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述岭[1]2003年在《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减轻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研究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Anti-TNF-αmAb)预处理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预防和保护作用,为临床上移植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及由此导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提供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方法】 1.实验对象为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体重200±5g,随机分为治疗(A)组20只,非治疗(B)组20只,对照(C)组10只。A、B组建立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模型,A组于再灌注前5分钟经尾静脉注射抗TNF-α单克隆抗体(0.1mg/kg体重);B组于再灌注前5分钟经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C组仅作麻醉、开腹,不阻断血流。 2.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缺血前与再灌注后24h血浆肌酐(sCr)、尿素氮(BUN)的水平,了解大鼠肾功能改变情况。 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不同时间血浆TNF-α的水平。 4.采用HE染色观察缺血再灌注24小时后大鼠肾组织病理改变情况。 5.采用TUNEL法了解缺血再灌注24小时后大鼠肾组织细胞凋亡情况。 6.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缺血再灌注24小时后大鼠肾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情况。 【结果】 1.治疗(A)组应用抗TNF一Q单克隆抗体后血肌配(SCr)、尿素氮(BUN)水平显着低于非治疗(B)组(p(0.01)。 2.B组再灌注3Omin血浆TNF一a水平开始升高,12Omin达到高峰;而A组TNF一a水平升高不明显,1 20min时显着低于B(非治疗)组 (P(0 .01)。 3改变。 4变。 5.缺血再灌注24小时后,B组肾组织形态学有改变,A组无明显.缺血再灌注24小时后,B组超微结构改变明显,A组无明显改.缺血再灌注24小时后,B组见大量细胞凋亡小体,A组肾细胞凋亡小体显着少于B组。 【结论】 抗TNF一a单克隆抗体(Anti一TNF一a mAb)能有效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对肾脏缺血一再灌注损伤(IRI)有明显的预防和保护作用,该研究为临床上移植肾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及由此导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提供新的预防和治疗思路。
韩述岭, 于立新, 马俊杰, 曾方银, 刘小友[2]2003年在《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anti-TNF-αmAb)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A组(治疗组)、B组(非治疗组)和C组(假手术组),其中A、B组建立肾缺血再灌注模型。A组于再灌注前5 min经尾静脉注射anti-TNF-αmAb(0.1 mg/kg·b.w.);B组于再灌注前5 min经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C组仅作麻醉、开腹,不阻断血流。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HE染色、TUNEL法及电镜分别测定或观察血肌酐、尿素氮、血浆TNF-α、肾组织病理改变、肾细胞凋亡情况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A组血肌酐、尿素氮、血浆TNF-α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1),肾组织形态学及超微结构无明显改变,细胞凋亡显着减少。结论anti-TNF-αmAb能有效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缓解肾功能下降。
宋艳芳[3]2007年在《丙泊酚对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丙泊酚预处理对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acute re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ARIR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完全随机研究设计(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健康近交系清洁级的雄性SD大鼠63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A组)、缺血再灌注组(B组)、丙泊酚预处理组(C组),每组21只SD大鼠。采用切除右侧肾,用无损伤微动脉夹夹闭左侧肾蒂60分钟后解除阻断,建立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24号套管针股静脉穿刺置管,实验过程中各组使用微量注射泵注入不同注射液。