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同化产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烤烟,13C标记,种植密度,碳同化能力
同化产物论文文献综述
赵会杰,张皓帆,李华,张鹏举,许海良[1](2017)在《种植密度对烤烟叶片碳同化能力及同化产物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设置D1(16 529株/hm2)、D2(18 182株/hm2)、D3(20 202株/hm2)3个种植密度处理,于圆顶期对各处理烟株上、中、下3个部位叶片进行13C同位素标记,研究了烤烟不同部位叶片的碳同化能力差异和同化产物的分配特点,并探讨了种植密度对烤烟叶片碳同化能力差异和同化产物分配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烤烟不同部位叶片的13C同化能力表现为中部叶>上部叶>下部叶;同一叶片不同区段13C同化能力大小依次为叶中部>叶基部>叶尖部。上部叶的13C同化产物平均有19.71%运往根系,42.22%运往茎秆,38.07%留在叶片且大部分留在被标记的上部叶;中部叶的13C同化产物有33.42%运往根系,26.00%运往茎秆,40.58%留在叶片且大部分留在被标记的中部叶;下部叶的13C同化产物有33.67%运往根系,23.72%运往茎秆,42.61%留在叶片且大部分留在被标记的下部叶。上部叶的13C同化产物向茎秆的中部供应较多,中部叶和下部叶的13C同化产物向茎秆基部分配较多。随着种植密度增大,叶片的碳同化能力降低,向根、茎分配的同化产物量减少,尤其是在较高的种植密度(D3)下,各部位叶片的碳同化能力显着降低。综上,烟叶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物质基础主要来源于烟叶生长期间自身的同化作用,种植密度对烤烟叶片的13C同化能力具有显着影响,在设置试验条件下,18 182株/hm2左右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烤烟叶片碳同化能力和协调同化产物的运输分配。(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1期)
赵会杰,周颖,李华,王斯琪,许海良[2](2017)在《施氮量对烤烟叶片碳同化能力及同化产物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烤烟(Nicotiana tabacum)品种K 326为材料,采用稳定同位素13C标记技术,研究了烤烟圆顶后1周不同部位叶片、同一叶片不同区段的13C同化能力差异及同化物运输分配的特点,探讨了施氮量对烤烟叶片碳同化能力及同化物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不同部位叶片13C同化能力表现为中部叶>上部叶>下部叶;同一叶片不同区段13C同化能力依次为叶中部>叶基部>叶尖部。随施氮量增加,上部叶和下部叶的13C同化能力有增大的趋势,而中部叶的13C同化能力以中等施氮量处理(N2)最大。各部位叶片的13C同化产物主要分配于相应部位叶片及根和茎中,增加施氮量具有促进上部叶同化物向根部和茎部运输分配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王斯琪[3](2017)在《施氮量对烤烟的碳同化产物分配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素吸收利用能力、碳素同化能力及产物运输分配是决定烤烟产量与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烤烟(Nicotiana tabacum)品种K326为材料,利用稳定同位素~(13)C和~(15)N标记技术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烤烟的碳同化能力、产物运输分配及氮素吸收利用与分配的影响,旨在为烤烟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烤烟各部位叶片~(13)C同化能力及与施氮量的关系烤烟圆顶期以中部叶的碳同化能力较强,其次是上部叶,下部叶的碳同化能力较弱。施氮量对烟草不同部位叶片的碳同化能力具有不同的影响,上部叶和下部叶表现为随施氮量增加,碳同化能力增强的趋势,中部叶以N2处理的碳同化能力最强。2、烤烟叶片不同区段~(13)C同化能力及与施氮量的关系所有叶片均以中部区段同化~(13)C的能力最强,尖部和基部区段相比,除N3处理的中部叶外,其余叶片的基部区段同化能力高于叶尖部。总体而言,同一叶片3个区域的~(13)C同化能力大小依次为叶中部>叶基部>叶尖部。不同施氮处理间比较,上部叶各区段和中部叶各区段表现为施氮量从N1增至N2,~(13)C同化能力提高,但从N2增至N3,~(13)C同化能力又下降。下部叶各区段则N3的~(13)C同化能力最高,其次是N2和N1。3、烤烟碳同化产物的分配及与施氮量的关系施氮量对不同部位叶片的碳同化能力有显着影响,适宜的氮用量能够增强叶片的碳同化能力,在施氮量75.0 kg/hm~2~120.5kg/hm~2范围内,上、中、下3个部位叶片的碳同化产物主要就近运输分配于相应部位叶片及根系和茎秆;增加施氮量具有促进上部叶同化物向根部和茎部运输分配的趋势。这意味着烟叶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物质基础主要来源于烟叶生长期间自身的同化作用。因此,在生产实践中要采用适宜调控措施,增强叶片的同化能力。本次试验条件下,得出烤烟的适宜施氮量以97.5kg/hm~2左右效果最佳。