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单胞菌论文_周佳权,谢水波,荣丽杉,杨金辉,刘迎九

导读:本文包含了纤维单胞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阿拉伯,纤维,胞菌,单质,纤维素酶,内切,乳糖。

纤维单胞菌论文文献综述

周佳权,谢水波,荣丽杉,杨金辉,刘迎九[1](2018)在《纤维单胞菌和单质铁协同作用处理含铀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电子中介体蒽醌-2-磺酸钠(AQS)存在条件下,探讨了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菌(Cellulomonas sp)与单质铁(ZVI)协同作用处理水中U(Ⅵ)的效果和相应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厌氧环境下,单质铁与纤维单胞菌去除U(Ⅵ)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AQS存在条件下,在24 h内、p H为7、温度为30℃时,ZVI与纤维单胞菌协同作用,U(Ⅵ)去除率为97.6%;在ZVI对照中,U(Ⅵ)去除率仅为11.7%.在无细胞对照组中未观察到U(Ⅵ)减少.Cu2+、Ca2+等离子的共存对U(Ⅵ)去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其他离子相比,Mn2+、Cr6+的抑制作用较小.SEM-EDS分析表明,纤维单胞菌去除U(Ⅵ)后表面形态发生了改变,菌体表面形成了较多不规则突起且菌体表面覆盖有铀沉淀物.XPS结果表明:铀与纤维单胞菌相互作用后以U(Ⅳ)和U(Ⅵ)的混合物存在.通过XPS的峰面积计算,纤维单胞菌还原U(Ⅵ)后,U(Ⅳ)和U(Ⅵ)的含量分别为61.9%和38.1%,且溶液中的铀大部分是稳定的UO2.(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石云雷,余利岩,张玉琴[2](2019)在《纤维单胞菌属放线菌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的一些菌株能够产生多种纤维素酶,在纤维素降解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1923年Bergey等以产黄纤维单胞菌为模式菌建立了纤维单胞菌属。1991年Stackebrand和Prauser又以纤维单胞菌属为模式属建立了纤维单胞菌科(Cellulomonadaceae)。目前,纤维单胞菌属包含有从多种环境中分离培养得到的26个有效描述种。纤维单胞菌属菌株在分类学上的典型特征是:细胞壁的肽聚糖成分主要含有Orn和Glu/Asp,以MK-9(H4)为主要的甲基萘醌,主要的脂肪酸成分为anteiso-C15:0和C16:0,极性脂成分主要包括双磷脂酰甘油(DPG)和磷脂酰肌醇甘露糖甙(PIM)。基因组DNA的G+C含量为(68.5–76.0)mol%。最近,本实验室分离到2株纤维单胞菌,应用多相分类研究手段确定了他们的分类学地位。本文将结合我们的研究,对纤维单胞菌属的建立、分类学特征及其在生态和酶资源应用方面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周佳权[3](2018)在《纤维单胞菌去除水中U(Ⅵ)的特性及机理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浸采铀生产中,地下水的铀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与传统的物化处理法相比,生物处理法因其环保廉价适应性好,已成为铀矿冶环境治理的研究热点。本文以纤维单胞菌为研究对象,验证了电子中介体AQS可以提高纤维单胞菌的U(Ⅵ)去除率,验证了单质铁能够刺激纤维单胞菌还原U(Ⅵ),并对比研究了(1)无细胞组(2)菌体组(3)单质铁组(4)菌体+单质铁组(5)菌体+AQS组(6)菌体+单质铁+AQS六种体系对U(Ⅵ)的去除效果,揭示了AQS介导下纤维单胞菌与单质铁协同作用还原U(Ⅵ)的特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得到以下主要结论:试验研究表明,在厌氧条件下,单质铁与纤维单胞菌还原U(Ⅵ)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纤维单胞菌以AQS为电子中介体,利用单质铁被腐蚀释放的H2为电子供体,高效还原U(Ⅵ)。当存在AQS,p H为7,温度为30℃时,24小时内,单质铁与纤维单胞菌协同作用下,U(Ⅵ)去除率达97.6%;而在单质铁对照组中,U(Ⅵ)去除率仅为11.7%;在无细胞对照组中未观察到U(Ⅵ)减少。在单质铁的投加量对U(Ⅵ)还原的影响实验中,未添加单质铁时,反应24小时后U(Ⅵ)的去除率仅为44.1%,而添加单质铁的体系U(Ⅵ)的去除率在88.5%以上,表明单质铁与纤维单胞菌还原铀明显存在协同作用,当铁的投加量为2.0g/L时,对U(Ⅵ)去除的促进作用达到极限。在共存金属离子Cu2+、Ca2+等对U(Ⅵ)的还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相对而言,Mn2+、Cr6+的抑制作用较小。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谱仪(EDS)结果表明,纤维单胞菌还原U(Ⅵ)后,菌体表面形成了较多不规则突起且菌体表面覆盖有铀沉淀物。纤维单胞菌菌体中沉积了铀元素。XPS结果表明,铀与纤维单胞菌相互作用后以U(Ⅳ)和U(Ⅵ)的混合物存在。通过XPS的峰面积计算,纤维单胞菌还原U(Ⅵ)后,U(Ⅳ)和U(Ⅵ)的含量分别为61.9%和38.1%。并且溶液中的铀大部分是稳定的UO_2。(本文来源于《南华大学》期刊2018-05-01)

