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直流电刺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脑卒中,吞咽障碍,经颅直流电刺激,电针
直流电刺激论文文献综述
刘超,赖日英,闵瑜,颜海霞,黄臻[1](2019)在《电针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针结合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02例分为电针组、tDCS组及电针结合tDCS组,以常规治疗为基础,电针组联合电针治疗、tDCS组联合tDCS刺激、电针结合tDCS组联合电针和tDCS刺激,每天1次,10次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才藤氏7级吞咽功能评估法和SSA评分法进行评估。结果:叁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才藤氏7级吞咽功能评估和SS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P<0.05),治疗后电针组与t DCS组在洼田饮水试验、才藤氏7级吞咽功能评估和SSA评分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结合t DCS组与电针组、t DCS组比较改善更显着(P<0.05)。结论:电针结合tDCS刺激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治疗更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按摩与康复医学》期刊2019年24期)
柳波,夏扬,黄嘉,杨玺,刘进[2](2019)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抑郁状态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治疗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抑郁状态(PS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8年1月至12月,卒中后抑郁并发运动性失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实验组接受左背外侧前额叶阳极t DCS治疗,对照组接受伪刺激。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和3周,采用医院版卒中后失语抑郁问卷(SADQ-H)、失语患者抑郁量表(ADRS)进行评定,治疗前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试验结束或退出试验时填写安全性调查表。结果对照组3例、实验组2例退出。两组SADQ-H和ADRS评分均随时间而下降(F时间> 100.643, P <0.001),实验组SADQ-H评分低于对照组(F组别=6.891, P=0.011), ADRS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F组别=2.925, P=0.093),SADQ-H和ADRS评分交互效应显着(F交互> 13.642, P <0.001)。实验组治疗前后MBI差值显着高于对照组(t=7.016, P <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5)。结论 t DCS对卒中后抑郁并发运动性失语患者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11期)
段秋霞[3](2019)在《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肢体康复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一文中研究指出外伤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由压砸坠落或交通事故等所致,可遗留不同程度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等功能障碍~([1])。目前临床针对SCI运动功能障碍多以康复治疗为主,然而常规康复训练存在起效缓慢、恢复时间长、成功率较低等缺陷,无法满足患者治愈需求。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不断深入,SCI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技术得到长足发展,其中夹脊电针疗法有利于调节病变血液循环、抑制疼痛神经传导;等速肌力训练可调节关节内循环,提高关节活动度;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能改变脊髓神经网络兴奋度,促进神经重(本文来源于《实用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王伟祥,徐丰[4](2019)在《经颅直流电配合功能电刺激治疗脑卒中肢体障碍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经颅直流电配合功能电刺激治疗脑卒中肢体障碍的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开展治疗的脑卒中肢体障碍患者150例,按照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A组采取常规治疗并且联合功能电刺激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联合经颅直流电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情况。结果 B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显着高于A组的81.33%,统计学分析显示具有差异性(P<0.05)。B组治疗后MBI评分(55.88±4.62)分,FMA评分(72.33±6.91)分;A组治疗后MBI评分(36.78±2.32)分,FMA评分(50.95±4.21)分,统计学分析显示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配合功能电刺激治疗脑卒中肢体障碍患者中可以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升日常活动能力,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88期)
