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冠状循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冠状动脉,体外循环,旁路,红细胞,搭桥术,因素,冠心病。
冠状循环论文文献综述
何森,廖行,张鑫,贺勇,陈晓平[1](2019)在《探讨PDCA循环法在冠状动脉介入培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在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培训中的应用。方法将本科室36名PCI培训学员进行随机分组:传统教学方法培训(对照组)及PDCA循环法培训(研究组)。研究组需进行叁个周期的PDCA,并进行叁次考核,并于叁个PDCA循环结束后进行培训满意度调查。与研究组一致,对照组也同阶段进行考核及满意度调查。结果对照组与研究组在基线时的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及基线成绩等均无统计学差异。在第一个PDCA循环时,考核成绩在两组之间无差异(P=0.120);在第二、第叁个PDCA循环时,研究组成绩逐步提高,且两次成绩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叁个PDCA循环结束后,研究组的总平均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满意度也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培训方法相比,PDCA循环法能提高PCI学员的培训效果及满意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9年34期)
葛琤,王莉洁,高佩蓓[2](2019)在《规范化护理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规范化护理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82例,按手术先后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45)。对照组实施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术后规范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术后肺部并发症、房颤发生率,观察压疮、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生房颤8例,对照组14例;观察组术后肺部并发症5例,对照组11例;观察组房颤、肺部并发症及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P<O.05),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规范化护理应用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32期)
徐超,岳丽霞,王磊,郝季春,马东[3](2019)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观察和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观察和护理。方法此项研究对象为本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患者,共计100例,回顾分析对患者术后护理的情况,予以总结。结果 100例患者中,85(85.00%)例有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心律失常72例,一过性低血压63例,心功能不全52例,ST段异常29例,经过有效的治疗以及针对性护理后已经出院。结论医护人员应该严格观察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若是出现异常应该及时予以处理,确保患者心肌供血充足。(本文来源于《心理月刊》期刊2019年21期)
孟爽,石寰,毋建,黄榕翀,王欣[4](2019)在《舒张早期整体纵向应变率指数评估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侧支循环的代偿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斑点追踪成像(STI)评估左室射血分数(LVEF)保留的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CTO)病变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及闭塞后侧支循环代偿功能的价值。方法对46例LVEF保留的单支CCTO病变患者及21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A1组)和侧支循环良好组(A2组)。测量整体纵向舒张早期应变(GLSe)及应变率(GLSRe),整体纵向舒张早期应变率指数(GLSRe-DI)。结果患者组与对照组变量比较,除E/A和TR差异不具有显着性,其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A2组GLSRe-D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I是评价LVEF保留的单支CCTO病变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重要手段,且对评估侧支循环代偿功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谢文刚,黄芝芹[5](2019)在《RDW、MPV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务川升辉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03例NSTEMI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Rentrop分级法对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进行分级,其中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良好42例为A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欠佳61例为B组。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两组病人RDW和MPV进行检测。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NSTEMI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B组RDW水平[(18.16±1.94)%]较A组[(13.26±2.17)%]明显升高(P<0.01),且MPV水平[(8.27±2.18)fL]较A组[(10.86±2.53)fL]明显降低(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无梗死前心绞痛、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RDW、MPV水平为NSTEMI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无梗死前心绞痛、CK-MB、RDW、MPV水平与NSTEMI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密切相关,因此可作为评估NSTEMI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李蓓,李慧敏[6](2019)在《快通道心脏外科理念的护理干预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快通道心脏外科理念的护理干预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将2016年11月~2018年10月于我院就诊且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84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n=42)和实验组(n=42),其中对照组施加常规心脏外科理念护理模式进行干预,实验组施加快通道心脏外科理念护理模式进行干预,记录两组患者HAD-D、VAS与HAD-A指标评分与各临床康复指标进行对比。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患者HAD-D、VAS与HAD-A指标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干预后康复综合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实施快通道心脏外科理念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HAD-D、VAS与HAD-A指标,促进患者临床康复时间及生存质量的恢复。(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30期)
赵儒,郑超,陈利达,卢宏凯,郝蒙蒙[7](2019)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中红细胞输注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影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G)患者术中红细胞输注的相关因素,建立红细胞输注的风险评分,为临床科学合理备血提供依据。方法 199例首次行单纯OPCABG的患者,男147例,女52例,中位年龄64岁(39—83岁)。根据患者术中是否输注红细胞,将患者分为未输红细胞组(n=112)和输注红细胞组(n=87),统计患者基本信息、术前检查结果、合并症和用药史、手术情况,对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将P<0.1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将回归分析中P<0.05的指标用于构建术中输注红细胞的风险评分。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中OR值的大小,赋予各影响因素相应的分值,计算每位患者的总分值作为红细胞输注的风险评分,并采用ROC曲线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 2组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年龄(P<0.05)、血清肌酐(P<0.01)、Hb(P<0.001)、Hct(P<0.001)、血浆Fib(P<0.001)、术中出血量(P<0.00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Fib>4 g/L(OR=3.904,P<0.001)、术前Hct降低(OR=6.241,P<0.001)、术中出血量>400 mL(OR=7.952,P<0.001)是OPCABG患者术中红细胞输注的独立危险因素。