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内陆干旱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塔里木河,地下水,玛纳斯,阜康,水资源,水质,多维。
内陆干旱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伟军,赵雪雁,张明军,李花,兰海霞[1](2019)在《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公众的水资源感知及节水意向——以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缺水已成为困扰干旱区农业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之一,理解公众的水资源感知、唤起公众的节水意识对缓解干旱区水资源危机和制定科学有效的节水政策至关重要。文章基于保护动机理论,构建了微观视角下公众节水行为的理论模型,利用河西走廊地区的公众调查数据,分析了公众对水资源变化及其影响的感知,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了影响公众节水意向的关键因素及其交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公众对水资源量变化的感知较为强烈,超过80%的公众已感知到水资源量有所减少,而对水资源变化影响的感知和水资源紧缺程度的感知则相对较弱。②叁大流域公众的水资源感知存在差异,其中石羊河流域公众对水资源变化影响的感知显着高于疏勒河流域和黑河流域。③叁大流域公众的节水意向普遍较弱,仅有约10%的公众表现出强烈的节水意向。④公众的节水意向除了受家庭年收入、文化程度、跨流域调水和水资源统一管理必要性认知等因子的影响外,还受受访者性别、年龄、家庭年收入等因子与水资源紧缺度感知、水资源变化影响感知等因子和节水政策满意度、跨流域调水必要性认知、水价政策满意度等因子间交互作用的显着影响。鉴于此,本文提出通过加大节水、用水政策宣传力度,普及水资源及生态环境变化相关知识,积极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继续实行阶梯式水价政策,科学分配和合理规划内陆河上、中、下游水资源配额及"叁生"用水比例等措施来激发公众节水意向,从而实现当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11期)
白妙馨,杨芳,冯伟莹,薛梅,杨欢[2](2019)在《典型半干旱区内陆湖泊富营养化特征分析与评价——以岱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营养盐循环过程受气候影响显着,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以及人为活动加剧等,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本文以典型干旱区富营养化湖泊——岱海为例,结合重要的环境评价因子(叶绿素、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透明度),利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岱海富营养化状态。结果表明:岱海丰水期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在60. 63~67. 66之间,平均值为67. 06,呈中度富营养化状态;全湖氮磷比(N/P)平均值为14. 60,属于磷营养元素限制性水体,70%的湖区N/P值在10~25之间,普遍适合藻类生长;湖泊富营养化水平变化受年内降水分布影响显着,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的典型特征,这为岱海及内陆干旱区湖泊水质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并为水体污染综合管控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9-08-30)
王敬哲[3](2019)在《内陆干旱区尾闾湖湿地识别及其景观结构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在全球生态系统之中,湿地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易于退化,在干旱地区湿地的干缩则表现的更为显着,而湿地作为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其生态功能不可替代。干旱区湿地对于气候因素的波动以及人为因素的响应更为敏感,湿地所在区域的环境变化可以通过湿地的流转、消亡、干缩、发育等进行深刻反映,湿地的时空变化势必会对干旱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尤其是水资源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开展干旱区湿地研究对区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系统运行功能、生态系统价值、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具有重大科学意义。本研究以国家重要湿地——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靶区,收集了近30年来(1991年、1994年、1997年、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2015年与2017年),春、夏、秋叁个季节的卫星遥感数据,区域的高程数据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以及对应的水文气象数据。此外,为了进一步说明2017年艾比湖的动态变化,还收集了Sentinel-1A遥感影像。在空间尺度上,以随机森林RF(Random Forest)算法为主要分类器,通过筛选出的最优变量对艾比湖湿地不同湿地类型的面积进行动态提取,借助ArcGIS、Geoda、FRAGSTATS、Graphab等软件操作平台,对湿地的空间结构变化、转移特征、时空关联模式、景观格局、空间连通性等进行分析。在时间尺度上,借助收集到的气温、降水、水文站的径流以及入湖径流量等气象水文数据,以线性倾向估计、R/S分析、突变分析、小波周期分析等方法为主要手段,在分析这些主要气象水文要素的多尺度变化的基础上,探索湿地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主要得出的结论如下:(1)在基于RF分类器为框架的背景下,经过反复试验本研究固定决策树的颗数N为100,特征变量的个数x为25,在该种参数设定下识别精度最优,并将其视为最优参数设置方案进行具体的分类工作。(2)1991-2017年整个研究区的各种地类发生了极为显着的时空变动。