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永忠[1]2004年在《复方川芎当归对血管细胞作用机理》文中提出鉴于中药复方成分复杂,其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不确定性等问题,本文以复方川芎当归为例,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复方川芎当归及其活性物质对血管细胞的作用机理。以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为模型,考察了复方川芎当归及其活性物质对活性氧(ROS)、MAPK等信号分子的调控效应及其这些信号分子的相互关联性。利用血清和H2O2分别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和内皮细胞损伤,考察了复方川芎当归提取物(ELCAS)对细胞生长调节效应。ELCAS通过清除细胞内ROS的积累,从而抑制内皮细胞损伤。ELCAS还抑制ERK、JNK、p38信号通路的激活,增加p21蛋白的表达,下调Cyclin D1和pRb的激活,最后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HPLC分析表明ELCAS中主要含有挥发油、阿魏酸、川芎嗪。利用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内皮细胞损伤叁种细胞病理模型研究选表明阿魏酸药理活性优于川芎嗪和盐酸川芎嗪。血清明显激活内皮细胞ERK信号通路,而阿魏酸在10分钟最大程度地抑制了ERK激活,显示阿魏酸抑制内皮细胞增生与细胞ERK通路有关。同时,阿魏酸刺激内皮细胞NO的释放,在4小时达到最大值。SNP(NO供体)抑制ERK 磷酸化,当用PD 98059抑制ERK时,对NO产生没有影响,表明阿魏酸促进内皮细胞NO的产生,导致ERK信号通路的抑制。在血管紧张素II刺激下,血管平滑肌细胞明显增生,而阿魏酸抑制ERK和JNK通路激活,并且上调p21蛋白,抑制Cyclin D1的表达和pRb磷酸化,导致了血管平滑肌细胞滞留在G_0/G_1期。利用实验结果建立了细胞信号通路模型,此模型的建立有利于进一步考察实验结果和模型的相关性,同时为药效评价提供一些新思路。结果显示AT_1受体快速而短暂的磷酸化,并且在1分钟达到最大峰值,RasGTP、Raf*、MEKPP在5分钟内达到峰值。在模型中ERK在15分钟被激活,阿魏酸抑制ERK激活,与实验结果相符合,其相关系数为99.3%。结论,本文第一次深入地研究了复方川芎当归及其活性物质对血管细胞的生物学效应,其主要机制涉及细胞内ROS抑制,导致下调MAPK信号通路。
李柳骥[2]2007年在《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心绞痛是因心肌暂时的缺血、缺氧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95﹪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所致。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方式等影响因素的变化,疾病谱较之过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增高,危害性越来越大,因此开展对该类疾病的综合研究,对于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冠心病心绞痛作为临床常见的疾病,其典型表现及类似记载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自先秦至民国时期,历代医家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方药、预防调摄等方面均积累了大量的理论认识与临床经验;现代以来,中医对该病更为重视,在逐步完善其病因学、证候学、治疗学等理论的同时,当代医家在继承发挥古代医家观点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各种新的研究手段以及现代医学观点,就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治疗等提出了许多新思路,积累了众多宝贵的实践经验。本文在系统搜集古今中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文献学方法为主,对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系统阐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及现状,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的辨治经验。力图全面反映历代医家诊治该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为辨治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丰富而翔实的参考资料,也必将有助于开拓该病的研究和治疗思路。本文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为古代文献研究,重在阐述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源流,分别论述了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名、病因病机、病证分类、治则治法、预防调摄等的学术发展概况,同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古代胸痹心痛处方及医案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心绞痛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阐发,提出了新的治疗观点。下篇为现代文献研究,重在反映冠心病心绞痛的当代研究概况,全面总结了1949年以来国内对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分型特点、各家论治观点、名医治疗经验、处方用药进展、各类治疗方法等,并旁及基础研究及国外相关研究。对于全面把握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发展现状、促进本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深入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对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论述,从理论和临床两方面分析了肝心痛与热证心痛的现实意义;在继承古今医家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心绞痛治疗当重扶阳、调气的观点,并举出了温阳散寒、补气助阳、通阳宣痹、回阳救逆的“扶阳四法”,认为从肺脾二脏入手调理气虚、气滞病机,扶助正气,壮大阳气,祛除阴邪,是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之关键,从而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畅[3]2016年在《青川复合物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作用的TGF-β1/Smad蛋白信号传导通路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创面愈合一般要经历炎症、增殖和重塑叁个相互重迭的阶段,并伴随瘢痕(Scar)的产生而结束。