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软土隧道综合施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谭师好[1](2021)在《管幕结构法施工引起地层及建筑物变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城市道路交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地下道路已经成为当代解决大城市中心城区交通问题的主要途径。但在地下工程建设的同时,为了防止邻近建构筑物及文物在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破坏,地下工程施工方法一直在不断创新和改进。南京建宁西路下穿仪凤门项目采用管幕结构法进行施工,为揭示管幕结构法施工过程对地层及邻近建筑物的影响规律,本文依托该工程利用数值模拟、理论推导及解析计算等方法对管幕结构法施工过程中的城墙及城门控制标准、竖井及顶管施工引起的地层与结构变形以及施工过程中的加固方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管幕结构法施工过程中的研究规律,对后续采用管幕结构法施工的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仪凤门及古城墙的现有承载能力提出了基坑施工及隧道施工的控制标准。总结归纳了现行分析地下工程施工时对地层变形的几类预测方法,利用上述预测曲线和数值模拟建立起控制标准研究,得出仪凤门城门沉降及不均匀沉降的控制标准,以及古城墙的沉降控制标准。(2)基于Mindlin基本解推导出矩形顶管施工过程地层变形解析解。利用弹性力学在半无限体内受集中力作用下的的Mindlin解,采用积分推导出地层任意点在矩形顶管正面推力、顶管侧面摩擦力作用下以及地层损失的影响下的土体变形解,利用6点Gauss-Legendre数值积分在MATLAB平台上进行计算求解;对该解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在埋深越大时,顶管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越小但影响范围会越大;正面附加推力、侧面摩擦力及地层损失的共同作用下,地表沉降变形曲线表现为开挖面前方隆起,后急剧下沉,后逐渐回弹并趋于平稳;影响地表沉降最大的因素顺序依次为地层损失、侧面摩擦力、正面附加推力;利用数值模型分析了不同的顶管顶进顺序下地表沉降变形的规律,认为从上往下施工的施工顺序对地表沉降控制效果最佳。(3)基于竖井施工全过程的数值模拟揭示了在竖井开挖施工下地层、围护结构及周边建筑物的变形范围及规律。研究表明基坑坑外土体在存在建筑物时会有明显加固作用,地层的刚度变大,地层在扰动作用的变形变小;但竖井的围护结构内力和侧向变形由于附加荷载也会增大;城门的桩基竖井的施工作用下会产生侧向变形,对桩的承载能力也产生较大影响,使得城门的基础发生较大沉降;古城墙在施工中变形最大位置为城墙拐弯点,拐点基础处易产生开裂病害;综合分析了东西竖井的开挖顺序,推荐采用先东后西的竖井施工顺序。(4)基于三种加固方案数值模拟结果明确了各类加固方案的优缺点。针对三轴搅拌桩加固、钻孔灌注隔离桩加固及袖阀管注浆加固三种加固措施;研究认为注浆加固易对古城墙产生二次破坏使得城墙出现开裂且对城门变形控制不明显,而钻孔灌注桩对变形控制有较好效果,但会增大后续顶管施工难度,因此推荐采用三轴搅拌桩在竖井两侧及坑底进行加固。
刘志祥[2](2019)在《运营隧道结构渗漏规律及其影响评估 ——以扬州瘦西湖隧道为例》文中认为渗漏是当前运营隧道的主要病害之一,渗漏会诱发既有隧道结构的附加内力和变形,也会引起隧道上覆地层的变形,因此既有运营隧道渗漏规律和其工程影响开展研究具有工程指导意义。扬州瘦西湖隧道建成通车后陆续出现了一定的渗漏病害,如何判断渗漏状态,防止渗漏病害恶化,开展隧道渗漏合理养护,确保隧道的长期安全运营,是当前面临的技术问题之一。本文依托瘦西湖隧道结构健康监测项目,通过长期现场监测、病害专项检查、数值模拟对瘦西湖隧道土压力变化规律与计算方法、渗漏成因及管片接头渗漏影响进行研究,分析了管片荷载、结构变形及接头劣化对渗漏状态的影响,提出了适用于运营隧道的渗漏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通过隧道渗漏病害现场调研,统计渗漏病害发生的位置、数量与类型。统计结果表明,湿迹与渗水占渗漏病害总数的90%以上,滴漏约占8%;绘制渗漏病害空间分布图,发现冬季为渗漏病害的高发期;结合设计、施工及养护资料分析了渗漏成因;隧道裂缝宽度、裂缝长度、接缝宽度和错台量四个结构变形指标中,滴漏病害对裂缝长度和接缝宽度变化敏感程度较高。