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下承式钢桁结合梁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有限元,桥面,参量,剪力,方案,畸变,组合。
下承式钢桁结合梁桥论文文献综述
陈佳,胡文军[1](2013)在《高速铁路下承式钢桁结合梁桥桥面荷载传力途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下承式钢桁结合梁桥密布横梁与混凝土板组合桥面系在桥面荷载作用下的传力途径,以一座96m跨径的高速铁路桥梁为例,采用解析法研究桥面荷载传递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横梁间距与混凝土板宽度之比,大横梁(节点横梁)与小横梁(节间横梁)的竖向刚度比,横梁与混凝土板的竖向刚度比,以及这些因素对传力比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大横梁与小横梁的竖向刚度比只影响大横梁和相邻小横梁之间的荷载分配,且竖向刚度比值不宜大于5.0;横梁间距与混凝土板宽度之比宜为0.1~0.3。根据研究结果,推导了传力途径的传力比和各横梁传力比的简化计算公式。(本文来源于《世界桥梁》期刊2013年03期)
赵平平,王路喜,徐云鹏[2](2013)在《下承式钢桁结合梁桥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有限元分析理论,主要对其离散方法、材料本构关系及弹塑性本构刚度矩阵、总刚度矩阵方程的建立等进行综述;并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在考虑混凝土板与钢梁间纵向滑移及掀起效应的前提下,提出了两种建模方法,经对比分析选择最简单的建模方法。(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期刊2013年02期)
张燕云,任庆伟[3](2012)在《下承式铁路钢桁结合梁桥的受力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行车速度快、密度大,因此对桥梁的抗弯刚度、抗扭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要求较高,而下承式铁路钢桁结合梁桥能较好的满足以上要求。文章对96 m单线下承式钢桁结合梁建立了空间有限元模型,计算桥梁的结构自振频率,并且模拟了准静载下列车荷载加载产生的动挠度和动应变,简要分析了下承式板桁结合梁的受力性能。(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2年02期)
陈玉骥,罗旗帜[4](2010)在《高速铁路下承式钢桁结合梁桥在偏载作用下的受力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京沪高速铁路64 m简支下承式钢桁结合梁桥为对象,采用作者曾经提出的空间板梁单元和常规板壳单元、空间梁单元和空间桁单元离散结构,对其在偏载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性进行空间有限元分析,计算主桁、混凝土板和纵、横梁的应力和位移。结果表明:该桥在偏载荷载作用下符合强度刚度要求。(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陈玉骥,罗旗帜[5](2010)在《下承式钢桁结合梁桥的畸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对下承式钢桁结合梁桥进行连续化处理的力学模型,考虑结构在畸变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征,给出了结构的变形能.基于能量变分原理推导了下承式钢桁结合梁在畸变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解析解.通过一个下承式钢桁结合梁桥算例分析了结构在畸变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特性.结果表明:该桥的最大畸变位移约为双线对称活载作用下主桁最大挠度的1/3;主桁的应力水平较低,变化趋势与畸变位移相吻合;混凝土板顺桥向正应力,沿横桥向板端最大,正中为零,应力水平与双线对称活载作用下的相当.(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张敏,叶梅新,韩衍群[6](2010)在《下承式半结合钢桁结合梁桥第一系统受力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下承式半结合钢桁结合梁桥为例,引入下弦节点水平刚性系数概念,根据下弦杆与桥面系变形协调条件,推导第一系统作用下桥面系纵向力分配系数的计算公式,形成"柔度矩阵";研究下弦节点水平刚性系数k对纵向力分配的影响,并给出k的经验表达式;最后,对64m下承式半结合钢桁结合梁桥进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系统作用下,桥面系分摊的纵向力与下弦杆拉压刚度、桥面系拉压刚度、横梁水平抗弯刚度和k等因素有关,桥面系分摊纵向力的比例从桥端节间往跨中节间逐渐减小;在第一系统作用下,横梁水平弯曲应力不可忽略;本文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均较吻合;在计算下承式半结合钢桁结合梁桥第一系统受力时,本文公式方便、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高静青,顾萍,孙颖,史庆春[7](2010)在《考虑钢-混凝土滑移效应的下承式钢桁结合梁受力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下承式64 m双线钢桁结合梁,考虑钢梁与混凝土板之间的滑移,采用空间梁、板壳单元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钢梁与混凝土板间的连接根据剪力钉刚度,采用弹性连接模拟,通过二期恒载、混凝土桥面板收缩徐变工况的计算分析,研究下承式钢桁结合梁受力特性。计算结果表明,下承式钢桁结合梁中由于混凝土板与主桁下弦杆共同作用承受纵向拉力,钢梁与混凝土板之间的滑移对桥梁结构内力影响较大,设计计算时不适合采用钢梁与混凝土板刚接或换算截面法,建议根据剪力钉刚度钢梁与混凝土板之间采用弹性连接模拟,不同荷载工况可按结构受力对剪力钉刚度进行适当调整。(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董振升,杨宜谦,刘鹏辉,周佳[8](2009)在《64m下承式钢桁结合梁的动力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下承式钢桁结合梁刚度大,可采用有砟桥面,行车噪声小,乘客舒适度高。通过测试64 m下承式钢桁结合梁的自振特性和动力响应测试,分析在动载作用下桥梁结构的工作状态,判断列车通过时桥梁的安全性。(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09年05期)
