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动力学模型论文-张铁,覃彬彬,刘晓刚

抑制动力学模型论文-张铁,覃彬彬,刘晓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抑制动力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柔体动力学,有限元,力锤激励法,陷波滤波器

抑制动力学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铁,覃彬彬,刘晓刚[1](2019)在《柔体动力学模型的机器人关节振动分析与抑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工业机器人传动系统中的柔性传动环节常常导致的机械谐振问题,减小手臂在运动中出现振动,研究了基于柔体动力学模型的机器人关节振动抑制的方法。该方法先通过对机器人关节建立柔体动力学模型,从数学表达式中分析其产生振动的原因,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获得关节的振型信息,并基于ABAQUS的振型特点获得力锤激励实验法的测点布置,通过实验获得关节轴的模态信息,并进一步分析共振频率对机器人的控制影响以设计合适的陷波滤波器,从而实现对机器人关节振动的抑制。该方法在机器人第5关节中进行了仿真和控制实验,末端余振幅值的实验说明振幅加速度值从3降至0.5m/s2,停止后电机转子偏移量绝对值从1降至0.5°,体现了陷波滤波器良好的抑制特性。(本文来源于《振动.测试与诊断》期刊2019年02期)

陈金琼,徐明丽,马媛[2](2019)在《反应扩散活化——抑制模型的空间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研究了在齐次边界条件下活化—抑制扩散系统的空间动力学。对于常微分方程系统,分析了在平衡点附近稳定性和Hopf分支。对于偏微分方程系统,给出了系统失稳的条件。最后,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正确性。该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活化—抑制系统的生物学意义。(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9年10期)

鄢雨辰[3](2019)在《空间绳系捕获机器人的摆动动力学模型及抑制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绳系捕获系统在对目标物进行捕获或拖曳时,与目标物之间易发生冲击碰撞、摆动、翻滚及其复合的物理现象,必须尽量克服。其中,空间摆动最易产生,且系绳的摆动会对捕获平台的测控与通讯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对捕获后组成的空间绳系组合体的摆动控制进行研究。微重力或真空环境下的空间绳系组合体拖曳转移过程由于空间平台(任务星)进行定向运动调整,设计基于任务星主动运动的空间消摆控制律具有意义。本文主要进行了空间悬浮条件下捕获后的绳系组合体摆动运动控制研究,搭建了地面消摆实验平台,并进行实验验证。主要工作和结果如下:(1)简要分析总结了空间绳系组合体的运动控制与摆动运动的现阶段研究进展情况,进而提出了全文的研究目标及内容。(2)对空间悬浮条件下运动的绳系组合体(空间绳系机器人)建立了考虑外力控制的绳系组合体空间摆动动力学方程。以短系绳短周期摆动为研究对象,在简化哑铃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喷气力作用的面内摆动控制律以及通过牵引点运动实现的空间摆动控制律。与近似线性化控制、变结构控制进行仿真对比,线性化反馈的空间摆动控制律在摆角抑制范围和控制效果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3)搭建了空间摆动控制的地面实验平台,采用伺服控制系统对牵引点运动的空间消摆控制律进行验证。当空间悬浮绳系组合体受到重力加速度大小的反向推力时即相当于地面重力场环境。实验结果表明,消摆实验平台对于给定绳系组合体空间摆动的抑制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1-01)

张磊,孟元林,崔存萧,李新宁,陶士振[4](2017)在《氢抑制条件下的有机质热演化动力学模型——以叁塘湖盆地芦草沟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芦草沟组烃源岩含有较多的富氢组分,有机质的热演化受到氢抑制。为了模拟氢抑制背景下的有机质热演化史,在经典的Sweeny和Burham Easy%R_o时-温双控化学动力学模型基础上,本文考虑氢抑制对有机质热演化的影响,根据氢指数调节反应活化能,建立了描述有机质热演化的时-温-氢抑制多控化学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芦草沟组氢抑制对Ro的贡献值为0.2%左右;由于氢抑制的影响,芦草沟组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和开始大量生烃的时间均被延迟。文中新建立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可以应用于各种类型干酪根的有机质热演化史模拟,其精度更高、应用范围更广。(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7年05期)

张世国[5](2017)在《通过动力学模拟模型预测在钢包处理期间抑制尖晶石形成的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65t钢包精炼过程中,研究了动力学模型并模拟了夹杂物的成分变化。通过优化夹杂物各参数,用新模型探讨了操作条件下的反应程度。获得的模拟结果和操作结果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耐火与石灰》期刊2017年05期)