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基本发生于创伤后1个月,是皮肤深度烧伤、严重创伤后致局部组织的异常修复,常伴瘙痒、局部麻木和感觉异常,影响美观,而且易导致各种肢体及功能障碍。目前瘢痕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上治疗方法HS的方法较多,但疗效不确切。青川复合物是由中药有效提取成分川芎素(阿魏酸钠)、青藤碱按2:3比例配置构成。两种有效提取成分均有抗炎、镇痛等多种药理作用。近年发现川芎素还有抗肝、肺、肾组织纤维化的作用,青藤碱亦能显着抑制肾间质纤维化。此外,我们前期实验组通过家兔瘢痕动物模型,发现川芎素、青藤碱按2:3比例配置的复合物能有效抑制家兔瘢痕增生。本实验拟通过体外培养人瘢痕增生成纤维细胞(human hypertrophic scar fibroblast,HSFb),研究青川复合物对HSFb的增殖、凋亡及胶原合成的影响以及对TGF-β1/Smad蛋白信号传导通路中多个相关信号蛋白分子含量的影响,以明确青川复合物对HSFb的生物学作用并从信号传导通路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青川复合物防治HS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HSFb的鉴定及传代培养细胞购买于上海素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HE染色、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方法对细胞进行鉴定,证实该细胞为人瘢痕增生成纤维细胞。使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37℃,5%C02饱和湿度下培养及传代,本实验采用4-6传代细胞。2.实验分组及MTT法测定各药物组的LC砷、最佳有效时间设立空白对照组,川芎素组、青藤碱组、青川复合物组等3个药物实验组;MTT法测定各组药物对HSFb的LC50及最佳有效时间;设定各药物组的高、中、低3个有效剂量。3.MTT法测定对HSFb增殖的影响MTT法检测各组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4.对HSFb形态、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电镜观察各组药物对细胞超微形态结构的影响;TUNEL法检测各组药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药物对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3表达的影响。5.对HSFb胶原合成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药物对Ⅰ、Ⅲ型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6.对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对TGF-β/Smads信号传导通路中的重要信号分子TGF-β i,p-Smad2/3,p-Smad4和p-Smad7蛋白的影响:检测比较TGF-β1, p-Smad2/3、 p-Smad4和p-Smad7等信号分子对HSFb增殖、凋亡及胶原合成的影响。结果:1.HE染色及免疫组化鉴定购买的细胞株为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SFb).2.川芎素、青藤碱及青川复合物的HSFb的LC50分别为0.3075mg/ml、1.1285 mg/ml、0.938mg/ml;通过MTT法检测到各药物组作用于细胞的最佳抑制时间为48h;川芎素组高、中、低剂量设定为:0.003mg/ml,0.03 mg/ml,0.3 mg/ml;青藤碱组高、中、低剂量设定为:0.01mg/ml,0.1mg/ml, lmg/ml;青川复合物组高、中、低剂量设定为:0.008 mg/ml,0.08 mg/ml,0.8mg/ml,3.通过MTT法显示除低浓度青川复合物组以外,其余各组药物均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细胞增殖。4.川芎素、青藤碱及青川复合物作用于HSFb后,可引起HSFb的超微结构改变,如细胞体积变小,外形不规则,细胞核染色质聚集或核仁增大,粗面内质网减少,胞浆内出现空泡或凋亡小体;TUNEL法检测提示除低浓度的青藤碱组以外,其余各药物组能诱导细胞凋亡率增加;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青藤碱(中、高)组、青川复合物(高)及川芎素(高)组能下降细胞Bcl-2蛋白表达;中、高浓度的各组药物均能上调Bax及Caspase-3蛋白,且Bax升高幅度随浓度增加而增强。5.川芎素、青藤碱及青川复合物作用于HSFb后,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除低浓度川芎素对Colα1 (Ⅲ)蛋白表达无抑制作用以外,其他各组药物均能不同程度地抑(?)Colα1(Ⅰ)、Colα1 (Ⅲ)蛋白表达。6. 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1)川芎素(高、中)组、青藤碱(高)组及青川复合物(高)组对HSFb的TGF-β1表达有抑制作用;(2)川芎素(高、中)组、青藤碱(高)组及青川复合物(高、中)组能抑制HSFb的P-Smad2/3表达,且抑制强度随浓度增加而增强;(3)川芎素(高、中)组、青藤碱(高)组及青川复合物(高、中)组能抑制HSFb中p-Smad4的表达;(4)川芎素(高、中)组、青藤碱(高)组及青川复合物(高)组能上调HSFb中p-Smad7的表达。青川复合物(高)、川芎素(高、中)、青藤碱(高)组在抑制细胞TGF-β1表达的同时,能显着抑常HSFb的增殖、显着诱导细胞凋亡和显着抑制Colα 1(I)、Colα1 (Ⅲ)蛋白表达;青川复合物(高、中)、川芎素(高、中)、青藤碱(高)组在抑制P-Smad2/3、 P-Smad4表达的同时,均能抑制Colα1(Ⅰ)、Colα1 (Ⅲ)蛋白表达。青川复合物(高)、川芎素(高、中)、青藤碱(高)上调P-Smad7含量的同时,均能诱导细胞凋亡、抑制一Colα1(Ⅰ)、Colα1 (Ⅲ)蛋白表达。结论:1.青川复合物从中浓度即0.08mg/ml开始能有效抑制1SFb的增殖,抑制强度随浓度增加而增强;2.青川复合物能影响HSFb的超微形态结构并诱导细胞凋亡;青川复合物促使Bc1-2蛋白的表达减弱,Bax及Caspase-3蛋白的表达增强,可能是其致HSFb细胞凋亡发生的分子基础;3.青川复合物能影响HSFb的生物学功能,包括抑制细胞Ⅰ、Ⅲ型胶原蛋白的合成、减少TGF-β1蛋白的分泌;4.