4、烤烟氮素吸收与施氮量的关系在N1、N2、N3叁个施氮水平下,烤烟各部位干物质含量及吸氮量均表现为叶部>茎部>根部,其中叶部的各个叶位干物质含量及吸氮量关系均为中部叶>下部叶>上部叶。同一叶片不同区段,叶中部的干物质量和含氮量最高。其中N3施氮水平下烟株干物质吸收量及含氮量最大,但与N2差异并不显着。5、烤烟氮素征调及与施氮量的关系在圆顶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大各部位的Ndff(%)呈显着上升趋势,在同一施氮量下比较各部位的Ndff(%)的差异得出,N1、N2、N3施氮水平下各部位对肥料中~(15)N的征调能力均表现为下部叶>中部叶>茎秆>上部叶>根系。下二棚采收完植株吸收的肥料氮主要分配在叶片中,其次是茎秆、根系。且分配率均表现为叶部>茎秆>根系,对比不同施氮水平下相同部位之间肥料氮的分配量可以看出叶部的N2水平下肥料氮的分配量大于N1和N3,而茎部和根部的15N吸收量是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即N3>N2>N1,不同部位对肥料氮的吸收规律不一样,叶部超过一定施氮量其肥料氮的吸收率会变低,茎部和根部随着施氮量增加其~(15)N吸收量会不断增加。在烟株中部叶采收完成后,各部位Ndff(%)与施氮水平之间的关系表现为N2>N3>N1,但这叁种施氮水平下叶片中的Ndff(%)差异不显着。同一施氮量下各部位Ndff(%)表现为茎秆>根系>上部叶。对比叁个时期烟株Ndff(%)值,可以看出烟株所吸收的氮素来源主要来自于土壤,并非肥料氮。对15N的征调能力,可以看出是呈下降趋势,说明越往后,烟株吸收肥料氮比例越小,吸收土壤氮的比例越来越大。6、烤烟15N的分配及与施氮量的关系烤烟在各个时期吸收的肥料氮均表现为叶部>茎秆>根系,烤烟所吸收的15N量主要集中在叶片中。对比不同施氮处理下各部位中~(15)N的分配情况,N2施氮水平下各部位的肥料氮分配量均明显优于N1和N3施氮水平,尤其在叶片中肥料氮的分配量主要表现为N2>N3>N1,分配比率却相反,N3施氮水平下叶片中肥料氮分配比率最高,N2施氮水平则最低。7、烤烟氮素利用率及与施氮量的关系分别测定不同施氮水平下各个时期烟株对氮肥的利用效率,分析了烟株在生长成熟过程中对氮肥利用效率的变化情况及不同施氮水平条件下烟株对氮肥的利用效率。结果显示随着烟株的成熟及烟叶采收,烟株对氮肥的利用率呈逐渐降低趋势。圆顶期,根、茎、叶均以N2施氮水平条件下的氮肥利用率最高,其次为N1、N3,在下二棚烟叶采收完时期,叶部呈现N2施氮水平条件下的氮肥利用率最高,茎部和根部差异不显着,中部烟叶采收完之后,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大,烟株对氮肥的利用率逐渐降低趋势,总体来说,N2施氮水平下,烤烟对氮肥利用率最高。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氮用量能够增强叶片的碳同化能力,有利于烟株的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促进烟株对肥料氮的吸收利用,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肥料氮损失率。在试验供氮范围(97.5kg/hm2)内,烤烟碳同化能力,产值,氮肥利用率和损失率等因素达到最佳水平。(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16)
胡桂馨,彭然,景康康,方强恩,张晓燕[4](2017)在《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对苜蓿无性系根茎叶及同化产物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同化产物分配利用与苜蓿耐蓟马的关系,本试验以扦插的抗蓟马苜蓿无性系R-1和感蓟马苜蓿无性系I-1为材料,研究不同虫口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对苜蓿的抗性、根、茎和叶生长特性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虫口压力的增大,R-1和I-1苜蓿的受害指数升高;在相同虫口压力下,R-1苜蓿的受害指数显着低于I-1.受蓟马为害后,R-1和I-1苜蓿株高降低、叶面积减少、茎秆变细、节间长变短、节间数增加,根颈和主根直径加粗、侧根增多.在低虫口密度下,随虫口压力增大,R-1和I-1苜蓿地上部生物量增加,根冠比下降,分配到茎的生物量比例升高;在高虫口密度下,地上部生物量随虫口压力增大而减少,根冠比增加,分配到根系的生物量比例升高;R-1根冠比和茎生物量比例随虫口压力变化曲线的拐点均为每枝条5头,I-1根冠比和茎生物量比例随虫口压力变化曲线的拐点均为每枝条3头.在低虫口压力下,R-1苜蓿茎和叶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随虫口压力增加而升高;在高虫口压力下,茎和叶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随虫口压力增加而下降;根中可溶性糖含量随虫口压力增加持续下降.I-1根、茎和叶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随虫口压力增加持续下降.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后,R-1根、茎和叶的农艺性状及抗性比I-1好,对同化产物的分配利用率高.