王传凯,刘向云[5](2019)在《经颅直流电刺激应用于运动能力提高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无创的中枢神经调控技术,目前已经有大量研究证明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可以提高脑卒中后遗留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与健康人的肢体运动能力。近年来,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在运动科学领域也逐渐受到关注,并且已有研究证明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对人体的运动耐力、平衡能力、运动学习能力、肌肉耐力、肌肉爆发力、肢体协调能力等方面运动能力具有提高促进作用。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对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促进人体运动能力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旨在为该技术在运动科学领域的应用与今后该领域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检索法以关键词"经颅直流电"、"运动表现"、"运动能力"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与万方数据库中进行近十年的文献检索,同时以"t DCS&motor performance"、"tDCS&motor control"、"tDCS&muscle"、"tDCS&motor processing"、"tDCS&balance"、"tDCS&sports"为关键词在pubmed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进行近十年的文献检索,对所得文献进行人工筛选,归纳整理,最终总结成文。研究结果:经颅直流电技术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被学者普遍认可的理论有以下几点:1.经颅直流电能够对通过调节神经细胞的极化作用来阈下调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从而改善大脑皮层的兴奋性。2.经颅直流电能够这调控N-甲基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的表达与γ-氨基丁酸的释放,基于此有学者认为经颅直流电能够改善神经突触的可塑性。3.神经影像学技术研究发现,经颅直流电刺激能够增加大脑的局部血流并且可以增强脑网络的之间的功能连接。根据上述作用机制,研究者使用经颅直流电技术开展了此技术对运动能力的各项研究,并取得一定发现:在运动耐力方面,经颅直流电首次在运动科学领域的研究是探究其对运动疲劳的作用效果,结果发现受试者在干预后较干预前出现运动疲劳的时间得到延长;在平衡能力方面,有随机对照研究发现经过经颅直流电的干预,与假刺激组相比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提高人体下肢的在人体平衡能力任务中的运动表现能力;在运动学习能力方面,经过经颅直流电刺激刺激的干预受试者的运动反应时间得到缩短,运动完成的准确性与速度也得到了有统计学意义的提高;在肌肉能力方面,经颅直流电刺激可以短时间持续提高受试者的肌力、肌肉耐力;在肢体协调能力方面,研究发现经过干预后尽管能够减少完成协调任务时的错误次数,但尚未发现经颅直流电技术有能够提高肢体的协调能力的作用效果。在国际上,目前经颅直流电技术已经应用于个别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研究中。有研究发现,在经过一种经颅直流电耳机的干预后,受试者的原地垂直起跳的高度较干预之前得到提升,也有人发现足球运动员经过干预后也发现下肢股四头肌的肌力得到提升。日本的一项自行车运动员的研究发现,经颅支流电的干预能够提高运动员的自行车功率输出。有一项小样本量的女子手球运动员研究发现,经颅直流电刺激能够提升手球运动员的上肢肌肉力量。然而,针对经颅直流电技术在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的应用中,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经颅直流电被认为是一种"神经兴奋剂",该技术在运动员的干预应用中存在的公平性和伦理问题是目前一个讨论的热点,因此经颅直流电提高人体运动表现的机制研究也应当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研究结论:综上,经颅直流电刺激具有安全便捷,便于携带,价格低廉的优点,且针对提高人体的运动表现能力,经颅直流电刺激技术能够起到一定的提高作用,该技术是将来与运动训练相结合作为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的一种非常有前景的运动辅助干预方法。