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无机复合体论文_柳夏艳,郝思铭,吕贻忠

导读:本文包含了有机无机复合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复合体,无机,红壤,多核,土壤,氧化碳,离子。

有机无机复合体论文文献综述

柳夏艳,郝思铭,吕贻忠[1](2018)在《褐煤、粘土和有机肥对内蒙古风沙土腐殖质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改良剂对风沙土腐殖质和有机无机复合体形成的影响,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左后旗的沙地进行土壤定位试验,向该地沙土中施用了褐煤、粘土和有机肥3种土壤改良剂,以研究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形成和结构发育。试验结果如下:(1)土壤有机质在褐煤、粘土和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11.25 t/hm~2、150.00 t/hm~2和30.00 t/hm~2的改良剂配施(H3C2O2)下改良效果最佳,含量为10.38 g/kg;土壤胡敏酸在褐煤、粘土和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7.50 t/hm~2、300.00 t/hm~2和30.00 t/hm~2的改良剂配施(H2C3O2)下改良效果最佳,含量为1.68 g/kg;土壤富里酸在褐煤、粘土和有机肥施用量分别为0 t/hm~2、150.00 t/hm~2和30.00 t/hm~2的改良剂配施(H0C2O2)下改良效果最佳,含量为1.66 g/kg。褐煤对土壤有机质、胡敏酸的影响效果显着。(2)添加改良剂后,土壤有机无机复合量增加了5.26%~61.84%,土壤有机无机复合量和有机无机复合度最高的处理均为H2C3O2,其褐煤、粘土和有机肥3种改良剂最佳配施量分别为7.50 t/hm~2、300.00 t/hm~2和30.00 t/hm~2。所有处理有机无机复合体各组大小为钠质研磨分散组(G2)>钠分散组(G1)>水分散组(G0)。(3)土壤有机质、胡敏酸和土壤有机无机复合量随褐煤施用量增加而呈现增加的趋势,说明向沙土中施用褐煤对土壤肥力和土壤结构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本文来源于《腐植酸》期刊2018年06期)

尹梦楠,李芳芳,石林,李浩,张迪[2](2018)在《生物标志物法描述有机无机复合体对生物炭的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炭(biochar)进入环境后,土壤中的无机矿物以及生物炭本身所含有的内源矿物可能与生物炭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从而保护生物炭,增加其稳定性.以滇池底泥制备的生物炭为研究对象,用酸洗的方法进行洗矿处理,通过元素分析及苯多酸生物标记物测定,对有机无机复合体对生物炭的保护作用进行描述.结果表明:洗矿处理后生物炭C含量明显高于处理前,表明去除硅酸盐后会导致氧的大量流失和碳比例的相对增加;洗矿处理后生物炭BPCAs总含量明显高于处理前,表明有机无机复合体保护生物炭不易被硝酸氧化.(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李少博,徐英德,高晓丹,张昀,张广才[3](2018)在《离子界面行为在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形成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有机物质与土壤矿物质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普遍存在,有关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形成理论的研究倍受关注,土壤有机质与矿物质结合的紧密程度直接关系到土壤碳库的稳定性,在环境科学与农业资源利用领域有重要意义。但关于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形成机制还不完善,土壤宏观、介观及微观各尺度间的作用机制未能衔接。本文综述了土壤有机无机复合胶体的形成(形成学说、作用机制与影响因子)及此过程中离子的界面行为;系统地梳理了离子在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形成中的作用机制;回顾了土壤有机无机组分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最后强调了离子特异性效应在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形成中的作用,特别是化合价相同的不同离子对土壤系统的性质与过程具有不同的影响。即离子电子层数和外层电子排布的微小差异在土壤表面附近的强电场中被放大,通过极化作用提高离子的有效电荷,增强离子所受的库仑作用力。离子的有效电荷数可以定量表征该土壤胶体复合过程中界面上离子作用的强弱程度。结论不断完善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形成理论,为土壤培肥和污染土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对促进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环境化学和微粒污染物迁移动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肖健,段璐淳[4](2016)在《利用二次纳米离子质谱(NanoSIMS)和同步辐射技术原位研究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及其在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中土壤的矿物微粒对其有机质的固定和累积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疏水性有机污染常常吸附在土壤中的有机质中。以往的许多实验表明,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在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表现出较低的溶解度。近期,我们对土壤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 atic hydrocarbons,PAHs)的生物有效性的研究发现苯并芘(一种代表性PAH)在动物实验(猪)中经口摄入被肠胃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量(生物有效性)与土壤中与细微矿物(黏粒与粘土)结合的有机质占土壤中有机质总量的比例密切相关。土壤中细微颗粒越多,苯并芘的生物有效性越低。该结果指出此类污染物的潜在危害可能受到土壤质地的影响而非仅由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总量决定。本文介绍了同步辐射技术和二次纳米离子质谱技术在对土壤微粒进行原位观察及表征的应用,包括研究矿质元素与有机碳结合的空间分布,主要活性矿物(铁、铝)的价态等。并且由此探讨了有机-无机复合体(mineral-organo associations,MO As)影响污染生物有效性影响的机理。(本文来源于《2016国际棕地治理大会暨首届中国棕地污染与环境治理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10-25)

