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收敛论文_张晓瑞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收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区域,效率,收敛性,差异,经济增长,空间,金融。

区域收敛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瑞[1](2019)在《高技术产业科技信息转化效率区域比较及收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科技信息被高技术产业吸纳并进行有效转化的过程可以提升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并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区域创新水平。【方法/过程】为了深入了解高技术产业科技信息成果转化状况,采用超效率DEA模型和收敛方法对2012-2017年我国28个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结论】效率测算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在科技信息转化方面的整体创新效率较低,并且呈下降趋势;东、中、西部地区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高、中、低的阶梯现象;各地区的自身发展不稳定,没有成熟的技术创新发展模式。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科技信息转化效率整体呈收敛趋势,但仍需要进一步协调地区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依据本论文测度的相关结论,提出了高技术企业科技信息转化效率的相应措施与对策。(本文来源于《情报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宋晓莹,赵春燕[2](2019)在《人口老龄化扩大区域经济增长差距了吗?——基于经济增长收敛模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0—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将人口老龄化引入经济增长收敛模型,采用SYS-GMM方法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区域间以及区域内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缩小了我国区域间经济增长差距,且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型"关系;在老龄化水平已跨过拐点的东部地区,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为负,但对区域内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不大,而在未跨过拐点的中西部地区,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为正且缩小了区域内经济增长差距。在将来,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其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可能会导致区域间经济增长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本文来源于《南京审计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向敬伟,廖晓莉,宋小青,熊锦惠,马伟蕊[3](2019)在《中国耕地多功能的区域收敛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耕地多功能协调发展对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σ、β收敛法检验了中国及其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2000—2015年耕地的基本生活保障、农业经济贡献和生态安全维持等叁大功能的收敛性,阐明其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表明:①中国及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耕地多功能的空间异质性及波动特征显着。全国及各区域耕地叁大功能均不存在σ收敛特征,各省份之间的耕地多功能水平差距有一定扩大趋势;②除东部地区耕地的农业经济贡献功能外,全国及东、中、西、东北地区的耕地多功能均存在显着的绝对β收敛特征,表明在假设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各区域耕地多功能基本具有趋同发展态势。③在加入森林覆盖率、土地利用强度、道路密度等控制变量后,中国及各区域耕地多功能基本呈现出显着的条件β收敛特征,表明生态状况、人类干扰程度以及区域综合发展等因素可共同驱动不同区域耕地多功能收敛于各自的发展稳态。④不同控制变量对不同区域的耕地多功能收敛性具有不同影响效用,须依据不同区域的现实情况,开展针对性调控。本文依据研究结论和实际发展情况,分别提出了全国及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的耕地有效利用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可为耕地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袁永科,赵美姣[4](2019)在《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收敛的产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将经济分为九个产业部门,从部门的视角运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衡量不同部门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及收敛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之间的交互效应对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率达到65%左右,明显高于单个产业的贡献率。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呈现σ收敛态势,但各产业的σ收敛特征差异显著。农林牧渔业不存在收敛,房地产业没有呈现持续的收敛或发散特征,剩余七个产业部门则存在显着的σ收敛。而且,产业之间的交互效应动态变化显着。(本文来源于《华东经济管理》期刊2019年12期)

肖磊,陆亚楠[5](2019)在《长叁角城市群雾霾污染的区域差异和收敛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6~2015年长叁角城市群26个城市PM2.5浓度数据,运用基尼系数、Theil指数和对数离差均值差异指标考察各城市雾霾污染的差异变化,并建立空间计量模型检验雾霾污染的收敛性。研究发现:长叁角城市群雾霾污染存在区域差异和空间正相关性;雾霾污染不存在收敛,但存在显着的绝对收敛,在引入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废物利用率、对外开放程度、信息化水平、能源消耗水平六个控制变量后,长叁角城市群雾霾污染表现出显着的条件收敛。(本文来源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昱,成力为,王晓娜[6](2019)在《金融功能升级与区域金融发展的动态内生俱乐部收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对区域金融收敛特征研究过程中融入金融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并构建包含金融功能升级因素的区域金融发展收敛分析框架,使用金融规模指标、金融结构指标和基于叁阶段DEA模型测算的金融效率指标,将动态空间收敛模型和内生门槛收敛模型二者相结合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收敛性和层级特征进行探究,得出结论如下:我国东部地区金融规模表现出收敛的特征,金融结构虽已逐渐匹配于经济结构,但仍呈现一定的组内差异性,金融效率趋于收敛;西部地区金融规模也表现出收敛趋势,但其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相匹配,金融效率呈现出较大的组内差异,都没有表现出收敛的趋势;中部地区则由于需要同时顾及金融规模扩张、金融结构优和金融效率提升而面临着众多困难,其金融发展呈现一定的发散性和低层次特征。金融发展组内异质性导致成员打破传统区域设定,呈现出跨区域向发达省份接近的动态内生俱乐部收敛特征,区域金融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层级特征。(本文来源于《运筹与管理》期刊2019年09期)