(2)对隧道中四个不同埋深直径比的监测断面的管片土压力、钢筋应变进行长期监测,对比分析施工期和稳定期土压力和钢筋应变的变化规律。稳定期实测土压力值较拼装初期下降29%45%,钢筋应变整体变化趋势同土压力基本一致;土压力实测值与上覆土柱法与太沙基松弛土压力法理论计算结果对比表明,拼装初期实测值是理论值的72%96%,稳定期实测值是理论值的48%60%;松弛土压力法计算值较上覆土柱法与实测值更接近;提出了考虑时间效应的修正太沙基松弛土压力计算方法。(3)基于等效渗透系数法建立考虑隧道渗漏的数值模型,研究不同土层中、不同劣化程度及不同位置接头渗漏对地表沉降、隧道结构变形与内力的影响。接头劣化程度越高,附加变形和内力越大;低渗透性土层中,接头劣化程度变化对地表沉降变形、结构附加变形与内力影响较小;高渗透性土层中,渗漏诱发的附加变形与内力随接头劣化程度逐渐增大规律明显;渗漏会引起隧道结构的弯矩分布呈多峰值分布特征,且拱顶与拱底处的弯矩峰值是引起隧道拱顶沉降变形大于收敛变形的原因。(4)建立了渗漏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避免单一评价指标的局限性,将衬砌渗透系数与土层渗透系数的比值纳入到腐蚀劣化指标中,较好地评价了结构劣化对隧道渗漏病害的影响;考虑隧道施工荷载、土层条件影响,增加调整因素二级指标,实现了渗漏从设计施工至后期运营的全寿命周期评估。将渗漏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应用于扬州瘦西湖隧道工程,为隧道的日常科学治理养护提供了指导,有效控制了隧道现场渗漏病害。
杨伟红[3](2019)在《地铁隧道施工诱发地表沉降三维预测理论及系统研发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进行地铁隧道工程施工时,由于不可避免的地层损失及施工导致的地层扰动,常常会诱发地铁隧道周围的岩土体产生移动和变形。过大的差异沉降,是造成建(构)筑倾斜及开裂的根本原因。如何对沉降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并进行有效的控制,是城市地下工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对保证城市地下工程的安全施工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京地铁7号线豆各庄站~黑庄户站区间、黑庄户站~万盛南街西口站区间、万盛南街西口站~云景东路站区间盾构隧道,8号线大红门桥站~和义站区间、天桥站-永定门外站区间盾构隧道及6号线廖公庄站PBA法车站等6个地铁工程的建设为背景,对地表沉降预测的理论及其工程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中考虑了不均匀的隧道收敛变形,考虑了地表变形的时间效应,并结合贝叶斯动态预测理论,研发了一套基于Browser/Server架构的沉降监测及智能预测的集成化系统。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隧道不均匀变形的地表沉降预测理论研究(1)基于对地表沉降计算中所采用的不同隧道变形模式的研究,提出了一个3种变形模式叠加的不均匀收敛隧道变形模式,将其引入随机介质理论,推导了基于隧道不均匀收敛变形的地表沉降随机介质理论预测模型。(2)分别研究了相对收敛、相对椭圆化和相对下沉对沉降槽曲线的影响。由于椭圆化和均匀下沉的影响,最终得到的隧道不均匀收敛变形的沉降槽比只考虑均匀收敛变形时的沉降槽要窄而深。(3)以北京地铁8号线大红门桥站~和义站区间隧道工程为背景,对随机介质理论的主要参数进行了反分析计算,采用本文的3种变形叠加的变形模式比仅考虑一种或2种变形叠加的变形模式的预测精度高。通过对区间典型断面沉降监测数据的反分析,得到了各参数的经验取值。2.考虑时间效应的三维沉降预测模型研究(1)提出了一种基于正态分布累计函数曲线的沉降-时间模型,以北京地铁7号线豆各庄站~黑庄户站区间工程为背景,进行了工程实例研究,验证了本模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采用本文的沉降-时间模型,建立了考虑时间效应的地表三维沉降预测模型,该模型可基于部分监测数据实现对沉降的空间分布及随时间变化的预测。(3)提出了考虑时间效应的三维倾斜及曲率的计算方法,可实现对地表差异沉降及地表沉降曲面形态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评估,为地铁安全施工提供研究依据。3.基于改进贝叶斯动态模型的概率法沉降预测研究(1)提出了采用贝叶斯动态预测理论进行地表沉降预测的方法,以北京地铁7号线黑庄户站~万盛南街西口站区间工程为背景,进行了工程实例验证,证明了贝叶斯动态预测理论应用于地铁隧道施工诱发地表沉降预测的可行性。