青川复合物可能通过抑制TGF-β1、p-Smad2/3、p-Smad4蛋白的表达,同时上调p-Smad7蛋白而阻碍TGF-β/Smad信号通路传导,进而发挥抑制HSFb的细胞增殖和胶原蛋白合成以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贾智若[4]2014年在《佛手散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脑缺血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佛手散,又名芎劳汤,出自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卷十,由当归和川芎两味中药组成,既是古方,又是一着名药对。该方组方精良,配伍严谨,具有活血化瘀、气血兼顾、祛风止痛之功效。古时主治妇女月经不调、胎前产后血虚头晕、头痛,心腹诸痛等病证。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该方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改善血液循环、抗脑缺血及抗氧化等多种功效。近年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脑中风、脑动脉硬化、深静脉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疗效确切。尽管佛手散及其单味药、有效成分等已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组方单味药当归和川芎的物质基础研究也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从方剂整体水平上研究佛手散的化学物质基础、抗脑缺血的药理作用却鲜有报道。本课题以佛手散水煎剂为研究对象,建立其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及指标成分测定方法,从定性定量的角度检测佛手散水煎剂的内在质量,获得汤剂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信息。结合体内和体外不同层次的脑缺血损伤模型,分别从整体动物和细胞两个水平上研究佛手散水煎剂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复方佛手散全方及不同萃取部位进行体外抗脑缺血药效筛选实验,探讨其抗脑缺血的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采用优选的水提工艺对佛手散水煎剂进行制备,以10批佛手散水煎剂样品为研究对象,运用HPLC法建立该方水煎剂指纹图谱,利用“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软件对10批样品的相似度进行评价,建立佛手散水煎剂指纹图谱的共有模式,测得各批次样品与共有模式的相似度,结果表明各批样品中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基本一致,RSD均小于1%,相似度均大于0.94,符合中药指纹图谱的技术要求,所建立的共有模式能较好地反映出全方化学成分质与量的分布情况,并通过复方与组方药味指纹图谱的相关性分析,对其化学物质组成进行初步表征,研究结果可为该方的质量控制和化学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在此基础上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UPLC-ESI-MS)技术对佛手散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定性鉴别,通过对质谱和光谱数据的解析,结合部分对照品和参考文献的比对,对标定的16个色谱峰进行了分析鉴定,成功鉴定了其中的11个组分,分别是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川芎酚、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丁烯基苯酞、丁基苯酞、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以及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初步明确了佛手散水煎剂的主要化学物质基础。据文献报道,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A和藁本内酯被证实是对心脑血管发挥作用的有效成分,因此本研究运用UPLC法首次建立了佛手散水煎剂中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A及藁本内酯4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操作简便、精密度高,可为其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确证佛手散抗缺血性脑损伤的疗效,本研究结合体内和体外不同层次的脑缺血损伤模型,分别从整体动物和细胞两个水平上研究该方汤剂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首先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y occlusion,MCAO)模型,从整体动物水平上考察佛手散水煎剂对实验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佛手散对实验性脑缺血所致的大鼠神经行为学障碍、脑水肿程度以及脑梗死体积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作用呈剂量依赖性,表明佛手散水煎剂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增加脑组织中抗氧化酶活力、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等发挥效应。此外,本研究采用连二亚硫酸钠合并缺糖建立体外PC12细胞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iation, OGD)损伤模型,从细胞水平上考察该方对PC12神经细胞缺氧缺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相比于模型组,佛手散水煎剂预处理组对缺氧缺糖诱导的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剂量依赖性的减少细胞中MDA和NO含量,提高SOD活性,此可能是佛手散水煎剂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在体内外实验证实佛手散水煎剂具有抗脑缺血作用的基础上,本课题借助传统植化手段,采用不同溶剂对佛手散全方进行梯度萃取,分别得到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残余水叁个萃取部位,通过UPLC指纹图谱对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表征,同时以体外培养的PC12细胞建立氧糖剥夺(OGD)损伤模型,直接在细胞水平上考察佛手散各部位对神经细胞缺血样损伤的影响,以筛选佛手散水煎剂抗脑缺血的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药效筛选结果表明乙酸乙酯部位对PC12细胞OGD损伤的抑制作用较强,抑制率大于50%,与全方组药效相近;残余水部位的抑制作用次之;而正丁醇部位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推测乙酸乙酯部位和残余水部位为佛手散抗缺血性脑损伤的有效部位,其药效成分可能主要集中于上述两个部位。