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汉语新词共性研究

俄汉语新词共性研究

吴新慧[1]2003年在《俄汉语新词共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词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会现象,对它的研究具有非常深刻而广泛的意义。本文以新词研究的基本理论为支点,采用对比的方法研究俄汉两种语言中各类新词的共性。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外语教学实践。 本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概括介绍了俄汉语新词研究的基本状况:新时期新词大量涌现,急需系统化的研究;俄语新词研究处于领先地位,汉语这方面的研究仍很薄弱。并阐释了语言对比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及其意义。 第二章探讨了新词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如:词汇与新词、新词的界定与划分、新词与规范、新词产生的社会原因和新词产生的语用基础。这些问题的探讨为第叁章俄汉语新词共性特征的揭示建构了理论基础。 第叁章回顾了语言共性研究的基本状况:共性研究相对薄弱,但已经引起了语言学家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正在得到加强。本文通过对俄汉两种语言中各类新词进行详细的比较和分析,重在揭示其共性特征,并探讨其共性产生的原因。 第四章揭示了本课题研究成果对俄汉语言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和实际意义。

徐洁[2]2011年在《俄汉语英语外来词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社会“外来词”对人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对它的研究具有非常深刻而广泛的意义。本文是在前人外来词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对比语言学理论研究俄汉语中的外来词(主要为英语外来词)的一个尝试。“对比语言学”作为比较语言学的一个独立分支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它的产生极大地扩展了语言比较的空间。本文在回溯对比语言学理论形成和发展历史、回顾中俄两国外来词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外来词加以界定,继而对俄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进行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的比较研究。通过对俄汉语外来词历时发展过程的纵向梳理、对共时状态下两种语言中外来词的横向比较,总结发现两种语言中外来词语音、结构、语义叁方面的异同。这种对比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俄汉语外来词的特点,而且能在某种程度上引导我国高校的俄语教学工作。

殷密超[3]2011年在《俄汉语构词变异错合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异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然而一直以来在语言研究过程中变异性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构词变异研究亦属此列,而从俄汉对比的角度就构词变异现象进行系统对比研究的论着则更是数量有限。本论文借助构词学、语义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及对比语言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以俄汉语的言语材料为出发点,对俄汉语构词变异现象进行了多层面的对比研究。研究不仅涉及构词成素变异、构词模式变异层面,而且延伸至构词机制变异层面及构词变异的理据分析层面。俄汉语构词变异总体呈错合并存的态势。这一变异是语言的客观需要、语言的自我调整等语言内部因素和社会因素、认知主体“人”的因素等语言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论文研究对构词学、俄汉对比语言学、俄语教学及对外汉语教学等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王伟[4]2010年在《俄汉报刊标题语言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已进入了“读题时代”。标题是报刊新闻内容的凝缩,好的标题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研究报刊新闻标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共时角度出发,选取近几年来俄汉报刊新闻中具有代表性的标题语言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总结俄汉报刊新闻标题语言在词汇、辞格使用上的异同。力求通过语言的对比挖掘出两个民族在文化、审美、心理等方面深层次的异同,进一步深化对俄汉报刊标题的研究,并对将来其它有关标题方面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方法和思路。

