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极端嗜盐古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因组,羟基,脂肪酸,蛋白质,黄铜矿,耐高温,糖苷。
极端嗜盐古菌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婷,史昊强,张立奎[1](2019)在《极端嗜热古菌DNA修复核酸内切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极端嗜热古菌由于生活在高温环境,其基因组DNA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因此,它们如何维持其基因组稳定是本研究领域最为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极端嗜热古菌具有与常温微生物相似的自发突变频率,暗示着它们比常温微生物具有更加有效的DNA修复体系进行修复高温所造成的基因组DNA损伤。目前,极端嗜热古菌DNA修复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核酸内切酶在DNA修复途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因组序列显示极端嗜热古菌编码多种DNA修复核酸内切酶,但是其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本文综述了极端嗜热古菌DNA修复核酸内切酶Nuc S、Endo V、Endo Q、XPF和Hjc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梁昱婷,韩俊伟,艾郴兵,覃文庆[2](2018)在《两种极端嗜热古菌对黄铜矿的吸附和浸出行为(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两株具有代表性的极端嗜热古菌A. brierleyi和S. metallicus及其混合物对黄铜矿的吸附和浸出行为。结果表明,S.metallicus的铜浸出率略高于A.brierleyi的,其中混合菌体系的铜浸出率最高。浸出过程中的群落结构分析表明,S. metallicus在菌群中属于优势菌群;A. brierleyi所占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而这一上升趋势与黄铜矿在混合体系浸出后期的铜浓度比在单菌体系增长更快有关。Langmuir参数分析得出两种古菌之间不存在竞争性吸附关系,而qPCR结果显示,在混合浸出的过程中,S. metallicus和A. brierleyi之间会产生促进性吸附。本研究进一步阐明混合极端嗜热菌在矿物表面上所发生的吸附行为。(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8年12期)
朱薇,马亚龙[3](2018)在《极端嗜酸热古菌Acidianus manzaensis硫氧化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极端嗜酸热古菌硫氧化代谢途径,基于Acidianus manzaensis YN-25全基因组信息,通过NCBI数据库比对初步筛选了20个可能与硫氧化相关的基因,并通过实时定量PCR(RT-qPCR)比较了所筛选基因在以单质硫(S~0)和亚铁(Fe2+)两种不同能源底物培养下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A.manzaensis菌中存在至少15个与硫氧化相关的基因,经过比对分析,它们包括5个编码氧化单质硫(S~0)及含硫中间产物的酶基因、4个编码末端氧化酶基因、1个编码硫酸根转运蛋白酶基因、1个编码电子传递蛋白基因,以及4个编码与硫氧化密切相关的硫还原蛋白家族(Sulfur reduction protein)的dsr E基因。基于上述实验分析结果,拟构建极端嗜酸热古菌A.manzaensis的硫氧化模型,即胞外的S~0跨膜转运进入细胞内后,经硫氧化蛋白(SOR)氧化还原生成S_2O_3~(2-),SO_3~(2-)和H_2S等含硫中间产物。接着,细胞内通过其他相关硫氧化酶的作用将这些中间产物进一步氧化,并将氧化得到的电子传递给细胞膜上的氧化型醌(Q~(2+)),使其形成还原型的醌(QH_2),QH_2最终被末端氧化酶氧化形成NADH和ATP,从而为细胞生长提供能量。(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8年05期)
