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菌株多相鉴定鉴别技术研究

香菇菌株多相鉴定鉴别技术研究

张瑞颖[1]2004年在《香菇菌株多相鉴定鉴别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香菇(Lentinula edodes)是我国最早人工驯化栽培的一种着名食用菌,目前我国虽然是香菇生产大国,但我国香菇菌株鉴别技术落后,一直未实行香菇品种登记制度,品种多样性存在争议,品种知识产权得不到真正的保护。 拮抗(antagonism)、同工酶(isozyme)、核糖体转录单位内部基因间隔(intergenic spacer,IGS)和随机扩增多态性(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是香菇菌株鉴别中经常使用的技术,它们各有优缺点,目前尚没有关于这几种技术在香菇品种鉴别中的综合分析的报道。微生物菌株鉴别研究表明,一种鉴别技术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鉴别效果,而几种技术综合使用可以明显提高鉴别力(discriminatory power,D)。同时ISS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s)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子标记技术,尚未应用到香菇的菌株鉴别中。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ISSR技术在香菇菌种鉴别中应用的可能性;比较分析拮抗、同工酶、IGS、RAPD和ISSR在香菇菌株鉴别中的应用;分析我国香菇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对我国香菇栽培品种进行调查,收集41个主要栽培菌株和2个野生菌株,分别利用拮抗、同工酶、IGS、RAPD和ISSR进行菌株鉴别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酯酶叁种同工酶中,酯酶(EST)同工酶多态性最好,可以将43个供试菌株分成19个类型,D为0.910;RAPD可以将43个供试菌株分成20个类型,D为0.932;IGS_1可以将43个供试菌株分成9个类型,D为0.844;SR_1可以将43个供试菌株分成10个类型,D为0.697;IGS_2可以将43个供试菌株分成12个类型,D为0.781;ISSR可以将43个供试菌株分成23个类型,D为0.942。因此,这几种技术的分辨力的高低依次是ISSR、RAPD、EST、IGS_1、IGS_2、SR_1。 如果将ISSR、RAPD、EST、IGS_1、IGS_2和SR_1六种方法的结果综合分析,可以将43个供试菌株分成29个类型,D为0.967。同样,ISSR、EST和IGS_2这叁种方法的结果综合分析也能获得相同的效果(将43个供试菌株分成29个类型,D=0.967)。因此,从分辨率的角度来说,ISSR、EST和IGS_2这叁种方法综合使用比较适合香菇的菌株鉴别。从稳定性和重复性的角度来看,IGS_1、IGS_2和SR_1叁者的稳定性和重复性最好,其次是ISSR和EST,而RAPD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差。 43个菌株仅能分成29种类型,说明中国香菇栽培菌株之间存在一定的同物异名现象。以两个野生菌株作为对照,聚类分析表明,29个类型菌株间有明显的遗传差异,说明我国的香菇栽培菌株遗传多样性很丰富。

陈莉娜[2]2008年在《分子标记鉴别香菇、黑木耳和毛木耳种质资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香菇、黑木耳和毛木耳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菌品种,加强其种质资源的保护将利于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本试验综合运用RAPD、ISSR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28个香菇标准菌株和实验室所保藏的179个香菇、92个黑木耳和60个毛木耳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香菇、黑木耳和毛木耳品种中大部分的菌株间遗传相异系数都很低。在相异系数D=0.50的水平上,28个香菇标准菌株可分为5个群体。在研究中还发现了比较严重的疑似“同种异名"和疑似“同名异种”的情况。试验共获得了6个香菇SCAR标记、18个黑木耳SCAR标记和11个毛木耳SCAR标记。基于香菇的23个SCAR标记,黑木耳的18个SCAR和毛木耳的11个SCAR标记构建了28个香菇标准菌株、179个实验保藏香菇菌株、92个黑木耳和60个毛木耳菌株的SCAR标记菌株鉴别系统,用于对香菇、黑木耳和毛木耳的菌种鉴定。28个香菇标准菌株通过15个香菇SCAR标记可以被完全区分开来。179个实验室保藏的香菇菌株通过18个香菇SCAR标记可以被分为138类。92个黑木耳菌株通过18个黑木耳SCAR标记可以被分为65类。60个毛木耳菌株通过11个毛木耳SCAR标记可以被分为31类。

