻银盐活化的碳碳叁键形成烯基银中间体、质子化得到1,3,4-恶二嗪-2-酮产物及再生银催化剂及碱的催化反应机理.总之,本文发展了一种银催化的简单易得的炔腙类化合物与二氧化碳的羧化环化新反应,为1,3,4-恶二嗪-2-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方便高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尚梦婷[2](2019)在《羧化黑碳和羧化黑碳-铅复合体暴露诱发的体外毒性效应和体内炎症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黑碳材料作为PM_(2.5)的主要组成核心,在大气运输过程中会吸附各种污染物(重金属和有机物)形成的复杂污染物。因为PM_(2.5)来源不同,化学组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其引起的毒性效应和健康风险难以评估。在研究中使用的羧化黑碳,是通过对商品化黑碳进行改性的制备而成,原始黑碳带上羧基后增加其极性,然后羧化黑碳与铅复合形成黑碳铅复合体。以这两种材料来研究其引起的体内外炎症效应与毒性反应,旨在阐明羧化黑碳和羧化黑碳铅复合物对细胞的毒性效应,为评价PM_(2.5)的毒性效应提出实验依据。方法:我们使用羧化黑碳(c-BC)和羧化黑碳铅复合物(c-BC-Pb)来研究体外和体内毒性作用和炎症反应。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光散射(DL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对c-BC和c-BC-Pb复合物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体外实验部分探讨了羧化黑碳和羧化黑碳铅复合物对BEAS-2B细胞的毒性效应和炎症反应,主要检测了细胞活力、氧化损伤水平、凋亡和炎症因子的表达。采用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羧化黑碳和羧化黑碳铅颗粒染毒24h对BEAS-2B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DCFH-DA探针研究羧化黑碳和羧化黑碳铅复合物染毒1、4、6h对BEAS-2B细胞ROS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SOD和乳酸脱氨酶试剂盒(LDH)检测羧化黑碳和羧化黑碳铅复合物染毒24h对BEAS-2B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和LDH漏出率的影响;采用ARP(醛反应探针)技术对染毒24h的细胞DNA损伤进行定量评估;采用AnnexinFITC/PI探针标记细胞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染毒24h后的各时期细胞凋亡率;采用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含量;通过RT-PCR技术检测染毒后细胞产生的炎症因子IL-6和TNF-α表达量。体内实验部分通过气管滴注法对ICR小鼠暴露羧化黑碳和羧化黑碳铅复合物以此来研究黑碳颗粒引发的肺部毒性,以及炎症反应。通过对小鼠肺部灌洗液中的细胞进行分选,统计炎症细胞的数量,然后使用ELISA法检测小鼠的肺泡灌洗液和血清中炎症因子IL-6、TNF-α和C型应激蛋白的含量,采用SOD、MDA、白细胞等检测试剂盒检测小鼠肺部氧化损伤和验证羧化黑碳和羧化黑碳铅复合物对小鼠造成的炎症反应。结果:通过对改性黑碳及黑碳铅复合物进行表征,确认合成羧化黑碳(c-BC)和羧化黑碳铅复合物(c-BC-Pb)。电镜结果表明c-BC和c-BC-Pb都能进入细胞,且大多数分散在细胞质中,但没有穿透细胞核。细胞活力检测说明细胞存活率存在剂量依赖效应,LDH释放的增加与CCK-8数据和细胞形态学证据一致,表明c-BC-Pb抑制细胞活力。细胞凋亡和DNA损伤检测说明,c-BC-Pb诱导晚期凋亡或坏死比c-BC处理的细胞更明显,表明Pb在c-BC-Pb中起重要作用,铅可能诱导细胞凋亡。检测炎症因子表达发现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的分泌显着增加;随着暴露时间和剂量的增加,c-BC的存在增加了炎性细胞因子(例如IL-6和TNF-α)的基因表达。体内研究表明,羧化黑碳(c-BC)和羧化黑碳铅复合物(c-BC-Pb)都会引起小鼠肺泡灌洗液中的炎症细胞增加,且存在剂量依赖效应,c-BC-Pb诱导的ICR小鼠肺内炎症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加。肺泡灌洗液中的氧化损伤研究表明,羧化黑碳(c-BC)和羧化黑碳铅复合物(c-BC-Pb)会导致小鼠体内的氧化损伤加剧,小鼠的炎症因子也在增加,血清中体内的炎症因子和C型应激蛋白表达量也存在剂量依赖效应。BALF和血清中IL-6和CRP水平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表明血清IL-6和CRP水平可能受肺组织中IL-6和CRP水平的影响。结论:体外细胞实验表明c-BC-Pb和c-BC处理人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后,与低剂量c-BC颗粒相比,c-BC-Pb显着诱导了更大的毒性;表明c-BC-Pb可能在联合暴露后在诱导细胞毒性中起重要作用。体内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发现,表明c-BC-Pb颗粒显着诱发炎症反应和小鼠肺损伤。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c-BC-Pb颗粒在体外和体内造成毒性作用的原因可能是由于Pb对BC颗粒的协同作用毒性。有助于评估由不同来源的BC颗粒或BC重金属引起的细胞毒性,并为阐明PM_(2.5)诱导的毒性和健康风险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期刊2019-06-14)