黄玉芬,刘忠珍,魏岚,李衍亮,黄连喜[5](2017)在《土壤不同粒径有机无机复合体对丁草胺的吸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土壤不同粒径组分对农药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和吸附贡献率,以及不同粒径组分中有机无机组分的结合方式和复合程度如何影响有机质对农药的吸附,选取我国6个省区的7种理化性质差别较大的土壤,并采用物理方法提取该7种土壤的叁个粒径有机无机复合体(黏粒:<0.002mm;粉粒:0.02~0.002 mm;砂粒:0.05~0.02 mm)为研究材料,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丁草胺在不同土壤和不同粒径有机无机复合体固/液界面的分配规律。同时,定量计算土壤各粒径组分对丁草胺的吸附贡献率,并从有机无机复合体角度探讨不同粒径组分中总有机碳(TOC)对丁草胺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土壤黏粒组分对丁草胺具有最大的吸附量和较小的解吸率,而砂粒组分对丁草胺则具有较小的吸附量和最大的解吸率。土壤黏粒、粉粒和砂粒组分对丁草胺的吸附贡献率分别为36.7%~72.4%、21.7%~50.5%和<10%。TOC是影响各粒径组分对丁草胺吸附的主要原因,但其影响程度受各粒径组分中TOC的理化性质以及其与无机矿物的复合程度控制。(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魏怀建,李玉成,王宁,郑刘根,程桦[6](2015)在《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壤物理性质与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揭示复垦土壤物理性质与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关系,为改善复垦土壤的物理特性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淮南大通煤矸石充填复垦区叁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下人工恢复7a的土壤,定量分析其物理性质及有机无机复合体,并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研究区土壤的有机无机复合状况及结合态腐殖质在不同植被恢复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结合态腐殖质以稳结态为主,所占比例为41%~67%。植被恢复降低了复垦土壤的容重而增加了其总孔隙度,而且臭椿+草本恢复模式效果最佳。土壤非毛管孔隙度与有机无机复合量及紧结态/重组碳呈显着正相关,而与稳结态/重组碳呈显着负相关。毛管孔隙度与有机无机复合量及紧结态/重组碳呈显着负相关,而与稳结态/重组碳呈显着正相关。土壤总孔隙度及容重与结合态腐殖质各组分的绝对含量分别呈显着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结论]复垦土壤物理性质与有机无机复合体具有密切关系。(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5年06期)

岳龙凯,王伯仁,黄庆海,柳开楼,蔡泽江[7](2015)在《长期施肥红壤及其有机无机复合体非交换性钾释放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土壤及复合体中非交换性钾释放动力学特征,深入探索长期不同施肥引起的土壤供钾能力差异,明确不同施肥土壤及其有机无机复合体中非交换性钾的供应能力。【方法】以持续20年以上的进贤和祁阳旱地长期试验为研究基础,采用超声波打散,虹吸管法分离土壤<2、2—10、10—50、50—100、>100μm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制备钙饱和样品,通过草酸连续浸提,得到原土及不同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非交换性钾释放量并建立动力学方程,探索非交换性钾释放规律。【结果】浸提300 h,土壤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变化表现为进贤试验点化学氮、磷、钾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和化学氮、磷、钾肥配施(NPK)处理较化学氮、磷肥配施(NP)处理分别增加98.0和81.0 mg·kg-1,增加率分别为30.7%和25.4%;祁阳试验点NPKM和NPK较NP处理分别增加130.0和40.0 mg·kg-1,增加率分别为52.1%和16.0%。施用钾肥较不施钾肥显着增加<2μm粒级复合体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采用一级动力学方程和Elovich方程对土壤及复合体非交换性钾释放特性进行拟合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01),同时一级动力学方程a值、Elovich方程b值均与非交换性钾释放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01)。【结论】红壤长期施用钾肥及其配施有机肥提高土壤非交换性钾供应能力,这种能力的变化主要集中在<2μm粒级复合体;一级动力学方程a值和Elovich方程b值可以很好地模拟土壤及复合体非交换性钾的释放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23期)