杨继业,崔冠慧,习彦花,李亚冰,张根伟[4](2016)在《产黄纤维单胞菌CR-14菌株诱变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产黄纤维单胞菌CR-14纤维素酶活力,对菌株进行亚硝酸、紫外线及复合诱变处理,筛选产纤维素酶活较高的突变株,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经亚硝酸和紫外线复合诱变得到一株产纤维素酶活较高的菌株Y-UA-18,其酶活力为10.57 U,为原菌株产酶活力的1.67倍。通过正交试验得到菌株Y-UA-18产酶最佳培养基为:秸秆粉1.0%、复合氮源0.6%、KH2PO40.1%、Mg SO40.1%、Na Cl 0.08%;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 H值7.0、培养温度30℃、发酵时间3 d。通气量对菌株Y-UA-18产酶影响不明显,但在厌氧条件下发酵液酶活显着降低,0.1%TW-80对菌株Y-UA-18的产酶没有影响。(本文来源于《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谢小林,顾振红,陈美标,姚青,朱红惠[5](2013)在《潮湿纤维单胞菌和绿色木霉混合接种对不同食用菌菌渣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产酶试验和滤纸崩解试验确定纤维降解细菌(潮湿纤维单胞菌(Cellomonas uda))和真菌(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单一菌株酶活性和滤纸崩解能力,依据滤纸崩解度和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活性进行不同混合接种比例降解不同食用菌菌渣,探讨不同菌渣发酵过程中细菌和真菌的最适配比比例和相关酶活性变化。试验结果表明,Cellulomonas uda在产酶和崩解培养基中CMCase活性均要高于Trichoderma viride,混合菌群发酵极大地提高了酶活性;以桉木屑-秀珍菇菌渣、杂木屑-灵芝菌渣和杂木屑-秀珍菇菌渣为唯一碳源发酵4 d后,其CMCase活性最大值分别为2 809、3 606和971 U/mL,滤纸酶(FPase)活性最大值分别为486、454和151 U/mL。为后续大规模固体发酵提供依据,桉木屑-秀珍菇菌渣、杂木屑-灵芝菌渣和杂木屑-秀珍菇菌渣分别采用潮湿纤维单胞菌和绿色木霉配比为1∶3、3∶1和1∶2为宜。(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3年12期)