(2)采用贝叶斯动态预测理论时,可以根据监测数据对预测结果进行动态修正,从而实现沉降的动态实时预测。(3)提出了采用观测数据进行误差方差动态修正的方法,对常均值折扣贝叶斯模型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更为接近,预测精度更高。4.基于Browser/Server架构的沉降监测及智能预测系统研发与应用(1)提出了采用考虑不均匀收敛变形的二维沉降预测模型进行地表沉降的初步预测,采用考虑时间效应的三维沉降预测模型进行地表沉降的动态预测及分析,采用改进的贝叶斯动态预测模型进行地表沉降预测的动态实时修正的沉降预测方法。(2)基于本文中对沉降预测理论的研究,采用C#/JavaScript/HTML/Python编程语言,研发了一套基于Browser/Server架构的沉降实时监测及智能预测的集成化系统(简称STEAD-Web系统)。(3)将STEAD-Web应用于北京地铁7号线万盛南街西口站~云景东路站区间和8号线天桥站-永定门外站区间盾构隧道工程及北京地铁6号线廖公庄站PBA法车站工程中,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杜俊,傅立磊,陈永照[4](2018)在《浅埋软土隧道地层预加固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特征曲线法原理,运用数值模拟,以分级释放地层应力的方法,通过绘制不采取预加固措施和采取预加固措施两种工况下的围岩和支护特征曲线,对浅埋软土隧道地层预加固机理进行了研究,对两种工况下地层的塑性区发展,支护刚度和支护施作时机进行了比较,并做了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浅埋软土隧道,采取地层预加固措施改善了围岩原有的应力应变状态,提高了围岩的承载能力,围岩塑性区出现时间延迟,塑性区面积减小,而且预加固范围内的围岩对塑性区的开展会起到阻断作用。对地面沉降控制要求严格的城市浅埋软土隧道而言,支护刚度及支护施作时机的选择是隧道安全施工的关键因素。
雷进生,包磊,陈建飞,文亮[5](2012)在《基于模糊概率方法的软土隧道结构性态风险评估》文中指出利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概率理论,建立了软土隧道结构性态的模糊概率综合评估模型。模型应用模糊权重的概念,充分考虑了权重的模糊性以避免权重取值的不确定性。结合影响软土隧道结构性态的主要因素,选取渗漏水范围、横向水平位移、隧道断面收敛位移和钢筋泄露电流密度为主要评估影响因子,同时将隧道结构性态风险等级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4个等级,进而使评估结果更为精细。算例分析表明了文中方法对软土隧道结构性态风险评估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黄茂松,王卫东,郑刚[6](2012)在《软土地下工程与深基坑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当前国内外软土地下工程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概括和评述,重点探讨深基坑和盾构隧道两种典型地下工程涉及的关键土工问题。其一是复杂地质及环境条件下软土基坑工程的分析方法与新技术,包括基坑围护结构受力分析、基坑抗隆起稳定性分析、渗流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深基坑工程中的冗余度问题、软土基坑工程的新技术;其二是软土隧道工程的稳定与变形问题,包括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分析、渗流对隧道开挖面稳定性的影响、隧道纵向不均匀沉降与长期沉降、隧道地震响应分析与动力模型试验;最后是软土地下工程施工的环境土工效应,包括基坑开挖引起的土体变形、隧道开挖引起的土体变形、地下工程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李桂华,黄腾,席广永,蒋敏卫,张东[7](2011)在《软土地铁隧道运营期沉降监控研究综述》文中认为阐述了软土地铁隧道运营期沉降监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在分析软土地铁隧道运营期沉降特点的基础上,对国内外软土地铁隧道运营期沉降监测技术、沉降预测研究、沉降稳定性分析与预警研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总结,指出了软土地铁隧道运营期沉降监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方向.