马亚龙,刘红昌,夏金兰,杨云,聂珍媛[4](2016)在《极端嗜酸热古菌Acidianus manzaensis胞外硫活化蛋白质基因的筛选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极端嗜酸热古菌(Acidianus manzaensis)为研究对象,基于比较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筛选和鉴定了13个A.manzaensis胞外与硫活化相关的蛋白质基因,并从转录水平对其进行了验证。首先通过80℃缓慢摇动水浴30 min分别对A.manzaensis在单质硫(S0)和亚铁(Fe2+)为能源底物进行生长时的胞外蛋白质进行提取,并用双向电泳(2-DE)进行分离,然后选取在S0底物下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斑点进行串联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功能预测,最后用实时定量PCR(RT-q PCR)对筛选得到的胞外S0活化相关蛋白基因进行转录水平的验证;最终获得了13个极端嗜酸热古菌A.manzaensis胞外活化S0相关的蛋白质基因。筛选得到的蛋白质中一半以上含有较多的半胱氨酸残基(Cys),说明胞外富含巯基(-SH)的蛋白参与了S0活化;其中谷氧还蛋白(glutaredoxin)和FAD键合氧化酶均含有-CXXC-结构域,且两种蛋白质的基因表达量较高,说明含有-CXXC-结构域的蛋白质在极端嗜酸热古菌A.manzaensis活化S0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6年12期)
杨云,刘红昌,夏金兰,马亚龙,聂珍媛[5](2016)在《极端嗜酸热古菌Acidianus manzaensis膜蛋白提取方法的建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万座嗜酸两面菌(Acidianus manzaensis)为研究对象,探索并优化其膜蛋白提取方法,以优化后的方法提取该菌分别以单质硫(S0)和亚铁(Fe2+)为能源底物进行生长时的膜蛋白质,并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研究膜蛋白在两种能源底物培养下的表达差异。首先通过80℃水浴60-70 min对A.manzaensis胞外黏附蛋白进行初步分离。其次比较了不同提取剂(Triton X-110,SDS和Triton X-114)对膜蛋白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Triton X-114的提取效果较好,其最佳浓度为10%(w/v);比较了不同沉淀剂(叁氯乙酸(TCA),丙酮,叁氯乙酸/丙酮,甲醇和乙醇)对膜蛋白质沉淀的效果,结果表明TCA/丙酮的沉淀效果最不理想,会导致沉淀后低分子量蛋白发生缺失,而其他几种没有明显差别,综合比较选择较常用的丙酮作为膜蛋白提取的沉淀剂。最后基于优化后膜蛋白提取方法,分别对S0和Fe2+培养的A.manzaensis膜蛋白质进行提取及SDS-PAGE,结果发现分子量为35.6 k D和16.9 k D的蛋白只在A.manzaensis以S0生长时出现,表明这些蛋白质很可能在A.manzaensis硫氧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分子量为72 k D和26 k D的蛋白质在A.manzaensis以Fe2+生长时比其以S0生长时显着表达上调,表明此蛋白可能与A.manzaensis铁氧化相关。(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6年11期)
梅运军,邓威,张顺喜,胡纯,沈萍[6](2016)在《极端嗜盐古菌Natrinema sp.J7-2的转录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转录组的角度研究极端嗜盐古菌Natrinema sp.J7-2的盐适应性。[方法]利用Illumina Hi Seq 2000双末端测序技术对生长在不同盐浓度下(15%Na Cl、25%Na Cl、30%Na Cl)的Natrinema sp.J7-2的转录组测序分析,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GO与KEGG富集。[结果]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培养在3种不同盐浓度下的Natrinema sp.J7-2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到氨基酸代谢、卟啉与叶绿素代谢两条途径上,氨基酸代谢主要涉及谷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代谢;在3组盐培养物中,有1 320个基因存在差异,其中83个共同差异表达的基因。[结论]通过转录组分析揭示Natrinema sp.J7-2菌株主要通过调控氨基酸代谢与能量代谢来适应不同盐环境。(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期刊2016年05期)
