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湿强度论文-韦靖威

增湿强度论文-韦靖威

导读:本文包含了增湿强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压实黄土,持水特性,增湿变形,水-力路径

增湿强度论文文献综述

韦靖威[1](2019)在《压实非饱和黄土增湿变形与强度特性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实施,隧道工程的建设更多的穿越黄土地层。本文依托“蒙西-华中”铁路在陕西榆林靖边县项目段遇到的工程问题,即在黄土隧道开挖施工过程中遇到地下水,使得原本具有较高强度的黄土发生湿陷变形,引起了隧道初期支护变形开裂及掌子面塌陷,严重影响黄土隧道施工安全。针对该工程中遇到的黄土增湿变形与强度问题,对取自工程现场的黄土土样压实重塑后,开展了相关的试验研究,取得以下创新性成果:(1)开展了全吸力范围内黄土的土-水特征曲线试验研究。控制土样的初始含水率与干密度,采用压力板仪与饱和盐溶液法分别测定中低吸力段与高吸力段的持水特性;平行的开展了压实黄土在干燥路径下的收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压力板仪和饱和盐溶液法所测定的数据点,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土样干密度大的试样,在相同的吸力条件下,对应的饱和度更高,干密度较高的土样其持水能力更强;收缩变形对土-水特征曲线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2)系统开展了不同应力条件下压实黄土增湿变形的试验研究。控制土样的初始含水率与干密度,基于非饱和土叁轴仪,在等向压缩条件下,开展了不同干密度黄土试样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增湿试验,获取了试样在增湿过程中的体积变形,分析了应力状态与干密度对增湿变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应力状态下,最大的湿化体应变与围压呈正相关;相同干密度条件下,围压越大,湿化体应变越大;干密度越大,最大湿化体应变减少。在不同的应力比条件下,分别开展了应力路径为“加载-增湿”与“卸载-增湿”两类试验,分析了应力比、围压以及水-力路径对增湿变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应力比对土样的体变行为有约束作用,较小的应力比条件下,土样发生体积膨胀;而在较大的应力比条件下,在围压大于屈服应力后,增湿使土样产生体积收缩;先期为加载路径的试样,其增湿剪应变的变化速率小于先期为卸载路径的试样;试样增湿后孔隙比变化趋势,随着应力比的增大,最终趋于一致。(3)开展了含水率对压实黄土抗剪强度的影响的试验研究。结合测定的土-水特征曲线与增湿试验基础上的开展的CD剪切试验,基于前人的抗剪强度理论,对比分析了不同吸附强度公式对不同含水率UU剪切试验结果的预测效果,选择了与试验结果更为一致的吸附强度预测公式,建立了压实黄土预测不同含水率抗剪强度的实用化公式。(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6-11)

周明凯,徐福增,穆璇,马泽慧[2](2019)在《掺砂对红黏土增湿强度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不同干密度红黏土无砂和加砂试样分别进行增湿与不增湿直接剪切试验,通过试验对不增湿条件下无砂与加砂红黏土的抗剪强度变化规律及增湿条件下对无砂与加砂红黏土抗剪强度的影响展开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加砂对红黏土粘聚力的影响大于对内摩擦角的影响。不增湿条件下土样抗剪强度受到初始含水率﹑干密度及掺砂的影响。在相同增湿条件下加砂试样比无砂试样的强度较低,且加砂试样的内摩擦角相对于无砂土样变化小。(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陶虎,谢晨,任建民,王军玺[3](2016)在《增湿过程中结构性黄土强度对抗滑桩间距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增湿、扰动作用下结构性参数降低对土性参数和抗滑桩间距的影响。【方法】通过单轴压缩试验,分析初始结构性参数随含水率变化的规律以及构度指标变化对结构性土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影响。在抗滑桩拱端的土拱效应中,通过静力平衡方程建立拱间距与黏聚力的关系,并将构度指标对黏聚力的影响引入公式,从而分析构度指标变化对土拱间距的影响。【结果】构度指标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构度指标减弱导致黏聚力明显降低而内摩擦角变化较小,在增湿过程中将构度指标引入抗滑桩间距计算公式,其变化直接影响到抗滑桩间距的大小。【结论】构度指标是影响抗滑桩间距大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抗滑桩设计中引入结构性参数这一指标,为合理确定抗滑桩间距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理论。(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11期)

