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接受美学,明喻,《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汉译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论文文献综述
周琳,周绵绵[1](2018)在《从接受美学看明喻手法的汉译——以《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双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接受美学是以读者为中心的心理上的研究理论,许多文学作品都基于此种理论来翻译。《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作为魔幻文学的经典佳作之一,其修辞手法也是层出不穷。通过结合郑须弥和马氏姐妹这两个汉译本,选取较为常见的明喻修辞手法,从中分析两种译本的优劣。结合接受美学理论研究两个汉译本之间的差异对于魔幻文学明喻修辞上的翻译有着一定启示。(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8年17期)
杨镟玉[2](2018)在《关联理论视角下《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的人物对话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交际活动并不总是顺利的。根据斯珀伯和威尔逊提出的关联理论我们可以得知,交际主体(如说话人与听话人)双方表达与推理信息意图过程中的差异和他们彼此之间认知语境的差异经常会导致预期之外的交际结果。说话人的明示行为与听话人的推理、交际主体语境假设的语境化过程和他们彼此之间共有的认知语境的构建过程都会影响交际的最终结果。《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是J.K.ROWLING写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之一,该系列小说是关于一个年轻的魔法师学生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学习生活和冒险故事。这本小说作为该系列小说的第叁部,小说的主要舞台仍然是霍格沃茨魔法学校,虽然是魔法世界不是现实生活,但是作为现实世界的映射,其庞大的的人物数量,不同的人物身份和精彩的人物对话都给我们研究关联理论提供了理想语料。本研究以关联理论为分析框架,以《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的人物对话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说话人的明示行为、听话人的推理过程以及交际主体双方如何构建新的认知语境来分析小说中各人物在不同情形下的交际意图。大部分人类交际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交际意图,根据关联理论的交际观和语境观,交际意图主要可以通过明示—推理过程(说话人的明示行为和听话人的推理过程)、语境化(构建认知环境和更新语境假设)来实现。当说话人想要实现交际意图时,他会直接给出信息意图(即话语)作为明示行为,作为听话人,需要根据该话语解码说话人的信息意图然后根据自身的认知环境来推理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这个过程就是明示—推理过程。而语境,作为语用学的重要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可变的参数,语境化就是对这一参数不断补充、修正与优化的过程。交际主体可以共同通过构建新的认知环境和更新已有的语境假设来完成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交际双方对共有的认知环境是否互明会影响语境化的效率。笔者通过对这本小说中对话的研究得出交际主体的关系越亲近,对彼此的了解越多,越能通过简洁的明示行为和高效的推理过程达到交际意图;交际主体对彼此的了解越多,在交际中互明的认知语境也就越多,较集中的语境化过程越快。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引起更多研究者对于关联理论中的交际观和语境观的关注,也希望本研究可以有助于关联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朱璇[3](2017)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音乐赏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部成功的电影,完整而新颖的情节,明确而精准的定位,制作精美而能冲击视觉的画面,生动而让人印象深刻的音乐等等,这些都是构架一部脍炙人口的电影不可缺少的部分。本文主要分析《哈利·波特》第叁部的电影音乐,约翰·威廉姆斯本人也因为这部电影获得了2005年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原创配乐提名以及土星奖的最佳配乐提名。(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7年05期)
唐汉谷,李金妹[4](2015)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中动物意象解析——基于图形—背景的理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流行已经形成一种文化现象。产生于心理学的图形—背景理论不仅可用于对语言的解读,也可用于对文学作品进行认知解读。基于图形—背景理论视角,对《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中的动物意象进行解析,阐释小说叙事的匠心所在。(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付蕾[5](2014)在《从异化与归化角度看马氏《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中文译本的翻译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化与归化的讨论是在文学翻译当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归化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异化则主张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本文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译者为马爱农、马爱新姐妹的中文译本为研究材料,探讨异化与归化的翻译方法在文学翻译中的使用,分析该译本的翻译特点。文章表明在跨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应用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异化和归化除了排斥性和对立性之外,更有兼容性和并存性的一面,不存在绝对的异化和绝对的归化,它们在翻译过程中互相补充,缺一不可。(本文来源于《湖北函授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5期)
田忠山[6](2013)在《《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的翻译异化与归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异化和归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异化翻译更加倾向于保留原着的语言特色,归化翻译则更加注重读者语言的表达习惯。在文学翻译中,异化和归化是译者都需要使用的两种翻译方法,如何在两者之间做出合理的选择,是译者需要不断研究和推敲的问题。本文从《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小说人名、魔法生物和魔法咒语的翻译来研究这部小说中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的选择和取舍。(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3年22期)
楚蕊玲[7](2013)在《论接受美学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为译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文学是儿童的精神食粮,对儿童的成长有着深远影响和重要作用。文章尝试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来研究儿童文学翻译,得出儿童本位的翻译原则,并最终证明了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莫江燕[8](2013)在《在跨文化翻译中应用归化与异化策略——以《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郑须弥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归化翻译策略服务于目标语读者,而异化翻译策略服务于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在跨文化翻译中,两种翻译策略缺一不可。本文对归化和异化在跨文化翻译中的运用做出了分析和阐述,同时以《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郑须弥译本为例,对归化和异化策略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和研究。(本文来源于《作家》期刊2013年10期)