分别于手术前15分钟、再灌注后2小时、24小时留取血和肾组织标本同时处死大鼠,检测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观察这叁个时点肾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丙泊酚预处理组各个时点的肾组织病理学变化均轻于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再灌注组中血清BUN、Cr、MDA和TNF-α水平增加均高于丙泊酚预处理组(P<0.05),丙泊酚预处理组血清SOD、IL-6水平均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结论:丙泊酚预处理组血清BUN、Cr、MDA、TNF-α、SOD、IL-6水平与缺血再灌注组均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丙泊酚可能通过减少氧自由基释放,抑制和减少炎症反应,在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
郭林[4]2005年在《大负荷训练导致大鼠肾组织微细结构变化和分子调控机理的探讨》文中提出随着对细胞因子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更多的细胞因子的生物学功能为人们所认识,有关大负荷训练与细胞因子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研究证明细胞因子与运动训练具有密切的关系,细胞因子在大负荷训练导致组织结构和功能变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而又普遍存在的过程,肾脏是一个高灌注的器官,对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非常敏感,运动及其恢复期肾血流量的两个时相的改变导致了肾缺血再灌注的整个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因子在缺血再灌注急性损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异常活跃,正常情况下抑炎因子和促炎因子之间的动态平衡状态被打破。目前这种过度的细胞因子表达被认为是引起包括炎症、细胞凋亡等一系列再灌注损伤的基础。近年的研究表明IL-1、IL-6、IL-18和TNF-α这组功能密切相关的炎症细胞因子,在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所导致的IL-6、IL-1β和TNF-α等可以引起肾脏固有细胞的增殖,刺激其表达粘附分子并生成过多的细胞外基质而影响肾脏细胞外基质代谢,导致ECM合成与分解代谢的改变,而会直接影响到组织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所以研究ECM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代谢规律及炎症细胞因子对ECM积聚合成和降解的影响与机制,对阐明运动导致的肾组织微细结构变化和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有关运动对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导致血液和尿液中细胞因子水平变化,运动性缺血再灌注肾损伤肾脏细胞因子及相关基因的表达还未见有直接的研究报道。运动对ECM影响的研究主要在与运动直接相关的组织如骨、骨骼肌、肌腱及心脏等,有关运动对肾脏ECM影响的研究及与细胞因子相互关系还未有报道。因此研究大负荷训练状态对运动性缺血再灌注肾损伤细胞因子和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肾脏细胞外基质代谢变化的影响,对在分子及基因水平上探讨大负荷训练导致的肾组织微细结构变化机制、导致运动性缺血再灌注肾损伤发生机理、以及对于对抗与预防过度训练的发生及防止对机体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的不利影响具有积极意义。本实验通过研究大负荷训练导致缺血再灌注肾脏损害血清和肾组织炎性细胞因子蛋白表达及基因表达的变化和作用,为进一步探讨大负荷训练导致的肾组织微细结构变化机制、导致运动性缺血再灌注肾损伤发生机理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研究肾脏细胞外基质代谢在大负荷训练导致缺血再灌注肾脏损害时的变化与作用,为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探讨大负荷训练导致运动性缺血再灌注肾损伤发生机理及大负荷训练导致的肾组织微细结构变化机制提供依据和新的研究目标。通过研究运动性缺血再灌注肾脏损害血清和肾组织炎性细胞因子蛋白表达及基因表达与肾脏细胞外基质的变化,阐述运动性缺血再灌注肾脏损害细胞因子与肾脏细胞外基质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进一步阐明大负荷训练导致运动性缺血再灌注肾损伤发生和肾组织微细结构变化机理的复杂性和网络性。1.大负荷训练导致大鼠肾功能的下降、肾组织超微结构的破坏、组织病理学改变、血清IL-1β和肾组织IL-1β明显升高及肾组织的IL-1βmRNA表达上调,且IL-1β表达均与BUN、Cr成正相关。证明IL-1β在大负荷训练导致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起一定的作用。运动训练导致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清IL-1β水平可作为反映运动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2.大负荷训练组大鼠血清TNF-α和肾组织TNF-α明显高于对照组与一般训练组大鼠,肾组织的TNF-αmRNA也明显升高,经相关分析发现TNF-α表达均与BUN,Cr成正相关。