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状分子论文-刘源,隋正红,刘昊昕,Sadaf,RIAZ

链状分子论文-刘源,隋正红,刘昊昕,Sadaf,RIAZ

导读:本文包含了链状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链状亚历山大藻,赤潮,WGCNA,基因共表达模块

链状分子论文文献综述

刘源,隋正红,刘昊昕,Sadaf,RIAZ[1](2019)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探究链状亚历山大藻爆发性生长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作为典型的产毒赤潮甲藻,分布广泛,而对其爆发性生长的研究将有助于探究由其引发的赤潮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模拟赤潮爆发的条件对链状亚历山大藻进行表达谱测序,利用表达谱测序后得到的基因表达量数据,采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WGCNA)构建方法探究链状亚历山大藻的爆发性生长的分子机制。通过计算基因间表达量的相关性得到了35个基因共表达模块,将基因共表达模块与链状亚历山大藻爆发性生长性状相关联,在爆发性生长阶段,有6个显着性相关的模块,基于KEGG及GO功能富集分析,这些模块涉及蛋白质的加工合成、核糖体的合成,电子传递,碳水化合物代谢等过程,表明了细胞代谢能力的提升,为细胞增殖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有大量的未知功能的枢纽基因被发现,基因模块可以用于推测这些基因的功能,从而为以后挖掘新基因,探究潜在的调控机制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黄秋颖,林肖漪,王勇,朱永朝[2](2017)在《波浪形一维链状镉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分子识别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四水合硝酸镉(Cd(NO_3)_2·4H_2O)与2-(邻溴)苯基-4,5-咪唑二羧酸(o-BrPhH_3IDC)和草酸铵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一个波浪形一维链状配合物{[Cd(o-BrPhH_2IDC)_2(H_2O)]·H_2O}_n(1)。并通过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等技术手段对配合物1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为正交晶系,Pbca空间群。配合物1在316 nm波长激发下,在356 nm处有最大的荧光发射峰。配合物1对小分子具有识别性能,乙腈使配合物荧光强度明显增强,甲醇、乙醇使配合物荧光强度明显减弱,而吡啶处理后的样品在356 nm附近的发射峰消失,显示对吡啶有识别作用。(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学》期刊2017年09期)

蒙君荣,姚鹏飞,覃幸幸,李海叶,黄富平[3](2017)在《由阴离子调控组装的一对具有不同对称性的一维链状超分子异构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超分子配合物的合成和组装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调控投料比等一些可控因素会导致最终产物呈现出各种多样性。然而,产物的结构多样性还取决于他们的结晶态的不同,例如超分子异构体现象。这固然为我们可控的合成一些具有特定性能和结构的配合物增加了一定难度,与此同时,也为我们发展新型材料以及更好地理解自组装和结晶过程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1])本文以5,5'-联(4-吡啶基)-3,3'-双(1,2,4-叁氮唑)(4,4'-H_2dpbt)为配体~([2]),水热条件下分别与四水合硝酸镉(Cd(NO_3)_2·4H_2O)和氟化镉(CdF_2)反应,得到一对对称性不同的具有一维四重螺旋链状结构的超分子异构体,分子式都为{[Cd(4,4'-dbpt)(H_2O)_2]·2H_2O}_n。尽管硝酸根离子和氟离子没有参与结晶,但它们对最终的结构起到了不可忽略的协同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配位化学会议论文集-论文》期刊2017-07-19)

方国生[4](2017)在《环己基取代瓜环与链状客体分子的超分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瓜环是超分子领域继冠醚、环糊精及杯芳烃之后发现的一类新的大环化合物。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潜在的应用前景,逐渐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然而,普通瓜环溶解性差,限制了对它的深入研究与应用,而环己基瓜环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因此成为瓜环化学中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本课题组研究的基础上,合成了两种改性瓜环,即:对称二取代环己基六元瓜环Cy2Q[6]、全取代环己基六元瓜环Cy6Q[6],并利用核磁共振氢谱、等温量热滴定、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等分析手段,考察了环己基取代瓜环与系列链状烷基胺类盐酸盐有机分子、系列多元胺盐酸盐轴材、系列烷基紫精卤化物的相互作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介绍了瓜环的起源、结构特征和应用前景;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作了简要介绍;二,合成了两种改性瓜环:Cy2Q[6]和Cy6Q[6],并用核磁共振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叁,通过核磁共振氢谱、X-射线单晶衍射、密度泛函理论和等温量热滴定等方法探讨了Cy2Q[6]和Cy6Q[6]与系列烷基二胺离子在液相、固相和气相下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四,利用核磁共振和等温量热滴定等方法探讨了Cy6Q[6]与系列多元胺盐酸盐轴材之间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得到了它们之间的包结状态、包结比、稳定常数、熵变和焓变等参数;制备了Cy6Q[6]与叁种客体分子所形成的晶体,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五,初步考察了Cy2Q[6]与系列烷基紫精衍生物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MV2+的部分吡啶环进入了瓜环空腔,而PV2+、BV2+、FV2+和HV2+的整个烷基链进入了瓜环空腔。(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期刊2017-06-03)

