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形成环境论文-郭巨,刘亮,吕菲

泥石流形成环境论文-郭巨,刘亮,吕菲

导读:本文包含了泥石流形成环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泥石流,环境条件,拦挡坝,防护堤

泥石流形成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郭巨,刘亮,吕菲[1](2018)在《杨树沟泥石流形成环境条件及防治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杨树沟曾经发生过3次泥石流,威胁主沟下游村庄、道路,属于易发泥石流沟,具有局部降雨强度高的气象水文条件,主沟狭长、支沟多的地形地貌环境条件,以及山坡两侧和沟底丰富的物源条件等特点。通过分析泥石流区段冲于特征和基本参数,提出对该泥石流沟的防治对策是"上游拦挡"与"下游排导防护"相结合。上游拦挡工程主要为设置拦挡坝,下游对原有防护堤进行加高、加长,将物源进行导流处理,以防止上游来水直冲居民聚居区。(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张宝强[2](2018)在《四川黑水县泥石流形成的地质环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泥石流的产生对山区人民的人生安全和财产安全有着极大的威胁,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泥石流的形成由自然原因、不合理开挖、滥伐乱垦、次生灾害等因素引起,四川黑水县热窝沟地区属于泥石流易发区,因此对热窝沟村泥石流进行重点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以四川黑水县知木林乡维多村热窝沟村泥石流形成的地质环境、构造特征、形成条件、形成机制以及动力特征等进行了分析,为热窝沟村泥石流的防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8年18期)

张之贤,张强,陶际春,孙芸,赵庆云[3](2012)在《2010年“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的气候特征及地质地理环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舟曲气象和地质资料,分析了2010年8月8日发生的"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的气候特征和地质地理环境.这次泥石流是在舟曲特殊的地质地貌和地理环境下,由于前期干旱,突遇强降水而发生的一次特大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地震和人为因素,特别是"5.12"汶川地震,较大程度上破坏了舟曲地质,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前期干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次灾害;超历史极值的强降水是触发泥石流的直接因素.通过对舟曲气候研究表明,7、8月降雨频繁,而且过程雨量大,尤其8月上旬大雨发生频率最高,应密切关注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加强对地质地貌的保护,研究历史气候及月季气候特征对泥石流发生的影响,确定在不同地形和地质地貌背景下的泥石流降水量阈值,对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预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2年04期)

邢永强[4](2007)在《小秦岭地区泥石流形成环境的量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秦岭地区的地形地貌、气象与水文、岩土体性质以及人类活动等,使该区成为泥石流多发区。该区域泥石流发生的环境条件因子有:流域内单位面积松散固体物质数量、地质构造、补给形式、补给位置、流域面积、植被覆盖、山坡平均坡度、流域形态、沟床平均比降等。通过对影响因子的量化权重标准进行分析与计算,认为小秦岭地区大部分山谷都处在泥石流旺盛发育阶段。(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07年06期)

邢永强[5](2007)在《河南省泥石流形成环境的量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南省地处中原,位于全国二、叁级地貌阶梯的过渡带,是一个泥石流多发地区,造成了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泥石流灾害受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是山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产物.文章首先介绍了河南省泥石流概况,分析了河南省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成因,归纳出10个主要泥石流发生的环境条件因子,对其量化权重标准进行了说明;并以小秦岭地区为例,对泥石流灾害趋势进行了分析评价.(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唐红梅,陈洪凯,李亚训,宋晓翔,牛铁汉[6](2004)在《新疆天山公路泥石流形成环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泥石流是新疆天山公路的主要病害类型 ,集中分布在北天山近 80 km范围内 ,以粘性泥石流为主。基于大量的现场调研及观测 ,从新构造应力场的观点分析并获得了泥石流沟轴向与新构造应力场剪切带方向一致的宏观规律 ;泥石流沟内物源丰富 ,以寒冻风化物、第四纪冰碛物及冰水沉积物为主 ,沿程分布在泥石流沟内 ;天山向西开口的喇叭形地貌格局造就了北天山显着的焚风效应 ,致使境内地表植被条件差、降雨量小、寒冻风化作用强烈 ,进而物源稳定性极差 ;将泥石流形成的诱发因素概化为降雨和气温两方面 ,明确了境内公路泥石流在强降雨后4~ 5 h内暴发的根本原因。研究成果为天山公路泥石流的进一步研究及有效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公路》期刊2004年06期)