荆海强[6](2008)在《粪碱纤维单胞菌纤维素酶A 2a族糖基结合模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结构组成物,是由β-1,4糖苷键组成的地球上最丰富的葡萄糖残基同聚物。近年来,通过纤维素的生物降解和发酵生产生物燃料和其他附加价值的产品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潜在能源。纤维素的生物降解包括叁种纤维素酶:葡聚糖内切酶(endo-β-1,4-glucanases,EC 3.2.1.4,),葡聚糖外切酶,又称纤维二糖水解酶(exo-β-1,D-glucanases,Cellobiohydrolases,EC3.2.1.91)和β-葡聚糖苷酶(β-glucosidases,EC 3.2.1.21)等的共同作用,首先成为葡萄糖,最后经过发酵成为乙醇。前两类酶将不溶性的纤维素水解为可溶性的低聚糖,而β-葡聚糖苷酶又将该低聚糖分解为自由葡萄糖。这些纤维素酶基本上是一种模块化的酶,包括催化模块和一个或多个辅助模块。对于后者来讲,最常见的是糖基结合模块(Carbohydrate binding modules简称CBM)。糖基结合模块是具有特征性折迭结构的邻近的氨基酸片段,能够结合糖类基质。通过一级和二级的结构相似性,糖基激活酶数据库(http://www.cazy.org)目前列出了52族CBM。基于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对于结合在纤维素上的CBM,很多属于第2族。此族中的CBM,到目前为止,在大量的微生物体内出现,包括12种细菌,两种古细菌,12中真核生物和7种病毒。按照作用底物的特异性,CBM2分为两个亚组,CBM2a结合纤维素,CBM2b结合木聚糖(xylan)。尽管这两亚族都含有约100个氨基酸并折迭成相似的β三明质(β-sandwich)结构,其主要差异是模块的结合面。在CBM2a中,纤维素结合表面由于含有叁个色氨酸残基而呈疏水性,该叁个色氨酸残基对于纤维素的结合是必要的。目前的研究表明,结合模块主要表现出两方面的功能:一是促使酶在不溶纤维素体上的结合,二是减弱纤维素晶体结构中氢键网络的稳定性。然而通过荧光光漂白恢复技术对结合表面扩散的测量表明,CBM对纤维素的结合是动态的,模块在晶体纤维素表面上移动,用表面分析技术测试蛋白质在不溶性物质表面上作用,对于直观和深入地了解这种移动的过程和机理是十分必要的。在本研究中,我们克隆和表达了粪碱纤维单胞菌分泌的内切纤维素酶A(CenA)的部分基因序列,该序列编码信息肽和糖基结合模块(CBM_(CenA))。同时为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结合模块的动力学特性,通过结构预测和定点变异,将该结合模块中87位的苏氨酸替代为半胱氨酸(CBM_(CenA) T87C)使其能共价结合到AFM的探针金片上。在突变体CBM_(CenA) T87C的基础上,我们又重组了四个突变体(CBM_(CenA) T87C+W81A;CBM_(CenA)T87C+N114W;CBM_(CenA)T87C+N114Y;CBM_(CenA)T87C+N114F)以用来测试对纤维素的结合性质。方法1.以完整的cenA基因为模板PCR扩增基因前426个碱基对,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分别为5'-ATCCAGATCGAATTCATGTCCACCCGCAGAACC-3·和5'-AATTTACATAAGCTTTCAGCTGGTCGTCGGCACGGTGCC-3'(下划线部分分别为EcoRⅠ和HindⅢ酶切位点)。2.扩增的开放阅读框由高纯PCR产物纯化试剂盒提纯,以EcoRⅠ和HindⅢ酶切,然后与同样酶切的pET30a(+)质粒连接。3.将融合质粒转化进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中。从转化株中分离构建体,通过凝胶电泳筛选大小正确的插入子,然后进行序列测定以确定目的核酸的插入。将获得的构建体命名为pACHJ-1。4.通过定点突变,将完整CenA的结合模块中87位的苏氨酸替代为半胱氨酸。以pACHJ-1为模板,使用Pfu Turbo DNA聚合酶,按照QuikChange定点突变的方法,正向引物为5'-GCGTCGTGCAACGGCGGCCAGGTC-3',反向引物为5'-GCCGTTGCACGACGCGGTGCCGTTCC-3'(改变的核酸分别用黑体字标示)。PCR扩增后,在50μLPCR反应混合物中加入DpnⅠ酶,在37℃下反应至少1小时以去除原始甲基化的模板。所得质粒(pACHJ-2)转化进E.coliDH5α细胞中。通过DNA测序筛选正确的突变体。5.将pACHJ-1或pACHJ-2转化进E.coli BL21(DE3)细胞中,然后在含50μg/mL卡那霉素的LB肉汤37℃孵育。当培养液的吸光度达到0.6时,加入IPTG,使最终浓度为0.1到1mM以利于基因表达。分别在15℃,30℃,和37℃下孵育细胞并以吸光度监测细胞的生长。