尤其是在春、夏、秋3个不同季节,各类湿地的面积与时空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艾比湖保护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沼泽湿地、盐沼湿地、以及非湿地的多年平均面积分别为110.00 km~2,604.92 km~2,17.08 km~2,760.41 km~2,322.02 km~2,1296.02 km~2,非湿地的面积占比最大。(3)提出了一种新的SAR水体指数(改良的Sentinel 1A水体指数,MSWI)。基于这一新指数和Sentinel 1A数据,采用Otsu方法选择动态分类阈值对湖泊湿地2017年的年内特征进行提取,结果表明分类结果可接受,其最佳总体准确度为99.94%,Kappa系数为0.9971。季节性变化显示湖泊湿地在年内呈现出“急剧上升”—“显着下降”—“逐渐稳定”的变化趋势。(4)艾比湖湿地的湿地率整体空间自相关水平呈波动趋势,而严重枯水期的年份(如2015年)的年自相关水准极低,说明这一时期的艾比湖湿地的空间集中效应较差。时空演变过程可以得知,近30年间艾比湖湿地保护区的湖泊湿地逐渐向西北部转移。不同季节当中,春季的湿地率普遍高于其他季节。最大的湿地率全部出现在春季,其次为夏季、秋季。春季最高的湿地出现时间为2003年,最低则在1991年。夏季最大对应时期为2017年。而对于秋季而言,最高的湿地率也出现在2003年。湖泊湿地是保护区十分重要的湿地的类型。(5)从空间视角而言,河流湿地的丧失主要发生在保护区东南部阿其克苏河一线(桦树林站-鸭子湾站),北部的科克巴斯陶站山前水系区域与桑德库木站的山前区域。湖泊湿地很少会直接从本体干缩为非湿地,艾比湖本体可能会发生萎缩,但通常会转化为沼泽湿地或盐沼湿地,但这种情况偶有发生在阿其克苏河临近的河成湖泊上。沼泽湿地的丧失主要发生在湖区北部(受科克巴斯陶站水系发育的沼泽湿地)以及艾比湖湖滨东部的间歇性风浪带。盐沼湿地的丧失在研究区是很明显的,且主要分布在沼泽湿地的边缘、鸭子湾站-阔克塔拉站沿线以及研究区东北部桑德库木站与五道泉站附近的山前区域。(6)不同季节中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以及非湿地的连通程度最强。秋季的斑块现状最为复杂。春季的湿地空间连通性最优,夏季次之,秋季最不理想。季相变化主要受到区域的气候条件与外界因素影响。大型湿地斑块(≥100 ha)与全局图论指数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对艾比湖湿地整体的空间连通性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各种不同类型的湿地在春季节点度指数NDI较高的斑块数量更多。各类湿地斑块的NDI与其面积均呈现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湿地斑块的面积(规模)越大,NDI也就越大。细碎小斑块在大斑块外围聚集的变化趋势,以及大斑块临近的小尺度斑块对湿地全局空间连通性的显着作用。(7)当前气候情景下艾比湖湿地保护区内部河流湿地的中度、高度适宜分布区集中在阿其克苏河沿岸、奎屯河沿岸以及博尔塔拉河入湖区域。未来情景下中度适宜区最大则出现在基于RCP 8.5情景下的2050年(32.47%),高度适宜区对应在RCP 8.5情景下的2070年(1.66%)。对此贡献程度前5个最高的因素依次为:温度季节变化标准差>年平均气温>最寒冷月份极低温>最干燥季节降水量>最湿润季节降水量。当前条件下,湖泊湿地的非适宜区占保护区的34.10%,高度适宜区则可能在RCP 4.5情景下的2070年达到极高值,其面积占比为4.32%。沼泽湿地与盐沼湿地在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时空分布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这与当前的情况是比较一致的。本研究抓住湿地扩缩与继发的环境效应的这一核心问题,为以内陆干旱/半干旱区尾闾湖泊湿地的时空演变过程中其景观格局特征的变化规律提供应用参考,增加对内陆干旱区尾闾湖泊湿地的认识,以期为湿地生态系统生态保育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基础,为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研究、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及远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6-30)
袁悦[4](2019)在《半干旱区内陆湖流域水化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碱淖流域位于陕蒙交界地带,是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遗鸥的自然保护区,是陕北和内蒙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红碱淖流域水资源和能源开发利用的增加,流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红碱淖湖面面积急速萎缩,湖水水质变差,湖内鱼类种群减少,遗鸥数量骤减。为此,研究红碱淖流域水化学特征,保障红碱淖水安全,维持红碱淖适宜的面积,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水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红碱淖流域为例,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水质评价与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相结合,地下水动力场与地下水化学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红碱淖流域水化学特征。根据地表水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利用单因子评价法对流域内地表水、地下水进行水质评价;建立了区内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经过识别和验证,获取了区内含水层的水力学参数和地下水渗流速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区内地下水化学类型、Cl-含量和溶解性总固体(TDS)等,研究了流域补给区、径流区和排泄区地下水动力场特征和地下水化学场特征;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红碱淖Cl-浓度与(月蒸发量/月降雨量)的相关方程,为长期监测红碱淖水质状况和矿化度提供了监测指标。通过上述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对流域地表水水质进行评价。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对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流域内Cd含量全部超标,其他指标部分超过Ⅲ类水标准,区内地表水水质评价结果均为劣V类水,地表水环境亟待治理和恢复。(2)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对流域地下水质进行评价。