王娟,郑浩原[7](2019)在《区域发展战略、财政政策与区域经济收敛——兼论东北振兴政策的实施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是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主要目标之一,能否促进区域经济收敛也是评估东北振兴政策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研究视角。本文分析了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转移支付、税收、政府投资叁大财政政策工具对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进而判断东北振兴政策的着力点和调整方向。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叁省转移支付、税收、政府投资显着促进了区域经济收敛。通过对比转移支付、税收、政府投资对区域经济的增长效应,发现东北叁省转移支付具有显着正向增长效应,政府投资有正向增长效应,而税收有负向增长效应。因此,应加大对东北叁省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力度,降低税率,以拉动东北叁省经济增长。(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韩兆洲,操咏慧[8](2019)在《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测度及收敛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011-2016年我国大陆30个省市区(除西藏)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用SFA法对省域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再将空间效应纳入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分析创新效率收敛与否,同时考察影响创新效率提升的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整体水平仍有提升空间,且区域间存在显着的空间正向自相关;各区域创新效率存在显着的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经济发展水平、创新人力资本状况及创新产业结构对创新效率的提升速度有显著影响,但政府支持的力度和效果仍然不明显,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本文来源于《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期刊2019年17期)

薛婧[9](2019)在《区域创新产出的空间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创新产出是衡量创新能力的关键维度,是创新驱动发展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输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升创新产出是突破新一轮经济转型创新能力不足这一最大瓶颈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越需要增加科技创新力量。近二十年来,伴随“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经济赶超战略的逐步推进,面对增长与转型双重压力,中西部地区制定了追赶跨越式的区域创新发展战略。然而,全国范围创新产出仍保持“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发展趋势。中西部地区对全国创新产出的贡献并未表现出实质性变化,与东部人均专利数量的差距不断扩大。创新产出区域差距无法得到有效改善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部分地区创新赶超政策的低效,无法通过既有创新政策推动创新产出与经济的同步增长。部分地方政府“越位”、“错位”、“缺位”,以创新跨越之名盲目扩大创新投入,区域创新政策结构单一、内容趋同,进一步加剧全国范围的创新割裂,有悖高质量发展目标。因此,正视创新产出区域差距客观存在的同时,系统分析我国省域创新产出的收敛趋势及影响高水平稳态跃迁的因素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具体而言,本文旨在回答以下问题:第一,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省级区域创新产出是否具有收敛趋势?第二,理论层面,哪些因素对区域创新产出的空间收敛性产生影响?第叁,基于我国具体创新实践,哪些因素对省级区域创新产出空间收敛具有显着影响?第四,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内部是否存在区域创新产出的收敛俱乐部?以及,各因素对东、中、西省份的创新产出增速和空间收敛性的影响显着程度和影响水平是否具有差异性?本文主要结合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知识生产函数、区域智力资本概念,在经济增长理论及创新市场失灵理论、系统失灵理论、联邦制理论等基础上,构建出以“创新投入——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产出收敛”的概念分析框架。对区域创新产出空间收敛性及其类别特征、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本文遵循“分析框架构建——理论证明——实证检验”的总体研究思路,沿着“文献综述及基础理论研究——分析框架构建与理论证明——σ收敛性现状与趋势分析——p收敛性实证检验与影响因素解释——对策建议”的行文路线,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模型推演以及计量经济实证检验等手段展开研究。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概念分析模型和理论模型,从理论层面明确并分析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参与对区域创新产出增速及创新产出收敛性的影响。(2)通过σ收敛性分析方法分析创新产出向各时期中位值收敛的趋势。(3)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利用p收敛性分析模型,采用非纳入与纳入空间溢出效应的个体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全国范围创新发展总体向好,并存在初始产出水平较低的省份其产出增速高于初始产出水平较高的省份。(4)东部临海省份出现创新产出高水平集中的空间特征,形成东部临海邻近地区的创新产出高水平收敛俱乐部。而中西部省份创新“粘性”较强,省间创新产出空间关联性与依赖性较弱。(5)构建适宜的创新环境、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强化创新产出扩散与扩大创新投入同等重要。论文主要创新点为:(1)改进研究创新产出空间差异性与收敛性的实证研究方法。由于区域创新系统涉及较多变量,为防止遗漏变量影响,本文基于个体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控制遗漏变量的个体与时间效应。并将创新产出与控制变量的空间滞后纳入模型,以避免忽略空间自相关性带来的收敛性估计偏误。对区域创新产出空间收敛存在性、类别、影响因素、收敛速度及半衰期进行较为合理和科学的判定。(2)首次结合区域创新系统理论、知识生产函数及区域智力资本概念构建区域创新产出收敛性分析框架,系统地将创新投入与环境、创新参与主体同时纳入研究模型。尽管创新产出空间收敛性已成为研究热点,但是系统的收敛性分析框架仍然主要运用于经济增长等领域。区域创新产出收敛性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概念模型及研究范式。因此,从各变量是否可作为有效收敛条件的角度进行单独与整体检验、从区域创新产出空间收敛性角度分析产出对创新投入要素、创新环境、创新主体等因素的响应等相关研究仍具有较大扩展空间。(3)基于“引领、统筹、高效、公平”原则、以高质量创新格局为发展目标提出政策建议。考虑东、中、西部各省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特征差异,分别对东、中、西部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得到同一变量对东、中、西部省份创新产出收敛的不同影响等相关结论,并提出“组合式”的因地制宜创新政策。(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9-01)