刘伟[3](2019)在《烯烃氢羧化反应以及炔烃胺硼化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羧酸类化合物在药物化学领域和精细品化学领域是一类重要的分子。烯烃的区域选择性氢羧化为合成此类羧酸化合物提供了一条简捷的路线。通常,此类过程需要使用有毒且易燃的CO气体,而且往往需要高温高压的苛刻条件,这就限制了此类方法的应用。因此,发展高效、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以及替代CO气体使用的氢羧化反应是被迫切需要的。然而,在我们的研究之前,只有少数几个例子使用甲酸或甲酸酯类化合物作为CO替代源,使用金属Ir或Rh作为催化剂,在高温下(>100 ℃;)完成了烯烃的氢羧化反应。基于此,我们发展了一种高效的、反应条件温和的Pd催化区域选择性芳基乙烯氢羧化反应。我们使用HCOOH作为CO气体替代源,使用常见的Pd(OAc)2作为催化剂,通过配体的调控,能够以不错的收率和高的区域选择性得到一系列的2-和3-芳基丙酸产物。其中,通过相应的烯烃可以一步反应直接得到非甾体抗炎药物布洛芬和萘普生。该反应不需要使用有毒的CO气体并且操作简单。最后,我们还设计了氘代实验研究了反应机理并提出了可能的催化循环。(2)2015年,Li课题组报道了 BCl3参与的烯烃胺硼化反应。该反应条件温和,仅在室温下就可以顺利的发生。然而,他们所提出的反应机理的活化能垒高达37.6 kcal mol-1,与温和的室温反应条件不相符。因此,我们使用DFT计算对反应的机理进行了再研究。我们提出该反应机理可能经由BCl3络合烯烃双键的活化模式。新提出的机理活化能垒在20kcalmol-1左右,与室温下的反应条件相符。接着,我们将DFT理论计算与实验手段相结合,研究了炔烃底物的胺硼化反应情况。计算和实验数据表明,反应中生成的烯胺中间体很容易发生质子化脱硼过程,反应仅能获得少量胺硼化产物,更为主要的产物是氢胺化产物。而且在反应后期阶段,不论从反应的动力学角度还是热力学角度考虑,氢胺化产物的生成都是有利的。因此,我们认识到很难通过BCl3实现专一选择性的炔烃胺硼化反应,但实现专一的氢胺化反应是可行的。为了验证计算得出的结论,我们合成了一系列带有不同官能团的炔烃,实现了首例BCl3促进的非金属参与的炔烃氢胺化反应。(3)近期,Yan课题组发现了非金属参与的碳硼烷与吡啶及其衍生物的B-N氧化偶联反应。为了对反应的机制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我们对该反应进行了DFT模拟计算和预测。通过DFT计算,我们提出了串联的单电子转移,氢原子转移以及亲核取代过程的反应路径。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分子间的B-N氧化偶联反应,反应的决速步能垒为26.7 kcal mol-1,与80 ℃的反应温度相匹配。另外,通过进一步分析反应势能面,我们发现如果向反应体系中加入额外的吡啶,反应的决速步能垒可以降至15.8 kcal mol-1。这表明,额外的吡啶可以将反应温度降至室温,实验也证实了这一预测。由于分子内的反应在熵上更有利,分子内关环反应的决速步能垒仅为20.8 kcal mol-1,与室温的反应条件相符。最后,对于不对称取代的碳硼烷,我们对其反应的区域选择性进行了模拟,计算预测的区域选择性与实验观察到的产物比例基本相符。(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6-01)