综合前期UPLC-ESI-MS分析结果,乙酸乙酯部位主要是阿魏酸和咖啡酸以及洋川芎内酯A、H、I、丁基苯酞、丁烯基苯酞、藁本内酯等苯酞类化合物。据此推测上述化合物可能是佛手散水煎剂抗脑缺血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而残余水部位的主要化学成分目前尚未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可为阐明佛手散水煎剂抗脑缺血的药效、物质基础以及建立质量评价方法提供科学依据,为该方剂的二次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杨旭杰[5]2012年在《基于统计方法模型分析的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研究》文中认为专利制度以创造财富为杠杆,寻求着恰当的利益支点,试图一端有效地激发人们创造的热情,另一端把个人的知识财富转化为无尽的社会财富,以高效优质地推动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巨大进步。中药复方专利保护是在护卫本土中药资源、促进中药走向世界的进程中应运而生的制度。十多年来,中药复方专利保护制度以其特有的法律保护、科学审查、全面公开、国际交流之特性,在保护和鼓励中药复方研发、促进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推动中医药基础理论和科研进展、建立开放的中医药知识市场、加速中药产业化进程、促进医药经济繁荣、拓展中医药国际交流、引进和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等诸多领域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的研究引发了业内学者的高度重视,只是其研究尚属于方兴未艾阶段,系统的定性研究及统计学模型分析还未出现。本课题以跨学科的知识准备和广泛的文献收集作为基础,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纵向比较和横向对比相参照的研究方法,结合简单统计与高阶统计,建立统计模型的指标评价体系,旨在深入剖析中药复方专利发展进程中的影响因子及优化方案。在上述研究路线指引下,研究内容涵盖中药复方研发与专利保护的融合、中药复方专利发展进程、区域进展、专利权人分布、中药复方功效与专利获取的关系、中药复方专利质量提升与社会收益的联系、专利维持之影响因素、特定防治领域的专利特点、有效专利用药规律等方面;通过对以上内容科学的统计分析,得出了精确可信的研究结果与结论:中药复方专利保护对于实现社会收益、推进深入研发、促成中药产业化、提升中药国际地位等诸多领域影响深远,虽然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叁次飞跃,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职务发明比例偏低,与迅猛发展的中药复方研发无可同日而语;中药复方专利的发展与国家专利法规的健全及专利战略的强化、中医药科研投入的增加和创新水平的提高、世界医药市场的需求加大及中医药国际认可度的提升等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中药复方专利的发展状况与其防治领域具有相关性,如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的发展强于整体发展态势,对其组方用药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本领域新的研发与专利获取;长期以来我们以专利的数量来衡量其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专利的质量是体现其价值的重要指征,提升中药复方专利的质量须从多方面着手;严格复方专利审查是提升其质量的重要环节,严格规制中药复方专利“叁性”对于维护民众身心健康、推动中药科技进步、提升中药的国际地位意义重大,同时也是增加社会整体收益、节约社会成本、促进中药新药的创新研发与保护处于良性循环的重要保证。结合研究过程、结果及结论,本论文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叁个层面给出应对措施:国家可将中药复方研发与专利保护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及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主从协调的中药复方专利战略体系及全方位、多层次的中药复方专利保护规划,同时将中药复方专利指标作为该领域科研立项的重要标尺,促成中药复方研发与专利保护的高效运营机制;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有益补充,协助政府推进新药研发与保护;国家知识产权局要在提升中药复方专利质量领域展现其重要作用;中药企业合理发挥其在中药复方专利保护体系中的主力地位,正确分析并利用中药复方专利信息、实行高效的专利管理制度、合理运用专利策略、制定适宜的专利战略;中医药院校及科研院所通过优选中医药组方作为研发对象,强化科研人员专利意识的培养,成立职责明确的科研成果专利管理机构,促进成果转化,提高专利利用率,促成优质高效的产学研联盟等多方途径发挥其智囊团优势,全面提升中药复方专利质量。本研究首次将聚类分析、回归分析、频数分析等多种统计学方法运用于中药复方专利研究之中,从时间、空间、专利功效、专利权人、专利内涵等多个视角系统剖析了中药复方专利发展的规律性及内在机理;运用西方社会收益理论及经济学模型探讨中药复方专利的“叁性”及其价值评价,实现了中药复方研发、专利保护与社会价值实现叁者的有机衔接;结合统计学原理与中药复方专利特点,构建了用以评价中药复方专利运行效绩之相对客观、科学的指标体系,结果更具全面性、系统性、客观性,可操作性较强;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对照本研究中有关中药复方专利功效聚类分析结果,以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为例,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心脑血管中药复方专利的年度发展、专利权人分布、维持有效的影响因素以及有效专利的组方遣药规律,为该领域中不同实力的机构及个人展开新药研发及专利保护提供了针对性较强的指引和参照;采用系统分析与功能分析法,详细论述了中药复方专利质量在整体系统中的权重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中药复方专利领域对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的重视程度高于专利质量之现状。所有这些全面体现出本研究的创新性,如果研究成果能够在中药复方专利发展进程中发挥助推作用,也即实现了该科研立题的初衷。