隋雨含,赵兰坡,陈亮[8](2015)在《秸秆焚烧对土壤微团聚体及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东北玉米田间"平铺式"和"成铺式"2种秸秆焚烧处理方式,对秸秆焚烧前后土壤中微团聚体组成及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种秸秆焚烧方式仅对0~2 cm表层土壤中团聚体组成具有影响,且成铺式焚烧对其的影响更为显着。与未焚烧相比,2种秸秆焚烧处理均有大粒级微团聚体(>0.2 mm和0.2~0.02 mm)含量显着降低,而小粒级微团聚体(0.02~0.002 mm和<0.002 mm)含量显着升高。秸秆焚烧后土壤分散系数也明显升高,其中成铺式焚烧提高了33.82%~58.23%,而平铺式焚烧提高了13.50%~23.01%。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中,与未焚烧相比,仅成铺式焚烧对其影响显着,表现为粘粒和细砂粒含量降低、粉粒含量升高。2种焚烧处理下,各粒级复合体中碳储量均低于未焚烧,且在粘粒和细砂粒复合体中其有机碳含量降低,而粉粒复合体中其有机碳含量升高。结果表明:成铺式焚烧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影响较平铺式焚烧强;秸秆焚烧会使得土壤团粒结构有向小粒级微团聚体聚集的趋势,从而破坏了土壤微团聚结构,降低了土壤的微结构水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朱孟龙,赵兰坡,赵兴敏,朴海淑,王阳[9](2015)在《稻草和硫酸铝添加对苏打盐碱土活性有机碳及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水田模拟培养试验,研究了淹水条件下稻草和硫酸铝添加对苏打盐碱土微生物量碳、易氧化有机碳及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添加显着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商,提升幅度分别为108.5%~310.3%和76.1%~178.3%,低量稻草添加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商的增加。硫酸铝能够进一步促进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增加,且硫酸铝添加量与微生物量碳的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在未添加稻草的处理中,添加硫酸铝能增加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降低土壤有机碳的Kos值。添加稻草和硫酸铝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含量。Kos值随稻草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随硫酸铝添加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秸秆添加促进较小粒级复合体向大粒级复合体团聚,同时提高了各粒级复合体内有机碳的含量。硫酸铝添加能够促进秸秆分解产生的有机胶体与无机颗粒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促进土壤的团聚,同时提高大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含量及有机碳含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岳龙凯,蔡泽江,徐明岗,王伯仁,黄庆海[10](2015)在《长期施肥红壤钾素在有机无机复合体中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土壤中的有机无机复合体是承载土壤养分的重要结构单元,土壤钾素含量的变化反映在不同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中。本研究选用始于1990年(祁阳)和1986年(进贤)的旱地红壤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全钾在不同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中分布的影响。【方法】祁阳和进贤试验点均选择不施肥(CK)化学氮、磷肥配施(NP)、NP基础上施用化学钾肥(NPK)及NPK基础上配施有机肥(NPKM)四个处理,采集0-2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通过Stokes定律计算各粒级复合体沉降速率,采用虹吸管法分离出不同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采用1.0 mol/L中性醋酸铵浸提土壤交换性钾,1.0 mol/L沸硝酸浸提土壤非交换性钾,氢氧化钠710℃提取土壤全钾钾离子浓度采用火焰光度计测定。【结果】两试验点土壤96.4%~98.9%的交换性钾、87.9%~96.7%的非交换性钾和95.1%~96.7%的全钾存在0~50μm粒级复合体中,尤其<2μm粒级复合体是叁种形态钾素的主要贮存库76.3%~92.3%的交换性钾、45.8%~73.7%的非交换性钾和49.4%~70.6%的全钾集中在该粒级。两试验点NP处理与CK相比,<2μm粒级复合体中非交换性钾含量降低5.4~8.3 mg/kg.降低幅度为8.2%~16.3%。施钾肥主要改变<2 m粒级复合体中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进贤NPK与NP处理相比分别增加36.7和9.5 mg/kg,增加幅度分别为64.5%和15.7%;而NPKM处理则较NP处理分别增加147.4和91.2 mg/kg增幅分别为258.9%和151.1%。祁阳NPK与NP处理相比,<2μm粒级复合体中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分别增加52.9和20.3 mg/kg增加幅度分别为104.9%和47.6%;NPKM与NP处理相比分别增加219.5和41.3 mg/kg增幅分别为435.9%和96.9%。长期施肥对两试验点各粒级复合体中全钾含量的影响不大。<2、2~10及10~50μm粒级复合体叁种形态钾素含量较高,是供给植物生长的主要钾源,其中<2μm粒级复合体中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含量与产量之间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2μm粒级复合体是土壤钾素的主要贮存库。在长期不施钾肥条件下土壤<2μm粒级复合体中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降低,施钾有利于该粒级复合体中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积累。旱地红壤<2、2~10及10~50μm粒级复合体钾素含量高且与产量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是植物钾素主要供源。(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有机无机复合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炭(biochar)进入环境后,土壤中的无机矿物以及生物炭本身所含有的内源矿物可能与生物炭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从而保护生物炭,增加其稳定性.以滇池底泥制备的生物炭为研究对象,用酸洗的方法进行洗矿处理,通过元素分析及苯多酸生物标记物测定,对有机无机复合体对生物炭的保护作用进行描述.结果表明:洗矿处理后生物炭C含量明显高于处理前,表明去除硅酸盐后会导致氧的大量流失和碳比例的相对增加;洗矿处理后生物炭BPCAs总含量明显高于处理前,表明有机无机复合体保护生物炭不易被硝酸氧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有机无机复合体论文参考文献