孙健,王加升,冯秀娟,Yoshinori,Yamamoto,Abdulrahman,I.Almansour[4](2018)在《纳米钯催化苄基氯代物与烯丙基硼酸频哪醇酯的羧化Suzuki偶联反应(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CO_2是廉价的Cl源,同时具有无毒、储量丰富的优点,符合绿色化学发展要求.利用CO_2构筑新的C-C键是化学固定CO_2的重要方法.β,γ-不饱和酯类结构单元是许多生物活性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由双π-烯丙基钯中间体与CO_2反应,合成新的β,γ-不饱和酯类化合物,具有重要意义.CO_2与有机硼化合物的羧化反应己有报道,有机硼化合物具有低毒、对水不敏感等优点.但是己报道的羧化Suzuki偶联反应存在诸多缺点:(1)需要使用含膦或者氮杂环卡宾配体的催化剂,而这些催化剂的制备过程使前期实验步骤变得冗长,同时反应液的酸化后处理过程也会造成环境污染;(2)有机硼试剂的官能团兼容范围窄,限制了底物范围的拓展.本课题组以原位生成的纳米钯粒子为催化剂,在CO_2存在的温和条件下,高效实现了苄氯与烯丙基硼酸频哪醇酯的羧化Suzuki偶联反应.反应过程中无其它配体加入,反应结束后不需要酸化或酯化的后处理过程.该反应将具有广泛的官能团兼容性.本文以TBAB稳定的纳米钯粒子为催化剂,在温和条件下,实现了氯甲基芳香化合物、烯丙基硼酸频哪醇酯和CO_2的叁组分羧化Suzuki偶联反应.最佳反应条件为:Pd(acac)_2(5mol%)、TBAB(0.7mmol,1.4 equiv.)、KF(1mmol,2.0 equiv.)、苄基卤代物(0.5 mmol)、烯丙基硼酸频哪醇酯(0.6 mmol,1.2 equiv.)、CO_2(2.0 MPa)、溶剂THF(5 mL),50℃反应24h.在最佳反应条件下,苯环、萘环以及杂芳环的氯甲基化合物均可发生该羧化反应.苯环上取代基的位置对产物的收率有影响.当使用1-溴甲基萘作为底物时反应也能够发生,收率与1-氯甲基萘作为底物时的收率相当.与已报道有机硼试剂的羧化反应相比,该反应体系无需加入配体,原位生成了纳米钯粒子,避免了催化剂或者配体的复杂制备过程.该反应中,氟离子的存在是必要的,对烯丙基硼酸频哪醇酯具有活化作用.(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王强,孙京[5](2018)在《过渡金属催化不饱和烃与二氧化碳的羧化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CO_2是一种无毒、廉价易得、储量丰富的可再生资源,通过化学方法将其转化为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课题。其中,以CO_2作为羧化试剂合成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成为CO_2催化活化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分类介绍了不同过渡金属催化的不饱和烃与CO_2的羧化反应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琨,陈琳琳,方成涛,李震[6](2017)在《铜催化的末端炔羧化偶联反应合成2-炔酸酯》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综述了通过铜催化的末端炔烃、有机卤化物和CO_2的叁组分羧化偶联反应来制备2-炔酸酯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浙江化工》期刊2017年08期)