王均宁[6]2004年在《圣愈汤及其拆方调控血虚小鼠造血生长因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血虚证是临床常见证候之一,常见于多种疾病病程中。方剂的配伍理论是方剂学理论的精髓,也是方剂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论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系统分析血虚证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讨血虚证的发病机制、病势演变规律、治疗思路及其组方用药规律,并通过对圣愈汤调控血虚小鼠造血的作用机制及配伍机理的实验研究,以诠释中医补血方剂的组方配伍机制和可能的作用机理。本文分二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通过对血虚证的发病机理和病机演变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了损气、耗津(阴)、致瘀是影响血虚证病势演变的潜在病机,也是影响血虚证病势进退的重要因素和治疗的关键环节。提出了补其不足,资其化源,先其所因,以制其变的组方思路。认为补血剂中配伍补气、滋津(阴)、行血药的意义,不只是为增强补血之功,更重要的还在于针对损气、耗津(阴)、致瘀的潜在病机进行干预,以扭转病势转归的不良演变,促进疾病的向愈转化。对补血名方圣愈汤的源流发展、组方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补血剂的组方配伍规律进行了探讨。第二部分实验研究,以 Coγ射线诱发小鼠血虚模型对圣愈汤调控造血的疗效及作用 60机制进行了探讨。实验中主要检测了小鼠外周血液中的有形成分、血清EPO、IL-6 水平、骨髓细胞的GM-CSF 表达以及CD34 细胞比例和细胞周期,观测了骨髓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情况。结果显示圣愈汤能明显升高血虚小鼠血液中的WBC、RBC、HGB、PLT,提高胸腺及脾脏指数,升高循环中 EPO、IL-6 水平,增强骨髓造血细胞 GM-CSF 蛋白表达和 CD34分子的抗原表达,诱导骨髓细胞由静止期进入增殖周期,抑制细胞凋亡,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修复。提示本方调控造血的作用机制可能是主要通过调控造血生长因子EPO、IL-6 的分泌和GM-CSF 蛋白表达,促进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刺激血细胞的生成和释放来实现的。这也很可能是补血剂发挥“补血”作用的重要机制。拆方研究表明,各拆方组分的作用靶点和作用强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地黄、芍药组合升高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促进EPO 分泌的作用较好,与川芎、当归合用效果更佳,人参、黄芪的加入,在某种程度上似对 EPO 的分泌有抑制作用,可避免因循环中 EPO 水平的过度升高而引起的不良反应;而含人参、黄芪的组方对IL-6 分泌、MG-CSF 表达均有促进作用,加入川芎、当归可使作用明显增强;当归、川芎的加入,能够显着增强熟地、白芍及人参、黄芪、熟地、白芍刺激骨髓造血细胞由相对静止时相进入细胞增殖活跃时相,促进骨髓细胞 DNA 合成
叶志鹏[7]2016年在《四物汤及其药对(川芎—当归、熟地—白芍)对COPD气道重塑大鼠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烟熏加滴注脂多糖复制COPD大鼠模型,观察四物汤及其药对(川芎-当归和熟地-白芍)水煎液对大鼠肺组织病理及相关因子:TGF-β1、VEGF、MMP-9、 TIMP-1、sIgA和SC的影响,探讨四物汤及其药对(川芎-当归和熟地-白芍)减轻COPD气道重塑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中医药诊疗COP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动物模型的复制:通过烟熏加滴注脂多糖的方法复制COPD模型,共用时28天。2.分组与给药: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组,四物汤、川芎-当归、熟地-白芍低中高剂量组,共12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生理盐水灌胃,阳性药物组罗红霉素灌胃,中药干预组灌胃持续28天。3.实验指标观测:观察造模前后、给药后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用ELISA测定大鼠肺组织TGF-β1、VEGF、MMP-9、TIMP-1、sIgA、SC的浓度。结果:1. COPD大鼠行为学改变:COPD大鼠模型前后一致,复制过程中,各干预组均见有不同程度的喷嚏,活动减少,点头呼吸,口鼻分泌物增多等症状。2. COPD大鼠病理形态学变化:药物干预组与模型组大鼠比较,气道及各级支气管黏膜下的慢性炎症细胞(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和部分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支气管组织平滑肌厚度显着降低;过度表达的杯状上皮细胞数量减少;同时,肺部小动脉的管壁厚度也降低。3. COPD大鼠检测指标变化:①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大鼠TGF-β1、VEGF. TIMP-1、sIgA及其SC的含量均升高,MMP-9与MMP-9/TIMP-1比值均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②中药干预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TGF-β1、VEGF、TIMP-1、 sIgA及其SC的含量均降低,MMP-9与MMP-9/TIMP-1比值均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四物汤、川芎-当归、熟地-白芍各剂量药物干预组与模型组大鼠相比较,对VEGF、TIMP-1、sIgA、SC检测指标有下调作用(P<0.01)。结论:1.四物汤及其药对(川芎-当归、熟地-白芍)通过降低COPD气道重塑大鼠模型中TGF-β1、VEGF的含量,调节MMP-9/TIMP-1的平衡,抑制成纤维细胞与内皮细胞的过度增生,为延缓或阻止COPD气道重塑的机理之一。2.四物汤及其药对(川芎-当归、熟地黄-白芍)可能通过养血活血,改善局部微环境,降低炎症反应,提高黏膜局部免疫功能,为延缓或阻止COPD气道重塑的机理之一。