彭帅英[7](2016)在《来源于极端嗜热古菌Pyrococcus furiosus分子伴侣蛋白功能及其应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生物学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律和已有的知识,一方面设计和建造新的生物零件、装置和系统,另一方面重新设计已有的天然生物系统,并且通过往细胞内植入适当的生物控制元件达到增加新功能的目的。目前,研究者们提出利用极端微生物调控基因建立抗逆性元器件以期提高工农业微生物对逆性环境的耐受性、改善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以及降低生产成本。Pyrococcusfuriosus生存于极端环境中,过量表达分子伴侣蛋白是其应对极端环境的主要机制之一。分子伴侣蛋白是一类在序列上没有相关性,在细胞内帮助其他含多肽的结构进行正确组装并在组装完毕后与之分离,不构成这些蛋白质执行功能时的组分。P.furiosus拥有简化的分子伴侣系统,目前已经确认的分子伴侣有叁种:prefoldin、hsp60、shsp。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表明prefoldin能够使大肠杆菌耐受50℃的高温,shsp能够保护酶类不发生热失活等。因此本实验室构建了一系列极端嗜热古菌分子伴侣“模块”,并对其帮助底盘细胞大肠杆菌抵御环境胁迫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对这些“模块”的其它生物学功能也进行了探索。本研究首先研究了来源于极端嗜热古菌P.furiosu 中的分子伴侣蛋白系统在帮助外源蛋白进行可溶性表达方面的作用。来源于极端嗜热古菌P.furiosus中的胞外α-淀粉酶(PFA)拥有优良的酶学特性。与工业上广泛应用的热稳定性α-淀粉酶(BLA)相比,PFA具有更高的最适温度(接近100℃)、更好的热稳定性、较低的最适pH(5.5)以及Ca2+不依赖性,这些特性使得PFA更能满足淀粉水解工业的需求,因此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由于P.furiosus的培养条件非常苛刻,获得大量的PFA只能依靠重组表达。但是PFA在大肠杆菌中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不能直接应用于工业生产。研究者们尝试了很多方法以期获得可溶性的PFA,但是这些方法获得的酶活性普遍很低。本实验室尝试利用同源的分子伴侣蛋白帮助PFA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可溶性表达并提高其酶活力,因此构建了一系列含有分子伴侣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并分别将这些质粒与PFA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共表达,通过测定PFA的酶活性以及蛋白质电泳等方法观察分子伴侣对PFA可溶性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P.furiosus中所有的分子伴侣对PFA的可溶性表达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且prefoldin对PFA可溶性表达以及酶活性的促进作用最明显。同时,提高分子伴侣的表达量能够进一步增加PFA可溶性表达的比例以及酶活性。渗透物处理也可以增加PFA可溶性表达组分的含量,但对PFA酶活性的提高没有帮助。对来源于P.furiosus中的prefoldin以及来源于大肠杆菌中的GroEL/ES系统在帮助PFA进行可溶性表达的研究发现大肠杆菌的分子伴侣GroEL/ES系统对PFA的可溶性表达以及酶活性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效果远不如prefoldin。其次,考察了极端嗜热古菌P.furiosus中的分子伴侣系统在帮助大肠杆菌抵御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Str)处理引起的细胞内蛋白质错误翻译方面的作用以及耐受氧化环境方面的作用。翻译高保真度的维持对于所有生命系统都至关重要。翻译保真度的轻微降低会引起小鼠严重的神经障碍而且严重的错误翻译会引起细菌的生长停滞乃至细胞死亡。错误翻译的蛋白质更容易发生错误折迭进而形成蛋白沉淀。