隋昆[7](2017)在《无金属催化末端炔烃与二氧化碳羧化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二氧化碳(CO2)的大量排放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和一系列气候反常现象,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但与此同时,二氧化碳又是一种非常理想的C1资源,过去几十年,科研工作者报道了很多化学固定二氧化碳的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高附加值的化学产品,并逐步实现了工业化应用。利用二氧化碳与端炔合成丙炔酸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目前研究者们主要采用过渡金属银、铜以及稀土金属等催化二氧化碳与端炔羧化偶联,但是存在催化剂成本高昂、配体昂贵且合成复杂等问题;也有部分研究者使用碳酸铯、TBD等碱促进反应,但是同样存在反应体系造价较高、使用高沸点溶剂后处理困难等问题。因此,开发一种使用价格低廉的碱以及低沸点易后处理溶剂的体系促进端炔与二氧化碳进行羧化反应,具有重要意义。以此为出发点,本论文对无金属催化二氧化碳与端炔羧化反应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开发了一种无金属催化剂、使用碳酸钾为碱、四正丁基醋酸铵为添加剂、乙腈为溶剂的反应体系,并以苯乙炔与二氧化碳羧化反应为模型反应,考察了添加剂、温度等一系列因素对此反应的影响,最终筛选出最佳条件:碱为碳酸钾(4当量),添加剂为四正丁基醋酸铵(1.5当量),二氧化碳压力为10 atm,溶剂为乙腈(5 mL),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20 h。并且在上述最优条件下,研究了其他类型端炔与二氧化碳的羧化反应,收率为53%~90%。2、研究结果显示,本反应体系对不同类型、含有不同取代基团的末端炔烃与二氧化碳的羧化反应都有良好的效果,其中,芳香体系的端炔与二氧化碳羧化反应效果最好,苯环上带有供电子基时效果要好于吸电子基团。当代苯环带有强吸电子基团如-CF3等时,反应收率有所下降。此外,本体系对杂环类、脂肪族类端炔与二氧化碳羧化反应也有很好的效果。3、初步机理研究表明:添加剂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对反应具有很大影响,我们检测到在季铵盐的协助下,碳酸钾脱除端炔氢质子。本体系与之前报道相比,反应体系无金属催化剂、使用便宜易得的碳酸钾为碱,大幅度降低了反应成本;而且使用较低沸点的乙腈作为溶剂,后处理容易。反应条件相对简单,造价低,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6-30)

戴洁[8](2017)在《烯烃氢羧化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羰基化反应作为一类重要的基元反应,已经成为实验室基础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焦点。其中,烯烃羰基化反应以其原子经济性的特点而被广泛研究,随着对该领域的不断深入研究,其作为一种功能广泛且简便的有机合成方法,在复杂有机分子合成中的应用更加广泛。通常,羰基化反应使用CO作为羰基源,然而,该方法的主要缺点是CO有毒且易燃,使其在储存、运输以及操作上都存在困难,该缺点大大限制了羰基化反应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因此,发展一种安全、高效、易操作且不使用CO气体的烯烃羰基化反应已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本论文主要是围绕非CO的区域选择性羰基化反应展开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叁部分:1.研究了钯催化的1,1-二取代烯胺的区域选择性的氢羧化反应。该反应中以简单易得的HCOOPh来代替传统羰基化反应中CO的使用,使得反应操作简单安全。研究发现,该反应的反应条件温和,当使用0.5 mol%APD为催化剂,2 mol%DPEphos为膦配体,在0.2 equiv HCOOPh和2 equiv HCOOH存在下,1,1-二取代烯胺可顺利进行氢羧化反应。该反应适用的底物类型广泛,对各种链状烷基取代、环状烷基取代、芳基取代和萘基取代的烯胺都表现出很好的反应活性,以60-98%收率得到相应高区域选择性的羧酸产物,且所得β-氨基酸通过肼解即可以98%的收率得到相应的游离β-氨基酸。当使用2.5 mol%APD为催化剂,10 mol%DPEphos为膦配体,1.2 equiv HCOOPh为羰基源时,1,1-二取代烯胺可顺利进行氢酯化反应,高区域选择性的得到相应的β-氨基酯,产率高达86%。2.研究了钯催化的1,2-二取代烯胺的区域选择性的氢羧化反应。β-氨基酸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具有生物活性及药物活性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快速高效的合成β-氨基酸对于生物医学和药物化学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1,2-二取代烯胺的氢羧化反应可以快速高效的合成各种β2-氨基酸。该反应中不需使用到不易存储、运输和操作的有毒易燃气体CO。研究发现,配体对反应活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2-二取代烯胺在APD(2.5mol%)和 PPh3(20mol%)的催化下,与 HCOOPh(1.2equiv)和 HCOOH(2.0 equiv)发生氢羧反应,能够以68-99%的收率高区域选择性的得到β2-氨基酸。此外,本论文还研究了烯烃的几何构型对氢竣化反应的影响,发现不论是顺式烯胺还是反式烯胺,进行氢羧化反应都具有较高的区域选择性,且所得产物相同,同时顺式-1,2-二取代烯胺表现出更高的反应活性。同样,所得氨基酸在水合肼作用下肼解能够以98%的收率得到相应的游离β2-氨基酸。3.研究了钯催化的1,2-二芳基乙烯类化合物的氢羧化反应。1,2-二芳基取代烯烃可以分为对称和非对称的,在对称的1,2-二芳基取代烯烃的氢羧化反应中,只需解决其反应活性问题,而在非对称的1,2-二芳基取代烯烃的氢羧化反应中,除了需要解决反应活性问题,还需解决区域选择性的问题。本论文通过对过渡金属、配体、温度等方面的调控,已经顺利解决对称的1,2-二芳基取代烯烃氢羧化反应的活性问题,非对称的1,2-二芳基取代烯烃氢羧化反应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6-01)