证明大负荷训练导致大鼠TNF-α表达升高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密切的关系,TNF-α在大负荷训练导致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起一定的作用。大负荷训练导致大鼠肾组织TNF-α表达升高,不但在TNF-α蛋白表达水平上的上调,而且也体现在TNF-α基因表达水平上的上调。运动训练导致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清IL-1β水平可作为反映运动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3.大负荷训练导致大鼠肾功能的下降、肾组织超微结构的破坏、组织病理学改变、血清IL-6和肾组织IL-6明显升高及肾组织的IL-6mRNA表达上调,且IL-6表达均与BUN、Cr成正相关。证明IL-6在大负荷训练导致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起一定的作用。运动训练导致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清IL-6水平可作为反映运动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4.大负荷训练导致大鼠肾功能的下降、肾组织超微结构的破坏、组织病理学改变、血清IL-18和肾组织IL-18明显升高及肾组织的IL-18mRNA表达上调,且IL-18表达均与BUN、Cr成正相关。证明IL-18在大负荷训练导致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起一定的作用。运动训练导致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清IL-18水平可作为反映运动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5.大负荷训练导致大鼠肾小球ECM代谢发生异常,ECM沉积加重,且经相关分析发现ECM沉积均与BUN、Cr成正相关。证明大负荷训练导致大鼠肾小球ECM沉积加重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密切的关系,ECM沉积在大负荷训练导致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可能起一定的作用。6.大负荷训练导致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肾小球ECM沉积加重与细胞因子高度表达有密切的关系。大负荷训练致使大鼠免疫反应激活了肾脏炎症效应细胞,激活的效应细胞增殖、释放炎症介质及细胞外基质致肾脏损害,炎症介质、细胞外基质又反作用于效应细胞。如此,炎症细胞、炎症介质及细胞外基质间的“交互应答”作用,导致并加重了缺血再灌注肾脏损害的发生和不断进展。7.中等强度运动的大鼠肾功能、肾组织超微结构正常,无组织病理学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大鼠血清和肾组IL-1β、TNF-α、IL-6、IL-18蛋白表达及肾组织的IL-1βmRNA、TNF-αmRNA、IL-6mRNA、IL-18mRNA表达无显着性差异。大鼠肾小球ECM代谢正常,无ECM沉积加重。大负荷训练导致大鼠肾血清和肾组织IL-1β、TNF-α、IL-6、IL-18蛋白表达及肾组织的IL-1βmRNA、TNF-αmRNA、IL-6mRNA、IL-18mRNA表达上调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密切的关系,在大负荷训练导致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起一定的作用。大负荷训练导致大鼠肾小球ECM代谢发生异常,ECM沉积加重,肾小球ECM沉积加重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高度相关。大负荷训练导致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肾小球ECM沉积加重与细胞因子高度表达有密切的关系。大负荷训练导致大鼠肾血清和肾组织IL-1β、TNF-α、IL-6、IL-18蛋白表达及肾组织的IL-1βmRNA、TNF-αmRNA、IL-6mRNA、IL-18mRNA表达上调与肾小球ECM代谢发生异常和ECM沉积加重在导致肾脏组织微细结构发生变化上起者重要分子生物学作用。
胡薛英[5]2005年在《新型鸭肝炎病毒致病特性及感染鸭肝胰细胞凋亡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运用病理形态学、临床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技术等多种研究方法,以新型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9日龄健康樱桃谷雏鸭,复制新型鸭肝炎病毒人工感染疾病模型,分别在接种后12h、24h、48h、72h、96h、168h和14d共7个时间点,首次对新型鸭肝炎病毒感染过程中感染雏鸭谷丙转氨酶等13项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组织病理学变化、病毒抗原的动态分布、NO等细胞因子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动态观察与研究,同时重点观察了感染雏鸭肝脏和胰脏的细胞凋亡以及凋亡相关因子Caspase-3、Bcl-2、Bax、p53的动态变化。结果如下: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血清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的活性升高;血清葡萄糖、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含量均表现降低;胆碱酯酶仅在接种后12h表现明显升高;血清α—淀粉酶活性无改变;碱性磷酸酶、尿酸、肌酐,钙、磷变化无明显规律;。 血液、肝和脑组织中NO的含量,TNF-α和IL-2的测定结果表明:血清中NO含量在接种后48h至接种后96h升高;肝组织中NO含量仅在接种后24h显着升高;脑组织中NO含量在整个试验期间没有变化。