高小庆,韩晔,袁森林[8](2009)在《基于远程自动化监测的软土隧道扰动安全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介绍了软土隧道的远程自动化监控系统。该系统主要由隧道测量传感器、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监控系统三部分组成,在隧道施工和运营期间实现对土压力、孔隙水压力和地层位移等的远程自动监测,并通过基于Internet的GPRS远程无线传输方式将监测数据传输到主机的数据存储与处理系统,进行分析预警并及时反馈给管理者。系统在上海世博电力隧道工程的施工和运营过程中达到了安全监控的要求。
伍毅敏[9](2008)在《软基隧道支护机理与病害防治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软弱破碎围岩隧道数量的增加,因隧道地基承载力不足而引起的工程灾害时有发生,有必要将软基隧道视为一类特殊隧道开展针对性研究。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测试等方法,对软基隧道拱脚地基荷载的计算方法、主要处治措施的作用机理与施工工艺、软基隧道病害防治方案等展开系统研究,建立了软基隧道处治的技术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如下:(1)从地基承载力验算的需求出发,根据软弱围岩中隧道初期支护结构的受力特点,探讨了软基隧道拱脚地基荷载的计算方法。对于浅埋软弱围岩隧道,采用荷载—结构法,将围岩对支护结构的摩阻力、锚杆对支护结构沉降的抵抗力进行适当简化,推导了无偏压和有偏压条件下浅埋隧道拱脚地基荷载的计算公式;对于深埋软弱围岩隧道,采用地层结构法,通过隧道施工的数值模拟直接评价拱脚地基承载力。通过实体工程的实际观测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合理性。(2)根据锁脚钢管的设计施工特点和受力性状,研究了锁脚钢管的解析计算方法。将软弱围岩中的锁脚钢管视为文克尔弹性地基上的梁,建立了锁脚钢管的弹性地基梁解析模型,推导了相关公式,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写了计算程序,绘出了锁脚钢管合理长度与钢管规格、地基弹性抗力系数的关系图。(3)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锁脚钢管的承载特性和破坏模式,探讨了围岩强度和钢管几何参数对锁脚钢管承载力的影响规律。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得到了区别于工程经验的几点重要认识:对于不能穿透软基的锁脚钢管,其轴向承载力十分有限,合理下插角很小,一般小于5°;常用的42mm小导管直径过小,横向承载能力有限,不宜用作锁脚钢管;锁脚钢管存在一个决定于围岩强度和钢管规格的合理长度(一般为3~4m),超出合理长度后承载力不再增加;锁脚钢管应全长开孔注浆,重点加固初期支护结构附近的围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锁脚钢管设计施工的方法和建议。(4)系统研究了提高隧道地基承载力和支护结构抗沉降能力的主要工程措施。在分析各种工程措施的作用机理、设计原理、施工工艺和适用条件的基础上,编制了软基隧道处治工程措施选择表。(5)结合酉水3号、4号和长干1号等软基隧道的处治,通过分析软基隧道的主要病害,提出了软基隧道处治的基本原则。针对正常施工和病害处治施工的不同要求,分别制定了软基隧道正常施工和病害处治施工的地质勘察、计算分析、措施选择和监测评估方案,建立了软基隧道处治的技术体系。
周文波,吴惠明[10](2007)在《我国软土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软土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得到了不断进步。本文阐述了盾构法在我国轨道交通、越江公路隧道及能源隧道等不同领域的应用及发展,总结了目前我国盾构法施工的总体水平,并根据当今地下空间的开发要求,对今后盾构法软土隧道新技术的发展方向作了探索。
二、软土隧道综合施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软土隧道综合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管幕结构法施工引起地层及建筑物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隧道施工对地层变形影响研究现状 |
