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营养因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因子,营养,大豆,胰蛋白酶,糙米,抗原,蛋白。
抗营养因子论文文献综述
李莹,韩云胜,赵青余,汤超华,张铁鹰[1](2019)在《豆粕与发酵豆粕中主要营养成分、抗营养因子及体外消化率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豆粕和发酵豆粕的品质差异性,本研究采集了来自全国不同企业生产的具有代表性的10种豆粕与发酵豆粕样品,测定粗蛋白质、氨基酸、酸溶蛋白、蛋白质溶解度等主要营养成分,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水苏糖、棉籽糖等抗营养因子含量,通过聚类分析选择了4种发酵豆粕,对其干物质、能量、蛋白质、氨基酸体外消化率进行了测定。分析发现:与豆粕样品比较,发酵豆粕中粗蛋白质和酸溶蛋白的平均含量分别升高7%、2.69%,大豆球蛋白和β-伴大豆球蛋白的平均含量降低67%、62%。结果表明,发酵豆粕的品质优于豆粕,由于本研究测定指标较多,能够从多维度评价豆粕和发酵豆粕的营养价值,较全面的反映发酵豆粕的品质,有助于促进发酵豆粕的质量控制与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饲料》期刊2019年23期)
谷春梅,姜雷,于寒松[2](2019)在《浸泡介质及浸泡条件对豆浆中抗营养因子及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最大程度降低豆浆中抗营养因子含量的同时保证品质优良,以干豆制浆为对照,利用不同浸泡介质(水、柠檬酸溶液、NaHCO_3溶液)及不同浸泡条件,探究前处理工艺条件以及介质的改变对豆浆中抗营养因子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泡处理能有效降低豆浆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和植酸含量,但不同介质对不同抗营养因子的效果不同。经浸泡处理后的胰蛋白抑制因子的最低活性为30.88±1.35 TIU·mg~(-1),相对于未处理组降低了54%;植酸最低含量为3.46±0.15 mg·mL~(-1),相对于未处理组降低了77.4%;而经浸泡处理后的单宁含量却显着上升(P<0.05)。从降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的效果来看,NaHCO_3>水>柠檬酸;从降低单宁含量的效果来看,柠檬酸>NaHCO_3>水;从降低植酸含量的效果来看,柠檬酸>水>NaHCO_3。除抗营养因子外,豆浆的品质指标也发生了显着变化,NaHCO_3浸泡组的总体品质最优,除了个别品质指标(蛋白质含量)与水浸泡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其它品质成分含量均显着高于水浸泡组,而柠檬酸浸泡组的品质为3组中最差。选取NaHCO_3溶液作为浸泡介质进行正交工艺优化,当浸泡温度为25℃,浸泡时间为16 h,浸泡豆水比为1∶4,NaHCO_3浓度为0.45%时,豆浆的抗营养因子的去除效果最好,品质最优。(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寇帅,毛鹏,代岚,姜忠丽,张之琼[3](2019)在《不同方法去除糙米中抗营养因子对其营养成分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糙米为原料,利用6种方法去除糙米中的抗营养因子(植酸、不溶性纤维素),比较不同方法下抗营养因子的去除情况和主要营养物质的保留情况。结果表明:去除植酸,普通糙米采用超声酶处理法效果最佳;去除不溶性纤维素,普通糙米采用酶处理法效果最佳。(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装备》期刊2019年03期)
高春霞,王凤忠,袁莉[4](2019)在《发芽过程中大豆活性物质、抗营养因子及抗氧化活性变化的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资源。大豆种子发芽过程中大豆多肽、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γ-氨基丁酸及维生素C等活性物质含量增加,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血球凝集素、脂肪氧化酶和植酸等抗营养因子含量下降。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大豆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还原力等抗氧化能力增强。因此,发芽可作为提高大豆及其制品的营养价值、消化性、适口性及生物利用性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发芽期间大豆中生物活性物质、抗营养因子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进行综述,并展望了发芽大豆的综合性应用,以期明确大豆发芽过程中各活性物质变化规律,为发芽大豆在食品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德发[5](2019)在《大豆抗营养因子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82年开始,我们就开始做大豆抗营养因子方面的工作,这里简要介绍此方面的研究进展,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大豆中有诸多抗营养因子,首先要找到抗营养因子,然后通过化学方法、生物技术方法等处理、钝化、解决,并且将大豆的饲用价值应用得更好。更重要的是,现在我们采用很多检测技术,可以确定抗营养因子的含量,从而找到处理的方法。(本文来源于《饲料与畜牧》期刊2019年01期)
谭权,孙得发[6](2018)在《蛋白类抗营养因子的抗营养效应及其解决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饲料中的蛋白类抗营养因子主要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致敏蛋白、凝集素和醇溶蛋白等。蛋白酶抑制因子通过降低胰蛋白酶活性、引起胰腺增生和肿大、降低蛋白质消化率等发挥抗营养效应;致敏蛋白通过致敏作用导致肠道形态结构损伤,进而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和肠道健康;凝集素与肠道上皮细胞特异性结合,影响肠道结构和功能;醇溶蛋白能包裹谷物淀粉,影响谷物淀粉的消化率。蛋白类抗营养因子通过不同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甚至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性能。深入研究蛋白类抗营养因子的特性和作用机理,探索消除或减轻其抗营养效应的解决方案,对于优化饲料配方、提升饲料品质、促进肠道健康、提升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孙林,刘平,曾作财,吴礼明,尧国荣[7](2018)在《菜籽粕中抗营养因子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对近10年来菜籽粕脱毒技术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物理脱毒法、化学脱毒法、生物脱毒法,为去除菜籽粕中硫甙等抗营养因子、开发蛋白质饲料资源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养猪》期刊2018年05期)