6.目的蛋白用Ni_2+NTA琼脂胶亲和柱和阴离子交换色谱(Source Q)进行纯化。用凝胶电泳检测纯化程度,以蛋白印迹确定目的蛋白。7.以微晶纤维素为对象,用纤维素结合测试法进行不溶性纤维素的结合检测。在pH为7.0的50mM磷酸钠缓冲液中,利用纯化的CBM2a与微晶纤维素Avicel在4℃和30℃下进行结合实验。结合8小时后,离心除去不溶的纤维素和已经结合的蛋白质,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量CBM2a开始的浓度和结合后上清液的浓度,CBM2a的结合量由此两浓度之差计算。8.在突变体CBM_(CenA) T87C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的引物,重组另外四个突变体CBM_(CenA)T87C+W81A;CBM_(CenA)T87C+N114W;CBM_(CenA)T87C+N114Y;CBM_(CenA) T87C+N114F用以结合与原子力显微镜探针上以检测对纤维素的结合动力学。结果1.编码CenA的CBM2a基因序列的克隆在cenA核酸序列的基础上,合成了合适的寡核苷酸引物用于PCR扩增。扩增产物包括编码信息肽和整个核糖结合模块的N端142个氨基酸。扩增产物被克隆进含编码His_6标签的pET30a(+)载体中,然后此构建体pACHJ-1被转化进E.coli DH5α细胞中。核酸序列经测序得到确认,可以用于后续实验。2.CBM2a的产生首先CBM2a构建体pACHJ-1被转化进E.coli BL21(DE3)细胞中进行诱导表达实验。当细胞生长至对数生长期时,用不同浓度的IPTG(0.1 mM到1mM)分别在15℃,30℃,和37℃下诱导CBM2a的表达。在12小时内的表达期间内,以SDS-PAGE和蛋白印迹法分析目的蛋白表达情况。实验表明,即使在不同浓度的IPTG下延长表达时间,pACHJ-1编码的CBM2a在15℃或37℃下的表达量也相对较少。所确定的优化诱导条件是:0.5mM IPTG在30℃下诱导2.5小时。3.CBM2a的纯化利用金属离子鏊合亲和层析法(Ni~(2+)-NTA琼脂胶)分离和纯化带His_6标签的CBM2a。在pH8的缓冲溶液中将粗蛋白在树脂中上样,然后增大咪唑浓度洗脱CBM,用SDS PAGE胶确定纯度。如果细胞没有进行及时处理提取蛋白,当储存时间超过3天时,与CBM2a共同洗脱的杂蛋白会增多。通过渗析将咪唑和缓冲液中其他成分去除后,样品进一步用阴离子交换色谱(Source Q)纯化。在pH为8.5时,CBM2a保留在树脂上,将NaCl用线性梯度增加到1M,发现CBM2a在约50 mM NaCl时CBM2a被洗脱。通过渗析去除NaCl,用SDS-PAGE检测CBM2a的纯度达到98%以上。利用这种制备和纯化条件,在1升培养液中通常可以得到0.9毫克的纯CBM2a。用抗-His标签的单克隆抗体通过蛋白印迹法确认了CBM2a蛋白。4.CBM2a的纤维素结合性质在本实验条件下,CBM2a开始的浓度与结合量直接相关。对于不同的起始浓度,结合系数在78%到88%之间。令人感兴趣的是,这种结合没有随温度而有变化,因为在30℃下的有相似的结合结果。CBM2a的结合在实质上是不可逆的。在4℃或30℃下,独立的CBM2a并没有随水从不溶性的纤维素上面洗脱下来,即使用5%的SDS,回收的CBM2a也不超过25%。这种情况与缺少连接桥(Pro-Thr盒)的CenA的情况相似:此蛋白的结合被认为在实际上是不可逆的。5.定点突变在对CBM2a进行叁维结构预测的基础上,半胱氨酸替代87位的苏氨酸以利于该模块结合到AFM的探针上。与推测的一致,与野生型的CBM2a相比较,该突变体保留了相同的结合特性。约74%的突变体与Avicel相结合。其他四种突变体(CBM_(CenA)T87C+W81A;CBM_(CenA)T87C+N114W;CBM_(CenA)T87C+N114Y;CBM_(CenA) T87C+N114F)也成功地得到构建,表达和纯化。用本实验方法得到的纯的突变体的浓度可以满足用AFM或其他敏感分析技术测试结合特性和机理的要求。结论1.精确地克隆并表达了由粪碱纤维单胞菌分泌的纤维素内切酶A基因(cenA)的仅编码N端前导肽和糖基结合模块(CBM)的片段,并纯化了目的蛋白,建立了诱导和表达的优化条件。2.测试了CBM_(Cena)在不溶性纤维素上的结合性质,明确了其结合的不可逆性,随起始浓度的不同,结合率在78%和88%之间。3.通过结构预测,构建了突变体CBM_(CenA) T87C,该突变体与野生型的CBM2a相比较,保留了原有结合特性。4.在突变体CBM_(CenA) T87C的基础上,构建,表达并纯化了四个CBM_(CenA)突变体(CBM_(CenA)AT87C+W81A;CBM_(CenA)T87C+N114W;CBM_(CenA)T87C+N114Y;CBM_(CenA) T87C+N114F),用于原子显微镜的结合以研究其与纤维素结合的动力学性质。(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08-12-01)