杨文彬,吴建华[6](2017)在《空间齐次和非齐次下活化-抑制模型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讨论齐次Neumann边界条件下Gierer-Meinhardt活化-抑制扩散模型.对于空间均匀(ODE)系统,分析了内部平衡态的渐近行为及其附近极限环的存在性和稳定性;对于空间异质(PDE)系统,给出了内部平衡态的Turing不稳定性条件,说明了Turing模式和时空周期模式的存在性.最后,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相应理论结果.(本文来源于《数学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卢杨柳[7](2016)在《肉桂醛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抑制动力学模型及其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为研究对象,研究肉桂醛在37℃条件下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抑制效果;将热处理与不同肉桂醛浓度(0%、0.1%、0.5%、1.0%)相结合,研究肉糜中3种致病菌的失活规律,并建立食源性致病菌的热失活模型;随后通过扫描电镜分析了肉桂醛对致病菌的抑制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培养液中,肉桂醛对沙门氏菌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添加0.05%和0.1%肉桂醛的沙门氏菌相差约1 log CFU/mL,12 h之后差距逐渐减小。处理温度与不同浓度的肉桂醛相结合时,在65℃条件下,肉桂醛对肉糜中沙门氏菌的热失活影响最大,1.0%肉桂醛的添加可以使热处理时间从3min减少到1 min。和线性模型相比较,由于逻辑模型有较高的r值,故更适合用来拟合添加有肉桂醛的猪肉糜中沙门氏菌的初级失活回归曲线。其次,二项式回归模型有较高的拟合度,故被作为二级模型被用来预测Ln t7.0和肉桂醛浓度、热处理温度的关系。扫描电镜观察肉桂醛对沙门氏菌细胞形态的影响,在肉桂醛的作用下,沙门氏菌的细胞遭到破坏,出现破洞,细胞形状发生变化,有粗短变为细长。(2)37℃培养液中,肉桂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效果最强,12 h时就达到了无菌检测的水平,明显高于沙门氏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不同浓度的肉桂醛和传统的热处理相结合,在75oC时,添加1.0%肉桂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热阻性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热处理时间,使热处理时间从5 min减少到3 min。将四种较常用模型的拟合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多项式拟合的拟合系数最高,故选择多项式拟合作为初级模型,以描述肉桂醛添加后肉糜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热失活曲线;二级模型的选择原则依据初级模型,将Ln t7.0与肉桂醛浓度、热处理温度的关系进行模型拟合,拟合结果得出线性模型更适合用来描述Ln t7.0与肉桂醛浓度、热处理温度的关系。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肉桂醛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体细胞遭到破坏,细胞出现破洞,细胞内液体外漏,细胞形状大小不一,随着肉桂醛浓度的增加,破坏程度也随之加深。(3)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抑制效果并没有随着肉桂醛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只需添加0.05%肉桂醛即可使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菌落数降低约6 log CFU/mL。肉糜中,肉桂醛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热失活影响在70oC条件下最为明显,添加有1.0%肉桂醛样品的加热时间大大缩短,从3 min减少到0.4 min。将不同热处理温度下,肉桂醛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抑制效果进行模型拟合,根据拟合度,在四种模型中选择出较为合适的初级模型即为多项式拟合,将初级模型得出的参数Ln t7.0与处理温度、肉桂醛浓度的关系进行模型拟合得出,二项式拟合的拟合系数最高,故选择多项式拟合作为初级模型来描述不同浓度的肉桂醛对肉糜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热失活动力学,选二项式拟合作为二级模型来描述Ln t7.0与处理温度、肉桂醛浓度的关系。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在肉桂醛的处理作用下,细胞色泽暗沉,细胞出现卷曲和变长。(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6-05-01)

郑燕菊[8](2016)在《状态依赖时滞多神经元递归抑制环模型的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神经生物学中,研究神经网络的动力学行为与神经元的发放规律是人们揭示大脑神秘功能的重要手段,然而神经元之间的拓扑结构是非常复杂的,递归抑制环只是其中一种比较简单的结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状态依赖时滞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No.11372282)的资助下,本文在二神经元和叁神经元的递归抑制环模型动力学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四神经元和五神经元的递归抑制环模型的动力学.本文研究了四神经元与五神经元的递归抑制环模型的动力学.由于神经元之间的距离,轴突传导时间和放大器的有限的开关速度,传输时滞是神经网络的固有性质.突触时滞,抑制反馈,发放过程和绝对不应期的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大量的周期模式.通过引入附加传输时滞,我们可以把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当作第一个兴奋神经元E1的自我反馈,从而集中研究E1的周期模式,附加传输时滞依赖于周期模式的每个基础振荡.我们将E1的周期模式分为四类,也得到四类周期模式的一些理论结果,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周期模式的存在性.结果表明:当突触时滞改变时,可以得到大量稳定周期解,并有多周期解共存现象.随着神经元个数的增加,相应的系统的周期模式增加,突触时滞对系统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多个神经元的系统呈现出更复杂的动力学.(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6-04-01)