血清中的TNF和IL-2含量在接种后24h均表现升高,在接种后96h表现降低。 感染雏鸭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感染雏鸭的肝组织在接种后24h表现出血性坏死性肝炎,接种后48-96小时呈增生性病变;胰脏组织在接毒后24h出现胰腺细胞的局灶性坏死及嗜酸性小体,随时间推移,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并且逐渐增多,局灶性坏死及嗜酸性小体逐渐减少;接种后各时期脑组织病理变化呈非化脓性脑炎;脾脏表现坏死;肾小管出现坏死及异嗜性粒细胞浸润。 感染雏鸭机体内病毒抗原的动态分布结果表明:接种后不同时间,在肝脏、脾脏、胰脏、胸腺和法氏囊组织中均可检测到新型鸭肝炎病毒抗原,而肾脏、心脏、脑组织中均未检测到病毒抗原。病毒抗原均位于阳性细胞的细胞质中。 接种后48h胰脏和接种后24h肝脏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肝细胞和胰腺细胞出现凋亡细胞的形态特征,表现为细胞皱缩,细胞核染色质凝集边移。 TUNEL染色结果显示接种后24h至接种后96h肝脏肝细胞中有TUNEL染色阳性细胞,且在接种后24h细胞凋亡指数最高;接种后24h至接种后168h胰腺细胞中有TUNEL染色阳性细胞,在接种后24h至48h,细胞凋亡指数增加,表明肝细胞和胰腺细胞出现细胞凋亡。 感染雏鸭肝脏和胰脏组织中凋亡相关的调控因子的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感染新型鸭肝炎病毒雏鸭肝脏和胰脏组织中均可观察到caspase-3、Bcl-2、Bax阳性反应细胞,并且肝脏和胰脏中细胞凋亡指数变化方向与caspase-3、Bcl-2、Bax表达变化方向一致。在接种后12h-14d,实验感染新型鸭肝炎病毒雏鸭肝脏和胰脏组织中均未见p53阳性反应细胞,表明肝脏和胰脏中细胞凋亡与p53无关。 上述结果表明,新型鸭肝炎病毒侵入后,在肝、脾、胰、胸腺和法氏囊组织中分布,可造成感染雏鸭出现以肝出血坏死、胰局灶性坏死及嗜酸性小体形成的特征性组织病理损伤,并且出现转氨酶升高的临床特征。同时可诱导肝细胞和胰腺细胞凋亡,与凋亡相关的调控基因及细胞因子亦发生相应的变化。
朱国贞[6]2010年在《上调Intermedin基因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Intermedin(IMD)是新近发现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家族(calcita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新成员。既往研究表明IMD对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但目前IMD对肾脏I/R的病理生理作用尚不清楚。目的:本实验拟以IMD基因为研究靶点,构建编码大鼠IMD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通过超声微泡基因转染技术将其转染至大鼠肾脏,观察上调IMD基因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I/R)的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1.编码大鼠IMD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构建与鉴定检索Gene bank中大鼠IMD的cDNA全长,合成克隆质粒pGH-IMD-X1491GIMD并测序鉴定。pGH-IMD-X1491G经HindⅢ、EcoRⅠ双酶切线性化,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连接,酶切鉴定。将构建的IMD真核表达质粒命名为IMD-pCDNA 3.1。2.观察上调IMD基因表达对大鼠肾脏I/R的作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I组:假手术组,行右肾切除术并饲养1周后单纯分离左侧肾蒂及肾动脉关腹。II组:肾脏I/R模型组,行右肾切除术并饲养1周后行左肾I/R术。III组:IMD基因转染+I/R模型组,行右肾切除后稳定10min,左肾施予超声微泡介导的IMD-pCDNA3.1(+)质粒转染术,术后饲养1周再行左肾I/R术。IV组:空白质粒+I/R模型组,行右肾切除后稳定10min,左肾施予超声微泡介导的pCDNA3.1(+)质粒转染术,术后饲养1周再行左肾I/R术。所有行I/R术大鼠缺血45min再灌注24h杀检,留取血清及肾组织。Beckman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肌酐(SCr)浓度;半定量RT-PCR法检测肾组织IMD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测定肾组织IMD的蛋白质表达;肾组织切片行HE、PAS两种染色后,半定量分析各组肾脏病理组织学变化。3.上调IMD基因对大鼠肾脏I/R保护作用的机制半定量RT-PCR检测假手术组、肾脏I/R模型组、IMD基因转染+I/R模型组、空白质粒+I/R模型组中肾组织内皮型NOS(eNOS)、诱导型NOS(iNOS)及神经元型NOS(nNOS)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半定量分析以上四组大鼠肾组织eNOS、iNOS、nNOS、内皮素-1(ET-1)、肿瘤坏死因子a(TNF-α)蛋白质表达。结果:1.大鼠IMD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构建与鉴定经酶切、测序鉴定,MD-pCDNA3.1(+)真核表达质粒构建成功。2.上调IMD基因表达对大鼠肾脏I/R的作用IMD转基因+I/R模型组较单纯I/R模型组以及空质粒+I/R模型组BUN和Scr水平显着降低(P<0.05);而各组大鼠ALT、AST水平无显着差异。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IMD转基因+I/R模型组肾组织IMD mRNA表达较单纯I/R模型组及空质粒+I/R模型组明显上调,相对含量分别增加了60.7%、66.