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黄土区退耕林地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研究

半干旱黄土区退耕林地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研究

论文摘要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多样,植被物种丰富,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至今对该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特征尚未完全充分认识,而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是评价退耕还林措施及其生态效益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半干旱黄土区吴起县4个不同乡镇的乔、灌、草共16个典型植被群落土壤有机碳为研究对象,将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两种方法相结合,综合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变化规律,旨在为该区今后植被恢复重建、林分结构改造及林地土壤质量评价优化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荒草地、山桃、小叶杨和柠条4种植被类型中,柠条土壤容重最大,荒草地最小且差异显著;荒草地土壤水分最大,柠条最小且差异极显著;土壤孔隙度存在差异,但不显著;土壤电导率大小为小叶杨>荒草地>柠条>山桃,呈极显著差异;山桃土壤p H最大,荒草地最小,皆属于弱碱性;小叶杨土壤有机碳最大,荒草地次之,柠条最小,且存在显著差异。灰色关联分析表明:荒草地土壤有机碳与含水量关系紧密,与电导率关系不紧密;山桃土壤有机碳与电导率关系紧密,与毛管孔隙度关系不紧密;小叶杨土壤有机碳与非毛管孔隙度关系紧密,与容重关系不紧密;柠条土壤有机碳与非毛管孔隙度关系紧密,与含水量关系不紧密。2、坡底平台、中坡位、下坡位和中坡位水平阶4种不同坡位沙棘林中,下坡位土壤容重最大,坡底平台最小且差异不显著;土壤水分在0-100 cm土层大致呈“S”型分布,坡底平台最大,中坡位及中坡位水平阶最小,且土壤含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存在极显著差异;饱和含水量差异不显著;土壤孔隙度各有差异,但不显著;土壤电导率大小为坡底平台>中坡位>中坡位水平阶>下坡位且差异显著;土壤有机碳含量中坡位的最高,中坡位水平阶则最低,且存在极显著差异。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沙棘坡底平台土壤有机碳与非毛管孔隙度关系紧密,与容重关系不紧密;中坡位土壤有机碳与电导率关系紧密,与非毛管孔隙度关系不紧密;下坡位土壤有机碳与非毛管孔隙度关系紧密,与毛管持水量关系不紧密;中坡位水平阶土壤有机碳与总孔隙度关系紧密,与电导率关系不紧密。3、水平阶整地刺槐、油松、油松+山杏和山杏+侧柏4种植被中,土壤容重山杏+侧柏最大,油松+山杏最小且不存在显著差异;人工纯林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差异不大,混交林呈波动趋势且变化较大,水平阶上营造的乔木纯林与乔灌混交林土壤水分差别不大;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山杏+侧柏最大,油松和油松+山杏则最小,而非毛管孔隙度稍有区别,且彼此存在差异但不显著;土壤电导率大小为刺槐>油松>油松+山杏>山杏+侧柏,且差异不显著,土壤p H刺槐最大,油松最小,皆属于弱碱性;土壤有机碳山杏+侧柏最大,刺槐最小,且存在显著差异。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刺槐土壤有机碳与电导率关系紧密,与含水量关系不紧密;油松土壤有机碳与非毛管孔隙度关系紧密,与电导率关系不紧密;油松+山杏土壤有机碳与非毛管孔隙度关系紧密,与容重关系不紧密;山杏+侧柏土壤有机碳与容重关系紧密,与p H关系不紧密。4、阳坡、半阳坡、阴坡和半阴坡小叶杨林地中,阳坡土壤容重最大,半阴坡最小且存在极显著差异;土壤水分在阳坡与阴坡间表现尤为突出,具体为阴坡最大,阳坡最小且存在极显著差异;土壤孔隙度各有差异但彼此间差异不显著;土壤电导率大小为半阴坡>半阳坡>阴坡>阳坡且差异极显著;土壤有机碳含量半阳坡最高,阳坡则最低且存在极显著差异。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小叶杨半阴坡土壤有机碳与电导率关系紧密,与p H关系不紧密;阴坡土壤有机碳与非毛管孔隙度关系紧密,与容重关系不紧密;阳坡土壤有机碳与非毛管孔隙度关系紧密,与含水量关系不紧密;半阳坡土壤有机碳与非毛管孔隙度关系紧密,与容重关系不紧密。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
  •     1.2.2 土壤理化特性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植被状况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方法
  •     2.3.1 实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     2.3.2 实验数据测定
  •     2.3.3 数据处理方法
  •   2.4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特性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     3.1.1 土壤特性变化
  •     3.1.2 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变化
  •     3.1.3 土壤特性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
  •     3.1.4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 不同坡位对土壤特性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     3.2.1 土壤特性变化
  •     3.2.2 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变化
  •     3.2.3 土壤特性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
  •     3.2.4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 水平阶整地不同植被对土壤特性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     3.3.1 土壤特性变化
  •     3.3.2 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变化
  •     3.3.3 土壤特性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
  •     3.3.4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 不同坡向对土壤特性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     3.4.1 土壤特性变化
  •     3.4.2 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变化
  •     3.4.3 土壤特性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
  •     3.4.4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特性变化
  •   4.2 不同坡位土壤特性变化
  •   4.3 水平阶整地不同植被土壤特性变化
  •   4.4 不同坡向土壤特性变化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创新点及存在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罗梦娇

