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李党争论文_张茹

导读:本文包含了牛李党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科举,士族,制度,唐代,污名,李德,宦官。

牛李党争论文文献综述

张茹[1](2019)在《“牛李党争”中李德裕“清”“污”兼具之悲剧命运镜鉴》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名相李德裕出身世家,生逢乱世,恪守公德,誉满天下,但又因失守私德,谤满天下。其经历值得当今领导干部鉴戒。(本文来源于《领导科学》期刊2019年19期)

吴李诚[2](2019)在《略论牛李党争期间李德裕对进士科的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牛李党争事件发生在唐代中后期,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在这期间,李德裕针对科举进士科中的考试内容、考生奏职、庆典活动等方面的诸多弊端,进行了切实可行且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然而,这场朋党之争最后李党落败,胜利的牛党为维护自身党派利益,尽废李德裕对进士科的改革措施。随之科举制度沉疴日重,最终对唐王朝的灭亡产生不可推卸的恶性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淑梅,朱翔[3](2019)在《牛李党争与白居易思想及诗歌创作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晚唐朋党之风盛行,以牛李党争影响最巨。牛李党争虽兴于德宗朝,但早在玄宗后期,二党雏形已具,对朝廷官员产生影响,其中便包括白居易。党争氛围笼罩下的白居易,虽然坚守孤道,不参与党争,却因为复杂的政治、人事原因,被人视作牛党而仕途屡遭催迁。随着时间的推进,他对党争的态度经历了从孤直清高,到淡泊平静,再到厌恶远离的转变,白居易思想及诗歌创作亦因之发生变化。以武元衡遇刺案上疏遭贬事件为分界点,一直热心政治、恪尽职守的白居易开始淡泊仕宦名利,向往陶渊明式的归隐与老庄的逍遥无为,栖心佛教,从中寻求人生依靠。诗歌创作上,白居易也从崇尚《诗经》之义的讽谕谏诤,转入自觉以"诗人"身份进行文学性的诗歌创作,无意于仕进,唯以吟咏情性为事,感伤、闲适之作大量产生。(本文来源于《中国诗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陈聆枫[4](2018)在《牛李党争中的李商隐及其人生悲剧》一文中研究指出晚唐政治动荡,牛李党争激烈。李商隐早年师从牛党中坚人物令狐楚,后又娶李党重要角色王茂元之女为妻,半生在牛李两党之间摇摆,又同为两党所弃,仕途十分坎坷,这也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后世对其人品与政治立场的争议从未停歇。从李商隐的出生阶层及其政治观点来看,他天然亲近李党,但人生早期的经历及其人际关系又使他注定与牛党诸般牵扯。加之本身个性偏于柔弱伤感又缺乏政治敏感,李商隐很难在党争之中做一个立场鲜明或左右逢源的人。政治与人情都是复杂的,牛李党争与李商隐人生之关系,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11期)

周浩[5](2017)在《论元和叁年制举案的过程与性质——兼论“牛李党争”的起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元和叁年制举,牛僧孺因反对削藩被选为对策第一,是"放弃河北"的集体意识与反对削藩势力对主战派的抗争;因此引起主战的宪宗以及李吉甫、吐突承璀等人不满。《旧唐书》此案相关记载中,宪宗态度比较暧昧;《通鉴》则对宪宗形象进行维护,将一切都转嫁到李吉甫身上;《旧唐书》、《通鉴》遗漏、改写了一些重要细节;《新唐书》则明确书写了宪宗的不满,代表了修史者的看法,是较为合理的。《唐会要》、《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的记载,较为真实地还原了事件的经过。(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史论丛》期刊2017年03期)

朱子彦[6](2017)在《唐代科举制度与牛李党争》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中后期的朋党之争,与科举考试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座主与门生、同年、同门等官场中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伴随着科举制度而出现的,这些关系的产生为新官僚结成帮派提供了土壤。唐代历时最长、斗争最烈、范围最广的"牛李党争"也是由科举取士事件而开始结怨。综观牛李党争的过程,科举的兴废变革始终是双方斗争的焦点之一。在唐代党争中,科场出身与非科场出身的士人相互排斥,相互争权夺利,意气用事,只知维护自己的小集团利益,以派系的观点代替正确的政策。(本文来源于《科举学论丛》期刊2017年01期)