1.2.1 经验公式法 |
1.2.2 理论解析法 |
1.2.3 数值分析法 |
1.2.4 其他方法 |
1.3 管幕结构法施工对地层变形影响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论文创新点 |
1.5.4 技术路线图 |
2 管幕结构法下穿古建筑物沉降标准研究 |
2.1 工程地质条件及场地条件 |
2.1.1 工程地质条件 |
2.1.2 文物与通道的相对关系 |
2.1.3 管幕结构法施工工序 |
2.2 位移控制有限元法 |
2.2.1 位移控制有限元分析方法 |
2.2.2 基坑水平位移及地表沉降曲线 |
2.2.3 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预测曲线 |
2.3 基于仪凤门承载能力的变形控制标准 |
2.3.1 仪凤门城门抵抗变形承载能力 |
2.3.2 仪凤门城门城楼计算模型 |
2.3.3 基于仪凤门承载能力的基坑变形标准 |
2.3.4 基于仪凤门承载能力的地表变形标准 |
2.4 古城墙的变形控制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3 管幕顶进引起地层变形的研究 |
3.1 单管顶进地层垂直变形MINDLIN解析解 |
3.1.1 矩形顶管正面推力引起的地层变形计算 |
3.1.2 矩形顶管摩擦力引起的地层变形计算 |
3.1.3 矩形顶管土体损失引起的土体垂直变形计算 |
3.2 土体垂直沉降算例分析 |
3.2.1 正面推力引起的地层竖向变形分析 |
3.2.2 侧面摩擦力引起的地层竖向变形分析 |
3.2.3 地层损失引起的地层竖向变形分析 |
3.2.4 共同作用下的地层竖向沉降变形分析 |
3.3 单根矩形顶管顶进数值模拟 |
3.4 群管顶进引起的地表沉降计算分析 |
3.4.1 数值模拟工况选定 |
3.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竖井开挖周边建筑物响应数值模拟预测 |
4.1 计算模型参数及分析过程 |
4.2 计算结果分析 |
4.2.1 地层变形结果分析 |
4.2.2 城门及基础变形结果分析 |
4.2.3 古城墙变形结果分析 |
4.2.4 地连墙变形结果分析 |
4.2.5 支撑体系内力分析 |
4.3 东西竖井开挖顺序影响对比研究 |
4.3.1 地表变形对比分析 |
4.3.2 地连墙变形对比分析 |
4.3.3 桩基础变形对比分析 |
4.3.4 古城墙变形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竖井施工加固方案对比研究 |
5.1 竖井开挖加固设计方案 |
5.1.1 三轴搅拌桩加固 |
5.1.2 钻孔桩加固措施 |
5.1.3 袖阀管注浆加固 |
5.2 竖井开挖加固方案数值模拟 |
5.2.1 模拟工况及加固参数选取 |
5.2.2 加固方案对围护墙侧向变形的影响 |
5.2.3 加固方案对坑外地表沉降影响 |
5.2.4 加固方案对建筑物沉降变形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运营隧道结构渗漏规律及其影响评估 ——以扬州瘦西湖隧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列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渗漏成因与机理研究 |
1.2.2 渗漏病害长期影响研究 |
1.2.3 渗漏评价体系研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方案 |
第二章 瘦西湖隧道渗漏现场调研与分析 |
2.1 隧道渗漏病害现场调查方法 |
2.2 渗漏现场调查结果分析 |
2.2.1 渗漏类型 |
2.2.2 典型区段渗漏病害展开图 |
2.2.3 瘦西湖隧道渗漏成因分析 |
2.3 不同结构变形下渗漏类型分布 |
2.3.1 不同裂缝宽度下渗漏分布 |
2.3.2 不同裂缝长度下渗漏分布 |
2.3.3 不同接缝宽度下渗漏分布 |
2.3.4 不同错台量下渗漏分布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隧道结构荷载实测规律与影响分析 |
3.1 盾构隧道结构与监测方案 |
3.1.1 盾构管片结构 |
3.1.2 结构荷载监测方案 |
3.2 实测土压力分析 |
3.2.1 土压力变化规律分析 |
3.2.2 钢筋应变变规律分析 |
3.3 土压力理论计算方法改进 |
3.3.1 实测与理论值对比 |
3.3.2 理论计算法适用性评价 |