江秀红[3]2007年在《离子束选育姬松茸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与分子鉴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福建省食用菌总产量已连续二十年位居全国首位,食用菌是福建省的特色产业。姬松茸是我省出口创汇的主要菇类品种,在食用菌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种质的优劣是影响其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姬松茸菌种主要引自巴西、日本,种质资源缺乏,而且对其种质资源至今尚未建立较系统的评价体系。因此,本文应用离子束注入生物法选育优良的姬松茸新菌株,研究姬松茸新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与评价方法,以期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姬松茸菌种的评价体系,为姬松茸种质评价、遗传育种、菌种鉴定、管理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以经离子束处理得到的姬松茸(Agaricus blazei Murill)菌株AbML2、AbML7、AbML11以及出发菌株AbM9和单孢分离菌株AbMD3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理生化试验、栽培试验、拮抗试验及同工酶、RAPD、ISSR等技术,对选育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经济性状、营养价值、遗传亲缘关系鉴定等研究,深入探讨离子束诱变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对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bML7、AbML11为有异于AbM9的新菌株,其优良遗传特性可在今后的生产中应用;通过对姬松茸ISSR扩增体系的优化,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姬松茸ISSR反应的扩增体系;利用拮抗试验、同工酶、RAPD、ISSR方法对10个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姬松茸菌种评价体系,为其它食药用菌种质资源评价、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杨瑞恒, 吴莹莹, 宋春艳, 田果廷, 李传华[4]2018年在《基于公共数据库信息对中国野生香菇种质资源地理分布的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野生香菇资源的文献以及公共数据库中的序列信息,调查了香菇在我国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地理分布,同时利用ITS序列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香菇在我国的21个省市有分布,其中对云南、四川和湖北等省香菇资源的研究最为密集。不同菌株的聚类与地域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进一步通过多样性分析显示我国野生香菇的多样性中心分布于西北和西南地区。本文有助于指导我们进行香菇野生资源的调查,进一步挖掘香菇种质资源的多样性。

熊芳[5]2008年在《分子标记鉴别侧耳属10种食用菌种质资源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侧耳属是一类广为分布的且具有食(药)用价值的木腐生真菌,种类较多,分类较为混乱。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分子生物学的技术已渗入蕈菌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的研究中。在研究中,我们应用RAPD、ISSR、和SRAP标记对侧耳属内的10个种,共计548个栽培种进行种质资源研究。从叁种标记的电泳图谱中选取明亮、重复性好的多态性条带,将其转化成稳定的SCAR标记,以鉴定同一种内不同栽培种间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菌种,为我国侧耳属品种登记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信息。11个阿魏蘑菌株通过5个SCAR标记可分为7类;58个白灵菇菌株通过6个SCAR标记可分为10大类;16个鲍鱼菇菌株通过4个SCAR标记可分为5类;9个凤尾菇菌株通过5个SCAR标记,可分为5大类;16个高温平菇菌株通过4个SCAR标记可分为5大类;31个小平菇菌株通过8个SCAR标记可分成16类;72个杏鲍菇菌株通过3个SCAR标记可分成7类;16个金顶侧耳菌株通过6个SCAR标记可分为7类;36个秀珍菇菌株通过6个SCAR标记可分为15类;通过285个平菇菌株的SRAP、RAPD和ISSR综合分析,并联系所建立的SCAR标记发现:285个菌株中,利用现已完成的20个SCAR标记,得到扩增结果完全一致的31组菌株。