朱子彦[7](2016)在《唐代科举制度和牛李党争》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中后期的朋党之争,与科举考试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座主与门生,同年,同门等官场中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伴随着科举制度而出现的,这些关系的产生为新官僚结成帮派提供了土壤。唐代历时最长、斗争最烈、范围最广的"牛李党争"也是由科举取士事件而开始结怨。综观牛李党争的过程,科举的兴废变革始终是双方斗争的焦点之一。在唐代党争中,科场出身与非科场出身的士人相互排斥,相互争权夺利,意气用事,只知维护自己的小集团利益,以派系的观点代替正确的政策。(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4期)

李骁衡[8](2016)在《略说牛李党争》一文中研究指出牛李党争是唐朝中后期统治阶层内部的派系斗争。在宋朝时党争性质似乎已经盖棺定论,但在近现代,不少学者从新视角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也提出了一些不尽相同的观点。本文以胡如雷先生《唐代牛李党争研究》、王炎平先生《辨牛李之争与士庶斗争之关系》和周建国先生《关于唐代牛李党争的几个问题——兼与胡如雷同志商榷》叁篇论文为主略说牛李党争。(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6年01期)

金滢坤[9](2015)在《论元和叁年制举科场案——兼论牛李党争之发端与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元和叁年制举科场案是唐代科举考试中最大的一次科场案,引发了牛李党争。笔者认为史书中所谓的"权幸"实乃吐突承璀,并非李吉甫。牛僧孺对策比较委婉,此次科场案并非由其"苦诋"时政引起,而是朝中抵制削藩势力和倒宰相李吉甫势力,借题发挥,迫使李吉甫罢相,贬谪考官、复试官。举人牛僧孺、李宗闵等也因此声名鹊起,后来依附于李逢吉、萧仿等朝中反对削藩势力,位至宰相,并聚集了一批多为科举出身的政见相同者形成牛党,在仕进和藩镇问题上,与李德裕为首的李党相互抵牾数十年,直接影响了政局稳定与皇权的巩固。(本文来源于《人文杂志》期刊2015年08期)

李润强[10](2014)在《科举制度与牛李党争的政治互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中后期,科举制度渐趋成熟,成为读书人跻身仕宦的重要途径,此时,酝酿已久的朋党政治借科举而兴并相互影响。牛李党争借助政治权力不断对考试制度施加影响,固化座主与门生的关系,乃至干预科举风习,科举成为朝廷党争角逐的重要领域;同时,科举制度对于朋党政治的影响也日渐深入,突破了牛李两党的士庶界限,应试教育构成了仕宦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读书人的科举宦游也掺杂着党争的因素。这些现象反映出唐代中后期科举制度与重大政治事件、社会文化习俗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来源于《甘肃理论学刊》期刊2014年03期)

牛李党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牛李党争事件发生在唐代中后期,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在这期间,李德裕针对科举进士科中的考试内容、考生奏职、庆典活动等方面的诸多弊端,进行了切实可行且具有进步意义的改革。然而,这场朋党之争最后李党落败,胜利的牛党为维护自身党派利益,尽废李德裕对进士科的改革措施。随之科举制度沉疴日重,最终对唐王朝的灭亡产生不可推卸的恶性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牛李党争论文参考文献

[1].张茹.“牛李党争”中李德裕“清”“污”兼具之悲剧命运镜鉴[J].领导科学.2019

[2].吴李诚.略论牛李党争期间李德裕对进士科的改革[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

[3].王淑梅,朱翔.牛李党争与白居易思想及诗歌创作演变[J].中国诗学研究.2019

[4].陈聆枫.牛李党争中的李商隐及其人生悲剧[J].北方文学.2018

[5].周浩.论元和叁年制举案的过程与性质——兼论“牛李党争”的起因[J].中华文史论丛.2017

[6].朱子彦.唐代科举制度与牛李党争[J].科举学论丛.2017

[7].朱子彦.唐代科举制度和牛李党争[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8].李骁衡.略说牛李党争[J].文教资料.2016

[9].金滢坤.论元和叁年制举科场案——兼论牛李党争之发端与影响[J].人文杂志.2015

[10].李润强.科举制度与牛李党争的政治互动[J].甘肃理论学刊.2014

论文知识图

牛李党争朋党之争-李德裕像白居易牛僧孺——牛李党争,功亏一篑-月宫...中医药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2)中医药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1)

标签:;  ;  ;  ;  ;  ;  ;  

牛李党争论文_张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