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佤族自治县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

沧源佤族自治县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

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文章分析了沧源佤族自治县农业生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沧源县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生态;现状;发展思路

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市西南部,地处东经98°52′~99°43′,北纬23°04′~23°40′之间,东北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东部和东南部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相连,北邻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西部和南部与缅甸国接壤,国境线长147.083公里,南北宽47公里,东西长86公里,总面积2445.2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9.2%,坝区仅占0.8%,县城勐董镇海拔为1270米,距省会昆明市886公里,距临沧市222公里。

沧源属亚热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均气温为17.4℃;受西南暖湿气流和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1752.7mm;年均日照时数1126.9~1905.3h,日照百分率为25%~43%,日照不足,光能偏少,积温偏低。

沧源县地处怒江和澜沧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人均占有水资源17661m3,大大超过全省人均13300m3的水平。水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加之地形深度切割,山高谷深,利用率不高。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在植物方面,木本、藤本、草本、藻类、菌类、蕨类等奇花异木均有,其中:受国家保护的龙血树、桫椤等珍稀植物不下20种。

全县辖6个乡4个镇,1个国营农场,总人口1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93.4%,其中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农业为全县经济的主体,以种植业为主,水稻、玉米、茶叶、甘蔗、橡胶、咖啡等是构成种植业的主要部份,无大的支柱工业。2016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134018.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17元。

一、农业生产现状

沧源县山青水秀,植被多样,森林茂密、矿藏丰富,但由于过去“刀耕火种”、“滥砍滥伐”恶意透支自然资源,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各种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严重。近十年来,在国家的扶持下,通过固定耕地、退耕还林、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有效地控制住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并逐步得到了恢复。

沧源县共有国土面积2449km2,折合3673663亩(表1)。

从表1看出,沧源已开发利用的土地较多,而未利用的较少,在耕地中,非耕地多而耕地少(常年种植的耕地46.5万亩,人均3.56亩),旱地多,灌溉水田少(水田10.1万亩)。

沧源虽然蕴藏水利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目前已修建配套各种水利水电工程3112件,其中小(一)型水库7座,小(二)型水库13座,中(一)型水库1座,中小型水电站11座,小坝塘39件。水资源利用率7.1%,低于全省14.2%的水平。

据调查沧源县林地面积2294599亩,占总土地面积(植被覆盖率)62.5%。其中:有林地(森林覆盖率)24.4%,疏林地1.7%,灌木林地18.2%,未成林造林地占0.2%,宜林荒山占18%。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7083730m3,每公顷蓄积量平均118.64m3,每人平均有蓄积量55.07m3,每人平均占有森林面积6.6亩。森林是沧源县的主要资源,也是沧源的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目前沧源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是已建成高稳产农田(地)80763亩,基本农田地134103亩,人均1亩。改造中低产田地102880亩,建成水浇地500亩(团结乡250亩、糯良乡250亩),配套沟渠及道路修建,做到涝能排,旱能灌,并建设勐来“明良神内生态示范村”和勐懂坝卡科技生态示范园。

沧源县2016年底畜牧业生产现状是,大牲畜存栏48719头,出栏4230头,生猪:存栏83675头,出栏37736头,肉类总产量3054吨,其中:禽蛋产量37吨。人均占有肉食品21.8kg。

糖茶是沧源县农业的两大支柱产业,2016年甘蔗种植覆盖8个乡镇,59个村,1.1万户农户,5万多人,12.5万亩,农业产量31万吨,主要以高优蔗园为主;茶叶种植覆盖9个乡镇,73个村,6.5万亩,产干茶1.6万担,主要以高优生态茶园为主;咖啡、澳洲坚果种植,以班洪、班老热区为主要种植区域,目前已种咖啡1.1万亩,澳洲坚果3120亩,销售咖啡80吨,收入56万元;畜牧业上主要以高峰黄牛为主,生产风味可口的“佤山牛干巴”。