王芳,许舒雅[10](2019)在《我国科技金融技术效率及收敛性研究——基于区域差异视角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2000—2015年除西藏外30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运用规模报酬可变的DEA—BCC模型,对各省(市、自治区)的科技金融技术效率水平及收敛性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全国大多数省份处于科技金融规模效益递增阶段;但整体而言,科技金融投入规模相对不足;各地效率水平虽然不断提升但区域间差异较大。科技金融技术效率收敛性结果显示全国及各地区科技金融技术效率存在绝对β收敛。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拓展科技金融资金渠道,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加强科技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金融人才素质;积极搭建科技成果孵化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因地施策,促进区域间科技金融协调发展等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金融发展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区域收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2000—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将人口老龄化引入经济增长收敛模型,采用SYS-GMM方法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区域间以及区域内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缩小了我国区域间经济增长差距,且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型"关系;在老龄化水平已跨过拐点的东部地区,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为负,但对区域内经济增长差距的影响不大,而在未跨过拐点的中西部地区,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为正且缩小了区域内经济增长差距。在将来,随着我国中西部地区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其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可能会导致区域间经济增长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收敛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瑞.高技术产业科技信息转化效率区域比较及收敛分析[J].情报科学.2019

[2].宋晓莹,赵春燕.人口老龄化扩大区域经济增长差距了吗?——基于经济增长收敛模型的研究[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9

[3].向敬伟,廖晓莉,宋小青,熊锦惠,马伟蕊.中国耕地多功能的区域收敛性[J].资源科学.2019

[4].袁永科,赵美姣.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收敛的产业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9

[5].肖磊,陆亚楠.长叁角城市群雾霾污染的区域差异和收敛性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9

[6].王昱,成力为,王晓娜.金融功能升级与区域金融发展的动态内生俱乐部收敛[J].运筹与管理.2019

[7].王娟,郑浩原.区域发展战略、财政政策与区域经济收敛——兼论东北振兴政策的实施效果[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9

[8].韩兆洲,操咏慧.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测度及收敛性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9

[9].薛婧.区域创新产出的空间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10].王芳,许舒雅.我国科技金融技术效率及收敛性研究——基于区域差异视角的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9

论文知识图

有限差分反演随迭代过程收敛图扇形网格分区方法扇形区内网格重构在一个结冰时间步长...检测结果叁大区域人均GDP比较沿海与内陆地区能源强度比较

标签:;  ;  ;  ;  ;  ;  ;  

区域收敛论文_张晓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