朱婷婷[9](2013)在《从马氏《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译本看归化与异化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马氏《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译本中归化策略与异化策略的运用及效果分别进行了分析。之后根据分析得出的结论,联系该译本主要针对的读者群体,总结出归化与异化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3年04期)
万泽[10](2012)在《儿童文学英汉翻译中的传输负载》一文中研究指出1948年,C.E香农(C.E Shannon)创立了信息理论(Information Theory)。自从问世以来,其基本原理和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A. Nida)将其应用于翻译研究,提出将信息论与翻译结合。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信息传输的效率取决于传输负载与信道容量之间的关系。传输负载指的是信息的绝对总量。在奈达的翻译模式中,它被定义为一条信息的难度。传输负载主要包括形式负载与意义负载,前者指原作中要传递的拼写、构词、句型、写作手法等特点,后者则包括词语、词语搭配、传递的思想主题。信道容量是指对信息的理解接受能力,即信道接受力。信息理论指出:在信道容量一定的情况下,包含过多旧信息的内容不能满足接受者的需求;相反,包含过多的新信息则会超出接受者的解码能力,造成传输负载。在翻译中,这种负载主要表现为译文超出了读者的解码能力,使读者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才能弄懂译本。儿童文学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对于儿童文学的翻译在我国已有较长的历史,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眼球。本文将儿童文学翻译与信息理论中的传输负载联系起来,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探讨。论文以马爱农的译作《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作为个案研究,分析传输负载的两个方面在其中的体现,就传输负载对的儿童文学汉译的指导作用作出相关分析与归纳。通过研究发现:译者必须从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以及儿童的心理特征出发,才能创作出深受儿童读者喜爱的儿童文学译作。(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2-06-05)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交际活动并不总是顺利的。根据斯珀伯和威尔逊提出的关联理论我们可以得知,交际主体(如说话人与听话人)双方表达与推理信息意图过程中的差异和他们彼此之间认知语境的差异经常会导致预期之外的交际结果。说话人的明示行为与听话人的推理、交际主体语境假设的语境化过程和他们彼此之间共有的认知语境的构建过程都会影响交际的最终结果。《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是J.K.ROWLING写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之一,该系列小说是关于一个年轻的魔法师学生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学习生活和冒险故事。这本小说作为该系列小说的第叁部,小说的主要舞台仍然是霍格沃茨魔法学校,虽然是魔法世界不是现实生活,但是作为现实世界的映射,其庞大的的人物数量,不同的人物身份和精彩的人物对话都给我们研究关联理论提供了理想语料。本研究以关联理论为分析框架,以《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的人物对话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说话人的明示行为、听话人的推理过程以及交际主体双方如何构建新的认知语境来分析小说中各人物在不同情形下的交际意图。大部分人类交际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交际意图,根据关联理论的交际观和语境观,交际意图主要可以通过明示—推理过程(说话人的明示行为和听话人的推理过程)、语境化(构建认知环境和更新语境假设)来实现。当说话人想要实现交际意图时,他会直接给出信息意图(即话语)作为明示行为,作为听话人,需要根据该话语解码说话人的信息意图然后根据自身的认知环境来推理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这个过程就是明示—推理过程。而语境,作为语用学的重要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可变的参数,语境化就是对这一参数不断补充、修正与优化的过程。交际主体可以共同通过构建新的认知环境和更新已有的语境假设来完成这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交际双方对共有的认知环境是否互明会影响语境化的效率。笔者通过对这本小说中对话的研究得出交际主体的关系越亲近,对彼此的了解越多,越能通过简洁的明示行为和高效的推理过程达到交际意图;交际主体对彼此的了解越多,在交际中互明的认知语境也就越多,较集中的语境化过程越快。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引起更多研究者对于关联理论中的交际观和语境观的关注,也希望本研究可以有助于关联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论文参考文献
[1].周琳,周绵绵.从接受美学看明喻手法的汉译——以《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双译本为例[J].大众文艺.2018
[2].杨镟玉.关联理论视角下《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的人物对话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8
[3].朱璇.《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音乐赏析[J].中国文艺家.2017
[4].唐汉谷,李金妹.《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中动物意象解析——基于图形—背景的理论视角[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5].付蕾.从异化与归化角度看马氏《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中文译本的翻译特点[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
[6].田忠山.《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的翻译异化与归化[J].作家.2013
[7].楚蕊玲.论接受美学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以《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为译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
[8].莫江燕.在跨文化翻译中应用归化与异化策略——以《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郑须弥译本为例[J].作家.2013
[9].朱婷婷.从马氏《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译本看归化与异化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
[10].万泽.儿童文学英汉翻译中的传输负载[D].青岛科技大学.2012
标签:接受美学; 明喻; 《哈利·; 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 汉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