(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魏明月,云菲,刘国顺,宋亮[5](2017)在《不同光环境下烟草光合特性及同化产物的积累与分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烟草光合特性与光合作用同化产物的积累与分配对不同光环境的适应,以盆栽烟草为试验对象,于人工气候室中设置3种光照强度[遮阴(400±15)~(500±15)μmol·m~(-2)·s~(-1);自然光强:(800±15)~(1000±15)μmol·m~(-2)·s~(-1);高光强:(1500±15)~(1800±15)μmol·m~(-2)·s~(-1)]系统研究光照条件对烟草光合特性及光合作用同化产物在烟株-土壤系统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烟草各组分生物量逐渐减小,根冠比降低.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均随光照强度的减弱呈下降趋势,胞间CO_2浓度(C_i)升高;在强光条件下烟草最大净光合速率(A_(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_d)均达到最大值,弱光条件则具有较大的表观量子效率.光照强度影响烟草对~(13)C的吸收、积累与分配,弱光条件下,烟草富集的~(13)C进入到根部的比例明显较少,更多的分配到地上部.由此可知,外界光环境的变化不仅显着影响烟草叶片的光合特性与生物量积累,也使光合碳在烟株-土壤系统的分配格局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孙莹莹,杜禹珊,罗睿,朱燕燕[6](2015)在《矮壮素对半夏产量及同化产物运输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矮壮素提高栽培半夏经济产量的生理机制,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矮壮素施用时期、施用方法及施用量对栽培半夏经济产量及同化物运输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时期对经济产量影响最大;从出苗期到倒苗期叶片从库变为源、地下块茎从源变为库、而珠芽一直以库形式存在;施用矮壮素可明显提高叶片和块茎的可溶性糖含量及总糖含量,但降低了珠芽的可溶性糖含量及总糖含量。结论:施用矮壮素可明显提高生育后期叶片的同化、输出能力,通过提高块茎库活力并降低珠芽库活力提高了同化物向块茎中的分配,从而有效地提高半夏产量。(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8期)
朱琳[7](2015)在《旱地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体系植株同化产物及养分转移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高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是我国玉米栽培的新主题,玉米是我国重要谷类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居第二位,而单位面积产量却居谷类作物首位。我国虽然是世界玉米生产第二大国,但我国玉米单产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中等水平。为此,在不增加施肥量的同时挖掘现有玉米品种的产量潜力,不断提高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是目前玉米生产中的主攻目标。我们通过4年工作已构建了适宜于黄土高原旱地的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体系,但该体系是否具有足够的理论基础,除从栽培体系、水氮管理及其与气候耦合关系等揭示其理论基础外,还需从植株同化产物/养分累积、转移及源库关系等作物本身揭示。为回答这一问题,本研究提出的基本科学推理是“与一般农户栽培模式相比,高产高效栽培体系植株除在生育后期维持较强同化能力外,源部同化产物及养分向库的转移量及转移效率保持着较高水平”。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证明该推理是否成立,从理论上揭示所构建的黄土高原旱地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体系的可靠性,并对其赋予丰富的理论基础,为黄土高原旱地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通过2~3年田间试验及实验室分析,获得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随着生育时期推进,春玉米吸氮量持续增加,幼苗期到拔节期时增加缓慢,拔节期到开花期快速增加,然后增加速度放缓,到完熟期时达到最大。地表覆盖能够显着增加春玉米吸氮量,地膜覆盖增加效果最好,吸氮量为236kg/hm2~245kg/hm2,其次为覆砂,吸氮量为200kg/hm2~217kg/hm2。与不覆膜和覆砂相比,地膜覆盖能够增加各器官特别是促进叶和茎的吸氮量及转移量,但对转移率和转移氮素贡献率效果不显着。地膜覆盖对氮素利用率及氮素生理利用率显着不显着,但显着提高春玉米氮素收获指数及氮肥偏生产力,显着提高春玉米产量,达到13334kg/hm2~13707kg/hm2。(2)随着施氮量增加,春玉米植株吸氮量呈现增加趋势,当施氮量超过200kg/hm2~250kg/hm2时,植株吸氮量增加不显着。施氮量为200kg/hm2~250kg/hm2时,植株吸氮量为212kg/hm2~264kg/hm2。