邓军涛,王娟娟,李瑞娥,乔晓霞[4](2016)在《增湿条件下兰州Q_3原状黄土的强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总应力法,讨论了增湿条件下兰州地区Q3原状黄土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分析了增湿过程中含水量及围压对极限强度、抗剪强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兰州地区Q3原状黄土的强度受含水量变化的影响较大,在低围压时含水量对黄土强度的影响更显着。随着含水量的增大,粘聚力、内摩擦角逐渐减小;粘聚力与含水量之间呈二次多项式关系,内摩擦角与含水量之间呈线性关系。利用摩尔库伦破坏准则得出兰州地区Q3原状黄土增湿条件下极限强度与含水量、围压的计算公式。(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6年01期)

易进来,胡甜,赵健,叶祖强[5](2011)在《干湿循环增湿与脱湿过程中高液限粘土强度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高液限原状粘土进行了增湿和脱湿两种不同干湿循环路径中不同含水量变化的高液限粘土快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干湿循环增湿和脱湿过程中含水量的增加或减少对粘土抗剪强度具有较为相同的弱化或强化效应,具体表现为含水量的增加会导致高液限粘土的粘聚力呈近似幂函数形式衰减,内摩擦角呈近似二次函数形式衰减;对于相同的含水率,增湿和脱湿过程试验所得原状高液限粘土抗剪强度明显不同,且增湿过程抗剪强度普遍高于脱湿过程的抗剪强度.(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3期)

范春青,王想勤,肖军华[6](2010)在《增湿时粉土的抗剪强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固结不排水剪切方法,对粉土进行了增湿情况下的叁轴剪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初始含水率增加,粉土试样的变形破坏逐渐由脆性特征转变为延性特征;极限抗剪强度随着围压增加线性增大,随着含水率增加非线性降低;同时,随着初始含水率增加,粉土的黏聚力显着减小,但内摩擦角减少并不明显,且抗剪强度指标与初始含水率均呈负幂指数关系变化。(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0年04期)

张茂花,谢永利,刘保健[7](2006)在《增湿时黄土的抗剪强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固结不排水剪切方法,对非饱和原状Q3黄土进行了增湿情况下的叁轴剪切试验,得到了湿陷性黄土的极限强度与初始含水量及围压的关系曲线,分析了增湿过程中黄土抗剪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原始含水量下非饱和原状黄土的强度包线是由两条直线组成的折线,高含水量时的强度包线仍符合莫尔-库仑理论准则。非饱和黄土的黏聚力随初始含水量的增大而迅速降低,而内摩擦角受初始含水量变化的影响较小。随初始含水量的增大,总应力指标始终小于相应的有效应力指标;并发现非饱和黄土的有效黏聚力c′与初始含水量w之间的关系能较好地拟合为指数函数。最后简要分析了初始含水量和围压对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06年07期)