柯丽娜[6]2008年在《金福菇等四种食用菌种质资源的分子标记多态性研究》文中提出在本研究中,我们应用RAPD,ISSR和SRAP标记对金福菇、大球盖菇、猴头菇、茶树菇菌种进行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并将RAPD,ISSR和SRAP的部分多态性片段转化成SCAR标记,分别建立上述四种食用菌的菌种鉴别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金福菇的RAPD,ISSR,SRAP这叁个分子标记的综合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系统聚类法中的组间连接法进行聚类分析,在聚类阀值确定为12水平上,可将15个供试菌株分为3个群体,从这些分子标记扩增产物的图谱中,通过回收5条明亮、重复性好的特异条带,并将这5条特异带成功地转化为了SCAR标记。通过聚类分析初步判断金福菇1号和3号菌株可能为同种异名菌株,金福菇12号菌株可能不是金福菇菌株。2、通过大球盖菇的RAPD,ISSR,SRAP这叁个分子标记的综合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系统聚类法中的组间连接法进行聚类分析,在聚类阀值确定为9水平上,可将13个供试菌株分为6个群体,10号和12号菌株的遗传关系较为紧密。其中11号菌株与其他菌株的遗传距离较远,从这些分子标记扩增产物的图谱中,通过回收11条明亮、重复性好的特异条带,并将这11条特异带成功地转化为了SCAR标记。通过聚类分析,初步判断大球盖菇10号和12号菌株可能为同种异名菌株。3、通过猴头菇的RAPD,ISSR,SRAP这叁个分子标记的综合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系统聚类法中的组间连接法进行聚类分析,在聚类阀值确定为9水平上,可将33个供试菌株分为5个群体,其中12号和13号菌株,23号和24号菌株的亲缘关系很近。从这些分子标记扩增产物的图谱中,通过回收18条明亮、重复性好的特异条带,其中17条特异片段成功地转化为了SCAR标记,通过聚类分析,初步判断猴头菇12号和13号菌株可能为同种异名菌株。4、通过茶树菇的RAPD,ISSR,SRAP这叁个分子标记的综合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系统聚类法中的组间连接法进行聚类分析,在聚类阀值确定为15水平上,可将46个供试菌株分为7个群体,其中编号为32号和37号菌株的相似性系数为0.965,说明32号和37号菌株的亲缘关系很近。从这些分子标记扩增产物的图谱中,通过回收20条明亮、重复性好的特异条带,并将这20条特异带成功地转化为了SCAR标记,通过聚类分析,初步判断32号和37号菌株为同种异名。