王建,夏素枚,薛伟芳,赛杨,刘李[9](2012)在《采用机制性自身抑制生理药动学模型同时预测维拉帕米及其代谢产物去甲维拉帕米人体内手性药代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维拉帕米通常以外消旋体的形式用于临床。维拉帕米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去甲维拉帕米已证明既是CYP3A酶的机制性抑制剂同时也是CYP3A酶的底物。二者在临床上均表现出非线性药动学特征。体外人肝微粒体实验证明维拉帕米和去甲维拉帕米的代谢以及对CYP3A酶的机制性抑制均具有手性选择性。S-型体外代谢清除率高于R-型,对CYP3A酶的机制性抑制作用更强。基于此,我们建立了简单的机制性自身抑制生理药动学模型预测单次和多次给药以后维拉帕米及去甲维拉帕米的手性药代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该模型同时成功预测了S-维拉帕米、R-维拉帕米、S-去甲维拉帕米和R-去甲维拉帕米的药动学特征,所预测得到的药动学参数(AUC和Cmax)与临床观察值相比偏差均小于2。并成功预测了自身抑制可导致维拉帕米和去甲维拉帕米连续多次给药后发生1.4~1.6倍的蓄积,与临床观察得到的1.4~2.1倍的蓄积结果相接近。此外,该模型还进一步应用于维拉帕米与其他CYP3A底物(包括咪哒唑仑、辛伐他汀、丁螺环酮、环孢素A和依维莫司)临床药物相互作用的预测并获得了满意的结果,提示该机制性自身抑制生理药动学模型不但可以预测维拉帕米和去甲维拉帕米的手性药动学特征,且可应用于预测维拉帕米与CYP3A底物的药物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药物和化学异物代谢学术会议暨第叁届国际ISSX/CSSX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2-09-21)

李晓霞,郎中兵,陈楠,龙海林,徐昆[10](2011)在《不同浓度脂肪乳剂对布比卡因心脏抑制家兔模型血流动力学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脂肪乳剂分别对布比卡因心脏抑制家兔模型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28只家兔随机分为B组(布比卡因与生理盐水组),BF10组(布比卡因与30%脂肪乳组),BF20组(布比卡因与20%脂肪乳组),BF10组(布比卡因与10%脂肪乳组)。家兔静脉输入布比卡因(4mg.kg-1.min-1),使平均动脉压(MAP)降至基础值的60%,局麻药心脏抑制的中毒模型造模成功。BF30组、BF20组、BF10组分别静脉注射30%、20%、10%脂肪乳剂负荷量1mL/kg,然后匀速输入0.5mL/kg/min脂肪乳剂。B组以同样速度和容量输入生理盐水。家兔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恢复至基础值80%视为治疗成功。分别监测记录各组家兔基础心率和基础平均动脉压、治疗成功时间以及治疗成功率。结果:各组家兔的基础心率、基础平均动脉压无差异。BF30组的治疗成功时间显着小于BF20组、BF10组以及B组,BF20组的治疗成功时间小于BF10组以及B组。BF30组的治疗成功率显着高于BF20组、BF10组以及B组,BF20组的治疗成功率高于BF10组与B组,BF10组与B组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脂肪乳剂有拮抗布比卡因导致的家兔心脏毒性的作用,且呈现浓度依赖性,30%脂肪乳剂的拮抗作用最大。(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11年04期)

抑制动力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该文研究了在齐次边界条件下活化—抑制扩散系统的空间动力学。对于常微分方程系统,分析了在平衡点附近稳定性和Hopf分支。对于偏微分方程系统,给出了系统失稳的条件。最后,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理论结果的正确性。该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活化—抑制系统的生物学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抑制动力学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张铁,覃彬彬,刘晓刚.柔体动力学模型的机器人关节振动分析与抑制[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9

[2].陈金琼,徐明丽,马媛.反应扩散活化——抑制模型的空间动力学[J].科技资讯.2019

[3].鄢雨辰.空间绳系捕获机器人的摆动动力学模型及抑制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9

[4].张磊,孟元林,崔存萧,李新宁,陶士振.氢抑制条件下的有机质热演化动力学模型——以叁塘湖盆地芦草沟组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7

[5].张世国.通过动力学模拟模型预测在钢包处理期间抑制尖晶石形成的条件[J].耐火与石灰.2017

[6].杨文彬,吴建华.空间齐次和非齐次下活化-抑制模型动力学分析[J].数学物理学报.2017

[7].卢杨柳.肉桂醛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抑制动力学模型及其作用机制[D].河南农业大学.2016

[8].郑燕菊.状态依赖时滞多神经元递归抑制环模型的动力学[D].郑州大学.2016

[9].王建,夏素枚,薛伟芳,赛杨,刘李.采用机制性自身抑制生理药动学模型同时预测维拉帕米及其代谢产物去甲维拉帕米人体内手性药代动力学[C].第十届全国药物和化学异物代谢学术会议暨第叁届国际ISSX/CSSX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

[10].李晓霞,郎中兵,陈楠,龙海林,徐昆.不同浓度脂肪乳剂对布比卡因心脏抑制家兔模型血流动力学影响[J].激光杂志.2011

标签:;  ;  ;  ;  

抑制动力学模型论文-张铁,覃彬彬,刘晓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