石鸿辉,廖嘉明,李悦,郭霖,王成[8](2018)在《木本饲料在猪生产中的饲用价值及其抗营养因子的处理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木本饲料一般指可供饲用的木本植物的叶子、嫩芽、籽实及加工后产生的木屑和刨花等副产品。作为一种有待开发的新型蛋白原料,本文总结了木本植物诸如辣木(Moringa oleifera)、桑树(Morus alb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等的营养价值和抗营养因子含量,以及在猪生产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当前抗营养因子的处理方式做了进一步的归纳和阐述。1)木本饲料的蛋白含量较高,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2)抗营养因子中单宁、植酸、皂苷含量较高,其他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氰化物等含量较低;3)木本饲料在猪生产上的饲用进展;4)目前,降低抗营养因子的主要途径有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发酵的方法。以上综述可为将来合理开发木本饲料进行养猪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孔慧广,田少君[9](2018)在《亚麻籽分离蛋白的制备及其主要抗营养因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亚麻籽饼中蛋白质的利用率,优化亚麻籽蛋白的提取技术,同时去除生氰糖苷、植酸等抗营养因子。方法采用碱溶酸沉法从亚麻籽饼中提取分离蛋白,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提取液pH、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为4因素设计正交试验优化蛋白质提取工艺;并对最佳工艺条件下提取的分离蛋白的基本成分和主要抗营养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亚麻籽分离蛋白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提取液pH 9.5、提取温度为35℃、提取时间为90 min、提取料液比1:30。最佳工艺条件下,所得亚麻籽分离蛋白的蛋白含量(干基)为84.32%,提取率为58.13%;生氰糖苷(以HCN当量计算)和植酸分别由原料中的58.41 mg/kg和24.10 mg/g降低到4.50 mg/kg和4.22 mg/g,脱除率分别高达92.30%和82.49%。结论碱溶酸沉可以得到高蛋白、低氰苷、低植酸的亚麻籽蛋白产品,可极大的提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钱亚丹,毛鹏,张俊杰,代岚,姜忠丽[10](2018)在《糙米中抗营养因子及其去除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糙米中的抗营养因子——植酸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进行测定,采用酶解及热磨法、发芽法和糙米酵素法去除抗营养因子,并比较去除率。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可有效降低糙米中抗营养因子含量,其中酶解法去除植酸效果最佳,糙米酵素法去除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效果最佳且有利于糙米品质的改善。(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装备》期刊2018年02期)
抗营养因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最大程度降低豆浆中抗营养因子含量的同时保证品质优良,以干豆制浆为对照,利用不同浸泡介质(水、柠檬酸溶液、NaHCO_3溶液)及不同浸泡条件,探究前处理工艺条件以及介质的改变对豆浆中抗营养因子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浸泡处理能有效降低豆浆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和植酸含量,但不同介质对不同抗营养因子的效果不同。经浸泡处理后的胰蛋白抑制因子的最低活性为30.88±1.35 TIU·mg~(-1),相对于未处理组降低了54%;植酸最低含量为3.46±0.15 mg·mL~(-1),相对于未处理组降低了77.4%;而经浸泡处理后的单宁含量却显着上升(P<0.05)。从降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性的效果来看,NaHCO_3>水>柠檬酸;从降低单宁含量的效果来看,柠檬酸>NaHCO_3>水;从降低植酸含量的效果来看,柠檬酸>水>NaHCO_3。除抗营养因子外,豆浆的品质指标也发生了显着变化,NaHCO_3浸泡组的总体品质最优,除了个别品质指标(蛋白质含量)与水浸泡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其它品质成分含量均显着高于水浸泡组,而柠檬酸浸泡组的品质为3组中最差。选取NaHCO_3溶液作为浸泡介质进行正交工艺优化,当浸泡温度为25℃,浸泡时间为16 h,浸泡豆水比为1∶4,NaHCO_3浓度为0.45%时,豆浆的抗营养因子的去除效果最好,品质最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营养因子论文参考文献
[1].李莹,韩云胜,赵青余,汤超华,张铁鹰.豆粕与发酵豆粕中主要营养成分、抗营养因子及体外消化率的比较分析[J].中国饲料.2019
[2].谷春梅,姜雷,于寒松.浸泡介质及浸泡条件对豆浆中抗营养因子及品质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9
[3].寇帅,毛鹏,代岚,姜忠丽,张之琼.不同方法去除糙米中抗营养因子对其营养成分的影响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9
[4].高春霞,王凤忠,袁莉.发芽过程中大豆活性物质、抗营养因子及抗氧化活性变化的综述[J].核农学报.2019
[5].李德发.大豆抗营养因子研究进展[J].饲料与畜牧.2019
[6].谭权,孙得发.蛋白类抗营养因子的抗营养效应及其解决方案[J].中国畜牧杂志.2018
[7].孙林,刘平,曾作财,吴礼明,尧国荣.菜籽粕中抗营养因子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J].养猪.2018
[8].石鸿辉,廖嘉明,李悦,郭霖,王成.木本饲料在猪生产中的饲用价值及其抗营养因子的处理技术[J].草业科学.2018
[9].孔慧广,田少君.亚麻籽分离蛋白的制备及其主要抗营养因子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8
[10].钱亚丹,毛鹏,张俊杰,代岚,姜忠丽.糙米中抗营养因子及其去除方法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