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课堂漂浮;情境漂浮;内容漂浮;形式漂浮;评价漂浮
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数学课堂正发生着许多可喜的变化:形式新了、童趣多了、情境美了、思维活了、课堂闹了。在尽情收获的同时,亦听到了这样的疑问:这么多学生掌握得了吗?他这堂课的重点是什么?精彩的课件、美丽的奖品、热闹的探究、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有时非但不能收获期待中的精彩纷呈,反而使课堂目标出轨,学生学习偏向,美好预设与浑身解数几乎成为泡影?如何拒绝“漂浮”成为许多数学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下面笔者就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情境创设拒绝漂浮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初中数学教学应以情境为依托——“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很多教师试想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无论什么课,都要创设情景。于是,运用的许多情境,有的生活味浓了,数学味淡了;有的削弱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有的在热热闹闹的情境背后搞得学生无所适从……从而使“情境创设”日见漂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情境繁琐多余——漂浮
不是所有情境都能实现从“日常数学”到“学校数学”的转化,笔者曾经听过很多公开课,其中不乏有情境而无实效甚至是负效的现象。在“字母表示数”教学中,教师利用媒体创设青蛙跳水场景,让学生说说“你会唱这首儿歌吗?”但学生往往会兴奋地唱歌,观赏青蛙跳跃的优美动作,又或者是和尚念经,穷开心,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却没有进入理想的教学境界,真有点得不偿失。学生也被弄得不知所云,可能有些还在嘀咕吧:今天数学老师怎么上起了音乐课呢?
2.情境虚假——漂浮
我们有时创设的情境内容会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情景,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当然,这里我们应当区分“虚拟”≠“虚假”。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教学环节:课伊始就出示“数学乐园”四个大字,教师询问学生“在数学乐园中玩,你们开心吗?”学生大声得回答:“开心”,接下来一个接着一个环节做题目,,只是在每题的前面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到了“××乐园,××场”一节课下来,学生就仅仅泡在算术题之中,谈得上在“数学乐园”中畅游吗?
3.情境苍白——漂浮
在平时,我们也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教学场景:课始,教师绘声绘色地对学生说:“同学们知道超女吗?今天老师让超女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欢迎吗?”学生对此兴趣高涨,私底下窃窃私语超女事迹,但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到别扭的却是“李宇春头像+复习题、周笔畅头像+例题、张靓颖头像+练习”等直至课末。这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吗?学生只会认为是“超女”在数学课上玩“变身魔术”,对贯穿在数学课堂始末的“超女”产生厌恶情绪,提高不了教学中的任何“磁场效应”。
让我们的情境创设少一些浮躁,多一份理性;少一些形式,多一份实在吧!让我们以“点燃有效兴趣”为起点,以“激活知识原型”为支点,以“激扬数学思考”为重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精心设计情境过程,智慧把控情境走向,认真反思情境。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一定能走出情景创设的“浮华”,收获“实效”!
拒绝漂浮
1.课堂二、内容安排内容指向不明——漂浮
由于有些问题情境的目标不明确,学生看了以后不知应说什么,往往造成了师生不着边际的在“流连忘返”的情境中对白,影响了课堂的实效。如在《整式》的教学中有如下片段:
给出代数式:-3x,-3x+4,2a2,ab,a2+3a-3,,a2+b2+3,x-1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说出异同点。于是有的学生就五花八门,乱说一气;有的学生坐在那里,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干脆私下做自己的事;结果教师花了很长时间才能引入正题。
2.课堂内容难度过大——漂浮
由于有些素材难度偏大,教学时所化时间相对较高,而收获往往较少,从而影响了基础知识的落实,使课堂“漂浮”。如《整式加减2》中有一个猜数游戏:游戏甲方把自己的出生月份乘2,加10,再把和乘5,再加上他家的人口数(小于10),将这样所得的结果告诉游戏乙方,乙方就能猜出甲方出生于何月,他家有几口人。该课教师采用游戏形式,让学生做甲方,教师做乙方。通过几回合“较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学形式很好,可是这个素材放在该堂课中去解决,难免花费很多时间,从而造成课堂漂浮。
三、学习形式拒绝漂浮
1.讨论内容的选择缺乏价值——漂浮
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讨论、互动、合作学习有很多好处,但不能因此而滥用互动。互动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的价值。但也不宜过深,比较难的问题一定要设置台阶,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苹果。但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小组互动,学生毫无兴趣,甚至有时会趁机聊天,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我们在听课时不难看到,有些课堂也采用了小组互动学习,而且看似很热闹,可是学生讨论才秒,有的学生刚投入,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就拍手叫停,这种假互动的现象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种"浮躁"的互动也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始终作为小组互动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给学生小组互动的方法,提高小组互动的质量。
2.讨论形式使用过多——漂浮
小组互动学习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互动和创新发展,而成为新课堂的首选,但不能作为一个模式固定下来,全面铺开。小组互动再好,但毕竟不是惟一的手段。课型不同,教师风格不同,所选择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也必然不同。况且,每一节课、每一个科目都采用这一模式,是否会使学生把“新鲜”变为“厌烦”,而提不起精神,再次觉得课堂索然无味呢?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学生互动,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个人潜能。在数学学习中,培养互动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互动中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
三、评价与激励拒绝漂浮
1.算法中鼓励过多——漂浮
数学课堂中在学生算法呈现多样后,常常表现这样一种不适症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学生并不是自觉地从最优的角度考虑,或是固步自封,自以为是,总是选择自己的算法;或是不相信自己,迷信他人,总以为别人的方法总是好的;或是无所适从,等待教师主观指定最优的方法。因此,在学生的算法呈现多样化后,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分析、反思、比较各种算法,正确地认识每种方法的价值和适用范围,并推荐一种比较好的算法。这种方法应是可以在类似情境中拓展应用的基本方法,或是与后续学习关系比较密切的方法。如笔者在有理数加减教学中就采用了好几种方法:(1)用小学时的减去再减去等于减去它们的和,(2)用转换加法,(3)用提取的方法,(4)用添括号去理解;结果实际教学效果很差。
2.评价缺乏原则——漂浮
教师的课堂评价是对学生课堂发言的判断,是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评价,是对学生思想认识的指引,因此课堂评价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使学生思维漂于知识内涵之外。如在《有理数加法》时,教师给出(+7)+(—3)=+4,(+3)+(-4)=—1,让学生归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学生归纳为“异号两数相加,符号与较大数相同,并用较大数减去较小数”,像这种语言描述,学生是很难表述清楚的,教师评价要以鼓励为主,于是教师表扬学生“说得不错”,结果学生以为自己是对的,从而思维漂浮,忽视了教师接下去的正确说法,效果很差。
由此看来,课堂“漂浮”因素是诸多方面的。要拒绝课堂漂浮,一方面我们教师应加强学习,认真剖析课标与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另一方面,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思维特征,把握好学生的喜好与接受能力;拒绝空洞的课堂教学,拒绝虚伪的讨论形式,拒绝肤浅的评价与激励,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扎实有效,充满生命活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铁路三中0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