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对流域地下水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下水多为Ⅲ类水,水质良好,但在局部地段存在Ⅳ类水和Ⅴ类水,需要加强地下水保护工作。(3)采用地下水动力场与地下水化学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流域补给区、径流区和排泄区地下水动力场和地下水化学场特征。基于流域地下水运动特征,建立了流域叁维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经过识别和验证,获取了含水层的水力学参数和地下水渗流速度的空间分布;结合水动力场特征分析表明,从流域分水岭向红碱淖,沿着地下水流动方向,地下水渗流速度、地下水化学类型、Cl-含量、TDS分布具有较好的分带性,揭示了地下水动力场是控制地下水化学场的主导因素。(4)采用统计方法建立了红碱淖Cl-浓度与区内气象因素之间的相关方程,为红碱淖水质和矿化度的长期监测提供了监测指标。红碱淖Cl-浓度和月降雨量、月蒸发量的统计分析表明,红碱淖Cl-浓度CCl-(mg/L)与[月蒸发量EM(mm)/月降水量PM(nmm)]成显着负幂函数关系,即:C_(Cl-)=2757.9 ×(E_m/P_m)~(-0.338)上述研究结果对红碱淖等半干旱区内陆湖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环境安全具有借鉴意义和示范作用。(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9-04-23)
高玥,刘新平[5](2019)在《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分析——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选取2009—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及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2009—2015年塔里木河流域建设用地、耕地和其他农用地面积呈增长趋势,园地、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持续下降;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呈增长趋势,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逐渐提高,但总体水平较低;土地利用结构有序性和结构性稳步增长,其中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土地利用结构有序性和优势度较低,而和田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土地利用程度较低,保持有序状态。(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李丽琴,王志璋,贺华翔,马真臻,谢新民[6](2019)在《基于生态水文阈值调控的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多维均衡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内陆干旱区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强烈互斥性,在整体识别内陆干旱区水循环与生态演变耦合作用机理上,构建基于生态水文阈值调控的水资源多维均衡配置模型。模型分3个层次: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系统耗水总量和地下水采补平衡;以行政分区为单元的经济社会系统水量平衡和水土平衡;以河道关键控制断面和灌区为单元的生态环境系统水生态平衡和水盐平衡,并给出相应的多重循环迭代算法。将该模型方法应用于我国内陆干旱区——塔里木河流域,结果显示:在平枯水平年通过累计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5.1万hm~2,累计退减基本农田外灌溉面积41.5万hm~2,累计退减国民经济用水量为75亿m~3,可实现该地区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有序良性演化和高效均衡发展,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何兵,高凡,覃姗,黄霄[7](2019)在《基于多种水文学方法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健康流量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多种水文学方法重构叶尔羌河河流健康过程,以期为基于河流健康的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新疆干旱内陆河流叶尔羌河为研究对象,选取卡群水文站1957—2015年逐月实测流量资料,基于叶尔羌河包括河流形态、水文条件、河流生态系统等河流修复目标,兼顾目标的功能需求性与可达性,将河流保护目标分为保守目标和最优目标,采用改进Tennant法、Texas法、月保证率法、河流输沙需水经验公式等水文学方法,重构叶尔羌河各时段健康流量过程。[结果](1)保守河流保护目标下枯水时段、平水时段和丰水时段的平均健康流量分别为4.93,13.35,80.49m~3/s,折算成水量依次为5.20×10~7,1.41×10~8,8.48×10~8 m~3。考虑输沙需水情况,年健康需水量为1.19×10~9 m~3。(2)最优河流保护目标下枯水时段、平水时段和丰水时段的健康流量分别为14.95,24.14,182.12m~3/s,折算成水量依次为1.56×10~8,2.54×10~8,1.92×10~9 m~3。考虑输沙需水情况,年健康需水量为2.33×10~9 m~3。[结论]通过对比相关文献、资料,认为基于多种水文学方法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健康流量重构成果基本合理,可为后续河流健康的水资源调控界定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科学指导。(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9年01期)