设定术前FIB>4 g/L为1分,术前HCT降低为2分,术中出血量>400 mL为3分,计算总分值作为风险评分。风险评分在0—6分范围对应的输血率依次为5.8%、33.3%、43.8%、60.0%、66.7%、90.0%、100%,人均输血量依次为0.1、0.7、0.9、1.4、1.7、2.4、3.4 U。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输血率和人均输血量与风险评分呈正相关,秩相关系数r=1.000,P<0.001。风险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1,以3分为术中是否输注红细胞的临界值,敏感度为71.4%,特异度为78.7%。结论术前FIB>4 g/L、术前Hct降低、术中出血量>400 mL是OPCABG患者术中红细胞输注的危险因素。基于危险因素建立的风险评分对术中红细胞输注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有助于指导术前安全合理备血。(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韦亚林,陈福芳,陈文胜,关新强,张燕春[8](2019)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预后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术后新发心房颤动(房颤)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234例OPCAB临床资料,术后出现新发房颤36例(房颤组),未出现房颤198例(非房颤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新发房颤的预后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新发房颤可能的预后因素有年龄、高血压、频发房性期前收缩(房早)或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合并心脏其他畸形、收缩压,术前肌酐、尿酸、射血分数(EF)、左房前后径和肺动脉压力,术后血钾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合并高血压(OR=6. 109,P=0. 019),频发房早或房速(OR=9. 915,P=0. 017),肌酐增高(男性> 106μmol/L,女性> 97μmol/L)(OR=18. 798,P=0. 019),左房前后径增大(男性> 38. 7 mm,女性> 36. 8 mm)(OR=17. 894,P=0. 000)和EF减低(EF <55%)(OR=11. 505,P=0. 004)是OPCAB术后新发房颤的预后因素。结论术前合并高血压、频发房早或房速、肌酐增高、左房增大和EF减低是OPCAB术后新发房颤的预后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微创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武俊,余苏,邸亮,袁炜,孙香友[9](2019)在《RT-3DE评价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RT-3DE评价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OPCABG)术后早期及中期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接受OPCABG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作为OPCABG观察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测量其左心室舒张功能相关参数(LAD、E/A、E/e’)、左心房容积相关参数(LAVmax、LAVmin、LAVp)以及左心房射血分数(LAPEF、LAAEF)。另外选取年龄匹配的30例正常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OPCABG观察组各个不同时期与对照组之间各项指标间的差异,并对OPCABG观察组左心房容积变化率与△E/e’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OPCABG患者术前LAD、E/e’与对照组比较显着升高(P<0.05),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OPCABG患者手术前、后LAAEF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OPCABG患者手术前LAPEF较对照组下降(P<0.05),术后6个月LAPEF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LAVmax、LAVmin、LAVp在术前显着增高(P<0.05),OPCABG术后(1个月、6个月)显着下降(P<0.05),观察组OPCABG患者术后6个月的LAVmax、LAVmin及LAVp变化率与△E/e’均呈正相关(r=0.718、0.751、0.601,P<0.01),其中LAVmin变化率与△E/e’的相关性最好。结论 OPCABG术后早期及中期冠心病患者左心房功能及左室舒张功能得到显着改善,左心房功能可以作为评价OPCABG手术疗效的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程国栋,朱春磊,李小芳,黄伟[10](2019)在《37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后低氧血症患者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应对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行OPCABG术的冠心病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术后出现低氧血症者37例作为低氧血症组,其余65例作为非低氧血症组。回顾两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术前心功能分级、合并症、冠脉搭桥支数、术前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压(LVDP)]、吸烟史、输血量、围术期心梗、术前血肌酐水平、术后48 h内开胸止血、C-反应蛋白水平等,分析OPCABG术后低氧血症患者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比例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冠状动脉搭桥支数、术前血肌酐、术前LVEF、LVDP、输血量、C-反应蛋白水平、NYHA分级>I级、高脂血症、吸烟史、围术期心肌梗死、术后48 h开胸止血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术前LVEF、冠状动脉搭桥支数、C-反应蛋白水平、术后48 h内开胸止血均为冠心病患者OPCABG术后低氧血症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术前LVEF、冠状动脉搭桥支数、C-反应蛋白水平、术后48 h内开胸止血均为冠心病患者OPCABG术后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临床需加以重视,及时予以对应措施,预防低氧血症发生。(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期刊2019年10期)
冠状循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规范化护理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82例,按手术先后分为对照组(n=37)和观察组(n=45)。对照组实施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术后规范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术后肺部并发症、房颤发生率,观察压疮、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生房颤8例,对照组14例;观察组术后肺部并发症5例,对照组11例;观察组房颤、肺部并发症及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P<O.05),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O.05)。结论规范化护理应用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冠状循环论文参考文献
[1].何森,廖行,张鑫,贺勇,陈晓平.探讨PDCA循环法在冠状动脉介入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
[2].葛琤,王莉洁,高佩蓓.规范化护理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9
[3].徐超,岳丽霞,王磊,郝季春,马东.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观察和护理[J].心理月刊.2019
[4].孟爽,石寰,毋建,黄榕翀,王欣.舒张早期整体纵向应变率指数评估单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侧支循环的代偿功能[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9
[5].谢文刚,黄芝芹.RDW、MPV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6].李蓓,李慧敏.快通道心脏外科理念的护理干预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
[7].赵儒,郑超,陈利达,卢宏凯,郝蒙蒙.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中红细胞输注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9
[8].韦亚林,陈福芳,陈文胜,关新强,张燕春.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9
[9].武俊,余苏,邸亮,袁炜,孙香友.RT-3DE评价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9
[10].程国栋,朱春磊,李小芳,黄伟.37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医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