王雯洁[5](2017)在《活性物质与链状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活性物质是近年来新兴涌现的一类非平衡系统。由于其新奇的现象与广泛的应用前景以及深刻的物理机理而受到科学界的大量关注。其范围包含了各个尺度的自然界与实验室人工合成的物质,不仅涵盖了细菌、鱼群和鸟群等生物群体,也涵盖了各种人造的活性胶体粒子。本文重点研究链状分子在活性布朗粒子浴中的各种有趣的且区别于平衡态情况的行为。本文重点研究了高分子的穿孔行为和高分子在活性粒子浴中构象的演化。进而理解在软边界条件下,活性粒子本身的运动特点。此研究与生命体中各种生物大分子的输运行为息息相关,也为将来智能材料与分子载药的研究与设计提供借鉴。首先,在前两章中,我们介绍了当前的研究进展与本文所采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第叁章中,我们研究了链状分子在两个不同粒子的腔间的穿孔行为。着重探讨了穿孔概率和时间与活性粒子各个参数间的关系。进一步,通过计算链分子的受力、构型以及活性粒子的密度分布情况,分析链分子的穿孔机制。我们认为:低密度下,活性粒子会以软的链分子为边界,产生贴边效果,从而诱使链分子穿向活性粒子浴中。而在高密度的活性粒子浴中,活性粒子在腔内形成活性晶体的结构,这种结构使得链分子以自身的位置形成通道,我们发现此时的链分子的穿孔主要向平衡粒子一侧。第四章中,我们研究了链状分子在有水分子的活性粒子浴中,构象与动力学的变化,并和平衡粒子浴中的行为进行比较。重点考察了链分子的末端距,均方回旋半径以及质心运动均方位移。我们给出了不良溶液下,活性粒子对链分子标度行为的影响。最后,我们对本课题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7-04-01)

王雯洁,陈康,田文得[6](2016)在《不对称浴下链状分子的穿孔行为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布朗动力学模拟,我们研究了二维链状分子在不对称浴下的穿孔行为。分子浸在左右不同的溶剂中,左边溶剂由活性粒子组成,右边溶剂由平衡态粒子组成。我们研究了不同活性力、密度以及链长下,链分子的穿孔几率与穿孔时间的变化关系。并分析了相应情况下,力在分子上的分布情况。在模拟中,我们发现在活性粒子密度比较低,而活性力比较大的情况下,链状分子左穿孔至非平衡浴中的几率更高。这种情况下,我们进一步对链状分子进行受力分析,我们认为非平衡的活性粒子主要影响链分子平行于孔方向的受力控制穿孔的几率。而当活性粒子密度比较高时,链状分子相对较短时,左穿几率被抑制了。我们认为高密度下,粒子的贴边效果很明显,链在活性粒子浴这一侧,形成相对稳定的管道,抑制了链的运动行为。相应的穿孔时间与活性力大小的非单调关系也被发现。链分子的构型,如回转半径Rg,与穿孔行为的关系也被研究。此项研究对理解链状分子在非平衡溶剂下的行为,以及结构和动力学研究打下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6年软物质理论计算与模拟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8-25)

杨春鹏,殷雅侠,万立骏,郭玉国[7](2016)在《锂硫电池中链状硫分子的电化学反应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硫电池中基于常规环状S_8分子的正极研究非常普遍,然而硫的另一类同素异形体链状硫,相应的电化学研究却非常有限。这里,我们将硫链装入单壁和双壁碳纳米管中,作为一模型体系,研究链状硫在锂硫电池中的电化学嵌脱锂过程。电化学测试证明链状硫具有高电化学活性,电化学反应与环状S_8有鲜明区别。借助多种原位和半原位分析手段,我们发现链状硫的锂化-去锂化为固相反应机理,并且长硫链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变为短硫链(图1)。固相反应的优势是循环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其缺点是缓慢的动力学。由于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硫链自发缩短,动力学过程自发得到优化。短链硫的电平台较高,动力学优于长链硫。~([1])关于链状硫电化学的研究是对现有锂硫电池中硫电化学理论的有益补充,为今后开发基于链状硫的硫正极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分会:化学电源》期刊2016-07-01)