张远瞩[7](2004)在《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库区大寨沟、海子沟流域泥石流形成环境与流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已计划在金沙江下游攀枝花市至宜宾市建设四座梯级水电站,这四座水电站是国家西电东送的重要工程,是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白鹤滩水电站坝址坐落在云南省巧家县与四川省宁南县交界处的金沙江白鹤滩峡谷地区,该区泥石流活跃,对电站的建设将构成重大威胁。库区130条泥石流沟中大寨沟以沟口海拔970余米的高程和350余米的落差高悬于白鹤滩水电站的大坝上方,其沟内泥石流带来的砾石、泥沙与洪水直接威胁着电站建设工地和枢纽的安全;紧邻大寨沟沟口上游约3km的海子沟则为一条泥石流活动频繁的沟谷,因其出口将作为水电站建设的弃渣场地,流域内的泥石流活动关系着水电站建设中弃渣场的安危。为确保电站建设工地和枢纽的安全,必须对大寨沟、海子沟两流域的泥石流形成、发育和泥石流流量进行研究。 众多专家一致认为,泥石流的形成与发育必须具备叁个基本条件:一是有利的地形地貌基础;二是丰富的补给物质条件;叁是有适当的水源激发。本文主要从地质基础和这叁个基本条件对泥石流的形成环境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配方法计算泥石流设计暴雨流量。 大寨沟——海子沟流域断裂发育、出露地层复杂,小江深大断裂与巧家断裂在这里交汇。根据区内断层展布格局和地层出露情况将该区分为两个一级构造区和叁个二级构造区,这叁个构造区制约着地貌格局和地表物质迁移,进而对泥石流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另外该区9度的地震烈度,为泥石流的形成与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流域内第四纪松散堆积物主要是坡积物和洪积物,总储存量为50193.8万m~3,其中大寨沟流域4563.3万m~3,单位面积储存量为158.83万m~3;海子沟流域45630.5万m~3,单位面积储存量为430.44万m~3。它们为泥石流的形成与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受地质构造制约,大寨沟——海子沟流域的主要地貌类型是断块隆升中山和单斜中山。断块隆升中山坡面多陡坡和峭壁,单斜中山的逆倾坡以峻坡为主,易产生林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库区大寨沟、海子沟流域泥石流形成环境与流量研究料崩塌,而单斜中山的顺倾坡上易形成滑坡。大寨沟—海子沟流域内的水系分布受区域地质构造的控制明显。大寨沟流域的总长度9.73km,流域的平均宽度2.94km,流域总面积28.73km:,平均坡地长2.43km,平均坡度0.339,流域完整系数0.302,干流平均纵比降205%。:海子沟流域的总长度17腼,流域的平均宽度6.2腼,流域总面积106.01 kmZ,平均坡地长2.31 km,平均坡度0.483,流域完整系数0.367,干流平均纵比降110编。本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显着、干湿季分明,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气候垂直变化显着,降雨随海拔增高而增加。 根据云南省昭通地区巧家县水利局大寨乡观测点1995年1月至2001年12月的降雨观测数据,通过计算,本区百年一遇的设计日暴雨量达133 mm,日暴雨的平均雨强为6.O5m而h。大寨沟、海子沟两流域设计暴雨洪峰流量分别为239.7m3/s和753.oms/s。据此,运用配方法,结合日本泥石流专家高桥堡的研究成果,两流域的泥石流峰值流量分别为450耐/s和915m3/s。 本文在计算暴雨强度时,针对暴雨强度的点一面换算系数,根据降雨随海拔增高而增加的特点引入了点一面换算系数的修正系数,这样避免了将低海拔雨强作为降雨中心雨强的误差,更符合实际。在计算泥石流峰值流量时,因考虑到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前期含水量、泥石流堵塞断流增加的暴雨径流量、泥石流间歇性阵流的迭加流量都会使泥石流流量增加,需要在计算公式中引入一个泥石流流量积累系数。为了确定该系数,本文将日本泥石流专家高桥堡的研究成果(泥石流的最大径流量可通过沟床内最大砾石粒径和出现最大砾石处的沟床宽度计算得出)与用配方法的计算结果相比较,二者的差异就是该系数。(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期刊2004-04-01)

