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道德论

经济发展道德论

李正洪[1]2003年在《经济发展道德论》文中提出经济发展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困扰当今中国道德理论界的一大难题。不必讳言,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济道德体系,在当今尚属“号召”阶段。当既成的话语系统缺乏应有的解析力和规导力时,理论的现状就成了我们进一步思考、构建新的道德理念的动力。在本文试图构建的理论框架中,所谓经济发展道德,就是指经济发展活动中所应有的道德律令。它不是一种从外部强加于经济发展主体的道德说教,而是立足于“经济发展”这一特定领域而得以确立的道德律令。具体说来,经济发展道德是由一个基本原则和四条基本规范所构成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利群”,四条基本规范分别是“效益结合速度”、“效率兼顾公平”、“局部协从全局”、“目前虑及长远”。“利群”原则是由经济发展活动的特殊经济关系所内在规定的,是经济发展活动所蕴含的道德必然,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在经济发展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形式。而作为经济发展道德律令系统中的四条基本规范,则是“利群”原则的逻辑展开,或者说是“利群”原则在现实经济发展活动中的具体表征。

余京华[2]2010年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及其当代观照》文中提出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也是我们认识和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主要理论工具。科学维度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维度。但是,唯物史观却不是“道德中立”或“价值无涉”的纯科学体系。实际上,如果我们深入反思唯物史观的出发点与归宿点,认真剖析其批判精神和实践观的深层内涵,不难发现,唯物史观不仅是“真”的学说,亦是批判资本主义、诉求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善”的学说,它内蕴丰富而深厚的道德维度。唯物史观不屑于抽象空洞的道德说教和建立形式化的伦理学,而是把崇高的道德理想、价值诉求隐含于对“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世界”的理性思考之中,隐含于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冷静的剖析之中,隐含于对社会发展价值目标的实践追求之中,因而,它是一种“大善”的学说,是一种最高境界的道德理想和价值诉求。可以说,科学维度与道德维度的统一是唯物史观的内在特质。道德维度是贯穿于唯物史观创立与发展过程始终的内在意蕴和隐性前提,是其科学维度的价值归宿,它理应成为唯物史观研究的一个重要视域和新视角。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研究对于我们摆脱那种仅执着于科学维度来解读唯物史观的片面性研究方法,拓展唯物史观的研究视域,深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促使人们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叁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道德之维,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代世界,马克思所批判的贫穷、不公正、不自由等现象依然存在,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精神依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创新力,决定了我们深刻把握唯物史观的道德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和实践的需要。正确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基本前提,也是合理解决马克思主义道德悖论问题的有效路径。从唯物史观的道德解读原则出发,我们不仅能够清晰地发现马克思思想中的道德因素从抽象向科学的嬗变,正确地解释马克思道德思想的运思与发展理路,而且能够深刻地领悟唯物史观中科学维度与道德维度的内在统一,从而为论证以唯物史观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道德性的统一问题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这正是解决马克思主义道德悖论问题的症结所在。然而,一个多世纪以来,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却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在西方,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者,再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学”学者,大多否认或拒斥唯物史观内容体系和基本精神中的道德维度。在国内,多数学者沿袭前苏联的观点,在强调唯物史观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体系时,却忽视了其内蕴的与科学维度相辅相成的另一基本维度——道德维度。迄今为止,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研究依然处于比较薄弱的状态。这不仅是唯物史观研究的不足,亦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缺憾;不仅使我们无法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的深层内涵与内在特质,亦无法充分发挥唯物史观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指导功能和价值。有鉴于此,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视域中,以“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为切入点和突破点,将其道德维度的深层内涵在理论上完整、系统地揭示出来,打开其“真”的理论中处于遮蔽状态的“善”的道德(价值)取向,不仅可以拓展和深化唯物史观的研究视域,深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丰富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内容体系,而且对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可以定位于叁个层面:其一,科学的道德批判之维。唯物史观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批判理论的视角转化,即从先前基于“道德评价优先”的抽象道德批判转向基于“历史评价优先”的历史评价和经济批判。但是,在这种批判视角的转化中,唯物史观并未消解道德批判,而是将其建立于经济批判和历史评价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批判的道义性、科学性与辩证性的有机统一。其二,超越道德乌托邦的道德实践之维。唯物史观不屑于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在现实的物质生产实践、人类生存实践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诉求道德理想和价值目标的实现。因而,它内蕴深厚的道德实践品质,既是科学的历史观,亦是超越道德乌托邦的道德实践哲学。其叁,深切的终极关怀之维。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唯物史观的终极关怀诉求,它既是一种终极价值关怀,亦是一种终极道德关怀,内蕴深厚的幸福意蕴。唯物史观的终极关怀与历史关怀、现实关怀、阶级关怀有机地统一,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为科学的终极关怀诉求。上述叁个维度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在理论上的重要呈现和深层内涵,其对于当代中国坚持道德批判与经济批判、历史评判的统一,对于当代中国立足道德实践来践行道德理想并推动道德进步,以及探寻终极关怀的现实化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是对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深刻的道德合理性与道德必然性,它内蕴“以人为本”的道德旨归,亦蕴含着追求社会公正、社会和谐与生态道德的内在道德诉求,彰显出经济与道德的双重意蕴、“真”与“善”的内在统对科学发展观的道德维度进行深入的理论透视和剖析,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时代需要,亦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研究的进一步理论延伸和现实观照。科学发展观的道德维度研究能够使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在当代中国的时代发展和具体体现,亦有助于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和道德感召力。当代西方学界在唯物史观的研究中,存在着对唯物史观的科学与道德(人道)各执一端的片面性。一方面,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和学者片面强调唯物史观的科学维度而忽视甚至否认其道德维度,这使他们无法全面准确地把握唯物史观的深层内涵和基本理论维度;另一方面,又有相当一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摒弃唯物史观的科学性而抽象地谈论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和人道主义思想,甚至将唯物史观及以其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统一于人道主义,其结果,不仅抛弃了唯物史观的科学维度,而且对其道德维度的理解也是一种曲解而并非真正的把握。在西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中,伍德等马克思主义“反道德论”者拒绝承认历史唯物主义具有正义维度,这显然是对唯物史观的一种误读。而胡萨米等马克思主义“道德论”者则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基于正义或道德的立场,马克思的道德批判是一种正义批判。这种观点游离于历史唯物主义而抽象地谈论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正义向度,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泥潭,也不是对马克思的道德理论的正确把握。尼尔森作为马克思主义“道德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以自己独特的睿智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把握,不仅肯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价值和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并在此基础上较为客观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正义、平等)的关系。尼尔森的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坚持唯物史观的科学维度与道德维度的统一性研究做出了一定的理论贡献,亦为解决马克思主义的道德悖论问题提供了可行的研究路径,其对当代中国正义观、平等观的构建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顾青青, 张彦[3]2018年在《论马克思主义与道德之争的叁个问题》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70年代,一些英美学者就马克思主义与正义、与道德的关系展开激烈争论。总体上看,论辩双方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非道德论"与"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纵观两派争论的焦点,其理论分歧主要源于双方在叁个问题上缺乏共识,即道德是否必然是意识形态、事实是否可以容纳价值、历史唯物主义是否消解了道德客观性。只有对以上叁大问题进行清晰界定和有效辨明,才能有效应对不同学者有关马克思道德哲学是否存在的诘问,并更切近马克思道德哲学的阐释路径和内在结构。