赖丹,欧阳威猛,黄皓浩[8](2015)在《骨架具有金属-金属键的链状分子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金属-金属键为骨架的链状分子,具有离域的σ电子,由于其特殊的光、电、磁及催化性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本文根据金属-金属成键的方式,对近年来报道的金属链状分子进行了综述。文中总结了叁大类型的金属链状分子:金属聚合物聚锡和聚锗、非配体桥连的过渡金属-金属键骨架链状分子以及多吡啶胺配体支撑的多核过渡金属-金属键骨架链状分子。最后对金属-金属键骨架链状分子结构进行了展望,为设计新型功能分子材料提供了思路。(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5年04期)

白云翔,孟涛,张春芳,顾瑾,孙余凭[9](2013)在《链状分子交联剂的合成及其PDMS交联膜的CO_2/N_2分离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硅氢加成反应,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乙烯基叁乙氧基硅烷(VTES)和含氢硅油为原料,合成了链状分子交联剂PMV。并与端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进行交联反应,制备得到气体分离膜PDMS/PMV。研究了该膜对CO2/N2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PDMS/PMV膜比仅用VTES交联的PDMS膜(PDMS/VTES)CO2渗透通量和选择性均显着提高,随着交联剂中MMA:VTES的摩尔比的增加,PDMS/PMV膜的CO2渗透性和CO2/N2选择性都提高,当MMA:VTES的摩尔比为3∶7时,膜的CO2气体渗透通量达到4556barrer,CO2/N2的选择性达到10.16。(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3年11期)

李丽妍,孙方方,陈志同,蔡钧[10](2013)在《方阱链状分子临界性质的Monte Carlo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巨正则系综下对阱宽为λ=1.5,链长分别为4、8、16的方阱链状流体实施Monte Carlo模拟,采用建立在完整标度基础上的无偏的Q-参数方法,通过histogram reweighting技术以及有限尺寸标度理论得到了热力学极限下该系列流体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密度.模拟结果表明,方阱链流体的临界温度随着链长的增加而升高.并且不同链长方阱流体的临界温度均低于已报道的结果.由于本文所采用的完整标度的无偏性,我们估计的临界点更加准确.并且流体的临界温度与链长之间的关系与Flory-Huggins理论相一致.我们还预测了无限链长方阱流体的临界温度,比已有结果略高.(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链状分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四水合硝酸镉(Cd(NO_3)_2·4H_2O)与2-(邻溴)苯基-4,5-咪唑二羧酸(o-BrPhH_3IDC)和草酸铵通过水热反应,合成了一个波浪形一维链状配合物{[Cd(o-BrPhH_2IDC)_2(H_2O)]·H_2O}_n(1)。并通过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等技术手段对配合物1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为正交晶系,Pbca空间群。配合物1在316 nm波长激发下,在356 nm处有最大的荧光发射峰。配合物1对小分子具有识别性能,乙腈使配合物荧光强度明显增强,甲醇、乙醇使配合物荧光强度明显减弱,而吡啶处理后的样品在356 nm附近的发射峰消失,显示对吡啶有识别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链状分子论文参考文献

[1].刘源,隋正红,刘昊昕,Sadaf,RIAZ.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探究链状亚历山大藻爆发性生长的分子机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黄秋颖,林肖漪,王勇,朱永朝.波浪形一维链状镉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分子识别性能[J].应用化学.2017

[3].蒙君荣,姚鹏飞,覃幸幸,李海叶,黄富平.由阴离子调控组装的一对具有不同对称性的一维链状超分子异构体[C].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配位化学会议论文集-论文.2017

[4].方国生.环己基取代瓜环与链状客体分子的超分子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7

[5].王雯洁.活性物质与链状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D].苏州大学.2017

[6].王雯洁,陈康,田文得.不对称浴下链状分子的穿孔行为模拟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6年软物质理论计算与模拟会议论文摘要集.2016

[7].杨春鹏,殷雅侠,万立骏,郭玉国.锂硫电池中链状硫分子的电化学反应机理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叁十分会:化学电源.2016

[8].赖丹,欧阳威猛,黄皓浩.骨架具有金属-金属键的链状分子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15

[9].白云翔,孟涛,张春芳,顾瑾,孙余凭.链状分子交联剂的合成及其PDMS交联膜的CO_2/N_2分离性能[J].化工新型材料.2013

[10].李丽妍,孙方方,陈志同,蔡钧.方阱链状分子临界性质的MonteCarlo模拟[J].物理化学学报.2013

标签:;  ;  ;  ;  

链状分子论文-刘源,隋正红,刘昊昕,Sadaf,RIAZ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