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众多高校已经把书法列入“人文素养”类课程。为了能使书法这门课程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笔者从书法技法和书法文化两个方面的教育教学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旨在抛砖引玉,并希望引起同行们的注意。
关键词:高校书法教学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05-0122-02
在世界艺术领域中,中国书法以其独特的造型方式和表现力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和艺术欣赏内涵。当代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曾经说过:“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它能显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旷神怡。”①因此,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教育部对高校书法教育十分重视,在高校开设了《书法鉴赏》课程,增强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了我国文化艺术的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书法艺术表面看是写字,实则是一种高深的文化,如何把书法的技能和文化完美地教授给学生是书法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的书法教学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总结了在各种层次的书法课的教学经验,认为书法技法和书法文化要齐头并进、相辅相成,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目的。
一、多管齐下,狠抓书法基础技法锤炼
由于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电脑输入法的诞生,当前的大多数大学生书法基础都不好,因此提高他们的书法技能是书法课程的重要任务,也是书法课程取得良好效果的首要保证。为此,我日常书法课教学中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激发大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做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就会事半功倍,就会自己去钻研。但兴趣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很多人的兴趣是靠后天培养起来的,如何培养大学生他们对书法的兴趣,是一个各个阶段教师的通力合作完成的课题。我们书法教师首先要面对的事实是:由于书法受到了计算机的冲击,书法的用武之地逐渐减少。对此,作为书法课的老师在教学上就首先要解决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动力不足等问题。笔者认为比较合适的办法是:第一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创设出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形成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第二是鼓励,老师对学生的任何一点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保持学习书法的热情,逐步树立信心。最后,运用典故激励学生,并多参与书法展览、笔会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书法教学是一个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使学生获得书法知识,提高书写技能,并形成一定思想的教育过程。高校的教学改革就是要因材施教,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序地组织好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书法课程的教育教学也是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大家知道,书法是一门具有较高法度要求的艺术。在书法教与学的过程中,如果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可以采取毛笔字、粉笔字和钢笔字的“三笔字”同步教学的方式。因为“三笔字”的结构一致,且笔法相通,同步练习既有利于掌握毛笔字的笔画形态和笔画力度,也有利于提高粉笔字、毛笔字笔画的韵味。其中的毛笔字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粹,提高毛笔书法书写水平,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三)重视书法理论对书法技法学习的指导
书法的学习,首先是技法的学习,但是如果忽视了书法理论的指导,技法学习容易迷失方向。中国古代的“艺”或“术”都是可以通向“道”和“技”,书法也不例外,就是通过书写的技术来达到“道”的境界,这样才能达到书写和创作的自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书法的学习都有相应的书法理论作为指导,实现“技”进乎“道”的目的。
二、注重学生涵养,陶冶人文精神
高校的首要任务即是育人,育人任务当中人文素质的培养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解决当代大学生既“成才”又“成人”的关键步骤。
中国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哲学意识,具有较为明显的阴阳观念,在书法美学中表现为黑白、虚实、轻重、缓急、曲直、疏密、欹正等一系列相对立的审美范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中国书法发生了一些变化,促进了书法艺术的传承,诞生了书法代表作品,如东晋王羲之的小楷《佛遗教经》,唐代柳公权的《金刚般若经》,元代吴镇的草书《心经》,弘一法师的《华严经》等等。可以说,传统哲学思想滋养了中国书法,书法以艺术形式体现了传统的文化内涵。为了使大学生具有全面的文化涵养,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一)注重书法欣赏教育
大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体验已经比较丰富,此时实施艺术审美教育能收到良好效果,所以普通高校书法教育应重视书法欣赏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名胜古迹的石刻影视片、书法作品图片、书法创作现场等多种方式,让他们进行一种耳闻目染的艺术感染,使之成为书法艺术的感受者,使大学生从理论上掌握书法艺术的特点和规律,进而引导他们体会蕴含在书法艺术之中的祖国传统文化精神,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独特魅力。此外,还可以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观看各种形式的书法艺术展览和定期邀请书法名家举办书法文化讲座,积极营造高品质的文化氛围。