增加施氮量,能够增加叶、茎+叶鞘及籽粒氮素累积量。施氮量为250kg/hm2时,籽粒在完熟期时的氮素累积量为167kg/hm2~180kg/hm2,继续增加施氮量,效果不显着。增加施氮量可以显着提高营养器官向籽粒转移氮素量,但对营养器官转移氮素对籽粒吸氮量的贡献率及氮素转移率没有显着影响。增加施氮量还可以提高籽粒产量。施氮量为250kg/hm2时,籽粒产量最大,为13.7t/hm2~15.1t/hm2。氮素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及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上升而显着下降。氮素收获指数受施氮量影响不显着。综上所述,较适宜的施氮量为200kg/hm2~250kg/hm2。(3)随着生育时期推进,春玉米吸氮量增加,增加趋势为先缓慢增加,接着快速增加,然后又缓慢增加,到达完熟期时达到最大。花后揭膜处理与生育期不揭膜处理对春玉米各器官氮素累积量、各器官氮素转移量及转移率、转移氮素贡献率、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利用率、氮素生理利用率影响不显着。花后揭膜处理与生育期不揭膜处理对春玉米植株吸氮量及籽粒产量影响不显着,但是花后揭膜处理提高了春玉米植株吸氮量,为272kg/hm2~320kg/hm2,提高了春玉米籽粒产量,为15669kg/hm2~17523kg/hm2。在春玉米后期,地膜覆盖效果不如揭膜处理。因此,在春玉米全生育期没有必要全程覆膜,花后揭膜效果更显着。(4)覆膜能够提高玉米灌层截获的太阳能辐射量及土壤有效积温量,同时提高玉米对土壤有效积温利用率,以扩大玉米干物质的“源”。同时,覆膜通过增加籽粒数、籽粒体积来扩大玉米自身库容,进而提高籽粒产量。(5)花后揭膜通过改善叶面积指数,提高穗位叶净光合速率、穗位叶SPAD值,扩大玉米生长“源”,同时通过提高单穗穗轴、苞叶及籽粒干物质重,单穗穗粒数及籽粒体积来扩大玉米库容。花后揭膜会促进玉米干物质量,特别是花后干物质累积,提高籽粒干物质同化量,进而提高籽粒产量。而花后揭膜对籽粒收获指数及籽粒干物质转移量没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景康康[8](2013)在《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为害对苜蓿同化产物及矿质元素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抗蓟马苜蓿R-1和感蓟马苜蓿I-1为材料,研究了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不同虫口压力下苜蓿的受害程度,生长特性,以及受害后根、茎和叶中氮、磷、钾和钙等矿质元素和同化产物含量的变化规律,主要结果如下:1.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后抗、感蓟马苜蓿的受害程度及生长特性比较随着牛角花齿蓟马虫口压力的增加,R-1和I-1的受害指数均呈升高趋势;R-1和I-1的节间数和茎叶比均增加,而株高、节间长和叶面积均下降;在相同虫口密度下,I-1的受害指数及干重损失率均显着高于R-1,节间数低于R-1。说明R-1对牛角花齿蓟马为害的耐性和补偿生长能力高于I-1。2.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后苜蓿不同器官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后各时期,R-1和I-1叶中N含量均显着低于对照(P<0.05),I-1的减少率高于R-1,茎中N含量均显着高于对照,R-1根中N含量高于I-1。低虫口密度下(1头/枝条),R-1和I-1的茎中P含量均升高,高虫口密度下,R-1茎中P含量降低,而I-1变化不显着;I-1受害后叶片P含量显着降低,R-1叶片中P含量升高;R-1和I-1根中P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低虫口密度(1头/枝条)下,R-1和I-1茎叶中的K含量增加,R-1茎和叶中K的增加率高于I-1,其他密度下根、茎和叶中的K含量均明显降低。说明轻度为害能促进苜蓿茎叶对K的吸收利用,R-1的吸收能力强于I-1,根的K含量变化较茎叶的明显。R-1茎和叶的Ca含量均显着增加,根部变化不明显。在高虫口密度为害下(5,7头/枝条),I-1茎中Ca含量增加,叶中Ca含量减少,根中Ca含量在各虫口密度下均显着低于对照。说明受蓟马为害后R-1对Ca的吸收利用能力强于I-1。随着受害时间的延长,苜蓿茎、叶中的N、P、K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根中N、P、K元素均呈上升趋势,Ca元素含量变化不明显。3.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后苜蓿不同器官中同化产物含量的变化蓟马为害后,R-1茎叶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在低虫口密度下显着升高,高虫口密度下显着降低(P<0.05);根中可溶性糖含量在1头/枝条虫口密度下变化不明显,3,5,7头/枝条密度下均显着低于对照。I-1茎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在低虫口密度下变化不明显,高虫口密度下显着降低;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在各个密度下均显着低于对照;根中可溶性糖含量在1头/枝条虫口密度下变化不明显,3,5,7头/枝条密度下均显着低于对照,减少率显着低于R-1。随着为害时间的延长,各器官中可溶性糖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蔗糖和果糖含量变化与可溶性糖一致。叁种糖在苜蓿体内的分配比例为:根>茎>叶,但随着苜蓿生长,叶片中糖的含量超过茎中的糖含量。(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3-06-01)