张彪[7]2010年在《野生平菇种质资源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应用拮抗实验、酯酶同工酶电泳技术、DNA分子标记技术(ITS、IGS-2)对采自云南、四川、吉林等地区的62株平菇属野生菌株进行遗传分析,结合形态特征、纤维素酶、漆酶特性,建立一个野生平菇属的种质特性信息库,为开展平菇优良品种选育实验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如下:1.采用拮抗实验把采自同一地区的菌株进行营养不亲和性分析,根据拮抗结果,从中挑取代表菌株进行ITS序列分析。本实验最终确定供试菌株62株,其中肺形侧耳26株、白黄侧耳24株、金顶侧耳5株、紫孢侧耳4株、鲍鱼菇3株,分别来自吉林、四川、云南。2.对供试菌株最适温度、菌丝生长速度、进行了测定,大部分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都为25℃~27℃。供试菌株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也有明显差异。3.平菇属菌株的纤维素酶、漆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之间酶活性显示出了明显差异,与其菌丝生长速度相吻合。4.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技术对收集的62个野生平菇属菌株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其酶带数一般为2~8条不等,其中在Rf为0.70处,24个白黄侧耳菌株都有谱带出现。应用NTSYS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表明,供试菌株在相关系数为0.65左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金顶侧耳,第二类主要其他平菇菌株。而在0.77的位置可以将白黄侧耳和肺形侧耳区别开来。5.对平菇rDNA-IGS2区域用BstUⅠ、HpaⅡ、HinpⅠ叁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共得到条带53条,几乎都为特异性条带。根据条带特征,利用NTsys软件做聚类分析,说明平菇菌株之间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刘新锐[8]2008年在《Pleurotus属食用菌种的分子鉴别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leurotus属是一类分布广泛的且具有食、药用价值的木腐生真菌,近年来侧耳的生产发展很快,种类较多但分类较为混乱。因此建立一套侧耳属种的鉴定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ITS序列及ITS-RFLP分析,对福建省食用菌种质资源保藏管理中心的Pleurotus属12种食用菌、559个菌株进行分子鉴别技术研究,清除了同种异名和同名异种的菌株,并建立了侧耳属生物学种的鉴别技术。具体结果如下:1、供试侧耳的ITS区(含ITS 1,5.8S rDNA和ITS 2)序列的长度范围为630-667bp,其中肺形侧耳为630bp,红平菇为667bp。根据ITS序列,Pleurotus属12种食用菌分为鲍鱼菇、金顶侧耳、红平菇、虎奶菇、肺形侧耳(凤尾菇和秀珍菇)、杏鲍菇、白灵菇(白灵菇和阿魏蘑)和糙皮侧耳(小平菇和平菇)8类,与报道的生物学种相符。高温平菇是一个无效种。2、使用了AluⅠ、DraⅠ、EcoRⅠ、HaeⅢ、MaeⅠ、Sau3AⅠ、SphⅠ七种酶,对Pleurotus属12种食用菌、585个菌株酶切分析,有效的清理了混乱菌株。ITS-RFLP分析结果和部分菌株出菇的子实体相吻合。建立了以ITS大小,AluⅠ、HaeⅢ、MaeⅠ酶切的侧耳属生物学种鉴定技术。3、利用建立的侧耳属生物学种鉴定技术,对7个可能是侧耳属菌株进行ITS大小,AluⅠ、HaeⅢ、MaeⅠ和DraⅠ酶切分析,得到5个是侧耳属的菌株,2个非侧耳属的菌株。经ITS序列分析,证实ITS-RFLP鉴定的准确性,表明ITS-RFLP可用于侧耳属种的鉴定。4、本研究采用ITS序列及ITS-RFLP技术,对侧耳属的12个种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鲍鱼菇、金顶侧耳、红平菇和虎奶菇等与其它侧耳的亲缘关系较远。鲍鱼菇和囊盖侧耳,金顶侧耳与白黄侧耳,红平菇和桃红侧耳,凤尾菇、秀珍菇和肺形侧耳,糙皮侧耳和佛罗里达,分别是同一个种的不同名称。ITS-RFLP有很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对侧耳属菌株种性的快速鉴定具有指导意义。