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IMD转基因+I/R模型组肾组织IMD蛋白质表达量较单纯I/R模型组及空质粒+I/R模型组分别增加了51.4%、55.9%。PAS、HE染色显示:单纯I/R模型组、空质粒+I/R模型组除有肾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外,尚有刷状缘脱落、上皮细胞坏死、管型形成、炎细胞浸润;IMD +I/R模型组虽可见上述病理改变,但程度较单纯I/R模型组以及空质粒+I/R模型组明显减轻(P<0.05)。3.上调IMD基因对大鼠肾脏I/R保护作用的机制半定量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IMD转基因+I/R模型组肾组织eNOS mRNA及其蛋白质表达水平较单纯I/R模型组显着升高、iNOS mRNA及其蛋白质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5);而nNOS mRNA及其蛋白质在各组间表达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此外,与单纯I/R模型组相比,IMD转基因+I/R模型组肾组织ET-1、TNF-α蛋白质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1.成功构建了以大鼠IMD基因为靶位的真核表达质粒IMD-pCDNA 3.1(+)。2.利用超声微泡技术可将真核表达质粒IMD-pCDNA 3.1(+)成功转染至大鼠肾组织,使其在肾组织局部表达上调,此方法安全有效。3.在大鼠肾脏I/R前上调IMD表达可显着保护肾脏病理结构并减轻肾功能受损。4.大鼠肾脏IMD可通过促进肾脏局部eNOS高表达、抑制iNOS、ET-1以及TNF-α表达,最终发挥对肾脏IRI的保护作用。
胡波[7]2011年在《血塞通注射液对SH-SY5Y细胞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NogoA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缺血性脑血管病严重的影响着人类生存质量,其治疗原则是及时恢复脑缺血区的血液灌注。然而,缺血后再灌注能进一步加重缺血所导致的功能障碍和结构破坏,这中现象即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组织损伤,并促进其恢复已成为当前治疗中风性疾病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研究表明,有许多中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主要为清除自由基,减轻细胞钙超载以及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抑制炎性反应等各方面。本研究是以活血祛瘀,通脉活络方药—血塞通注射液为基础,从细胞,分子,基因水平深入的探讨中医药对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这为深入研究中医药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本论文包括四部分:(1)血塞通注射液对SH-SY5Y的无毒范围:用MTT法测定血塞通注射液对SH-SY5Y细胞的无毒范围,在无毒范围内按一定的比例递增选择药物浓度。(2)血塞通注射液对SH-SY5Y细胞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在SH-SY5Y拟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上,观察血塞通注射液抗损伤的作用。(3)血塞通注射液对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后SH-SY5Y细胞NogoA mRNA表达的影响: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NogoA mRNA的表达,在基因水平上说明血塞通的作用机制。(4)血塞通注射液对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后SH-SY5Y细胞NogoA蛋白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从细胞、蛋白水平,在SH-SY5Y拟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基础上,阐明血塞通注射液发挥作用的机制。在SH-SY5Y细胞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NogoA蛋白及其受体表达的实验中,实验分为八组:正常对照组(Control)、缺糖缺氧再灌注组(0GD/R) 0GD/R+NogoA抗体组、0GD/R+NogoA抗体+血塞通组(分为320mg/L和640mg/L两个剂量组)、OGD/R+NogoR抗体组、0GD/R+NogoR抗体+血塞通组(分为320mg/L和640mg/L两个剂量组)、OGD/R+P75抗体组、0GD/R+P75抗体+血塞通组(分为320mg/L和640mg/L两个剂量组)。用图像分析系统对相关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血塞通注射液干预SH-SY5Y细胞24h、48h、72h后确定320mg/L,640mg/L浓度具有较好的促增殖作用,作为本实验的给药浓度2.SH-SY5Y细胞在缺糖缺氧3h,复糖复氧24h时,活性显着降低(P<0.01)血塞通注射液的高低两浓度对SH-SY5Y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P<0.01),且高浓度保护作用强于低浓度。3.实时荧光定量法测定NogoA mRNA在OGD/R后表达显着增高(P<0.01),给予NogoA抗体及血塞通后,NogoA mRNA表达较0GD/R降低(P<0.01)。4.SH-SY5Y在0GD/R后,NogoA蛋白及其受体NogoR、P75表达显着增高(P<0.01),给予相应的抗体及血塞通干预后,表达均下降(P<0.01)。结论:本实验采用的SH-SY5Y细胞株,使用叁气培养箱制作缺糖缺氧模型,实验结果稳定可靠。研究表明血塞通注射液对SH-SY5Y细胞拟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的机制可能为:抑制NogoA蛋白及其受体NogoR、P75的表达;同时还能降低NogoA mRNA的表达。