贾丽红[9](2017)在《无外加配体铜催化端炔与CO_2的羧化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炔酸及炔酸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物,很多天然产物都含有炔酸及炔酸酯的结构。CO2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廉价易得的C1资源。过渡金属催化CO2插入端炔Csp-H键合成炔酸及炔酸酯化合物是固定CO2的一条有效途径,也符合“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本论文主要介绍CO2为羧化试剂的端炔羧化反应,并对反应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研究了无外加配体参与的铜催化CO2与端炔的羧化反应,以苯乙炔1a作为模型底物,系统的考察了溶剂种类、催化剂及其用量、添加剂及其用量、碱的用量和反应时间等条件对该反应的影响。确定最优反应条件为:CuCl(5 mol%),nBu4NOAc(1.5当量),K2CO3(4当量),CO2(1 atm),MeCN(4 mL),25oC反应16 h。该反应实现了高收率、高选择性地合成含有不同官能团的炔酸产物;苯环上不同取代基均使产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对硝基苯乙炔为底物时反应不发生。初步的机理研究表明nBu4NOAc中nBu4N+离子能够促进K2CO3和炔基铜中间体的溶解,从而能够促进端炔脱质子;n Bu4NOAc中OAc–离子能够活化CO2,从而使CO2快速插入Csp-Cu键。不同的底物羧化后所得产物均进行了1H-NMR、13C-NMR的表征。(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刘闯[10](2016)在《二氧化碳参与的羧化及与环氧烷烃共聚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碳是储量最丰富的C1资源,具有无毒无害、不可燃、廉价易得等优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二氧化碳作为碳源已经用于部分有机小分子如羧酸及其衍生物和高分子聚合物如聚碳酸酯的合成。由于二氧化碳本身的化学惰性,二氧化碳参与的反应往往需要使用过渡金属催化剂。寻找活性高、适用性广的催化剂体系一直是研究工作者关注的重点。与传统的试验相比,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在解释反应机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从分子电子的角度来理解基元反应是如何发生的。通过对反应机理的理解,可以帮助更好的设计出优异的催化剂体系;同时通过研究催化剂构效关系,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新设计催化剂的效果,大大减小了实验工作者的劳动强度。基于以上考虑,本论文用DFT理论计算的方式去研究二氧化碳参与反应的详细机理,期望通过对反应的深入理解,设计出更优异的催化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详细研究了无配体银盐催化端炔与二氧化碳羧化的反应机理,探讨了有机配体的作用,以及不同碱的作用。提出了一种新的无配体银盐催化端炔与二氧化碳羧化的机理,即碳酸铯参与的银催化端炔与二氧化碳的羧化反应的活性物种为碳酸铯负离子配位的物种,而不是传统上认为的炔银。首次报道碳酸铯不仅作为碱去夺取端炔的质子,而且还充当阴离子配体参与形成催化剂活性物种。(2)通过考察苯基硼酸酯与二氧化碳在银盐的催化下的羧化反应机理,研究该反应中碱的作用。发现氟化铯或碳酸钾作为碱参与反应时,从反应的热力学及动力学上与叔丁醇钾作为碱相比均不利,所以得到的产物产率较低;当无有机配体参与时,苯基硼酸酯的羧化反应中二氧化碳插入过程的能垒高于有机配体存在时二氧化碳的插入能垒,因此有机配体对反应起到了促进作用。(3)研究了不同端位环氧烷烃与二氧化碳共聚时的区域选择性,并从电子和轨道等角度去分析原因。研究发现,苯环取代基端位碳原子的孤对电子(LP)可以离域到次甲基C-O键的BD*轨道或者次甲基碳原子的LP*轨道上,从而对稳定次甲基开环断裂生成的过渡态结构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环氧苯乙烷与二氧化碳共聚时的开环位置主要集中在次甲基上。(4)研究了双金属催化剂催化内消旋环氧烷烃与二氧化碳共聚的区域选择性,并研究了立体复合物结晶的原因。结果表明,不同手性的聚碳酸酯链之间通过多个氢键发生作用,从而表现出结晶性立体复合物行为,形成稳定的立体复合物层状结构。(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11-01)