侯则名[4]2016年在《马克思正义观探要》文中指出正义是哲学界经久不衰的热议话题,也是人类亘古以来所追求的社会构想和制度典范。正义不仅承载了伦理道德的精神内核,也彰显了历史规律的科学特色。凭借于此,正义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古往今来不计其数的哲人智者;而马克思无疑是其中的翘楚。马克思的正义理论不仅对传统的正义理论进行了萃取和扬弃,更以其独特的实践视角对正义概念进行了全新阐释。这不仅是对传统哲学的丰富与超越,更是对其后社会发展的科学预言和价值导向。全面审慎地研读马克思正义观,将为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来重要的理论思考与丰富的现实启示。本文在认真研读马克思经典原着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研究方法,对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内涵与价值特色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和慎重的斟酌。此外,本文还进行了全面的社会调查和现实追踪,进而对马克思正义观的现实功用进行了深度发掘与实践尝试。就全文主体框架而言,对马克思正义观哲学基础的挖掘和论证,明晰马克思正义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根基与道义价值论的人性色彩,梳理“道德论者”和“非道德论者”的学说特点及理论局限,重新审视马克思正义观的研究方法,打开以辩证法为核心的整体性方法论新视域,是全文的首要部分。其次,厘清马克思正义观缘起及发展的来龙去脉,回归原着解读马克思正义观中的核心问题,以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方法剖析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实质,是全文又一浓墨重彩之处。最后,联系社会现实,从现阶段我国所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入手,探寻马克思正义观的实践功用和价值之魂,进而揭示马克思正义观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导向意义和制度规范价值。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马克思本人的理论视角重新审视“塔克—伍德命题”,对以往的学界论断进行扬弃,着力辨析马克思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关系。而后,立足马克思的辩证法方法论角度,揭露传统形而上学研究方法为马克思正义观研究所带来的局限与困惑,力求以辩证法为核心的整体性新视角,打开马克思正义观领域研究的新格局。此外,密切联系实际,发掘马克思正义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理论基石功用与哲学依据价值,进而焕发马克思哲学的生命活力,促进马克思哲学的丰富完善和自我超越。