张晓影,辛毅[7](2008)在《源于纤维单胞菌的聚阿拉伯糖内切酶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确定源于纤维单胞菌(Cellulomonose sp.)的聚阿拉伯糖内切酶的性质。方法SDS-PAGE和凝胶层析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离子交换层析估计等电点,TLC法测定酶活力,Lineweare-Burk双倒数做图法测定酶促反应动力学特性。结果相对分子质量为45kD,等电点约为6.0,酶促反应动力学符合Michaelis-Menten动力学规律,在37℃反应条件下,米氏常数Km为2.5mg/ml,最大反应速率Vmax为0.083μmol/L.min,最适pH为8.0,pH6.0~9.0时较稳定。最适温度为40℃,在40℃以下较稳定,超过50℃时酶活力开始下降。结论确定了一种聚阿拉伯糖内切酶的性质。(本文来源于《西部医学》期刊2008年05期)

张晓影,辛毅[8](2008)在《源于纤维单胞菌的聚阿拉伯糖内切酶的分离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离纯化一种由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ose sp.)的细菌发酵产生的具有聚阿拉伯糖内切酶的性质的蛋白酶。方法:用薄板层析法(TLC)分离酶促反应的产物-寡糖,以Quanti-Scan软件计算薄板上条带的面积灰度值,以此定量,计算酶活力。用Bradford法测定蛋白含量。通过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SephacrylS-300分子筛和Blue-Dye活性染料亲和层析叁种手段串联,对粗酶进行分离纯化,用SDS-PAGE测定纯度,SDS-PAGE和凝胶层析测定相对分子质量。结果:分离得到了电泳纯的阿拉伯糖内切酶,该酶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5kD,蛋白酶比活性为15.42×10(3U/ug),纯化倍数为77.1。结论:该酶是一种阿拉伯糖内切酶,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工具酶,应用于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的结构分析及寻找抗结核药物作用的靶点。(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08年09期)

段文娟[9](2008)在《纤维单胞菌Cellulomonas sp.中性β-半乳糖苷酶新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β-半乳糖苷酶通常被称为乳糖酶,它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菌、真菌、放线菌以及动物肠道中。该酶能将乳糖水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并具有半乳糖苷的转移作用,主要用来治疗乳糖不耐受症,处理加工牛乳、乳清,生产低乳糖牛奶和乳制品。乳糖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本论文的目的是从特殊环境分离产乳糖酶的菌株,克隆得到具有特殊性质的乳糖酶基因,为进一步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材料。本研究从来源于火焰山的土壤中筛选获得一株产乳糖酶的菌株Dm,通过对菌株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及16SrDNA的分子鉴定,初步认为该菌株属于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 sp.)。利用PCR(简并PCR,热不对称交错PCR(TAIL-PCR)和反向PCR)的方法,克隆得到乳糖酶基因,命名为galc。galc全长2076bp,(G+C)%含量72.9%,编码692个氨基酸,无信号肽序列。经过序列分析和结构预测,推测galc为属于糖基水解酶第42家族的乳糖酶基因,编码的蛋白GALC含有叁个结构域。通过序列比对分析,galc与已报道的乳糖酶的序列相似性都在为40~60%之间,其中与来源于Arthrobacter sp. FB24相似性最高,为59%。可以初步确定galc为新的乳糖酶基因。本研究为首次在Cellulomonas sp.中克隆获得乳糖酶基因。将galc分别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和Pichia pastoris GS115中进行了表达,并对原核表达的乳糖酶进行纯化和酶学性质分析。成熟蛋白的分子量为76kD,最适pH为6.4,最适温度47℃,比活为188.30 u/mg,动力学分析表明其Km为19.33mmol/L,Vmax为416.67nmol/min。(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8-06-01)