羧化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黑碳材料作为PM_(2.5)的主要组成核心,在大气运输过程中会吸附各种污染物(重金属和有机物)形成的复杂污染物。因为PM_(2.5)来源不同,化学组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其引起的毒性效应和健康风险难以评估。在研究中使用的羧化黑碳,是通过对商品化黑碳进行改性的制备而成,原始黑碳带上羧基后增加其极性,然后羧化黑碳与铅复合形成黑碳铅复合体。以这两种材料来研究其引起的体内外炎症效应与毒性反应,旨在阐明羧化黑碳和羧化黑碳铅复合物对细胞的毒性效应,为评价PM_(2.5)的毒性效应提出实验依据。方法:我们使用羧化黑碳(c-BC)和羧化黑碳铅复合物(c-BC-Pb)来研究体外和体内毒性作用和炎症反应。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光散射(DL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对c-BC和c-BC-Pb复合物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体外实验部分探讨了羧化黑碳和羧化黑碳铅复合物对BEAS-2B细胞的毒性效应和炎症反应,主要检测了细胞活力、氧化损伤水平、凋亡和炎症因子的表达。采用细胞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羧化黑碳和羧化黑碳铅颗粒染毒24h对BEAS-2B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DCFH-DA探针研究羧化黑碳和羧化黑碳铅复合物染毒1、4、6h对BEAS-2B细胞ROS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SOD和乳酸脱氨酶试剂盒(LDH)检测羧化黑碳和羧化黑碳铅复合物染毒24h对BEAS-2B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和LDH漏出率的影响;采用ARP(醛反应探针)技术对染毒24h的细胞DNA损伤进行定量评估;采用AnnexinFITC/PI探针标记细胞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染毒24h后的各时期细胞凋亡率;采用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含量;通过RT-PCR技术检测染毒后细胞产生的炎症因子IL-6和TNF-α表达量。体内实验部分通过气管滴注法对ICR小鼠暴露羧化黑碳和羧化黑碳铅复合物以此来研究黑碳颗粒引发的肺部毒性,以及炎症反应。通过对小鼠肺部灌洗液中的细胞进行分选,统计炎症细胞的数量,然后使用ELISA法检测小鼠的肺泡灌洗液和血清中炎症因子IL-6、TNF-α和C型应激蛋白的含量,采用SOD、MDA、白细胞等检测试剂盒检测小鼠肺部氧化损伤和验证羧化黑碳和羧化黑碳铅复合物对小鼠造成的炎症反应。结果:通过对改性黑碳及黑碳铅复合物进行表征,确认合成羧化黑碳(c-BC)和羧化黑碳铅复合物(c-BC-Pb)。电镜结果表明c-BC和c-BC-Pb都能进入细胞,且大多数分散在细胞质中,但没有穿透细胞核。细胞活力检测说明细胞存活率存在剂量依赖效应,LDH释放的增加与CCK-8数据和细胞形态学证据一致,表明c-BC-Pb抑制细胞活力。细胞凋亡和DNA损伤检测说明,c-BC-Pb诱导晚期凋亡或坏死比c-BC处理的细胞更明显,表明Pb在c-BC-Pb中起重要作用,铅可能诱导细胞凋亡。检测炎症因子表达发现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的分泌显着增加;随着暴露时间和剂量的增加,c-BC的存在增加了炎性细胞因子(例如IL-6和TNF-α)的基因表达。体内研究表明,羧化黑碳(c-BC)和羧化黑碳铅复合物(c-BC-Pb)都会引起小鼠肺泡灌洗液中的炎症细胞增加,且存在剂量依赖效应,c-BC-Pb诱导的ICR小鼠肺内炎症主要表现为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加。肺泡灌洗液中的氧化损伤研究表明,羧化黑碳(c-BC)和羧化黑碳铅复合物(c-BC-Pb)会导致小鼠体内的氧化损伤加剧,小鼠的炎症因子也在增加,血清中体内的炎症因子和C型应激蛋白表达量也存在剂量依赖效应。BALF和血清中IL-6和CRP水平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表明血清IL-6和CRP水平可能受肺组织中IL-6和CRP水平的影响。结论:体外细胞实验表明c-BC-Pb和c-BC处理人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后,与低剂量c-BC颗粒相比,c-BC-Pb显着诱导了更大的毒性;表明c-BC-Pb可能在联合暴露后在诱导细胞毒性中起重要作用。体内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发现,表明c-BC-Pb颗粒显着诱发炎症反应和小鼠肺损伤。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c-BC-Pb颗粒在体外和体内造成毒性作用的原因可能是由于Pb对BC颗粒的协同作用毒性。有助于评估由不同来源的BC颗粒或BC重金属引起的细胞毒性,并为阐明PM_(2.5)诱导的毒性和健康风险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羧化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文珍,孙玉乾,张敏,周辉,吕小兵.银催化炔基腙与二氧化碳的羧化环化反应(英文)[J].催化学报.2019