目前人类的很多神经退行性疾病例如老年痴呆以及帕金森等都与蛋白质的错误折迭与聚集有关,研究如何降低细胞内蛋白质错误折迭所引起的蛋白质聚集对于治疗人类疾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链霉素作用于核糖体30S亚基并引起氨基酸错误植入,蛋白质错误翻译的累积会引起细胞内蛋白质发生沉淀从而损伤细胞功能甚至引起细胞死亡。有很多实验证据表明,大量的蛋白质错误翻译会引起分子伴侣蛋白的过量表达,这暗示了分子伴侣可能对错误翻译的蛋白质有重折迭作用。为了研究极端嗜热古菌的分子伴侣系统是否能够帮助宿主细胞抑制由蛋白质错误翻译所引起的沉淀,将含有P.furiosus分子伴侣蛋白的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过量表达,并用不同浓度的链霉素处理细胞研究分子伴侣是否能够帮助细胞抵御链霉素引起的蛋白质错误翻译。结果发现来源于P.furiosus中的prefoldin以及hsp60从不同的方面帮助大肠杆菌耐受链霉素。Prefoldin的过量表达能够促进细胞的生长、拯救细胞膜电势、降低细胞内ROS的含量;而hsp60的过量表达能够促进细胞生长、提高细胞的存活率;同时还发现prefoldin以及hsp60能够有效地抑制由链霉素处理引起的蛋白质沉淀。对来源于大肠杆菌的分子伴侣系统GroEL/ES在帮助大肠杆菌抵御链霉素方面的研究表明,GroEL/ES对宿主菌的保护作用随着链霉素浓度的增加而减弱,而且细胞内蛋白沉淀的含量随着链霉素浓度以及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分子伴侣本身。最后我们对两种来源的分子伴侣在帮助大肠杆菌抵御氧化环境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两种来源的分子伴侣对两种氧化剂甲萘醌以及白花丹素都有一定的抵御能力,但来源于P.furiosus的hsp60抗氧化剂的能力最强。最后,对来源于极端嗜热古菌中P.furiosus的分子伴侣系统对于提高P450酶催化吲哚合成靛蓝及其生物转化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P450酶催化大量的内源与外源有机底物发生氧化反应,其最广泛的作用在于分解人体内异源性物质(包括药物),帮助昆虫抵御植物毒性以及在细菌与真菌中参与抗生素类物质的合成。目前对P450的应用主要在制药领域,主要是在代谢物合成(药物合成)方面的应用,例如青蒿素以及紫穗槐-4.11-二烯的合成等。P450 BM3是一类来源于巨大芽孢杆菌的P450酶类,该酶的P450结构域(BMP)连接了一个还原酶结构域(BMR)使其获得更有效的电子转运速率以及更高的催化活性,而且P450 BM3可以在大肠杆菌中以可溶性的形式表达,该酶只需要NADPH以及氧便能发挥功能,这些特性使其成为突变体研究以及合成生物学研究的目标。对P450BM3的蛋白质工程研究表明其突变体可使P450催化更多底物、对新底物表现出区域与对映体选择性以及对新底物有更高的选择性以及活性。我们对来源于巨大芽孢杆菌P450BM3酶的四个位点进行了突变:A74G、F87V、L188Q、D168H,该突变体能够以吲哚为底物并催化其合成靛蓝,但该突变体在大肠杆菌中合成靛蓝的产量极低。为了研究分子伴侣蛋白是否能够提高靛蓝的生物转化率,将构建好的分子伴侣蛋白重组质粒与P450 BM3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共表达,以观察分子伴侣是否能够促进靛蓝的合成。结果发现,含有P.furiosus分子伴侣prefoldin的菌种中,靛蓝的合成量最高,进一步提高分子伴侣的表达量对于靛蓝合成量的提高没有帮助。同时对两种来源的分子伴侣:来源于P.furiosus的prefoldin以及来源于大肠杆菌中的GroEL/ES系统对于靛蓝合成量的研究表明:与prefoldin相比,GroEL/ES能够进一步提高靛蓝的合成量。而且提高底物(吲哚)浓度无法提高靛蓝的合成量甚至会使其合成量降低。通过对P450 BM3进行CO定量以及体外酶活性测定发现,单独表达P450 BM3酶的菌种中,其酶量以及体外酶活性都较高,但是细胞内的靛蓝产量却非常低,这说明酶量不是限制靛蓝合成的因素。因此,我们对限制靛蓝合成的因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发现细胞内NADPH/NADP+的比率可能会影响产物的合成量。过量表达prefoldin以及GroEL/ES的菌种中NADPH/NADP+比率较高,而该比率高时有利于靛蓝的合成。GroEL/ES从两个方面来提高靛蓝的合成量:调节细胞内NADPH/NADP+比率以及增加P450BM3可溶性表达组分的含量。而prefoldin对该酶可溶性表达无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6-08-29)