3.3.3 考虑时间效应的松弛土压力法 |
3.4 施工不良对渗漏的影响 |
3.4.1 管片渗水路径形式 |
3.4.2 施工期渗水路径成因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管片接头渗漏对隧道结构影响数值分析 |
4.1 数值模型建立 |
4.1.1 计算参数与数值模型 |
4.1.2 模型试算 |
4.2 不同土层下接头长期渗漏影响 |
4.2.1 对不同土层变形影响 |
4.2.2 不同土层下对结构变形影响 |
4.2.3 不同土层下对结构内力影响 |
4.3 不同位置接头长期渗漏影响 |
4.3.1 接头位置对土体变形影响 |
4.3.2 接头位置对结构变形影响 |
4.3.3 接头位置对结构内力影响 |
4.4 不同劣化程度接头长期渗漏影响 |
4.4.1 劣化程度对土层变形影响 |
4.4.2 劣化程度对结构变形影响 |
4.4.3 劣化程度对结构内力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运营盾构隧道渗漏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5.1 健康等级划分与隶属度函数构建 |
5.1.1 健康等级选取 |
5.1.2 安全等级隶属函数构建 |
5.2 渗漏指标体系与标准的确定 |
5.2.1 渗水位置与状态标准确定 |
5.2.2 腐蚀劣化与调整因素指标增加 |
5.2.3 其他指标与总体指标体系 |
5.3 指标权重调整与安全隶属度 |
5.3.1 各级指标权重确定 |
5.3.2 不同p H值下的隶属度函数应用 |
5.4 渗漏综合评价模型在瘦西湖隧道中的应用 |
5.4.1 瘦西湖隧道典型区段渗漏评价 |
5.4.2 瘦西湖隧道渗漏综合评价效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地铁隧道施工诱发地表沉降三维预测理论及系统研发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经验公式法沉降预测 |
1.2.2 弹塑性解析法沉降预测 |
1.2.3 随机介质理论法沉降预测 |
1.2.4 数值模拟法沉降预测 |
1.2.5 其它沉降预测方法 |
1.2.6 沉降预测专家系统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3.1 基于隧道不均匀变形的地表沉降预测理论研究 |
1.3.2 考虑时间效应的三维沉降预测模型研究 |
1.3.3 基于改进贝叶斯动态模型的概率法沉降预测研究 |
1.3.4 基于Browser/Server架构的沉降监测及智能预测系统研发与应用 |
1.4 论文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基于隧道不均匀变形的地表沉降预测理论研究 |
2.1 引言 |
2.2 隧道收敛变形模式研究 |
2.2.1 经典隧道变形模式 |
2.2.2 参数化的不均匀收敛变形模式 |
2.2.3 均匀收敛模式 |
2.2.4 椭圆化模式 |
2.2.5 均匀下沉模式 |
2.3 基于隧道不均匀收敛变形的沉降预测模型研究 |
2.3.1 用绝对变形参数表示的沉降预测模型 |
2.3.2 相对变形参数表示的沉降预测模型 |
2.4 不均匀变形参数对沉降槽的影响研究 |
2.4.1 相对收敛对沉降槽的影响 |
2.4.2 相对椭圆化对沉降槽的影响 |
2.4.3 相对下沉对沉降槽的影响 |
2.4.4 隧道变形模式的叠加 |
2.5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地表沉降反分析预测理论研究 |
2.6 北京地铁8号线大红门桥站~和义站区间工程实例研究 |
2.6.1 大红门桥站~和义站区间工程概况 |
2.6.2 不均匀收敛变形反分析预测研究 |
2.7 本章小结 |
3 考虑时间效应的三维沉降预测模型研究 |
3.1 引言 |
3.2 考虑时间效应的基本假定 |
3.3 考虑时间效应的三维沉降预测模型 |
3.3.1 考虑时间效应的单元开挖地表三维沉降模型研究 |
3.3.2 考虑时间效应的单隧道开挖引起的三维沉降研究 |
3.3.3 考虑时间效应的双隧道开挖引起的三维沉降研究 |
3.4 考虑时间效应的三维倾斜与三维曲率计算方法研究 |
3.5 同时考虑隧道不均匀收敛及沉降时间效应的三维沉降预测研究 |
3.6 北京地铁7号线豆各庄站~黑庄户站区间工程实例研究 |
3.6.1 工程概况 |
3.6.2 时间效应函数的标定 |
3.6.3 三维沉降研究 |
3.6.4 三维倾斜研究 |