(二)讲美德,塑造完美人格
中国艺术向来注重艺术家的道德修养,崇尚“人成”则“艺成”。唐代著名书家柳公权在回答皇帝提问如何写好字时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②这是柳公权对书法艺术本质的一种认识,即强调“心”与“笔”的关系。明代书法家傅山也认为:“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欲学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③这些大家的观点都是一致的,即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对书法艺术价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的书法教师在教育学生写好字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向古圣先贤学习,以传统文人的道德、品格、修养标准来约束要求自己。
(三)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精神
团结和睦,是中华民族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准则,是当代大学生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应当具有的基本品质。由于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情况较为普遍,因此针对这一特点,教师要以朋友的方式为他们探讨交往活动的规律,分析人际关系的原则,培养真诚的友谊与合作精神。在这一点上,中国儒家的“和”文化堪称典范。儒文化贵“和”,把“和为贵”作为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追求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共存。“和”的原则在中国书法中有明显体现,唐代草书家孙过庭在《书谱》中写到:“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④他认为书法既要表现艺术变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又要追求风格的和谐统一。多姿的变化,丰富的形质,自然的组合,彼此和谐,争奇斗艳,互不违犯,这就是书法追求的“和”,这就是书法之美。因此,大学生在书法学习中要保持“和谐”的气氛,并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也要保持和睦的氛围,在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能够接受不同的意见,聆听不同的声音。当自己见解主张与别人发生碰撞时,我们就要求同存异,寻求共同点,并泰然处之,最终达到和谐发展。
(四)崇尚高尚审美情趣,追求完美人生
健康、高尚、积极的审美情趣对人的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知识,增强自己的审美意识,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才能增强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创造美的生活、美的人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别能力,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中国书法艺术教育教学为当代大学生提高艺术修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途径。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悠久的群众基础最好的优秀艺术。林语堂先生在《中国人》一文中所言:“书法提供给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的形态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⑤著名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更把书法与民族精神联系起来:“中国人都应该学习书法。须知中国民族精神,寄托在这支毛笔里头。”⑥可见,只有真正看懂了中国书法,才能较好地进入中国其他门类艺术,我们的民族审美和民族精神才能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为此,大学生在学好专业课之余勤练书法,能很快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陶冶自己的性灵,让自己的生活充满艺术和诗意。
三、结语
书法是一门高雅艺术,蕴含了中国古代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传统美学精髓。传统哲学中儒、道、佛等哲学观念影响着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艺术取向,影响着国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书法艺术又是一个以技法作为基础,讲究由技入道重视技法锤炼的一门艺术。普通高校的书法艺术教育课程,教师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以书法技法、书法欣赏为切入口去学习、了解、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拓宽文化知识面,提高涵养和道德品性,培育人文精神。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各种文化元素在不断碰撞。对此,有学者已经大胆预言,如果说20世纪是西方文化一统天下的时代,那么21世纪很可能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风靡全球的时代。书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一朵奇葩,是新的世纪里我们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媒介。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通高校有责任担当起继承和弘扬书法艺术的义务,为了能完成好这一任务,当务之急是上好书法课。
作者简介:金耀勇(1970—),男,苗族,凯里学院教务处,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民族地区的高校书法艺术教育和书法理论(贵州省,556011)。
参考文献:
[1]沈尹默,沈尹默论书丛稿,三联书社出版社,1981年
[2](宋)陈思、书小史、季伏昆,中国书论辑要,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0年
[3](清)傅山,霜红龛集卷四,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4](唐)孙过庭,书谱,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5]林语堂,中国人,学林出版社,1994年
[6]丰子恺,略谈书法[A].季伏昆.中国书论辑要,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