[2].尚梦婷.羧化黑碳和羧化黑碳-铅复合体暴露诱发的体外毒性效应和体内炎症反应研究[D].阜阳师范学院.2019

[3].刘伟.烯烃氢羧化反应以及炔烃胺硼化反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9

[4].孙健,王加升,冯秀娟,Yoshinori,Yamamoto,Abdulrahman,I.Almansour.纳米钯催化苄基氯代物与烯丙基硼酸频哪醇酯的羧化Suzuki偶联反应(英文)[J].催化学报.2018

[5].王强,孙京.过渡金属催化不饱和烃与二氧化碳的羧化反应[J].化学通报.2018

[6].王琨,陈琳琳,方成涛,李震.铜催化的末端炔羧化偶联反应合成2-炔酸酯[J].浙江化工.2017

[7].隋昆.无金属催化末端炔烃与二氧化碳羧化反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8].戴洁.烯烃氢羧化反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7

[9].贾丽红.无外加配体铜催化端炔与CO_2的羧化反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10].刘闯.二氧化碳参与的羧化及与环氧烷烃共聚反应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论文知识图

纤维素与一氯乙酸钠的羧甲基化反应机...木质素分子中酚羟基和醇羟基[38]酸木质素的羧甲基化反应机理(a)碱...倍增与水分胁迫条件下玉米幼苗OJI...经不同制备方法处理后的传感芯片Au膜...Ⅰ中O2的还原和叶绿体中H2O2的代谢[...

标签:;  ;  ;  ;  ;  ;  ;  

羧化反应论文_张文珍,孙玉乾,张敏,周辉,吕小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