赵有玺[8](2015)在《极端嗜盐古菌Halogranum amylolyticum TNN58合成PHBV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羟基脂肪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s,PHA),是一类可以在多种微生物胞内积累的一种聚合物。PHA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作为一种绿色材料,近年来在生物医药、环境和包装材料等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聚3-羟基丁酸戊酸共聚酯[Poly(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valerate),PHBV],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短链PHA。极端嗜盐古菌是一类可以积累PHBV的微生物。解淀粉盐颗菌(Halogranum amylolyticum TNN58)以葡萄糖为碳源可以在胞内积累类似PHA的颗粒状物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核磁共振(NMR)实验分析表明,该颗粒状物质为PHBV。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显示,细胞内存在大量PHA颗粒。H.amylolyticum TNN58以葡萄糖为碳源积累的PHBV中3HV的摩尔比例高达20~21%。这是目前已报道的,利用非基因工程菌和非相关碳源积累PHBV的最高值。考察了NaCl对菌体生长和PHBV积累的影响,确定最适NaCl浓度为18%。通过实验,确定了MG培养基较有利于PHBV的积累。在MG的基础上优化了发酵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在7L发酵罐中,通过分批补料补充碳源,在发酵结束时,DCW达29 g/L,PHBV浓度达到14 g/L。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丙酸,发现H.amylolyticum TNN58积累的PHBV中3HV含量明显增加。在本研究中,首先由两种不同类群的微生物H.amylolyticum TNN58和罗氏真养菌(Ralstonia eutropha H16)发酵合成3HV摩尔百分比为21%的PHBV材料——PHBV-HA和PHBV-RE。采用气相色谱,凝胶渗透色谱(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 scanning calorimetry,DSC),热重分析法(thermo gracimetric analysis,TGA)和万能试验机等系统研究了两种聚合物的材料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它们表现出了不同的材料学特性,特别是在热稳定性,熔融温度,结晶度和机械性能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同。通过SEM和接触角实验考察了材料的表面特征,通过溶血实验和血小板吸附实验,评价了材料的血液相容性。结果显示,PHBV-HA的溶血率和血小板粘附性能明显低于PHBV-RE。由H.amylolyticum合成的PHBV-HA材料,具有更好的血液相容性,因此该材料在加工成与血液接触的生物制品方面,具有更大的潜力。通过Consensus-degenerate hybrid oligonucleotide primers(CODEHOPs)and Higheffi-ciency thermal asymmetric interlaced(hiTAIL)PCR方法成功克隆了H.amylolyticum TNN58的PHA合酶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克隆得到了一段长度为4364 bp的片段,该片段是一个包含了4个基因的基因簇。氨基酸序列的比对结果显示,这四个基因分别是phaE,phaC,phaP和phaR。其中,phaE和phaC这两个基因是H.amylolyticum TNN58的PHA合酶基因。phaP基因的表达产物PhaP蛋白是PHA颗粒结合蛋白。phaR基因的表达产物PhaR蛋白是PHA合成的一个调控蛋白。随后,将phaE和phaC导入H.hispanica PHB-1(PHA合酶敲除株)中,对其编码蛋白的功能进行了验证。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发现phaE和phaC在H.hispanica PHB-1中进行了转录和翻译。遗传互补实验表明H.hispanica PHB-1/pWL102-phaEC可以积累PHBV。这说明,来自于H.amylolyticum TNN58的PhaEC具有PHA合酶的活性。