3.6.5 三维曲率研究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改进贝叶斯动态模型的概率法沉降预测研究 |
4.1 引言 |
4.2 贝叶斯动态预测理论 |
4.3 基于贝叶斯动态预测理论的盾构隧道地表沉降动态预测研究 |
4.3.1 基于贝叶斯动态预测理论的地表沉降动态预测模型的建立 |
4.3.2 贝叶斯动态预测模型的基本求解方法 |
4.3.3 贝叶斯动态预测模型的改进研究 |
4.4 北京地铁7号线黑庄户站~万盛南街西口站区间工程实例研究 |
4.4.1 工程概况 |
4.4.2 预测结果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Browser/Server架构的沉降监测及智能预测系统研发与应用 |
5.1 STEAD-Web系统概述 |
5.2 STEAD-Web系统研发 |
5.2.1 系统结构 |
5.2.2 数据库模型 |
5.2.3 主要功能 |
5.2.4 技术特点 |
5.3 STEAD-Web在北京地铁建设中的工程应用研究 |
5.3.1 STEAD-Web在7号线万~云区间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
5.3.2 STEAD-Web在8号线天-永区间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
5.3.3 STEAD-Web在6号线廖公庄站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软土地下工程与深基坑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 软土基坑工程的分析方法与新技术 |
1.1 基坑围护结构受力分析 |
1.2 基坑抗隆起稳定性分析 |
1.3 渗流对基坑稳定性的影响 |
1.4 深基坑工程中的冗余度问题 |
1.4.1 基坑水平支撑系统的变形冗余度 |
1.4.2 基坑水平支撑系统的稳定冗余度 |
1.4.3 基坑竖向支挡结构的变形冗余度 |
1.4.4 基坑竖向支挡结构的稳定冗余度 |
1.4.5 水平支撑竖向支承结构的冗余度 |
1.5 软土基坑工程的新技术 |
1.5.1 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技术 |
1.5.2 超深水泥土搅拌墙技术 |
1.5.3 软土大直径可回收式锚杆支护技术 |
1.5.4 预应力装配式鱼腹梁支撑技术 |
2 软土隧道工程的稳定与变形问题 |
2.1 隧道开挖面稳定性分析 |
2.2 隧道纵向不均匀沉降与长期沉降 |
2.3 隧道地震响应分析与动力模型试验 |
3 软土地下工程施工的环境土工效应 |
3.1 基坑开挖引起的土体变形 |
3.2 隧道开挖引起的土体变形 |
3.3 地下工程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
3.4 基于周边环境变形承受能力的基坑变形控制标准 |
4 结束语 |
(7)软土地铁隧道运营期沉降监控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软土地铁隧道运营期沉降特点 |
2 软土地铁隧道运营期沉降监控研究现状 |
2.1 监测技术研究 |
2.2 预测研究 |
2.2.1 确定性模型 |
2.2.2 随机统计模型 |
2.2.3 人工智能模型 |
2.3 稳定性分析与预警研究 |
2.3.1 稳定性分析研究 |
2.3.2 预警研究 |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4 今后发展方向 |
(9)软基隧道支护机理与病害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隧道软弱地基的成因 |
1.2.2 关于隧道软基处理技术 |
1.2.3 关于软基隧道结构优化技术 |
1.2.4 关于软基隧道处治成套技术 |
1.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软弱围岩隧道地基荷载的计算 |
2.1 按荷载结构法计算隧道拱脚地基荷载 |
2.1.1 荷载结构法及其适用条件 |
2.1.2 初期支护结构外力分析 |
2.1.3 浅埋无偏压隧道拱脚地基荷载的计算 |
2.1.4 浅埋偏压隧道拱脚地基荷载的计算 |
2.2 按地层结构法验算拱脚地基承载力 |
2.2.1 地层结构法及其适用条件 |
2.2.2 用地层结构法验算地基承载力的步骤 |
2.2.3 地基承载力验算的主要判据 |
2.3 软基隧道拱脚地基荷载计算方法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锁脚钢管的承载特性研究 |