尽管该技术已经在个别项目的运动员身上进行应用,但由于处在研究的初期,作用机制也并不明确,经颅直流电的刺激参数、刺激时间以及刺激电极的放置部位仍不规范统一,因此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来确立一套成熟规范的经颅直流电干预范式,从而为该技术在运动员于普通人的应用提供更加重足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姜祎凡,卞秀玲,刘宇[6](2019)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健康男性纵跳高度的即时与后效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纵跳是各种纵向起跳运动项目起跳技术的研究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体下肢力量的强弱与否。篮球的投篮以及排球的扣杀等专业技术动作,都需要具有较好的纵跳能力。因此,对于纵跳能力的研究是提高人体的运动表现所迫切需要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神经刺激技术,通过放置在头颅部位的电极可以将低强度的电流作用于特定脑区,从而达到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的目的。Eduardo Lattari等在2017年的研究中指出在阳极t DCS之后,受试者的下蹲跳(CMJ)高度、腾空时间和肌肉峰值功率都有显着提升。2017年发表在Nature上的一篇报道也显示,运动员在佩戴上由t DCS的原理制成的Halo Sport运动耳机后,原地纵跳提高了18cm。经颅直流电刺激不仅具有即时效应,还具有后效应。Helen R. Berry等研究表明在刺激后20min和60min人体运动表现仍有一定的提升。然而,Kentaro Oki等的研究和Martin J Barwood等的研究均表明t DCS对人体运动表现的改善无显着影响。由于目前tDCS对人体运动表现的影响尚无定论,且国内外关于t DCS对纵跳能力及其后效应影响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t DCS对健康男性纵跳高度的影响以及时长效应。研究方法:实验共招募了14名上海体育学院普通健康男大学生(年龄:22±2岁,身高:174.43±5.74cm,体重:68.66±9.47kg)。要求身体健康、无神经方面疾病、近3个月内无下肢运动损伤,并且能够顺利完成实验动作。本研究采用重复性-双盲实验设计。对受试者的大脑采用双侧刺激,刺激仪器为DC-STIMULATOR多通道经颅直流电刺激仪(德国,Neuroconn公司)。共有3种刺激模式,分别为阳极刺激、阴极刺激和假刺激。阳极刺激时将红色电极片(阳极)放置在受试者大脑M1区,蓝色电极片(阴极)放置在受试者同侧肩膀上,刺激电流是2mA,刺激时长是20min。阴极刺激时,电极片的放置位置与阳极刺激相反,其它刺激参数与阳极刺激相同。假刺激时,刺激时间仍然为20min,但是刺激在30s后结束,其它刺激参数与阳极刺激相同。在刺激过程中受试者保持静坐,尽量减少头部的晃动和大脑的活动。实验所采用的电极片尺寸是5×7cm2。每位受试者进行3次实验,每次实验接受一种刺激模式,刺激模式由不参与实验的测试人员随机给出。每种刺激之间至少间隔48-72h。受试者先熟悉实验流程,之后采用Vicon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英国,Vicon公司)和Kistler叁维测力台(瑞士,Kistler公司)对受试者在刺激前、刺激后即刻、30min和60min的纵跳(CMJ)动作进行采集。纵跳(CMJ)动作要求:要求受试者双手交叉抱肩,身体静止直立,收到起跳信号后身体迅速下蹲并尽力向上跳起,起跳后膝关节保持伸直,之后以自己最习惯的姿势落地,落地时不允许有意收腹屈膝。在每个时间点采集受试者成功的3条数据。采用腰点法计算受试者的纵跳高度。腰点法指的是第4腰椎棘突点处的标志点在垂直方向上的最大高度与初始站立时高度的差值。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纵跳(CMJ)高度使用两因素(时间*刺激模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时间因素(刺激前、刺激后即刻、刺激后30min、刺激后60min)为组内因素,刺激模式(阳极刺激、阴极刺激、假刺激)为组间因素。球形度假设使用Mauchly测试,如果违反数据球形度,则使用Greenhouse-Geisser校正。使用Bonferroin校正进行事后比较,显着性水平α设置为0.05。研究结果:时间因素对受试者的纵跳高度有显着性影响(F=9.476,P<0.05),刺激模式因素对受试者的纵跳高度无显着性影响(F=0.197,P>0.05),刺激模式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受试者纵跳高度的影响具有显着意义(F=2.469,P<0.05)。事后检验发现:在阳极刺激模式下,与刺激之前(48.34±6.34cm)相比,受试者的纵跳高度在刺激后即刻(50.42±6.66cm)有显着提升(P<0.05),刺激后30min(48.91±6.58cm)以及刺激后60min(48.45±7.11)虽然有升高趋势,但无显着性。在阴极刺激模式下,与刺激前(48.41±7.17cm)相比,刺激后即刻(48.07±8.01cm)与刺激后60min(47.41±7.56cm)都无显着性降低,刺激后30min(47.50±6.82cm)的纵跳高度有显着性降低(P<0.05)。在假刺激模式下,与刺激前(47.75±6.72cm)相比,刺激后即刻(48.22±7.21cm)、刺激后30min(47.31±6.88cm)和刺激后60min(46.54±6.71cm)的纵跳高度均无显着性变化。研究结论:阳极tDCS可以提升人体的纵跳高度,且刺激后纵跳的表现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弱,这可能是因为阳极刺激增加了初级运动皮层的兴奋性,进而增加了下肢的运动表现。