魏娉婷[8]2015年在《黄芪(粗)多糖对麻黄素损伤小鼠肾脏组织结构及相关活性物质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以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鼠腹腔注射麻黄素建立麻黄素损伤小鼠肾脏模型,同时给麻黄素损伤小鼠灌胃黄芪(粗)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APS)溶液,检测各期各组小鼠体重、肾重和肾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血液生理指标、肾组织结构及相关Caspase-3、Bcl-2和TGF-β1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黄芪(粗)多糖(APS)对麻黄素致损伤小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72只昆明小鼠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黄芪(粗)多糖1组和黄芪(粗)多糖2组。实验对照组和黄芪(粗)多糖1,2组连续腹腔注射浓度为4.0g/L麻黄素溶液15天,每天注射两次(每天9:00和16:00各1次,每次0.2 mL)。黄芪(粗)多糖1、2组在腹腔注射麻黄素溶液1 h后,分别灌胃0.3 ml(12.5 g/L、25 g/L)黄芪(粗)多糖水溶液,空白对照组注射和灌胃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实验5 d、10 d、15 d时称量检测小鼠的体重和肾重的变化;用比色法测定小鼠血浆BUN及Cr含量、肾组织SOD活性、CAT活性及MDA含量的变化;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小鼠肾组织结构的变化并测量肾小球直径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blotting法检测肾组织中Caspase-3、Bcl-2及TGF-β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1.APS影响麻黄素致损伤小鼠的体重。实验对照组小鼠5 d、10d、15d时小鼠的体重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0.05,P<0.01),APS组小鼠的体重均高于实验对照组,10d、15d时APS组小鼠体重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0.05,P<0.01)。2.APS影响麻黄素致损伤小鼠的肾重。实验对照组小鼠10d、15d时小鼠的肾重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APS组小鼠的肾重低于实验对照组,10d、15d时APS组小鼠肾重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0.05,P<0.01)。3.APS影响麻黄素致损伤小鼠肾组织SOD活性、MDA含量、CAT活性。实验对照组小鼠5 d、10d、15d时肾组织SOD活性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15d时APS1组SOD活性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10d、15d时APS2组SOD活性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实验对照组小鼠5d、10d、15d时肾组织MDA含量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0.05或P<0.01),APS组肾组织MDA含量均又降低,10d、15d时APS组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0.05或P<0.01);实验对照组小鼠5 d、10d、15d时肾组织CAT活性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10d、15d时APS1组CAT活性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APS2组CAT活性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4.APS影响麻黄素致损伤小鼠肾功能和肾组织结构。实验对照组小鼠5 d、10d、15d时血浆BUN含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APS组血浆BUN含量低于实验对照组,10d、15d时APS组BUN含量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0.05,P<0.01);实验对照组小鼠5 d、10d、15d时血浆Cr含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极显着(P<0.01),APS组血浆Cr含量低于实验对照组,15d时APS1组Cr含量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10d、15d时APS2组Cr含量低于实验对照组,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0.05,P<0.01)。