张大飞[9]2010年在《平菇天达300单双核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使用平菇天达300菌株,利用孢子弹射法收集孢子,经梯度稀释、镜检获得单核菌丝10株,再利用得到的单核菌丝进行单核菌丝间的交配试验。成功获得双核菌丝9株。利用交配试验获得各单核菌丝的交配型,发现单核菌丝表型特征与其交配型之间并无关联。并针对单核菌丝和双核菌丝间的差异进行一系列进行试验。以期探讨单核菌丝间、单双核菌丝间的差异。以及造成该差异的原因和该差异的应用价值。1.以本实验室栽培的平菇天达300为材料,利用孢子弹射法收集孢子,经梯度稀释,通过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粗细、镜检是否存在锁状联合等方法综合鉴定获得单核菌丝10株。2.利用所得的10株单核菌丝,进行相互间的菌丝交配试验。通过镜检是否存在锁状联合,共得到9株双核菌丝及10株单核菌丝的交配型和交配型比例。其中A1B1:A2B2:A1B2的比例分别为5:2:3,存在偏分离现象。依据菌丝生长速度、气生菌丝是否浓密、边缘是否规则等特征将单核菌丝划分为四种类型。通过比对10株单核菌丝表性特征及测得的交配型,发现平菇菌丝表性特征与交配型之间无相关性。3.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对双核菌丝13×3、4×3、13×5、4×5,单核菌丝13、3、4、5、6的漆酶、过氧化物酶、NADH脱氢酶、NADPH脱氢酶、纤维素酶进行同工酶分析。发现单双核菌丝间同工酶谱差异性较大,同一迁移率下有的同工酶酶谱无差别,有的单核菌丝有该同工酶谱而双核菌丝没有,有的单核菌丝没有该同工酶谱而双核菌丝有。4.比对了9株双核菌丝及其亲代两个单核菌丝间的表型差异,以期利用该方法探讨单核菌丝间的可亲和性,甚至结实性。尽管该方法还有待完善。但是为鉴定平菇天达300单核菌丝间的可亲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5.对研究中出现的同工酶差异及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推测新条带的出现可能与杂核体的营养不亲和性有关。而条带的消失可能是编码该同工酶的基因与来自另一核的基因具有同源性被沉默掉了,而关于新条带出现的原因可能对杂种优势机理的原因的解释会有帮助。

高山[10]2008年在《基于nLSU rDNA和ITS序列对侧耳属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侧耳属(Pleurotus)真菌中许多种类与人类关系密切,且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侧耳属真菌种类繁多,起源和进化关系复杂,分类较为混乱,其系统发育关系一直存在争议。随着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并逐步应用到侧耳属的系统发育和分类研究中。本文以传统的形态分类鉴定为基础,采用PCR产物克隆测序和直接测序获得侧耳属27个种或亚种48个菌株的核糖体DNA大亚基(LSU rDNA)和ITS序列,以亚侧耳(H.serotina)、双孢蘑菇(A.bisporus)和香菇(L.edodes)为外群,运用PHYLIP和MAGA软件中的距离法和最大简约法,分别构建了侧耳属系统发育树,以期进一步探讨其系统演化关系,为生产利用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根据菌丝体形态可将48株供试侧耳分为5大类:第一类仅包括栎侧耳(P.dryinus);第二类包括P.australis、鲍鱼菇(P.abalones)、盖囊侧耳(P.cystidiosus)、P.cystidiosus var.formosensis、P.smithii 5种侧耳;第叁类包括红侧耳(P.djamor)和桃红侧耳(P.salmoneostramineus);第四类为P.lampas;第五类包括其它所有的供试菌株。子实体形态特征观察表明,除P.abieticola、P.euosmus、P.incarnates、P.lampas、P.rattenburyi、哥伦比亚侧耳(P.columbinus)、具核侧耳(P.tuber-regium)等种类的菌株未出菇而不能进行形态观察之外,其它供试菌株均能鉴定到种。基于LSU rDNA序列分析构建的侧耳属系统发育树表明:侧耳属菌株被分为6个主要分支。第Ⅰ分支仅包括P.rattenburyi;第Ⅱ分支包括P.djamor、P.salmoneostramineus、扇形侧耳(P.flabellatus)、贝盖侧耳(P.calyptratus)、金顶侧耳(P.citrinopileatus)和P.euosmus;第Ⅲ分支主要包括P.dryinus和P.tuber-regium;第Ⅳ分支包括Coremiopleurotus组的成员P.abalomus、P.smithii、P.cystidiosus及其变种;第Ⅴ分支只有P.australis;第Ⅵ分支包括刺芹侧耳(P.eryngii)种族群、糙皮侧耳(P.ostreatus)复合群、肺形侧耳(P.pulmonarius)和P.abieticola。糙皮侧耳复合群包括P.ostreatus、灰白侧耳(P.spodoleuces)、P.columbinus、美味侧耳(P.spodoleucus)和佛罗里达侧耳(P.floridanus)组成。系统发育树还表明,Coremiopleurotus组的成员P.australis、P.abalomus、P.cystidiosus、P.smithii可能是一个多系起源的类群。基于ITS序列分析构建的侧耳属系统发育树表明,该系统树自根部逐渐延伸出6个主要分支,分别代表侧耳属6个主要类群。第Ⅰ分支包括P.rattenburyi和H.serotina;第Ⅱ分支仅为P.tuber-regium;第Ⅲ分支包括P.dryinus、P.citrinopileatus和P.euosmus;第Ⅳ分支为Coremiopleurotus组的成员P.australis、P.abalomus、P.smithii、P.cystidiosus及其变种;第Ⅴ分支为P.djamor、P.salmoneostramineus、P.flabellatus、P.incarnates和P.calyptratus;第Ⅵ分支包括P.pulmonarius、P.arbieticola、P.eryngii、白灵侧耳(P.nebrodensis)、P.ostreatus、P.floridanus、P.columbinus、P.spodoleucus、黄白侧耳(P.conucopiae)、P.spodoleucus。在这些类群中,同一侧耳种的不同菌株也能很好的聚在一起。在第Ⅵ分支中,侧耳属菌株又被明显的分为5个类群。即:A类群为P.pulmonarius;B类群为P.arbieticola;C类群为P.eryngii种族群;D类群为P.nebrodensis;E类群为P.ostreatus复合群。相比而言,ITS序列在种间和种内分类鉴定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该系统树还表明Coremiopleurotus组的成员P.australis、P.abalomus、P.cystidiosus、P.smithii可能是单系起源的类群。据此推测,P.fuscus var.ferulae可能就是阿魏菇(P.ferulae)。基于LSU序列和ITS序列构建的侧耳属系统发育树均表明,侧耳属内单系菌丝系统和二系菌丝系统菌株可能是多系起源的。P.calyptratus与P.djamor、P.salmoneostramineus、P.flabellatus关系密切。P.citrinopileatus与P.conucopiae为不同的种。P.lampas与侧耳属其它成员的亲缘关系极远,其系统学位置需重新确定。两个基因树均能准确反映侧耳属菌株的系统发育关系,且两个分子系统树所代表的侧耳属分支类群是基本一致的,所反映的起源与进化关系相同。ITS序列在种间或种内不同菌株间的分类鉴定中相比LSU序列有明显优势。