张晓影[10](2008)在《源于一种纤维单胞菌的聚阿拉伯糖内切酶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离纯化一种由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ose sp.)的细菌发酵产生的具有聚阿拉伯糖内切酶的性质的蛋白酶(暂命名为聚阿拉伯糖内切酶)并对其进行性质鉴定。本课题选取能将聚阿拉伯半乳糖(Arabinogalactan, AG)水解成六聚阿拉伯糖片段的内切酶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水解酶存在于一种细菌(该细菌尚无确切的名称,但它的生物性质与纤维单胞菌相似)的外分泌液中。鉴于目前还没有聚阿拉伯糖内切酶基因序列的相关报道,所以分离纯化成为获取目标蛋白质的有效途径。AG是分枝杆菌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聚阿拉伯糖和聚半乳糖组成的具有复杂分支结构的大分子聚糖。由于AG在结构上具有特殊性,所以常被作为抗结核药物作用的靶点。正因为如此,有关AG的结构研究一直都没有中断过。其中,寻找有效的手段水解AG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面。使用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常常在降解AG的过程中改变个别糖基的结构,无法获得原始的结构信息,而改用酶水解则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使用专一的内切酶将AG大分子降解成合适的片段,再用质谱和核磁共振方法确定这些小片段的分子结构,并将得到的结构信息进行组合,最终就可以得出AG的完整结构。而施行此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得到合适的聚糖内切酶。本课题拟分离出一种六聚阿拉伯糖内切酶,并将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工具酶,用于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的结构分析;而对该酶的性质的鉴定,则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同类水解酶的依据。方法:使用多种不同的层析方法从纤维单胞菌属的细菌发酵液中纯化聚阿拉伯糖内切酶,并对其进行性质鉴定。具体方法归纳如下:1)建立稳定可信的酶活性测定方法。利用薄板层析(TLC)实现反应底物与产物的有效分离,并利用该方法来检测聚阿拉伯糖内切酶的活性,结合Quanti-Scan软件进行定量分析。2)以纤维单胞菌属细菌的发酵液为原料,通过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层析, Sephacryl S-300分子筛和Blue-Dye活性染料亲和层析叁种手段串联,逐步纯化聚阿拉伯糖内切酶,在纯化过程中,用上述酶活性测定方法追踪酶活性。3)纯化后的样品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测定其纯度及相对分子质量,用TLC法与Quanti-Scan软件结合测定酶活力,测定反应最适温度和最适pH,用Lineweare-Burk双倒数做图法测定酶促反应动力学特性。结果:1)本文利用TLC实现了大分子底物AG与底物被水解释放的小分子寡聚阿拉伯糖产物的分离,生成产物的量可以经Quanti-Scan软件扫描定量。该方法的关键在于展层剂的选择。为了达到最佳的分离效果,我们根据不同糖片段的极性差异来选择展层剂。分别选取乙醇,异戊醇,正丁醇和乙酸作为展层剂,并将其按不同比例混合。根据实验结果,最终确定正丁醇:乙酸(1:1)作为展层剂。该方法具有快速、稳定、准确和可以定量的特点,而且可同时检测多个样品。这些特点使该方法适合在聚阿拉伯糖内切酶纯化时进行酶活性的监测。2)在细菌发酵液中,目标蛋白的含量极低,并且残留了粘度很高的发酵原料(结核杆菌细胞壁的成分),这些因素使得后续的纯化步骤更加困难。由于对该酶的理化性质一无所知,所以,我们尝试了多种纯化方法,并从中筛选了几种有效的柱层析。其中,DEAE-Sepharose弱阴离子交换层析,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的样品,而且可以除去杂蛋白,并在一定程度上浓缩目的蛋白,因此适合作为纯化的第一步骤。Sephacryl S-300柱层析是按照蛋白质分子量大小的不同来进行分离的,经过这一步纯化,酶蛋白纯度和比活性均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去除了发酵液中高粘度的杂质。Blue-Dye是非特异性的亲和层析柱,它可以使目的蛋白的纯度和比活性得到极大的提高。联合使用这些高效的柱层析方法得到了单一的蛋白条带,并具有聚阿拉伯糖内切酶的活性。3)对纯化后的样品进行性质鉴定:该酶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5 kD,酶促反应动力学符合Michaelis -Menten动力学规律,在40℃反应条件下,米氏常数Km为2.5mg/ml,最大反应速率Vmax为0.083μmol/L·min,最适pH为8.0,pH 6.0-9.0时较稳定。最适温度为40℃,在40℃以下较稳定,超过50℃时酶活力开始下降。蛋白酶比活性为15.42×10~3 (U/ug),纯化倍数为77.1。结论:本课题建立的聚阿拉伯糖内切酶的活性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稳定、准确及可定量的特点。虽然通过HPLC,可以对糖分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但是用这种方法来监测在纯化过程中的酶活性过于繁琐。所以,使用TLC与Quanti-Scan相结合的酶活性测定方法,它更适用于在酶纯化过程中追踪酶活性。通过对聚阿拉伯糖内切酶的纯化,发现该酶在发酵液中的含量极低,由于发酵原料――AG很难获取,所以无法大量制备高浓度的粗酶,这对纯化是一个挑战。针对这一问题,在纯化操作,蛋白含量测定和酶活性测定方法上都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和改进,这为今后分离低含量的蛋白酶积累了经验。本课题分离纯化了一种聚阿拉伯糖内切酶,并鉴定了它的部分性质。该酶是一种阿拉伯糖内切酶,能水解AG产生六聚阿拉伯糖。水解产物是AG末端的一个重要结构,这个结构与分枝杆菌的生理特点及致病机理密切相关,可以作为抗结核药物的作用靶点。综上所述,聚阿拉伯糖内切酶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工具酶,同时也为研究其他AG水解酶提供了比对依据,可以进一步应用于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壁的结构分析及寻找抗结核药物作用的靶点。(本文来源于《大连医科大学》期刊2008-05-01)