余志晟,宁洎英,张玲,张洪勋[9](2011)在《纤维素热解产物内醚糖的微生物同化与乙醇发酵测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纤维素的热解产物1,6-缩水-β-D-吡喃葡萄糖(Levoglucosan,简称内醚糖)为唯一碳源对89株微生物(大部分为产酒菌株)进行了同化和乙醇发酵测试,并对319份土样进行了分离纯化培养。筛选结果表明,在89株微生物中,一株Sporobolomyces酵母、一株Rhodotorula酵母、4株Rhizopus霉菌、2株Monascus霉菌有同化内醚糖的能力,但它们利用内醚糖的能力都较弱,在培养3天后,2%内醚糖的利用率低于30%;在319份土样中,发现77份土样有微生物生长,并从中分离到70株酵母和10株细菌。通过内醚糖同化比较测试,发现Y215号菌的同化能力最强,在培养3天后,2%内醚糖的利用率达到了64.12%,经鉴定为斯达油脂酵母(Lipomyces starkeyi)。然而,在所有测试和分离的微生物中,没有发现既能同化又能发酵内醚糖为乙醇的菌株。本研究为通过遗传工程方法构建发酵内醚糖为乙醇的工程菌株提供了较好的菌种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1年06期)
钱婷婷,郭新宇[10](2010)在《果菜类蔬菜作物同化产物分配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蔬菜同化产物的分配直接决定其产量和品质,定性分析并定量化描述不同因素对蔬菜同化产物分配的影响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简述果菜类蔬菜同化物生产与分配的关系,并着重综述生育进程、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环境条件的限制、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人为栽培管理措施对果蔬类蔬菜同化物分配的影响,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0年16期)
同化产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烤烟(Nicotiana tabacum)品种K 326为材料,采用稳定同位素13C标记技术,研究了烤烟圆顶后1周不同部位叶片、同一叶片不同区段的13C同化能力差异及同化物运输分配的特点,探讨了施氮量对烤烟叶片碳同化能力及同化物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不同部位叶片13C同化能力表现为中部叶>上部叶>下部叶;同一叶片不同区段13C同化能力依次为叶中部>叶基部>叶尖部。随施氮量增加,上部叶和下部叶的13C同化能力有增大的趋势,而中部叶的13C同化能力以中等施氮量处理(N2)最大。各部位叶片的13C同化产物主要分配于相应部位叶片及根和茎中,增加施氮量具有促进上部叶同化物向根部和茎部运输分配的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化产物论文参考文献
[1].赵会杰,张皓帆,李华,张鹏举,许海良.种植密度对烤烟叶片碳同化能力及同化产物分配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7
[2].赵会杰,周颖,李华,王斯琪,许海良.施氮量对烤烟叶片碳同化能力及同化产物分配的影响[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7
[3].王斯琪.施氮量对烤烟的碳同化产物分配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7
[4].胡桂馨,彭然,景康康,方强恩,张晓燕.牛角花齿蓟马为害对苜蓿无性系根茎叶及同化产物分配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7
[5].魏明月,云菲,刘国顺,宋亮.不同光环境下烟草光合特性及同化产物的积累与分配机制[J].应用生态学报.2017
[6].孙莹莹,杜禹珊,罗睿,朱燕燕.矮壮素对半夏产量及同化产物运输分配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5
[7].朱琳.旱地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体系植株同化产物及养分转移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8].景康康.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loti)为害对苜蓿同化产物及矿质元素分配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3
[9].余志晟,宁洎英,张玲,张洪勋.纤维素热解产物内醚糖的微生物同化与乙醇发酵测试[J].中国农学通报.2011
[10].钱婷婷,郭新宇.果菜类蔬菜作物同化产物分配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