相比于阳极t DCS,阴极t DCS没有显着降低纵跳高度。有研究指出,这可能是因为相比于兴奋下肢运动系统,抑制其兴奋性更难。假刺激对人体纵跳高度的影响不显着。综上所述,阳极t DCS可以作为提升人体运动表现的一种有效刺激手段,这一发现为之后将t DCS应用到竞技体育中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王玮,朱志强,刘宇[7](2019)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垂直跳下肢动力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通过了解不同刺激条件前后垂直纵跳(Counter movement jump,CMJ)运动表现的变化,探讨t DCS对下肢动力学的影响。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受试者纳入标准:18-25岁男大学生;无神经或精神疾病;无下肢疾病;无吸毒酗酒史;未参加另一项涉及力量训练的实验;所有受试者均熟练垂直跳动作,并有良好的力量基础,能准确理解实验意图。2.实验仪器:2.1经颅直流电刺激仪DC-STIMULATOR多通道经颅直流电刺激仪(德国,Neuroconn公司),电极片尺寸为5cm×7cm,电流强度可调节范围为0-2m A。2.2运动捕捉系统Vicon红外运动捕捉系统(英国,Vicon公司)和十个摄像头(T40),采样频率为100Hz,所用反光标志点直径为14mm。2.3测力台叁维测力台(瑞士,Kistler公司)两块(长×宽×高:900×600×100mm),型号为9287C,采样频率为1000Hz。3.实验设计:15名受试者接受随机双盲交叉设计的两种实验条件:阳极刺激a-t DCS和假刺激sham-tDCS。在实验前,受试者第一次来实验室,完成人体形态学及身体成分测量,并熟悉实验动作,受试者来实验室完成两次测试,此后,受试者将在两天的同一个时间段来实验室进行两个条件的实验,两两间隔48-72小时。4.测试方法:4.1实验流程:受试者按照上述要求,在测力台上完成垂直纵跳,而且,受试者要尽最大努力,最快速度完成CMJ测试,每次测试之间有一分钟的恢复间隔。采集3次有效数据,在测力台区域外进行的跳跃,或在落地时和腾空阶段不符合要求运动姿态的跳跃被排除。完成前测后,对受试者进行经颅直流电刺激。刺激结束后即刻和刺激结束后30分钟分别重复与前测相同的测试。4.2刺激方案:受试者们坐在实验室里的椅子上。使用四个生理盐水浸泡过,且表面为海绵的电极(35 cm2),将其连接于直流电刺激装置,电流大小为2 mA,刺激时持续间为20分钟,在刺激过程中,要求受试者保持静坐,避免外界的干扰和无关刺激。对于阳极刺激,根据国际10-20脑电图系统,两个阳极水平放置于Cz电极区,以覆盖双侧运动皮质。两个阴极放置在两侧肩膀,用医用胶带将电极固定。而假刺激,放置位置与阳极刺激一样,但刺激在30s后关掉。所有的t DCS操作由同一个人完成。5.统计分析:使用SPSS v. 20(IBM,USA)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双因素(treatment×time)重复测量方法比较20分钟经颅直流电刺激前后,两种实验条件下跳跃表现的差异。所有数据显示为平均值±标准差,统计学意义为P<0.05。研究结果:1.CMJ高度对于纵跳高度,刺激条件和时间有交互作用(F(2,28)=16.719,P<.05),经后续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真刺激组在刺激后0分钟提高3.15%(P=.001),刺激后30分钟提高2.23%。2.关节力矩对于髋关节峰值力矩,仅刺激条件对其有主效应作用(F(1,14)=7.44,P<.05),阳极刺激组受试者髋关节峰值力矩明显高于假刺激组(P=.016)。对于膝关节峰值力矩,仅刺激条件对其有主效应作用(F(1,14)=5.91,P<.05),阳极刺激组受试者膝关节峰值力矩明显高于假刺激组(P=.029)。3.关节功率对于膝关节峰值功率,刺激条件和时间无交互作用,刺激条件有主效应影响(F(1,14)=5.52,P<.05),经后续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阳极刺激组受试者膝关节峰值功率明显高于假刺激组(M=11.36±0.777 v.s. M=10.03±0.550,P=.034)。时间也对其有主效应作用(F(2,28)=6.71,P<.05),经后续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刺激后30分钟受试者膝关节峰值功率明显高于刺激前(M=10.85±0.628v.s.M=10.45±0.588,P=.007)。对于踝关节峰值功率,刺激条件和时间有交互作用(F(2,28)=4.30,P<.05),经后续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假刺激后0分钟(P=.005)和30分钟(P<.001)受试者踝关节峰值功率明显低于刺激前。研究结论:阳极t DCS可以显着提高CMJ高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强下肢爆发力,对下肢动力学特征有调节作用,研究表明该方法可作为神经增强技术,应用于强调下肢运动能力的项目。(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宋林杰,卞秀玲,殷可意,刘宇[8](2019)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健康男性肘关节力量输出和肌力协调控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 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刺激技术,通过置于头皮的电极对特定脑区进行微弱的直流电刺激,以此来调节特定脑区的兴奋性,进而影响人体的各项能力。