张丽萍,张平仓,唐克丽[8](1998)在《房对沟泥石流特征及形成环境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山西省文水县北徐村房对沟1990年7月11日泥石流实地调查及访问,分析了该沟泥石流的形成环境,分析认为房对沟是一条由非泥石流沟演化而成的一条典型人为泥石流沟,没有明显的物源补给区及通过区之分,是由许多坡面型泥石流汇合而成的复合型沟谷泥石流。如果现在不进行治理,一旦暴雨突降,则泥石流爆发,后果不堪设想。(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1998年03期)

李容全,郭绍增,贾铁飞,游长江[9](1991)在《中国泥石流形成、发展、分布与自然环境演变间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泥石流发育条件的形成规律与自然环境演变规律之间的关系分析,泥石流物质来源主要积累于物理风化盛行的冰期或冰缘气候环境阶段,水动力条件主要出现在融冰雪水或降水骤增时间——即间冰期或间冰缘期(阶)气候环境阶段.庐山、北京西山和燕山都反映出这种规律性,以马兰期黄土层为标志,晚更新世晚期至少有2期泥石流堆积,全新世有4期泥石沉堆积.从而划分出泥石流发育的活跃期和停滞期,目前中国泥石流仍处活跃期,即相当于间冰期阶段.按中国泥石流发育条件形成与自然环境演变规律间的关系,中国泥石流发育系统有3种结构模式,即西部高山型,北方冰缘型,南方霜冻型.再按气候差异,绘出了中国泥石沉分区图.(本文来源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1991年03期)

杜榕桓,段金凡[10](1990)在《中国泥石流形成环境剖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充沛的水源和陡峻的地形,作为泥石流形成的叁个基本条件,已得到学者们的认同。就本质而言,这叁者可归纳为能量和物质两大因素。本文从中国泥石流区域分布着眼,从不同尺度的自然环境因素和人为活动,探讨中国泥石流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大尺度的区域地质背景、大地貌单元和犬气候系统是控制泥石流形成发育的主导因素;不稳定斜坡因子、小尺度水文气象因子、流域形态因子、森林植被因子等,在大尺度因素的基础上,对泥石流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历史上,特别是近期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加剧了泥石流的发展。泥石流灾害非单一因子所致,而是诸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山地环境退化的产物。泥石流活动具有开放性、内外营力作用的共同性以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复合性这叁大特点。(本文来源于《云南地理环境研究》期刊1990年02期)

泥石流形成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泥石流的产生对山区人民的人生安全和财产安全有着极大的威胁,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泥石流的形成由自然原因、不合理开挖、滥伐乱垦、次生灾害等因素引起,四川黑水县热窝沟地区属于泥石流易发区,因此对热窝沟村泥石流进行重点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以四川黑水县知木林乡维多村热窝沟村泥石流形成的地质环境、构造特征、形成条件、形成机制以及动力特征等进行了分析,为热窝沟村泥石流的防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泥石流形成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郭巨,刘亮,吕菲.杨树沟泥石流形成环境条件及防治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

[2].张宝强.四川黑水县泥石流形成的地质环境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8

[3].张之贤,张强,陶际春,孙芸,赵庆云.2010年“8.8”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形成的气候特征及地质地理环境分析[J].冰川冻土.2012

[4].邢永强.小秦岭地区泥石流形成环境的量化研究[J].人民黄河.2007

[5].邢永强.河南省泥石流形成环境的量化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6].唐红梅,陈洪凯,李亚训,宋晓翔,牛铁汉.新疆天山公路泥石流形成环境研究[J].公路.2004

[7].张远瞩.金沙江白鹤滩水电站库区大寨沟、海子沟流域泥石流形成环境与流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8].张丽萍,张平仓,唐克丽.房对沟泥石流特征及形成环境初探[J].水土保持通报.1998

[9].李容全,郭绍增,贾铁飞,游长江.中国泥石流形成、发展、分布与自然环境演变间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

[10].杜榕桓,段金凡.中国泥石流形成环境剖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1990

标签:;  ;  ;  ;  

泥石流形成环境论文-郭巨,刘亮,吕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