3.1 钢管(桩)的不同工作性状 |
3.1.1 几种主要钢管(桩)的工作性状 |
3.1.2 锁脚钢管的工作性状 |
3.2 锁脚钢管的解析计算 |
3.2.1 锁脚钢管截面特性 |
3.2.2 锁脚钢管正截面抗剪能力 |
3.2.3 锁脚钢管轴向抗压与承载能力 |
3.2.4 锁脚钢管的弹性地基梁算法 |
3.3 锁脚钢管的数值模拟 |
3.3.1 数值模拟方案 |
3.3.2 锁脚钢管受力变形基本特征 |
3.3.3 围岩强度对承载力的影响 |
3.3.4 钢管直径对承载力的影响 |
3.3.5 钢管长度对承载力的影响 |
3.3.6 钢管壁厚对承载力的影响 |
3.3.7 钢管下插角对承载力的影响 |
3.4 锁脚钢管的设计方法 |
3.5 对锁脚钢管设计和施工的新认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基隧道处治成套技术 |
4.1 软基隧道主要病害及其处治原则 |
4.1.1 软基隧道主要病害 |
4.1.2 软基隧道处治基本原则 |
4.2 软基隧道处治方案 |
4.2.1 正常条件下软基隧道的处治方案 |
4.2.2 灾害条件下软基隧道的处治方案 |
4.3 隧道软基调查与测试 |
4.3.1 隧道软基调查 |
4.3.2 软基岩土试验 |
4.4 软基隧道处治工程措施 |
4.4.1 软基隧道处治技术体系 |
4.4.2 软基隧道处治工程措施及机理 |
4.4.3 软基隧道处治工程措施选择 |
4.5 软基隧道处治施工监测与效果评估 |
4.5.1 软基隧道处治施工监测 |
4.5.2 软基隧道处治效果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软基隧道处治实例 |
5.1 西汉高速公路酉水3 号、4 号隧道 |
5.1.1 工程基本情况 |
5.1.2 隧道软基及引发的问题 |
5.1.3 酉水3 号隧道下沉处治 |
5.1.4 酉水4 号隧道下沉处治 |
5.1.5 下沉处治经验教训 |
5.2 黄塔(桃)高速公路长干1 号隧道 |
5.2.1 工程概况 |
5.2.2 隧道软基及引发的问题 |
5.2.3 坡残积层地质勘察 |
5.2.4 下沉及塌方治理 |
5.2.5 处治效果及经验教训 |
5.3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与建议 |
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2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四、软土隧道综合施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管幕结构法施工引起地层及建筑物变形研究[D]. 谭师好.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运营隧道结构渗漏规律及其影响评估 ——以扬州瘦西湖隧道为例[D]. 刘志祥. 东南大学, 2019(06)
- [3]地铁隧道施工诱发地表沉降三维预测理论及系统研发应用[D]. 杨伟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
- [4]浅埋软土隧道地层预加固机理研究[A]. 杜俊,傅立磊,陈永照.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8
- [5]基于模糊概率方法的软土隧道结构性态风险评估[J]. 雷进生,包磊,陈建飞,文亮.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12(04)
- [6]软土地下工程与深基坑研究进展[J]. 黄茂松,王卫东,郑刚. 土木工程学报, 2012(06)
- [7]软土地铁隧道运营期沉降监控研究综述[J]. 李桂华,黄腾,席广永,蒋敏卫,张东.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3)
- [8]基于远程自动化监测的软土隧道扰动安全控制[J]. 高小庆,韩晔,袁森林. 特种结构, 2009(06)
- [9]软基隧道支护机理与病害防治技术研究[D]. 伍毅敏. 长安大学, 2008(08)
- [10]我国软土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综述[A]. 周文波,吴惠明. 地下工程施工与风险防范技术——2007第三届上海国际隧道工程研讨会文集,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