本研究使用不同t DCS刺激方式作为干预手段,对干预前后健康男性右侧上肢肘关节屈、伸肌群进行等速向心收缩测试与分析,探究tDCS对健康男性上肢肘关节力量输出与肌力协调控制的影响,为tDCS技术科学的运用到运动训练中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研究方法:上海体育学院男生16名(年龄:24.4±1.9yrs,身高:173.3±6.0cm,体重:68.7±10.3 kg),右上肢为优势肢体,且肩、肘、腕叁关节近叁个月无运动损伤。本实验采用重复性-双盲检测,每名受试者均需在叁个不同时间段内进行叁种模式的t DCS干预(两时间间隔不小于48小时),每次干预前后均使用CON-TREX(PM1/MJ,CMV AG Corp.,Switzerland)等速测力系统,测量右侧上肢肘关节进行屈、伸等速向心运动时的肌肉力量指标。(1)t DCS干预方案:本研究采用采用DC-STIMULATOR多通道经颅直流电刺激仪(德国,Neuroconn公司)对受试者进行实验干预,电极片尺寸35cm2,电流强度调节范围0-2m A。分为叁种模式的t DCS干预:(1)阳极刺激:阳极电极片放置于大脑运动皮层M1区左侧,阴极电极片放置于右侧叁角肌中束,以2mA电流强度刺激20min;(2)阴极刺激:阴极电极片放置于大脑运动皮层M1区左侧,阳极电极片放置于右侧叁角肌中束,以2mA电流强度刺激20min;(3)假刺激:电极放置方式与阳极刺激模式相同,但是以2m A电流刺激30s后停止。(2)等速肌力测试方案:在正式测试前让受试者按正式测试动作做几次适应性活动,正式测试时按照先高速180°/s后低速60°/s的顺序进行肘关节屈、伸等速向心测试,每种速度下各做1组,每组5次,组间休息1min;本实验采集指标为肘关节屈、伸肌群峰值力矩PT(Nm),峰值功率PP(W)以及峰值力矩屈伸比(flex/ext×100%);所有实验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与整理,并对数据进行体重标准化处理(/kg),以均值±标准差的形式对变量进行描述,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时间*刺激模式)对不同角速度下指标进行统计学比较,显着性水平α设为0.05。研究结果:(1)相对峰值力矩PT;对于肘关节伸肌PT值,高速180°/s与低速60°/s时,两因素均无交互作用(180°/s:F=1.53,P=0.23;60°/s:F=1.01,P=0.38),各单因素不存在主效应[时间(180°/s,F=0.009,P=0.92;60°/s,F=0.9,P=0.36),刺激模式(180°/s,F=0.197,P=0.82;60°/s,F=0.42,P=0.66)];对于屈肌PT值,高速180°/s与低速60°/s时,两因素均无交互作用(180°/s,F=2.3,P=0.12;60°/s,F=0.97,P=0.4),各单因素不存在主效应[时间(180°/s,F=0.152,P=0.7;60°/s,F=0.04,P=0.84),刺激模式(180°/s,F=0.174,P=0.84;60°/s,F=0.23,P=0.80)](2)相对峰值功率PP;对于肘关节伸肌PP值,高速180°/s与低速60°/s,两因素均无交互作用(180°/s:F=1.01,P=0.37;60°/s:F=0.98,P=0.38),各因素不存在主效应影响[时间(180°/s,F=1.47,P=0.24;60°/s,F=0.75,P=0.39),刺激模式(180°/s,F=0.11,P=0.89;60°/s,F=0.50,P=0.61)];而屈肌PP值,在高速180°/s时,两因素具有交互作用(F=4.9,P=0.014)其中阴极刺激后肘屈肌PP值显着减小(1.51±0.05 vs. 1.33±0.06,P=0.001),而阳极刺激后有所上升(5%),但无统计学差异;假刺激后有所下降(8%),同样无统计学差异;(3)峰值力矩屈伸比:在高速180°/s时,两因素无交互作用(F=0.57,P=0.56),各单因素不存在主效应[时间(F=0.34,P=0.56),刺激模式(F=0.12,P=0.88)];在低速60°/s时,存在两因素交互作用(F=8.7,P=0.001),其中阳极刺激后,肘关节屈伸比显着大于假刺激后(116±3%vs. 107±3%,P=0.002);此外,假刺激后肘关节屈伸比显着小于刺激前(115±4%vs. 107±3%,P=0.005)。研究结论:阳极和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肘关节屈、伸肌群最大力量的影响有限;阳极刺激能够显着提升低速向心运动状态下的屈肌力量输出比例,可能对肌力协调分配具有积极影响;阴极刺激对肘屈肌的爆发力水平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汪文静,李甲笠,张思聪,单春雷[9](2019)在《经颅直流电刺激的作用机制及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脑卒中是指由各种原因造成的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从而导致大脑半球或脑干局灶型神经功能缺损,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等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中国每年脑卒中患者高达200万左右,而且还以每年8.7%的增长率迅速增长,远远超出全球平均水平[1]。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位的致死病因,且幸存者中75%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2]。脑卒中的康复研究早已迫在眉睫,在众多康复治疗方法中,结(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期刊2019年10期)