本研究还通过鸟枪法对其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利用Velvet进行组装,得到32个scaffolds,整个基因大小约为4.71M,测序深度为218X。通过对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成功预测出与PHA合成相关的其它基因。同时也对该菌的其它碳代谢重要途径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本研究的结果,为揭示H.amylolyticum TNN58的PHBV合成途径和后续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提供了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5-12-01)
杜欣[9](2014)在《极端嗜盐古菌Tat途径底物SptA的成熟与分泌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胞外蛋白酶的分泌途径主要有两种,Sec途径和Tat途径。Sec途径是叁域生物中普遍存在的高度保守的转运途径,用于未折迭蛋白的转运,是分泌蛋白进行转运的主要途径。Tat途径存在于细菌、古生菌以及真核生物叶绿体类囊体膜上,用于已折迭蛋白的转运。对嗜盐古生菌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Tat途径是嗜盐古生菌分泌蛋白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Tat途径对于嗜盐古生菌具有重要意义。虽然预测的嗜盐古生菌Tat底物数目众多,但经实验研究并得到证实的Tat底物较少,因此,对Tat途径在嗜盐古生菌中如何发挥功能所知甚少。我们在极端嗜盐古生菌Natrinema sp. J7-2的胞外上清中分离得到了嗜盐蛋白酶SptA。在前期工作中,我们证实了SptA经Tat途径分泌,作为Tat底物,在胞内折迭是SptA转运的前提。同时,SptA属于Subtilase,大多数Subtilase折迭后通过自加工形成有活性的成熟酶。由此而来的问题是,SptA在胞内合成后是否自加工成熟?若SptA发生自加工形成了成熟酶,该成熟酶是否会降解胞内蛋白而对细胞造成损伤?细胞又是如何应对SptA可能造成的损伤?为了逐一解开这些疑问,我们进行了以下研究。首先,我们将SptA (JAH)及其相关突变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采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复性,验证SptA是否具备自加工成熟的能力。结果显示,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JAH可以通过多种补加NaCl的方式形成有活性的成熟酶。通过十倍稀释复性的方法,我们对JAH的自加工过程进行了解析。JAH通过两步加工机制切除N端前肽,最终形成成熟酶。N端前肽作为分子内伴侣帮助蛋白折迭,它的缺失导致蛋白不能正确折迭,继而无法形成有活性的成熟酶。JAH成熟酶由催化功能区和C端延伸区组成,C端延伸区对于JAH的成熟并不是必需的,但是它的缺失会导致蛋白折迭和自加工过程减慢。在折迭过程中,C端延伸区通过迅速折迭形成稳定构象以辅助催化功能区的折迭。其次,我们将SptA在嗜盐古生菌Haloferax volcanii中表达,通过对重组蛋白(SptAH)的分布以及折迭情况进行检测,对该酶经Tat途径分泌的过程、活化状态及对菌株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胞内合成的已折迭的SptAH前体由信号肽引导通过Tat途径高效转运至胞外,转运完成后信号肽被切除产生酶原,酶原自加工切除N端前肽形成成熟酶;在胞内滞留的前体可自加工成熟,并对菌株生长产生一定影响。当SptAH因信号肽发生突变(突变体RR/KK)不能有效转运时,重组菌株受到更为严重的损伤。结合生长曲线和RR/KK在重组菌株中的表达情况和胞内酶活的检测结果,我们发现重组菌株的生长与胞内积累的RR/KK成熟酶的量和酶活性的高低具有相关性,证实了SptA具备在胞内自加工成熟并损伤宿主细胞的能力。最后,我们通过对Natrinema sp. J7-2生长过程中SptA的分泌及活化情况进行检测与分析,探究该酶的表达与其天然宿主生长状况的相关性。与在异源表达宿主Hfx. volcanii中SptA的表达量与宿主生长速度呈正相关不同,SptA在菌株J7-2生长进入对数期后期/稳定期前期时才大量合成并通过Tat途径高效分泌。这一结果表明,在生长过程中菌株J7-2通过对SptA基因表达的严格调控,避免了在生长初期SptA的大量表达对菌株维持生长所必需的胞内蛋白的降解。此外,Tat途径对SptA的高效率转运在防止SptA在胞内滞留而自加工成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菌株J7-2生长由稳定期进入衰亡期这一过程中,SptA在胞内积累并自加工形成有活性的成熟酶,暗示该酶在菌株J7-2进入衰亡期的过程中发挥功能。(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4-09-15)