参考文献:

[1]. 香菇菌株多相鉴定鉴别技术研究[D]. 张瑞颖.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2]. 分子标记鉴别香菇、黑木耳和毛木耳种质资源的研究[D]. 陈莉娜. 福建农林大学. 2008

[3]. 离子束选育姬松茸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与分子鉴定研究[D]. 江秀红. 福建师范大学. 2007

[4]. 基于公共数据库信息对中国野生香菇种质资源地理分布的再分析[J]. 杨瑞恒, 吴莹莹, 宋春艳, 田果廷, 李传华. 菌物学报. 2018

[5]. 分子标记鉴别侧耳属10种食用菌种质资源的研究[D]. 熊芳. 福建农林大学. 2008

[6]. 金福菇等四种食用菌种质资源的分子标记多态性研究[D]. 柯丽娜. 福建农林大学. 2008

[7]. 野生平菇种质资源评价[D]. 张彪. 河南农业大学. 2010

[8]. Pleurotus属食用菌种的分子鉴别技术研究[D]. 刘新锐. 福建农林大学. 2008

[9]. 平菇天达300单双核菌丝生物学特性研究[D]. 张大飞. 河南农业大学. 2010

[10]. 基于nLSU rDNA和ITS序列对侧耳属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D]. 高山. 华中农业大学. 2008

标签:;  ;  ;  ;  ;  ;  

香菇菌株多相鉴定鉴别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