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晓宏1朱鹏飞2张红1
(1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功能检查科102304;2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检验科102300)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7-0051-02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及高频超声对其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腹痛小儿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常规进行全腹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再用高频超声针对扫查肠系膜,记录观察到肠系膜肿大淋巴结的部位、数目、大小、内部回声、形态、纵横比值(L/S值)及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结果100例患儿均在腹腔内(以脐周及右下腹为
著)探及2枚以上椭圆形低回声结节,最大长轴径(L):>1.0cm,短轴径(S):>0.5cm,纵横比值(L/S值)>2,彩色多普勒显示其内均可探及血流信号。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肿大的淋巴结,是临床诊断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首选检查方法,并且对该病的诊断及治疗后的随访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高频超声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是指因上呼吸道感染后而引起回、结肠区域肠系膜淋巴结的炎症[1],是引起急性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在高频超声未应用于临床之前,临床诊断较为困难,常常误诊。近年来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性能的提高及超声技术的发展,已可及时并较准确地诊断该病和对其的鉴别诊断,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我院于2008年6月-2010年6月利用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100例,总结其特点,探讨其对于临床诊断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年龄在3-14岁,男73例,女27例,其中7岁以内的64例。100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根据临床诊断标准[2]:①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史;②发热、腹痛、呕吐伴有腹泻或便秘;③反复腹痛,疼痛间隙活动如常,经解痉、驱虫、保护胃粘膜治疗无效者;④腹痛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以右下腹及脐周多见,压痛部位不固定;⑤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⑥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
1.2检查方法实用ALOKA3500及4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先用3.5MHz的低频探头全腹进行扫查,排除其他类型的急腹症,如阑尾炎、肠套叠、腹腔肿物扭转及肠梗阻等。再用7.5MHz的高频探头扫查腹腔肠系膜,重点观察脐周、右侧腹部、右下腹及患儿指定的最痛处进行多切面扫查,采取逐渐加压的方法,观察淋巴结的位置、数目、大小、内部回声、形态、纵横比值(L/S值)及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结合目前大多数报道的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标准[3]:为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测量淋巴结最大切面的长轴径(L)和短轴径(S),淋巴结长轴直径>1cm,短轴直径>0.5cm,纵横比>2视为肿大。11例患儿右下腹可见少量液性暗区。
1.3治疗与转归所有患儿均经抗炎、抗病毒、补液等综合治疗,症状、体征逐渐消失,血常规白细胞降至正常,全部病例随访1-3个月后复查腹部彩超,肿大淋巴结消失或缩小至5mm以下。
2结果
高频超声诊断的10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腹腔内均可探及肿大的淋巴结,最常见部位在脐周及右中下腹,最少可及2枚,最大长径>2.0cm,多呈椭圆形,呈散在、串珠样或堆状分布,未及融合,纵横比值(L/S值)>2,以均匀的低回声为主,少数周边呈低回声,中央可见髓质高回声,内部未及液化及钙化回声,其内部均可探及源于淋巴门的血流信号,阻力指数(RI):0.5-0.65,少部分患儿右下腹可及少量液性暗区。
3讨论
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由淋巴细胞集合而成,呈椭圆形或豆形,淋巴结表面包有被膜,被膜的结缔组织伸入淋巴结内形成小梁,构成淋巴结的支架。被膜下为皮质区,淋巴结的中心及门部为髓质区。淋巴结的功能包括:①滤过淋巴液;②产生淋巴细胞和浆细胞;③参与免疫反应。淋巴结肿大或疼痛常表示其属区范围内的情况,对诊断和了解某些感染性疾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目前病因尚不明确,故又称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由于肠系膜淋巴结主要分布于肠系膜血管周围,收集沿肠系膜血管及其分支配布的淋巴结的淋巴液。回肠远端的肠系膜淋巴结非常丰富,内容物由于回盲瓣作用,在回肠远端停留时间较长,毒素及细菌代谢物易被回结肠系膜淋巴结吸收,因此肠系膜淋巴结炎多发生于回肠远端的肠系膜。该病常见于儿童,多发生在7岁以下小儿,以男孩多见,由于男性较女性发育较晚所致。正常情况下小儿有淋巴结增生,所以他们对各种刺激因子的反应比成人更迅速,也更显著。且小儿淋巴系统的发育尚未成熟,屏障作用较差,所以肺部、肠道的细菌、病毒等感染,常累及肠系膜,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4]。由于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及刺激,常出现发热、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临床症状,腹痛多为右下腹或脐周疼痛,以阵发性、痉挛性为其特点。部分患者腹腔内可有少量积液,以右下腹多见。
在诊断本病同时,还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①急性肠系膜淋巴结核:肿大的淋巴结包膜可不完整,或相互融合,晚期内部可见液化区及点状或团状钙化,常合并腹水及肠管粘连。②急性阑尾炎:右下腹可有淋巴结肿大,但数目较少,且超声可见肿大的阑尾呈管状结构,形如蚯蚓状,横切面管壁呈三层结构即强-弱-强。③恶性淋巴瘤:肿大的淋巴结趋于圆形,纵横比<2,累计节段较长,可有融合、中心坏死及点状钙化,失去正常形态。
随着超声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对高频远场聚焦性能的改善,外加小儿腹壁较薄,故采用高频超声可以清晰的显示小儿腹腔内的结构层次,对肿大的淋巴结定位、定性较准确,,为临床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提供有利依据,而且超声是一种快捷、价廉、安全、可重复性、无创等的检查方法,再加上其具有实时、连续、多切面、多角度观察的特点,并且便于治疗前后的对比观察。目前是临床诊断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对临床诊断及治疗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于皆平,沈志祥,罗和生.实用消化病[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孙斌,陶静,初洪钢,等.浅表淋巴结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病理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1,10(11):679.
[4]顾恺时.胸心外科手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80-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