李伟霞[8]2014年在《当归—川芎药对功效物质与配伍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在中医临床遣药组方过程中,常常两味中药一起配伍使用,有些源自经方,有些出乎时方,配伍之后具有良好的协调作用或较好的制约作用,这种两药味长期固定搭配出现即形成“药对”。近年来,药对的研究已逐渐深入,其研究重点已逐步从配伍“是否有效”向“为什么有效”以及“如何更有效”过渡。药对作为中药学和方剂学的重要桥梁,其研究对发展中医药配伍理论和创制现代中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因此,本论文以当归-川芎药对为实践对象,结合现代分析技术和前沿药学评价手段对其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基于系统生物学创新思维的整体研究与开发,对其功效物质基础及配伍作用机理进行系统评价。本论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芎归系列方功效变化的物质基础与相关机理研究”等项目资助。本论文共分叁章,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一、文献研究本部分在对药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系统综述了药对的功效物质基础、配伍效应、及现代研究策略与方法。首先,基于药对配伍煎煮过程发生的量变与质变、药对作用于机体或/和机体相关环境后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并总结了近年来药对功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最新进展;其次,从整体动物、组织、器官,与细胞分子等不同层面总结药对的配伍效应,以方剂-药对-单味药-成分(群)配伍-单体成分为主线,比较评价其协同增效或配伍减毒作用相关机制;然后,基于现代科学技术,总结归纳并提出药对的现代研究策略与方法;最后,在此基础上理出本论文的研究思路,设计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二、归芎药对补血活血整合效应及其与效应成分的关联性分析(一)基于UHPLC-TQ/MS法比较评价归芎药对中主要芳香酸类和苯酞内酯类成分的含量变化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叁重四级杆质谱法(UHPLC-TQ/MS)同时测定归芎药对及其组成药味中3个芳香酸(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和6个苯酞内酯(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A,丁基苯酞,藁本内酯、正丁烯基苯酞)成分的含量。采用ACQUITYTM UPLC BEH C18色谱柱,以0.1%甲酸水溶液(A)和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4mL-min-1,柱温30℃; Waters XevoTM TQ质谱仪以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方式进行离子监测。各成分在10min分离良好,在相应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0.9948,加样回收率(n=6)为97.56%~102.24%, RSD范围为2.07%-4.67%。川芎单味药中各成分的含量高于当归单味药;归芎药对中各成分的含量并不等于两药味中各成分的加和,说明当归和川芎在共同煎煮过程中存在成分的相互作用。该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专属性强,适用于伞形科植物含有以上9种成分的快速含量分析。(二)比较评价当归川芎配对伍用对血虚小鼠的补血作用采用乙酰苯肼和环磷酰胺联合复制血虚小鼠模型。与正常组比较,血虚小鼠外周血常规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均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模型成功复制。给予当归、川芎和归芎药对不同配比(1:0、2:1、1.5:1、1:1、1:1.5、1:2、01)、不同提取方法(水提模拟水煎、醇提模拟酒制、先水提后醇提模拟散剂应用)所得样品后,经过数据的标准化,分别从相同配比不同提取方法和同一提取方法不同配比来比较归芎药对的养血补血作用。结果发现,相同配比下,归芎药对水提液和先水提后醇提液对血虚小鼠的补血作用优于醇提液;相同提取方法下,归芎药对1.5:1配比对血虚小鼠的补血作用较优。(叁)比较评价当归川芎配伍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采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对归芎药对1:1和1.5:1配比及其组成药味当归、川芎的水提物、醇提物和先水提后醇提物对急性血瘀大鼠的活血化瘀效应包括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活性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当归、川芎单味药及归芎药对1:l和1.5:1的水提物、醇提物和先水提后醇提物给药均能降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对凝血功能指标有显着改善作用。提取方法相同时,归芎药对1:1醇提物给药组的总活血效应为最好,且川芎单味药的总活血效应优于当归;配比相同的情况下,醇提给药组的总活血效应优于水提和先水提后醇提给药组。说明当归-川芎配伍能明显改善血瘀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异常。(四)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归芎药对整体功效与化学物质关联性分析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将归芎药对中的7个主要效应成分(阿魏酸、绿原酸、咖啡酸、洋川芎内酯Ⅰ、洋川芎内酯H、藁本内酯、和正丁烯基苯酞)及3个芳香酸和4个苯酞内酯的总含量与养血补血、活血化瘀和调经止痛的整合效应进行了拟合性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芳香酸,尤其是绿原酸和咖啡酸对养血补血效应贡献较大;芳香酸和苯酞内酯,尤其是绿原酸、洋川芎内酯I和H对活血化瘀贡献较大;芳香酸和苯酞内酯,尤其是藁本内酯、咖啡酸、阿魏酸和洋川芎内酯Ⅰ对调经止痛效应贡献较大。芳香酸更偏重于补血活血,苯酞内酯更偏重于活血止痛。初步阐释方药不同功效的效应物质及其对整体功效的贡献大小,为方药复杂效应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叁、基于代谢及其组学和网络药理学的归芎药对补血活血作用机理研究(一)当归、川芎和归芎药对中主要芳香酸类成分在血虚大鼠体内的代谢研究采用UHPLC-QTOF/MS联用技术,通过能量梯度(MSE)和质量亏损过滤(MDF)方法,对灌胃给药归芎药对及其组成药味提取物后血虚大鼠血浆、尿液和胆汁中阿魏酸、绿原酸和咖啡酸3种效应成分的代谢转化特征进行分析。共鉴定得到阿魏酸代谢产物13个,血浆中4个,尿液中9个,胆汁中8个;主要为还原、水解、甲基化、去甲基后羟基化、乙酰化、甘氨酸结合、硫酸酯化、牛磺酸结合、1分子葡萄糖醛酸结合、2分子葡萄糖醛酸结合、硫酸结合+1分子葡萄糖醛酸结合、谷胱甘肽结合和S-谷胱甘肽结合代谢产物。绿原酸代谢产物6个,血浆中3个,尿液中5个,胆汁中5个;主要为甲基化、酯键水解、羟基化、甲基化后结合半胱氨酸、酯键水解后乙酰化和酯键水解后葡萄糖醛酸化代谢产物。咖啡酸代谢产物6个,血浆中4个,尿液中5个,胆汁中3个;主要为甲基化、乙酰化、硫酸酯化、甲基化+硫酸酯化、1分子葡萄糖醛酸结合、和甲基化+1分子葡萄糖醛酸结合代谢产物。