纤维单胞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的一些菌株能够产生多种纤维素酶,在纤维素降解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1923年Bergey等以产黄纤维单胞菌为模式菌建立了纤维单胞菌属。1991年Stackebrand和Prauser又以纤维单胞菌属为模式属建立了纤维单胞菌科(Cellulomonadaceae)。目前,纤维单胞菌属包含有从多种环境中分离培养得到的26个有效描述种。纤维单胞菌属菌株在分类学上的典型特征是:细胞壁的肽聚糖成分主要含有Orn和Glu/Asp,以MK-9(H4)为主要的甲基萘醌,主要的脂肪酸成分为anteiso-C15:0和C16:0,极性脂成分主要包括双磷脂酰甘油(DPG)和磷脂酰肌醇甘露糖甙(PIM)。基因组DNA的G+C含量为(68.5–76.0)mol%。最近,本实验室分离到2株纤维单胞菌,应用多相分类研究手段确定了他们的分类学地位。本文将结合我们的研究,对纤维单胞菌属的建立、分类学特征及其在生态和酶资源应用方面进行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纤维单胞菌论文参考文献

[1].周佳权,谢水波,荣丽杉,杨金辉,刘迎九.纤维单胞菌和单质铁协同作用处理含铀废水[J].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2].石云雷,余利岩,张玉琴.纤维单胞菌属放线菌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19

[3].周佳权.纤维单胞菌去除水中U(Ⅵ)的特性及机理试验研究[D].南华大学.2018

[4].杨继业,崔冠慧,习彦花,李亚冰,张根伟.产黄纤维单胞菌CR-14菌株诱变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J].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2016

[5].谢小林,顾振红,陈美标,姚青,朱红惠.潮湿纤维单胞菌和绿色木霉混合接种对不同食用菌菌渣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生物技术通报.2013

[6].荆海强.粪碱纤维单胞菌纤维素酶A2a族糖基结合模块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8

[7].张晓影,辛毅.源于纤维单胞菌的聚阿拉伯糖内切酶性质的研究[J].西部医学.2008

[8].张晓影,辛毅.源于纤维单胞菌的聚阿拉伯糖内切酶的分离纯化[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

[9].段文娟.纤维单胞菌Cellulomonassp.中性β-半乳糖苷酶新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

[10].张晓影.源于一种纤维单胞菌的聚阿拉伯糖内切酶的分离纯化及部分性质的鉴定[D].大连医科大学.2008

论文知识图

利用菌株10001和纤维单胞菌科其...纤维单胞菌还原U(Ⅵ)的高分辨透...纤维单胞菌表面XPS谱利用菌株10001和纤维单胞菌科其他...纤维单胞菌还原U(Ⅵ)前a后b扫描...纤维单胞菌对铀的耐受性曲线

标签:;  ;  ;  ;  ;  ;  ;  

纤维单胞菌论文_周佳权,谢水波,荣丽杉,杨金辉,刘迎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