实验对照组小鼠肾小球严重肿胀、肾小囊腔狭窄,肾小管上皮细胞有不同程度肿胀、坏死,APS组肾组织病变明显减轻,肾小球肿胀显着减轻,肾小囊腔明显可见,肾小管肿胀减轻,上皮细胞变性、脱落明显减少。5.APS影响麻黄素致损伤小鼠肾组织Caspase-3、Bcl-2和TGF-β1蛋白表达量。实验对照组5d、10d、15d时肾组织Caspase-3、Bcl-2、TGF-β1蛋白表达量较空白对照组高,且随着天数的增加Caspase-3、Bcl-2、TGF-β1的表达增加,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0.05,P<0.01);APS组肾组织Caspase-3、Bcl-2、TGF-β1蛋白表达低于实验对照组,差异显着或极显着(P<0.05,P<0.01)。结论APS能提高麻黄素损伤小鼠肾功能及肾组织细胞的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肾损伤小鼠肾组织中Caspase-3、Bcl-2、TGF-β1蛋白的表达,可有效减轻麻黄素对小鼠肾组织的损伤,对麻黄素致损伤小鼠肾脏有明显的保护效应。
田立群[9]2006年在《左旋卡尼汀对大鼠移植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 心脏移植(heart transplantation,HT)是目前治疗各种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方法。但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仍然是移植早期心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之一。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变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心肌细胞坏死以及冠状微循环障碍。其主要原因为钙超载、氧自由基产生以及白细胞的激活。但有关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具体机制还未完全阐明。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非特异性的。缺血导致缺氧和代谢产物堆积,如乳酸、各种质子、无机磷酸盐和腺苷,再灌注可导致氧化物质负荷及细胞外代谢产物流失,进而引起心功能减弱、能量代谢障碍、氧自由基损伤和细胞内钙超载。自由基的连锁放大效应、钙超载又与细胞凋亡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粘附分子、核转录因子-κB(NF-κB)等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缺血再灌注心肌可产生大量TNF-α并伴有心功能减退和肌酸激酶(CK)漏出显着增高。而应用抗肿瘤坏死因子α(抗TNF-α)单克隆抗体则可以减轻再灌注心肌的水肿和坏死,有利于心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NF-α激活NF-κB,从而引起多种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表达、白细胞激活、氧自由基大量产生、细胞内钙超载有关。 卡尼汀,又名肉毒碱,广泛分布于体内不同组织细胞中,作用是携带长链脂酰CoA通过线粒体内膜,促进叁羧酸循环正常进行,协助细胞维持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生成。根据其生化特性,卡尼汀能够在相应的病理生理状态下,通过节
参考文献:
[1]. 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减轻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研究[D]. 韩述岭.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 2003
[2]. 抗肿瘤坏死因子-α单克隆抗体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J]. 韩述岭, 于立新, 马俊杰, 曾方银, 刘小友.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2003
[3]. 丙泊酚对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实验研究[D]. 宋艳芳. 新疆医科大学. 2007
[4]. 大负荷训练导致大鼠肾组织微细结构变化和分子调控机理的探讨[D]. 郭林. 北京体育大学. 2005
[5]. 新型鸭肝炎病毒致病特性及感染鸭肝胰细胞凋亡的研究[D]. 胡薛英.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6]. 上调Intermedin基因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朱国贞. 山西医科大学. 2010
[7]. 血塞通注射液对SH-SY5Y细胞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NogoA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D]. 胡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8]. 黄芪(粗)多糖对麻黄素损伤小鼠肾脏组织结构及相关活性物质的影响[D]. 魏娉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15
[9]. 左旋卡尼汀对大鼠移植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 田立群. 郑州大学. 2006
标签:生物学论文; 基础医学论文; 缺血再灌注损伤论文; 对照组论文; 肿瘤坏死因子论文; 血塞通注射液论文; 单克隆抗体技术论文; 基因结构论文; 健康论文; 肾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