王述霞[5]2008年在《恩格斯对杜林“永恒道德论”的批判及其当代启示》文中研究表明杜林的"永恒道德论"实际上是为资产阶级的道德作辩护的,恩格斯从道德的历史性、阶级性和历史继承性叁个方面深刻地批判了杜林的"永恒道德论",并在批判中逐步地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伦理道德观。

朱有志, 卢利亚[6]1994年在《经济发展道德论要》文中提出“经济发展道德”和“经济交往道德”作者已于1989年提出 ̄[1],但其时未作阐释,本文又提出“经济运行道德”这一新概念,并将叁者置于同一理论系统,指出了叁者的关系,着重揭示了经济发展道德的内涵,阐明了经济发展道德的依据和特征,论述了经济发展道德的原则、规范和意义。

余京华[7]2013年在《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正义——兼评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与“反道德论”》文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是否包含道德、正义之维?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正义的真实关系如何?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论"与马克思主义"反道德论"两种视角,对两者的理论观点做出较为客观的梳理和分析,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和拒斥的只是具有阶级局限性和理论缺陷的资产阶级道德与正义观点,而并非拒斥道德、正义本身,道德、正义本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维度。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下解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道德、正义思想,是研究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科学路径,可有效强化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道德感召力,使其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不失为解决当前马克思主义道德悖论的有益尝试。

张金花[8]2008年在《浅析波斯纳的实用主义道德怀疑论》文中提出当法律实证主义对某个法律争议无法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时,法律是应从哲学还是应从科学获得指导?波斯纳的回答是,应从科学获得指导。从这一主旨出发,波斯纳秉承霍姆斯法律和道德相分离的思想,将法律和道德在内容上存在一定关联作为一个前提接受,更多关注的是法律职业、司法裁判职业及法律学术职业与校园道德哲学职业之间的联系。波斯纳否认校园道德论在改进人们的道德信仰和道德行为上有什么作用,同时也不承认道德哲学有助于充满道德争议的法律疑难案件的解决,波斯纳提出了他的替代选择——关注科学和实用主义审判,以消解社会对道德话语和宏大法律理论的迷信,努力使法律从道德理论向政策科学转变。本文对波斯纳的“实用主义道德怀疑论”这一道德立场进行了梳理与重构,集中分析了他的“强式命题”、“弱式命题”以及他的替代选择——关注科学和实用主义审判,最后对波斯纳的道德理论进行了一些反思和批判,具体包括他对校园道德理论的界定、其论证进路、其道德相对主义以及波斯纳牌号的实用主义,使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肖君华[9]1999年在《试论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叁大特征》文中提出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生涯中对经济问题进行合规律性与合目性反思的结晶。邓小平的经济伦理思想内容丰富、自成体系。他的经济伦理思想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构成:经济制度的道德论。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

刘力臻[10]1997年在《“斯密难题”与市场经济的道德机制》文中认为历史上关于“斯密难题”的提出与争论,曾经引发过人们对经济与道德之间相互关系的思考;现实中处于改革开放中的中国,人们仍然被上述问题所困扰…….

参考文献:

[1]. 经济发展道德论[D]. 李正洪. 湘潭大学. 2003

[2].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及其当代观照[D]. 余京华. 安徽大学. 2010

[3]. 论马克思主义与道德之争的叁个问题[J]. 顾青青, 张彦.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4]. 马克思正义观探要[D]. 侯则名.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

[5]. 恩格斯对杜林“永恒道德论”的批判及其当代启示[J]. 王述霞.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8

[6]. 经济发展道德论要[J]. 朱有志, 卢利亚. 湘潭矿业学院学报. 1994

[7]. 历史唯物主义与道德、正义——兼评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与“反道德论”[J]. 余京华.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3

[8]. 浅析波斯纳的实用主义道德怀疑论[D]. 张金花. 吉林大学. 2008

[9]. 试论邓小平经济伦理思想的叁大特征[J]. 肖君华. 求索. 1999

[10]. “斯密难题”与市场经济的道德机制[J]. 刘力臻. 社会科学战线. 1997

标签:;  ;  ;  ;  ;  ;  

经济发展道德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