石开玉,王玲,康紫薇,谭述明,杨喜超[8](2018)在《基于遥感指数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土壤盐渍化生态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盐渍化是威胁干旱区土壤安全的重要敏感机制之一。文章主要以土壤盐渍化生态风险评价因子,基于2016年Landsat8 OLI遥感,运用GIS和RS评价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盐渍化的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1)玛纳斯河流域的盐分指数随着地形剧烈变化;玛纳斯河流域除山地外,盐分指数与地形的高程基本呈负相关,即高程值越大,盐分越小;而在玛纳斯河流域的山地,盐分指数很小,几乎都小于了0.1。(2)玛纳斯河流域的盐分指数随着植被指数的增加而减少;植被指数高的地区一般盐分指数较小;植被指数高的部分主要集中在玛纳斯河流域中部;盐分指数高的部分主要集中在玛纳斯河流域的北部,也就是盐渍土所在部分。(3)玛纳斯河流域的土壤盐渍化生态风险等级南北两端差异大;在玛纳斯河流域的北部除沙漠地区外,整个北部呈现高风险区和极高分险区;在玛纳斯河流域中部地区,大部分呈现中风险区;玛纳斯河流域南部山体地区基本呈现低风险区。(本文来源于《无线互联科技》期刊2018年18期)
颜楚睿,刘浏,黄冠华[9](2018)在《多模式多情景下西北内陆干旱区未来气候变化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排放情景RCP2.6,RCP4.5和RCP8.5,采用站点实测资料、ERA-40再分析资料以及从23种大气环流模式中优选的5种大气环流模式数据,构建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预估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黑河流域的未来(2021—2050年)日最高、最低气温以及降水情景.结果表明:构建的降尺度模型对黑河流域气温模拟效果较好,率定期及验证期中的决定系数R2和纳什效率系数NSE均在0.900以上,均方根误差RMSE整体控制在实测值的20%内;降水模拟效果较气温而言略差,但除下游沙漠地区模拟效果一般外,其余地区模拟结果的R2及NSE均在0.500以上.未来情景预估结果表明:较基准期(1976—2005年)而言,未来3种排放情景下仅1种模式模拟的降水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余4种模式模拟的结果有增有减,年降水量变化幅度大多在±10%以内;不同季节、月份间的降水量变幅差异性更为显着,且大多模式显示出夏季降水减少,春季降水增多的现象;所有模式模拟的未来最高、最低气温较基准期而言均呈上升趋势,最高气温增幅大于最低气温增幅,且气温增幅随典型浓度目标值提升而升高.(本文来源于《排灌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刘玉珺,吴彬,杜明亮[10](2018)在《内陆干旱区地下水超采区控制性关键水位制定——以阜康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确定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控制指标,实现地下水水量、水位"双控",是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研究针对阜康市地下水超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用历史动态分析法和水均衡计算法,提出地下水位管理下限作为地下水位管理控制指标,确定了阜康市各乡镇2020年、2030年地下水管理的控制水位分别在3.88 m~55.26 m、4.10 m~56.58 m之间。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了有效的依据。(本文来源于《新疆环境保护》期刊2018年02期)
内陆干旱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营养盐循环过程受气候影响显着,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以及人为活动加剧等,我国干旱半干旱区湖泊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本文以典型干旱区富营养化湖泊——岱海为例,结合重要的环境评价因子(叶绿素、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透明度),利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岱海富营养化状态。结果表明:岱海丰水期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在60. 63~67. 66之间,平均值为67. 06,呈中度富营养化状态;全湖氮磷比(N/P)平均值为14. 60,属于磷营养元素限制性水体,70%的湖区N/P值在10~25之间,普遍适合藻类生长;湖泊富营养化水平变化受年内降水分布影响显着,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的典型特征,这为岱海及内陆干旱区湖泊水质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并为水体污染综合管控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陆干旱区论文参考文献
[1].王伟军,赵雪雁,张明军,李花,兰海霞.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公众的水资源感知及节水意向——以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
[2].白妙馨,杨芳,冯伟莹,薛梅,杨欢.典型半干旱区内陆湖泊富营养化特征分析与评价——以岱海为例[C].《环境工程》2019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2019
[3].王敬哲.内陆干旱区尾闾湖湿地识别及其景观结构动态变化[D].新疆大学.2019
[4].袁悦.半干旱区内陆湖流域水化学特征研究[D].长安大学.2019
[5].高玥,刘新平.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时空变化分析——以塔里木河流域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9
[6].李丽琴,王志璋,贺华翔,马真臻,谢新民.基于生态水文阈值调控的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多维均衡配置研究[J].水利学报.2019
[7].何兵,高凡,覃姗,黄霄.基于多种水文学方法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健康流量重构[J].水土保持通报.2019
[8].石开玉,王玲,康紫薇,谭述明,杨喜超.基于遥感指数的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土壤盐渍化生态风险评价[J].无线互联科技.2018
[9].颜楚睿,刘浏,黄冠华.多模式多情景下西北内陆干旱区未来气候变化预估[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8
[10].刘玉珺,吴彬,杜明亮.内陆干旱区地下水超采区控制性关键水位制定——以阜康市为例[J].新疆环境保护.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