结果说明,归芎药对及其组成药味提取物中芳香酸类成分在血虚大鼠体内存在多种Ⅰ相和Ⅱ相代谢产物,为阐明该药对及其组成药味在体内发挥疗效的功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二)基于代谢组学的归芎药对及其组成药味对血虚大鼠的养血补血作用机制研究基于多学科融汇交叉,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方法,将药效学和代谢组学进行关联研究。首先,将灌胃给药归芎药对及其组成药味后对血虚大鼠的养血补血药效学进行评价,检测指标主要包括体重、外周血常规及脏器指数(脾脏和胸腺)。然后,采用代谢组学策略对血虚大鼠的血浆及尿液内源性生物标志物进行分析。在血浆和尿液中分别初步鉴定得到10个和5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主要为溶血磷脂酰胆碱类、鞘胺醇、油酸、8,11,14-二十碳叁烯酸、神经酰胺、烟酸、焦磷酸硫胺素、植物鞘胺醇、羟孕烯醇酮和甘油磷酸胆碱。由于鞘氨醇和神经酰胺在血浆和尿液中均存在,故在血浆和尿液中共鉴定到13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与正常组比较,血虚组大鼠的溶血性磷脂酰胆碱类、鞘胺醇、烟酸、焦磷酸硫胺素、植物鞘胺醇和甘油磷酸胆碱上调;而油酸、8,11,14-二十碳叁烯酸、神经酰胺和羟孕烯醇酮下调。13个生物标志物主要参与的代谢通路有12条,其中以硫胺代谢和鞘脂代谢通路最为主要。将血虚的特征效应指标外周血常规与内源性生物标志物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主要与鞘胺醇、植物鞘氨醇、溶血性磷脂酰胆碱类和甘油磷酸胆碱的相对丰度呈较强负相关,与油酸、8,11,14-二十碳叁烯酸和羟孕烯醇酮的相对丰度呈较强正相关;但生物标志物与血小板和淋巴细胞相关较弱,但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常规的药效学指标结果和代谢组学结果均显示,归芎药对及其组成药味对乙酰苯肼和环磷酰胺诱导的血虚大鼠有养血补血作用,可调节紊乱的代谢通路向正常状态转归;归芎药对的养血补血整体作用优于其单味药,且当归的补血作用较川芎强。(叁)采用代谢组学策略研究归芎药对及其组成药味对血瘀大鼠的活血化瘀作用机制首先,通过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将归芎药对及其组成药味对急性血瘀大鼠的活血化瘀效应进行评价。然后,采用代谢组学策略,从血瘀大鼠血浆中初步鉴定得到3个潜在生物标志物,溶血性磷脂酰胆碱lysoPC(15:0)、花生四烯酸和亚油酸。与正常组比较,血瘀大鼠血浆中花生四烯酸和亚油酸上调,lysoPC(15:0)下调。在尿液中初步鉴定得到3个潜在生物标志物,分别为L-苯丙氨酸、L-酪氨酸和L-色氨酸。与正常组比较,血瘀大鼠尿液中L-苯丙氨酸和L-酪氨酸上调,L-色氨酸下调。血浆和尿液中标志物主要参与亚油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和酪氨酸代谢。归芎药对及其组成药味均可调节紊乱的生物标志物及其代谢通路,使其向正常状态转归。药效学和代谢组学结果均显示,归芎药对的活血化瘀整体作用优于其单味药;川芎单味药的活血化瘀作用优于当归。通过药效学指标和内源性生物标志物的关联分析发现,血浆中3个标志物主要与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呈较强相关;尿液中3个标志物与血液流变学和凝血功能指标整体相关较弱。研究结果表明药效学和代谢组学的结合在中药整体性药效评价、作用机理的阐明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四)归芎药对主要效应成分的网络药理学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归芎药对中9个主要入血效应成分(阿魏酸、绿原酸、咖啡酸、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A、丁基苯酞、正丁烯基苯酞)的分子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相关关系。依据PharmMapper数据库构建多成分-蛋白网络;然后采用MAS和KEGG数据库获得靶蛋白的作用通路;最后,采用Cytoscape软件建立归芎药对成分-靶点-通路网络模型。结果发现,归芎药对中的9个效应成分涉及31个作用蛋白和54条作用通路;54条作用通路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血液系统中的多条;其中,3个芳香酸和6个苯酞内酯成分有10条共同作用通路,但两类成分的其它作用通路又各有侧重。文献研究和本课题组的代谢组学研究结果均证实了网络预测的可靠性。该结果体现了归芎药对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作用模式,为深入研究归芎药对的分子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孔李婷[9]2018年在《基于均匀设计的麻黄等四味中药有效组分影响血管活性最佳配伍组合探索》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麻黄、五味子、当归、川芎嗪四味中药的有效组分盐酸伪麻黄碱、五味子醇甲、阿魏酸、川芎嗪及其配伍组合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张力的影响,优化得到四种组分最佳配伍组合,验证药效并探讨其作用的可能机制,探索成分组合与血管活性的相关性。方法:(1)单一组分作用研究:采用体重为(300±20)g的SPF级雄性Wistar大鼠,制备离体胸主动脉血管环标本,通过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血管环张力变化。采用KCl预处理法构建血管收缩模型,用累积加药法分别观察呈浓度梯度分布的盐酸伪麻黄碱、五味子醇甲、阿魏酸、川芎嗪四种组分对血管张力的影响,并记录量效曲线。(2)配伍组合作用研究及配比优化:利用U12*(1210)均匀设计表及其使用表设计4水平12因素试验,以血管舒张率为指标,得到四种组分的12个配伍组合与血管活性的关系。用逐步回归法拟合舒张率(Y)与川芎嗪(X1)、阿魏酸(X2)、五味子醇甲(X3)、盐酸伪麻黄碱(X4)的方程,并利用数学软件优化,得到4种组分的最佳配伍组合,预测方程的最优解。(3)最佳配伍组合药效验证:同时制备内皮完整血管环和去内皮血管环,检测内皮去除情况后,采用KCl预处理法构建血管收缩模型,分别观察最佳配伍组合对两类血管环张力的影响,并与上述预测值相比,验证药效。验证实验结束后,将内皮完整的给药血管环、KCl模型血管环从恒温浴槽中取出,连同空白血管环一起,制作石蜡病理切片,HE染色后,在生物显微镜下观察血管环组织的形态结构。(4)内皮依赖性舒张研究:制备内皮完整血管环,分别用非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3×10-4mol·L-1)、内皮源性NOS抑制剂左旋硝基精氨酸(L-NNA,3× 10-4mol·L-1)、环氧合酶(COX)抑制剂吲哚美辛INDO(1×10-5 mol·L-1 孵育血管环15分钟,观察各抑制剂对最佳配伍组合舒张苯肾上腺素(PE,1× 10-6mol·L-1)预收缩血管环的影响。