曹静娴[5]2018年在《俄汉词汇语义信息不对称现象研究》文中认为在两种语言的比较、分析、研究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词汇语义信息不对称现象。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不仅受到国内外语言学界和语言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而且成为两种语言对比研究中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俄汉两种语言分别隶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民族性、文化性和语言体系本身的差异不仅导致了俄汉两种语言在语言形式和语义内容方面的不同,而且给俄汉两种语言的翻译、研究、使用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国内俄语学界非常重视俄汉语言对比研究,并在这研究领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不过,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地将对比分析的重点置于词汇语义层面中文化伴随意义的研究,而对由于词汇语义信息的生成因素和类推机制而导致的俄汉词汇语义信息不对称现象的研究远远不足。词汇是组成语言的最基本材料,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由于俄汉两个民族的词汇具有各自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民族文化内涵,因而出现了两种语言的词汇语义信息不对称现象。词汇语义信息不对称是指不同的语言中词所包含的语义信息具有非对等性的特征。俄汉词汇语义信息不对称既体现在静态的词典释义中,又体现在动态的语料中。在静态的词典释义中,词汇语义信息不对称体现为词所包含义项的数量、词的本义、引申义的差异,而在动态的语料中,词汇语义信息不对称则体现为俄汉两种语言中的词在平行语料库中的对应词数量、意义的差异。词汇语义信息是词在生成过程和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语义信息。词是一种很复杂的语言现象。在哲学的视角下,词与词所指称的现实世界具有对应与制约关系。在称名学的视角下,词是人类对现实世界进行称名的结果,词所包含的语义信息与称名的主体——人,被称名的客体——现实世界,称名的媒介——语言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词汇语义信息的基本要素。在这叁个基本要素中,现实世界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人是万物的尺度”,语言是人类创造的符号系统。因此,经过人的认识并且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现实世界就已经不再是客观意义上的现实世界,它添加了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经验。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经验一方面由语言来承载,另一方面,一旦语言形成了一定的定型,它同时也制约着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经验,是语言能动性的体现。俄汉两个民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经验,创造了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因此,俄汉词汇语义信息的来源具有非对称性特征。这些非对称性特征具体体现为俄汉两个民族在对现实世界进行称名过程中作为称名主体的差异、称名所依托的语言符号——构词成分的差异以及称名过程中所遵守的语言类推机制——称名的层级结构差异。称名主体的差异是语言符号生成过程中人的认知能动性的体现。称名主体对词汇语义信息的影响体现为:(1)称名主体的认知视点差异。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或现象都是多维的存在,以哪一个维度来称名是由人来决定的。俄汉两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不同,对事物或现象的认知视点也有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俄汉词所包含的语义信息的不同。(2)称名主体的认知隐喻差异。认知隐喻的差异既体现在称名主体对事物或现象直接称名的过程中,又体现在称名主体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构词称名的过程中,它们是俄汉两个民族在认知经验和知识经验的影响下形成的。称名主体对现实世界所进行的称名一方面受自身认知能动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已有语言符号的影响。已有语言符号对称名的影响体现为构词成分和称名的层级差异。构词成分是俄汉两个民族在称名过程中所依托的语言媒介,也是构成词语的必备要素。一方面,构词成分是俄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体现;另一方面,它同时制约着俄汉两个民族进行称名的方式。在俄汉两种语言中,都包含有实词素和虚词素。实词素的共性大于差异性,虚词素的差异性大于共性。俄汉实词素语义特性的差异体现在表达静态意义、动态意义、数量意义和指称意义的实词素方面,它们的语义范畴划分细度和文化伴随意义各不相同。俄汉虚词素的差异主要体现为虚词素的数量、虚词素所承担的语义功能的差异等方面。构词成分的差异导致了俄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差异。称名的层级结构是称名过程中所形成的语言类推机制,它是人类进行语言范畴化的体现。在词汇称名的层级结构中,有称名基础和特征性称名两个部分。称名基础表达的是人类经验的最基础范畴;特征性称名表达的则是该词区别于其他同类事物或现象的特别之处,特征性称名具有评价性、关联性、独有性和相对性等特征。在俄汉两种语言中,词汇称名层级结构的差异是俄汉语言类推机制差异的体现,它是俄汉词汇称名结构内部单位之间的层级性特征的差异,也是俄汉词汇称名之间语义协调关系的差异。俄汉词汇称名层级结构的差异导致了俄汉词汇语义所属范畴的差异和俄汉词汇语义凸显方式的差异。对俄汉词汇语义信息不对称现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阐释:(1)对称名主体差异进行分析;(2)对称名构词成分的差异进行分析;(3)对称名的层级结构差异进行分析。对俄汉词汇语义信息不对称现象,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1)通过对称名因素的分析获取俄汉词所包含的语义信息。其中首先可以分析构词成分以获取词所包含的本义,然后分析词的理据意义以获取词所蕴涵的引申义,最后分析构词单位层级的结构以获取词所蕴涵的范畴意义。获得了词的本义、引申义和范畴义,就可以确定俄汉两种语言中词所包含的基本语义信息,同时也可以得知词所表达的语言世界图景的片段。(2)通过对同义概念的辨析对比俄汉词所包含的语义信息。在对俄汉同义词的辨析过程中,对同根词要通过对其表达区别性语义的成分进行辨析;对非同根的近义词要通过对词的所属范畴进行分析。辨析清楚了同义概念之间的差异,就可以确定俄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语义信息的交汇部分与分离部分。(3)通过对使用语境的分析选择语义最为接近的词。在俄汉对应词的选择过程中,要根据语境确定在一定的语境下词的具体语义,然后通过对比俄汉两种语言中词的语义信息选择概念意义最相近的词,从而达到交际的最终目的。