    导师: 刘长海

    关键词: 半干旱黄土区,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土壤特性,整地方式

    来源: 延安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农业科技

    专业: 自然地理学和测绘学,农业基础科学,林业

    单位: 延安大学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501705,2016YFC05016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70541),延安成果转化专项(2018CGZH-02)

    分类号: S714.2

    总页数: 84

    文件大小: 6218K

    下载量: 195

    相关论文文献

    • [1].山杜英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营养元素的垂直分布格局[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9(12)
    • [2].北京市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 资源科学 2019(12)
    • [3].采伐残余物不同处理方式对杉木幼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19(06)
    • [4].生态学研究性实习的设计与实践——以不同类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矿化潜力研究为例[J]. 河南农业 2020(09)
    • [5].北京城市化梯度带上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英文)[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20(05)
    • [6].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学报 2020(08)
    • [7].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酶活性影响研究[J]. 土壤通报 2020(04)
    • [8].土壤有机碳模型研究进展[J]. 宜春学院学报 2019(09)
    • [9].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 2019(32)
    • [10].放牧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相关过程研究进展[J]. 草地学报 2018(02)
    • [11].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及在农田生产中的应用[J]. 耕作与栽培 2018(02)
    • [12].增温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研究综述[J]. 生态学报 2017(01)
    • [13].干湿交替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17(01)
    • [14].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在土壤有机碳组分对土地利用的响应特征方面取得进展[J]. 干旱区地理 2017(02)
    • [15].温度对太谷县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 2017(05)
    • [16].天山雪岭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异及其与森林发育的关系[J]. 山地学报 2017(03)
    • [17].武陵山脉龙山段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及控制机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08)
    • [18].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的尺度效应研究[J]. 土壤 2014(05)
    • [19].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5(27)
    • [20].甘肃省中药材主产区陇西县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J]. 中国沙漠 2020(06)
    • [21].喀斯特地区耕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研究——以贵州省兴义市为例[J].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0(01)
    • [22].西北地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质论评 2020(S1)
    • [23].江苏沿海典型滩涂围垦区土壤有机碳时空异质性[J]. 土壤 2020(02)
    • [24].秸秆还田对麦玉系统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08)
    • [25].利用方式与成土母质对金衢盆地土壤有机碳积累及其稳定性影响的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20(10)
    • [26].影响土壤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因素研究进展[J]. 北方果树 2019(04)
    • [27].上海市林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9(06)
    • [28].1998~2017年我国森林土壤有机碳研究文献分析[J]. 绿色科技 2018(08)
    • [29].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研究进展[J]. 江西化工 2018(05)
    • [30].4种植被恢复模式对贵州石漠化地区表层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研究[J]. 林业资源管理 2016(05)

    标签:;  ;  ;  ;  ;  

    半干旱黄土区退耕林地土壤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