二、“十三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三五”期间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城乡统筹为总揽,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夯实现代农业基础,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动力,坚持“因地制宜、产业带动,效益优先、保障安全,民生为本、科学发展”的发展方向,立足国内外两个市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生产力结构,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现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结构不断优化,粮食安全有保障,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农村生态良性循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培育打造农业“小巨人”领军企业。创新模式,全力发展现代庄园经济。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庄园经济建设载体,从基地建设,加工厂建设,庄园综合开发严格按照国际化推进品牌创建、社会化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推进庄园经济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按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全面推进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积极推广生态安全技术,广泛应用农家肥、低残留农药和优良品种,确保优势农产品实行无公害生产。

三、沧源县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

沧源县的生态农业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一是社会发育程度低,劳动者素质低,生产生活方式落后,观念陈旧,不能适应当前的生态农业发展需求;二是耕地资源短缺,由于人口增加,建设用地扩大,人均耕地3.56亩,虽高于全国水平,但较过去5.5亩减少了近2亩;三是农业生产起点低,基础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贫困程度深,面大,水利化程度仅17%,仍然存在着“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四是水、土等资源流失严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21km2,年土壤侵蚀量1500多吨,造成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五是农副产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以施用化肥、农药残留为主;六是监控手段落后,目前尚无完整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七是投入不足,生态农业、农业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不足,适用节地、节能、节水、无公害生态模式难以大面积推广。

针对存在的问题,按照沧源县委、政府提出了“确立一个长期的奋斗目标,实施两大战略,做好三个结合,实现四个突破”的发展思路,即:通过一段时期的努力,把沧源建成一个绿色经济为代表,以佤文化为品牌,以糖、茶和边贸、旅游为龙头,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较为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较为进步的中等发达县。两套战略:沿边、沿线战略,重点规划、建设、开发公路沿线,边境沿线等乡镇建设。三个结合:开发山坝结合,内外结合,长、短结合。四个突破:在交通建设、城市建设、边贸发展和旅游业发展方面取得质的突破。

⑴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紧紧抓住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退耕还林、西部大开发的机会,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方针和生态农业为主的技术方案,加快中低产田地改造,并把中低产田地改造同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产增收和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狠抓中低产田地改造,以此来带动耕作制度的改革、作物品种的改良、栽培技术的改进、种植结构的改变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大力发展高优蔗园和高优生态茶园;大力发展畜牧业、林业,大力发展西部热区经济林果;积极推广旱作节水农业和平衡施肥等技术。

⑵继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治水改土力度,增强农业抗灾能力,逐步改变“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

⑶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推广适用生态农业模式。

在生态农业建设中沧源县总结出了不少具有佤山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管池配套的糯良,团结乡的水浇地,勐来、勐角、勐懂节能沼气池,无公害蔬菜大棚,特别是勐来“明良神内生态示范村”和坝卡“科技生态示范园”,既体现了民族文化,还体现出旅游休闲、科技示范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特色。

⑷狠抓农产品安全,发展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

沧源县发展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具有污染少、气候适宜、劳力充足的优势,以市场为切入点,以标准化生产为手段,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团结、岩帅无公害高优生态茶,并尽快形成自己的佤山品牌;积极推广塑料大棚蔬菜种植和佤山高峰黄牛发展,使“佤山牛干巴”满足市场的需求。加强监测体系建设,确保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农业信息化概论[M].中国农业出版社,陈晓华,2012

[2]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促农业可持续发展探析[J].任晓萍,王晓娟,李相霖,邵文涛.农业展望.2017(07)

[3]基于利益博弈的农业标准化生产行为分析——以“龙头企业+农户”模式为例[J].耿宁,李秉龙.农村经济.2013(08)

[4]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促农业可持续发展探析[J].任晓萍,王晓娟,李相霖,邵文涛.农业展望.2017(07)

标签:;  ;  ;  

沧源佤族自治县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