郭丽红[6]2006年在《俄汉语外来词对比分析》文中指出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思想的直接反映,当它作为一种信息系统履行它的社会职责时,各个民族所固有的语言就不能不互相接触。正像萨丕尔在论证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时所指出的:“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交际的需要使说一种语言的人和说邻近语言的或文化上占优势的语言的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转引陈原2004:292)而只要有语言的相互接触,语言间的渗透就不可避免。语言的相互渗透首先会在语言中最敏感、最活跃的因素——词汇上反映出来,这就是语言中的外来词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各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来自于异国的外来词日益增多,各国文化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为词语的借用提供了多种条件。俄汉语外来词都有久远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在俄罗斯政治制度西方化、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以及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外来词以汹涌之势涌入到俄汉语中。因此,对俄汉外来词进行系统、深入、全面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和修辞学的角度出发,对俄汉语外来词借入的历史及现状,同化过程和使用的主要领域进行对比分析。 论文共由4部分组成,分别为绪论、正文、结束语和参考文献。 绪论部分概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对象及目的、论文的新意和结构。 正文由4章组成: 第1章回顾外来词借入的主要历史阶段、探讨借入的原因、借入方式以及外来词的研究现状。

姚晓琳[7]2002年在《汉俄外来词对比研究——以现代汉语和现代俄语为主》文中认为本文以历史性、对比性的研究方法阐述了汉语和俄语吸收外来词的历史阶段和发展现状及趋势,力图以文化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等理论来解释和阐明有关问题。作者认为,汉俄外来词在发展趋势上都有字母外来词增多和外来词语素化的共同特点。从两种语言吸收外来词的个性特点上看,汉语中的外来词以意译双音节词为主,而俄语中的外来词音译占绝大多数,无论是语言自身特点还是语言外部事实(传统与现代)都决定了俄语中的外来词要比汉语多得多。

韩红[8]2005年在《俄汉语中语言与社会的共变现象及文化解读》文中研究表明语言和社会的共变是社会语言学共变论的一个基本观点。语言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文化作为历史凝结的稳定的生存方式必定影响到语言的发展历程。我们这里的“文化”具体指影响俄汉语言变化的社会文化因素,而词汇则是语言中最敏感和最富于变化的一个构成部分。本文就俄汉语中近年来新词产生的现象进行分析和对比,挖掘其社会发展的文化起因,来源是语言与社会的共变关系。

许晓菲[9]2007年在《论俄语词汇中的同根反义现象》文中指出新事物、新概念的不断出现,使人们的思维体系越来越复杂和精密,这些都会不断地对语言提出新的要求,推动语言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词汇。词汇反映着语言发展的状态,随着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词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语言也就越丰富,表达力越强。为了学习者运用构词法知识,触类旁通,增加词汇量,增强语言学习能力,本文着眼于当今俄语同根反义现象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对同根反义词及与之相联系的反训词和新词等进行比较和对照,并与汉语中的反义词判别标准相对比,运用义素分析法和语义场理论对俄语中的同根反义现象进行归纳、分析和深入研究。

贾明秀[10]2012年在《俄汉全译之对译探析》文中研究表明翻译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新兴学科,需要对各种经过翻译实践检验的翻译方法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以期更好的指导翻译实践和教学。全译理论是翻译学方法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译,增译,减译,转译,换译,分译和合译七种翻译方法。对译是指俄汉双语在翻译过程中达到了语表,语义和语用的对应。对译非“死译”、“硬译”或是“机械翻译”,其严格要求译语逻辑缜密,语言流畅,且被译语受众接受。语形对位,语义对应,语用对等是衡量对译的叁个维度和标准。因此,对译是双语翻译转换过程中的“完美”翻译,无穷接近原语,最大化再现原语,最大限度传达原语信息的一种翻译方法。目前国内对译研究不多,本文从俄汉实践出发,在俄汉全译体系框架下建立对译体系,并从语言学,逻辑学和美学叁个视角对其进行分析论证,望尽可能阐释该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可用于指导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 俄汉语新词共性研究[D]. 吴新慧. 南京师范大学. 2003

[2]. 俄汉语英语外来词对比研究[D]. 徐洁.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3]. 俄汉语构词变异错合解析[D]. 殷密超.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

[4]. 俄汉报刊标题语言对比研究[D]. 王伟. 黑龙江大学. 2010

[5]. 俄汉词汇语义信息不对称现象研究[D]. 曹静娴. 山东大学. 2018

[6]. 俄汉语外来词对比分析[D]. 郭丽红. 黑龙江大学. 2006

[7]. 汉俄外来词对比研究——以现代汉语和现代俄语为主[D]. 姚晓琳. 苏州大学. 2002

[8]. 俄汉语中语言与社会的共变现象及文化解读[C]. 韩红. 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5

[9]. 论俄语词汇中的同根反义现象[D]. 许晓菲. 吉林大学. 2007

[10]. 俄汉全译之对译探析[D]. 贾明秀. 黑龙江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俄汉语新词共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