李振[8](2006)在《非饱和膨胀土增湿变形和增湿强度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膨胀土由于其具有胀缩性、超固结性、裂隙性和强度衰减特性而被土工界誉为世界难题,倍受重视。几十年来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对其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尽管如此,由于其复杂性,在工程建设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水利部资助的“948”项目,以安康膨胀土为对象开展了非饱和膨胀土增湿变形和增湿强度的试验研究。首先大量阅读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评价了各成果的主要贡献和不足,清楚地认识到膨胀土的根本性质就是对水的特殊敏感性,提出了本文的研究任务就是通过试验研究增湿引起膨胀土变形和强度的变化规律。在压缩仪上开展了不同初始干密度、不同初始含水率和不同浸水加压路径的膨胀土浸水变形试验;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初始含水率、初始干密度、变化含水率、加压浸水路径等因素对浸水变形的影响,得到一些膨胀土在侧限条件下浸水变形规律;发现了压力对膨胀变形具有显着地抑制作用;提出了膨胀土减胀率概念。以满足膨胀土浸水变形试验的目的改装了叁轴仪,该仪器在试验中可测定非饱和土的孔隙水压力和变形等;参考黄土增湿变形试验提出了非饱和膨胀土叁轴增湿变形试验方法;通过大量的试验总结了膨胀土在水和力共同作用下的一些变形规律。改装了直接剪切仪,参考黄土增湿剪切试验方法,提出了膨胀土增湿剪切试验方法;讨论了剪应力水平对膨胀土增湿剪切变形的影响;发现膨胀土的增湿强度符合摩尔-库仑定律,膨胀土的剪切强度与浸水路径显着相关,先浸水后剪切(相同含水率试样的直接剪切试验)与先剪切后浸水(增湿剪切试验)所得强度值相差甚远,工程设计中强度参数取值时,对这一问题应给以足够重视。根据膨胀土侧限压缩浸水变形试验资料和膨胀土叁轴增湿变形试验资料,总结了膨胀土在不同应力条件(无荷、侧限压缩和叁轴压缩)、不同浸水条件(分级浸水到饱和、一次性浸水到饱和)和不同浸水加压路径(先浸水到饱和再加压、饱和加压后卸压到零、先加压后浸水到饱和、增湿变形)等情况下的变形计算模式;将这些变形计算模式通过试验数据回判分析发现,试验数据与计算模式吻合很好;将计算模式用于宁夏某一渠道地基变形分析,结果基本符合实际,这说明计算模式可用于膨胀土地区变形估算。(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6-05-01)

刘洋,王国强,周健[9](2004)在《增湿条件下合肥膨胀土的强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标准湿砂法和滴水法试验研究了合肥膨胀土抗剪强度参数c、(?)随含水量的变化关系,提出了合肥膨胀土随含水量变化的抗剪强度公式并给出了合肥膨胀土的强度参数。分析了膨胀土抗剪强度随含水量的变化机理。并给出了考虑含水量的强度曲面,提出临界含水量的概念。研究对合肥地区乃至江淮地区的膨胀土工程的设计和预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勘察科学技术》期刊2004年06期)

林治宪[10](2002)在《增湿强剂的强度呈现机理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几种主要湿强剂的特性及其提高纸张湿强度的机理及在生产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天津造纸》期刊2002年04期)

增湿强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不同干密度红黏土无砂和加砂试样分别进行增湿与不增湿直接剪切试验,通过试验对不增湿条件下无砂与加砂红黏土的抗剪强度变化规律及增湿条件下对无砂与加砂红黏土抗剪强度的影响展开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加砂对红黏土粘聚力的影响大于对内摩擦角的影响。不增湿条件下土样抗剪强度受到初始含水率﹑干密度及掺砂的影响。在相同增湿条件下加砂试样比无砂试样的强度较低,且加砂试样的内摩擦角相对于无砂土样变化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增湿强度论文参考文献

[1].韦靖威.压实非饱和黄土增湿变形与强度特性的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2].周明凯,徐福增,穆璇,马泽慧.掺砂对红黏土增湿强度特性的影响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9

[3].陶虎,谢晨,任建民,王军玺.增湿过程中结构性黄土强度对抗滑桩间距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4].邓军涛,王娟娟,李瑞娥,乔晓霞.增湿条件下兰州Q_3原状黄土的强度特性[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

[5].易进来,胡甜,赵健,叶祖强.干湿循环增湿与脱湿过程中高液限粘土强度变化[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6].范春青,王想勤,肖军华.增湿时粉土的抗剪强度特性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0

[7].张茂花,谢永利,刘保健.增湿时黄土的抗剪强度特性分析[J].岩土力学.2006

[8].李振.非饱和膨胀土增湿变形和增湿强度的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9].刘洋,王国强,周健.增湿条件下合肥膨胀土的强度特性[J].勘察科学技术.2004

[10].林治宪.增湿强剂的强度呈现机理及其应用[J].天津造纸.2002

标签:;  ;  ;  ;  

增湿强度论文-韦靖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