(5)非内皮依赖性舒张研究:制备去内皮血管环,检测内皮去除情况后,将含钙Krebs-Henseleit(K-H)液换成无钙K-H液,观察最佳配伍组合在无钙环境下对PE(1×10-6mol·L-1)收缩作用的影响和对外加 CaCl2(0.5,1,1.5,2,2.5,3mmol·L-1)收缩血管的影响。结果:(1)单一组分作用研究:在离体环境下,盐酸伪麻黄碱、五味子醇甲、阿魏酸、川芎嗪四种组分对KCl(6×10-2 mol·L-1)预收缩离体胸主动脉环均有舒张作用,且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其中,五味子醇甲的舒张效应最强,川芎嗪次之,阿魏酸第叁,盐酸伪麻黄碱最弱。(2)配伍组合作用研究及配比优化:通过均匀设计得到的四种组分的12种配伍组合对KCl(6×10-2mol·L-1 预收缩离体血管环均有舒张作用,由于各组合中四种组分配伍比例各不相同,12种组合的舒张率各有差异。利用逐步回归法进行数学建模,川芎嗪(X1)被剔除,进入模型的有阿魏酸(X2)、五味子醇甲(X3)、盐酸伪麻黄碱(X4),多重线性回归方程可表达为:Y=28.1188+0.1124X2+0.1834X3+0.0736X4。通过优化,预测最佳配伍组合为X2=104ug·mL-1,X3=130ug·mL-1,X4=97.5ug·mL-1,预测相应的舒张率(Y)为70.8%。(3)最佳配伍组合药效验证:最佳配伍组合对KCl(6× 1(-2 mol·L-1)引起的内皮完整血管环收缩有明显舒张作用(78.16%±8.89%),与预测值70.8%接近;去除内皮后,舒张效应明显减弱(46.75%±14.07%),与内皮完整组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观察各组HE染色病理片发现,空白组血管环内层均一、平坦,表面光滑,内皮细胞完整,排列整齐,无局部缺损;中膜平滑肌细胞无增厚,呈长梭形排列;外膜完整无脱落。KC1模型组内膜粗糙,内皮细胞变形突起,部分脱落,排列杂乱;中膜增厚、卷曲,平滑肌细胞形态不规则,连接间隙增大,排列紊乱;外膜部分脱落。给药组内膜表面较光滑,内皮细胞排列整齐;中膜轻度卷曲、增厚,平滑肌细胞排列较整齐,较KCl模型组改善明显;外膜部分脱落。(4)内皮依赖性舒张研究:在PE(1 ×10-6mol·L-1)预收缩血管环中,提前加入NOS抑制剂L-NAME或L-NNA,最佳配伍组合舒张血管作用均被明显抑制,与未经抑制剂预处理的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用COX抑制剂INDO预孵后,最佳配伍组合对PE(1 ×10-6 mol·L-1)预收缩血管环的舒张作用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5)非内皮依赖性舒张研究:在无钙K-H液中,最佳配伍组合孵育与否对PE(1×10-6mol·L1)引起的血管收缩率无明显影响,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加入 CaCl2(0.5,1,1.5,2,2.5,3mmol·L-1)后,两组的血管收缩率均呈剂量依赖性升高。经最佳配伍组合孵育后,给药组CaCl2所致的收缩效应被明显抑制,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本研究表明,在离体环境中,盐酸伪麻黄碱、五味子醇甲、阿魏酸、川芎嗪四种单一组分对大鼠胸主动脉环均有不同程度的舒张作用,利用均匀设计、逐步回归等数学方法对四种组分配伍组合的配比进行优化,得到最佳配伍组合。最佳配伍组合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有舒张作用,并呈现部分内皮依赖性,且对大鼠离体血管环内膜粗糙、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排列不规则的病理状态有所改善。其舒张效应是多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表明可能的机制有两方面。其一是通过内皮源性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NO-cGMP)途径,抑制NO的释放,从而舒张血管;其二是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上的受体操纵性钙通道(ROCC)和电压依赖性钙通道(VDCC),减少细胞外钙离子内流,抑制血管收缩;深入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周鸿, 黄含含, 张静泽, 高文远[10]2015年在《川芎-当归药对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川芎当归药对临床常用于补血活血、化瘀止痛,在很多中医方剂和现代中药复方中都有应用。本文查阅了2005—2014年CNKI数据库,以川芎-当归药对为方向检索文献报道,共计287篇,其中相关研究33篇。另外,应用Sci Finder数据库,查阅2005年以来的相关英文文献15篇。从化学成分、吸收代谢、药理药效叁个方面对川芎当归药对研究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川芎当归药对的作用机理、科学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复方川芎当归对血管细胞作用机理[D]. 侯永忠. 天津大学. 2004
[2]. 冠心病心绞痛古今中医文献整理与研究[D]. 李柳骥.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3]. 青川复合物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作用的TGF-β1/Smad蛋白信号传导通路机制研究[D]. 王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
[4]. 佛手散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脑缺血作用的研究[D]. 贾智若.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
[5]. 基于统计方法模型分析的中药复方专利保护研究[D]. 杨旭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6]. 圣愈汤及其拆方调控血虚小鼠造血生长因子的研究[D]. 王均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7]. 四物汤及其药对(川芎—当归、熟地—白芍)对COPD气道重塑大鼠的实验研究[D]. 叶志鹏. 云南中医学院. 2016
[8]. 当归—川芎药对功效物质与配伍作用机理研究[D]. 李伟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9]. 基于均匀设计的麻黄等四味中药有效组分影响血管活性最佳配伍组合探索[D]. 孔李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10]. 川芎-当归药对研究进展[J]. 周鸿, 黄含含, 张静泽, 高文远. 中成药. 2015
标签:中药学论文; 川芎论文; 当归论文; 脑缺血论文; 成分分析论文; 阿魏酸论文; 佛手论文; 补血论文; 内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