伍锦花,蔡双凤,刘海龙,侯靖,韩静[10](2014)在《基于PHA颗粒-PhaP标签和内含肽元件的极端嗜盐古菌蛋白的表达纯化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个基于PHA颗粒-PhaP标签的简便实用的极端嗜盐古菌蛋白表达纯化系统,并探讨嗜盐古菌内含肽在该系统优化中的应用。【方法】以嗜盐古菌-大肠杆菌穿梭载体pWL502为基本骨架,构建带有嗜盐古菌强启动子和PhaP融合标签的表达载体;在地中海富盐菌phaP缺陷株(ΔphaP)中融合表达目的基因,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结合于PHA颗粒上的PhaP融合蛋白;在phaP基因与多克隆位点之间引入特定的嗜盐古菌内含肽元件,尝试通过定点突变改变该内含肽的剪切活性。【结果】成功构建了以PhaP作为N端融合标签的表达载体pPM以及作为C端融合标签的载体pIP;在phaP基因簇强启动子控制下,二者均实现了目标蛋白的高效表达;通过PHA颗粒介导的蛋白分离纯化策略,实现了以PhaP为融合标签的目标蛋白的分离纯化;发现内含肽序列Hbt21在地中海富盐菌中保持了高效的剪接活性,通过定点突变其C端末位氨基酸天冬酰胺(N182)及邻位的丝氨酸(S183)失活了该内含肽的C端剪接活性。【结论】首次建立了一个基于PHA颗粒-PhaP标签的简便节约的极端嗜盐古菌蛋白表达纯化系统,并确定了嗜盐古菌型内含肽C端剪接的活性位点,为该内含肽将来应用于PhaP融合蛋白的标签去除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4年09期)
极端嗜盐古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两株具有代表性的极端嗜热古菌A. brierleyi和S. metallicus及其混合物对黄铜矿的吸附和浸出行为。结果表明,S.metallicus的铜浸出率略高于A.brierleyi的,其中混合菌体系的铜浸出率最高。浸出过程中的群落结构分析表明,S. metallicus在菌群中属于优势菌群;A. brierleyi所占比例呈现上升趋势,而这一上升趋势与黄铜矿在混合体系浸出后期的铜浓度比在单菌体系增长更快有关。Langmuir参数分析得出两种古菌之间不存在竞争性吸附关系,而qPCR结果显示,在混合浸出的过程中,S. metallicus和A. brierleyi之间会产生促进性吸附。本研究进一步阐明混合极端嗜热菌在矿物表面上所发生的吸附行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极端嗜盐古菌论文参考文献
[1].李玉婷,史昊强,张立奎.极端嗜热古菌DNA修复核酸内切酶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19
[2].梁昱婷,韩俊伟,艾郴兵,覃文庆.两种极端嗜热古菌对黄铜矿的吸附和浸出行为(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8
[3].朱薇,马亚龙.极端嗜酸热古菌Acidianusmanzaensis硫氧化模型构建[J].生物技术通报.2018
[4].马亚龙,刘红昌,夏金兰,杨云,聂珍媛.极端嗜酸热古菌Acidianusmanzaensis胞外硫活化蛋白质基因的筛选及鉴定[J].生物技术通报.2016
[5].杨云,刘红昌,夏金兰,马亚龙,聂珍媛.极端嗜酸热古菌Acidianusmanzaensis膜蛋白提取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2016
[6].梅运军,邓威,张顺喜,胡纯,沈萍.极端嗜盐古菌Natrinemasp.J7-2的转录组学研究[J].生物技术.2016
[7].彭帅英.来源于极端嗜热古菌Pyrococcusfuriosus分子伴侣蛋白功能及其应用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
[8].赵有玺.极端嗜盐古菌HalogranumamylolyticumTNN58合成PHBV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5
[9].杜欣.极端嗜盐古菌Tat途径底物SptA的成熟与分泌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4
[10].伍锦花,蔡双凤,刘海龙,侯靖,韩静.基于PHA颗粒-PhaP标签和内含肽元件的极端嗜盐古菌蛋白的表达纯化系统[J].微生物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