董春燕,寇东华[9](2009)在《下承式钢桁结合梁桥计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下承式钢桁结合梁桥,通过有限元分析,对全结合桥面系和部分结合桥面系两种结合方式进行探讨研究,了解结合梁桥的受力特点。(本文来源于《铁道勘测与设计》期刊2009年02期)
杨斐[10](2009)在《客运专线下承式密布横梁体系简支钢桁结合梁桥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下承式钢桁结合梁桥具有刚度大、整体性好、建筑高度低、噪声小、动力性能好等优点,在高速铁路上将会有较多的应用。近年来提出的密布横梁体系的下承式结合梁桥能增加桥梁的刚度,改善桥面系的受力状况。本文对客运专线64m、80m、106m叁种不同跨度的下承式双线密布横梁体系简支钢桁结合梁桥全结合方案和半结合方案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采用空间有限元方法建立了下承式板桁组合结构的空间模型,对上述叁种不同跨度密布横梁体系的半结合方案和全结合方案桥梁在恒载、活载以及组合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动力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叁种跨度的下承式简支钢桁结合梁桥的强度和刚度均满足要求。2.对半结合方案和全结合方案的受力性能、动力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下承式密布横梁体系简支钢桁结合梁桥两种结合方案各自的受力特性。结果表明:全结合方案的横向刚度明显较半结合方案大;全结合方案相对半结合方案能够降低节点、节间横梁所受的面内和面外弯矩,端部尤为明显。3.考察了温度作用下下承式密布横梁体系简支钢桁结合梁桥的受力性能。结果表明:当主桁温度比混凝土板、横梁高15℃时,半结合方案桥梁的端节间小横梁在端部截面产生了90.0MPa左右的应力;混凝土板在跨中截面的板顶处产生了2.5MPa左右的拉应力。4.对桥面系的第一系统受力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桥面系与主桁共同作用的程度全结合方案较半结合方案高,以80m跨度桥梁为例,二期恒载作用下,半结合方案桥面系参与主桁共同作用分担了25~30%的作用力,全结合方案桥面系参与主桁共同作用分担了32~40%的作用力。5.对桥面系的第二系统受力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为使下弦杆的弯曲应力不至于过大,节间横梁与节点横梁的竖弯惯性矩之比γ_Ⅰ=Ⅰ_小/Ⅰ_大大不宜大于0.4。6.对同一种桥面方案叁种不同跨度桥梁的的受力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主桁各杆件所受的轴力随着跨度的增大而增大,因而主桁各杆件的截面从小跨度到大跨度不断增大;节点、节间横梁端部所受的最大面外弯矩随着跨度的增大而增大;桥面系与主桁共同作用的程度叁种跨度桥梁相差不大,106m跨度稍小。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铁路客运专线下承式密布横梁体系简支钢桁结合梁桥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9-04-01)
下承式钢桁结合梁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有限元分析理论,主要对其离散方法、材料本构关系及弹塑性本构刚度矩阵、总刚度矩阵方程的建立等进行综述;并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在考虑混凝土板与钢梁间纵向滑移及掀起效应的前提下,提出了两种建模方法,经对比分析选择最简单的建模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承式钢桁结合梁桥论文参考文献
[1].陈佳,胡文军.高速铁路下承式钢桁结合梁桥桥面荷载传力途径研究[J].世界桥梁.2013
[2].赵平平,王路喜,徐云鹏.下承式钢桁结合梁桥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工程建设.2013
[3].张燕云,任庆伟.下承式铁路钢桁结合梁桥的受力性能分析[J].四川建筑.2012
[4].陈玉骥,罗旗帜.高速铁路下承式钢桁结合梁桥在偏载作用下的受力特性分析[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
[5].陈玉骥,罗旗帜.下承式钢桁结合梁桥的畸变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6].张敏,叶梅新,韩衍群.下承式半结合钢桁结合梁桥第一系统受力性能[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7].高静青,顾萍,孙颖,史庆春.考虑钢-混凝土滑移效应的下承式钢桁结合梁受力特性研究[J].铁道学报.2010
[8].董振升,杨宜谦,刘鹏辉,周佳.64m下承式钢桁结合梁的动力性能试验研究[J].铁道建筑.2009
[9].董春燕,寇东华.下承式钢桁结合梁桥计算分析[J].铁道勘测与设计.2009
[10].杨斐.客运专线下承式密布横梁体系简支钢桁结合梁桥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