闻芳,庞姣,李小俚,康健楠[10](2019)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脑电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复杂的大脑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特征是社交障碍和刻板行为。针对孤独症儿童的脑发育异常,将新兴脑调控技术——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应用于孤独症儿童脑调控。共招募24名孤独症儿童参加试验,其中12名孤独症儿童接受每周2次共计10次脑调控干预,另外12名孤独症儿童接受每周2次共计10次的伪刺激,作为对照组。利用功率谱和多尺度熵算法,评估脑电的功率谱和复杂度变化。结果表明,经过调控干预后,实验组儿童干预前后4~8 Hz theta频段在全脑均有显着下降(P<0.05),其中,额叶从(1.13±0.07) dB/Hz下降到(0.96±0.06)dB/Hz,左颞叶从(1.18±0.05) dB/Hz下降到(1.03±0.07)dB/Hz,中央区从(1.43±0.06) dB/Hz下降到(1.16±0.03)dB/Hz,右颞叶从(1.14±0.09) dB/Hz下降到(0.96±0.04)dB/Hz,枕叶从(1.39±0.06) dB/Hz下降到(1.09±0.03)dB/Hz;通过计算15个尺度的熵值发现,顶叶(P3,Pz,C3,C4)、枕叶(O1)以及左侧背外侧前额叶(F3)均有显着增加。研究表明,颅直流电刺激能够以无损安全的方式实现对孤独症儿童的神经调控,改善异常脑功能,因此在孤独症的康复中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直流电刺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估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治疗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抑郁状态(PS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8年1月至12月,卒中后抑郁并发运动性失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实验组接受左背外侧前额叶阳极t DCS治疗,对照组接受伪刺激。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和3周,采用医院版卒中后失语抑郁问卷(SADQ-H)、失语患者抑郁量表(ADRS)进行评定,治疗前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试验结束或退出试验时填写安全性调查表。结果对照组3例、实验组2例退出。两组SADQ-H和ADRS评分均随时间而下降(F时间> 100.643, P <0.001),实验组SADQ-H评分低于对照组(F组别=6.891, P=0.011), ADRS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F组别=2.925, P=0.093),SADQ-H和ADRS评分交互效应显着(F交互> 13.642, P <0.001)。实验组治疗前后MBI差值显着高于对照组(t=7.016, P <0.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5)。结论 t DCS对卒中后抑郁并发运动性失语患者有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直流电刺激论文参考文献
[1].刘超,赖日英,闵瑜,颜海霞,黄臻.电针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
[2].柳波,夏扬,黄嘉,杨玺,刘进.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抑郁状态的疗效[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9
[3].段秋霞.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肢体康复治疗外伤性脊髓损伤[J].实用医药杂志.2019
[4].王伟祥,徐丰.经颅直流电配合功能电刺激治疗脑卒中肢体障碍的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5].王传凯,刘向云.经颅直流电刺激应用于运动能力提高的研究进展[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6].姜祎凡,卞秀玲,刘宇.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健康男性纵跳高度的即时与后效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王玮,朱志强,刘宇.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垂直跳下肢动力学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8].宋林杰,卞秀玲,殷可意,刘宇.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健康男性肘关节力量输出和肌力协调控制的影响[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9].汪文静,李甲笠,张思聪,单春雷.经颅直流电刺激的作用机制及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康复.2019
[10].闻芳,庞姣,李小俚,康健楠.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脑电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