[1].柳夏艳,郝思铭,吕贻忠.褐煤、粘土和有机肥对内蒙古风沙土腐殖质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影响[J].腐植酸.2018

[2].尹梦楠,李芳芳,石林,李浩,张迪.生物标志物法描述有机无机复合体对生物炭的保护[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李少博,徐英德,高晓丹,张昀,张广才.离子界面行为在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形成中的作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8

[4].肖健,段璐淳.利用二次纳米离子质谱(NanoSIMS)和同步辐射技术原位研究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及其在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生物有效性研究中的应用[C].2016国际棕地治理大会暨首届中国棕地污染与环境治理大会论文摘要集.2016

[5].黄玉芬,刘忠珍,魏岚,李衍亮,黄连喜.土壤不同粒径有机无机复合体对丁草胺的吸附特性[J].土壤学报.2017

[6].魏怀建,李玉成,王宁,郑刘根,程桦.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壤物理性质与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关系[J].水土保持通报.2015

[7].岳龙凯,王伯仁,黄庆海,柳开楼,蔡泽江.长期施肥红壤及其有机无机复合体非交换性钾释放动力学[J].中国农业科学.2015

[8].隋雨含,赵兰坡,陈亮.秸秆焚烧对土壤微团聚体及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5

[9].朱孟龙,赵兰坡,赵兴敏,朴海淑,王阳.稻草和硫酸铝添加对苏打盐碱土活性有机碳及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5

[10].岳龙凯,蔡泽江,徐明岗,王伯仁,黄庆海.长期施肥红壤钾素在有机无机复合体中的分布[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不同粒级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MIR光谱...3东北黑土有机无机复合体的分形维...不同开垦年限辰光黑土有机碳在有机不同开垦年限郭家黑土有机碳在有机钠基膨润土和有机-无机复合体扫描电镜...纯矿物及其与稻草共培养不同时间形成...

标签:;  ;  ;  ;  ;  ;  ;  

有机无机复合体论文_柳夏艳,郝思铭,吕贻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