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资源环境论文_武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质资源环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能力,地热,环境保护。

地质资源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武强[1](2019)在《简述我国能源形势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地质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10月14日,武强院士在北京地质学会主办的"院士讲地质——地质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做特邀报告报告分析了中国能源基本供给与消费的总体形势以及面临的问题,为解决能源与环境的矛盾,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可持续发展方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绿色发展为理念,提出了开源、节流等对策,打造煤炭工业升级版,保障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该报告对煤炭的绿色发展、地质勘查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城市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李敏,韩征,李勇,李巧刚[2](2019)在《北京市平原区地质资源环境监测网络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质资源环境监测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公益性工作,可实现对各类地灾隐患的有效监控、评价、预警、预报。为了全面保障城市战略性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现有监测网基础上,应打破应用格局,优化监测网络部署,为将来实现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立体动态监测,实现多个监测预警系统监测信息的有效融合,实现地质资源的按需服务和地质信息的全面共享奠定基础。本文首先分析了北京市平原区在各地质资源环境专业领域的监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监测网部署的内容及特点进行阐述,确定了监测网络优化的主要对象,对各专业监测网络建设的优化部署原则进行探讨,通过引入九大类地质要素的分类机制,建立基于地质要素的综合监测网络。根据每种要素的监测目的和部署原则获取隐伏线性构造、地面沉降、地下水环境、地温场环境、土壤地质环境、地下空间、重大线性工程的动态监测信息,其长期的监测数据将为进一步研究地质环境承载能力,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城市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宋平,贾瑞婷[3](2019)在《叁地将推进地质资源环境调查监测联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宋平 通讯员贾瑞婷)8月20日,由省地矿局主办的2019年度京津冀地质工作会议在石家庄召开。会上,叁省市地矿局(地勘院)共同发布了《关于推进地质工作全面深度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共同声明》,将推进地质资源环境调查监测联动,编好“一张图”、织好“(本文来源于《河北日报》期刊2019-08-21)

殷志强,李瑞敏,李小磊,孟晖,刘琼[4](2018)在《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从起步到现在经历了理论到实践,单要素到综合评价的发展历程,现已成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刚性约束条件。本研究在对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划分了承载能力主要发展的3个主要阶段,即萌芽奠基阶段、应用探索阶段和蓬勃发展阶段;详细讨论了地质环境、地下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现状及评价、预警指标体系研究进展;最后从基础理论、技术方法、情景模拟和实践应用等四个层次指出了未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的发展方向,认为建立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动态监测预警机制是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8年06期)

刘丽萍[5](2018)在《叁江并流带新构造运动典型景观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西南边陲的滇西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不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景观,都是特色性强、品位高且多样性、综合性强,对旅游者具有极大吸引力的风景名胜区。叁江并流带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质景观是云南省重要的旅游地质资源,我们将对其进行最大程度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地质体是旅游资源环境依附的基底,地质奇观是极重要的自然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旅游资源环境的有效保护,均需要旅游地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支撑。(本文来源于《有色金属设计》期刊2018年02期)

刘妍慧,徐燕[6](2017)在《中国地质大学启动“地学长江计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为了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为解决长江流域所面临的地质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科学支撑,近日,“长江流域地质过程及资源环境研究计划”(简称“地学长江计划”)正式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启动。长江,是中华(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17-12-02)

高慧丽,姜喆[7](2017)在《行进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路上》一文中研究指出阅 读 提 示9月22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推动实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土资源报》期刊2017-10-17)

印萍,林良俊,陈斌,肖国强,曹珂[8](2017)在《中国海岸带地质资源与环境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岸带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人口密度最大、城镇化程度最高,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也是中国资源环境压力最大的区域。本文在全面分析近20年来中国海岸带地质资源环境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海岸带地区地质资源环境优势和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中国海岸带地质资源环境优势突出,为绿色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重要地质资源环境优势包括:1.2×10~4km~2滩涂后备土地资源可适度开发,以缓解海岸带建设用地紧张局面;2.8×10~4km~2绿色富硒土地和4.1×10~5km~2绿色渔场,适宜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和建设海洋牧场;浅层地温能和地热水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4.2×10~8t,对改善能源结构、减少大气污染有重要作用;5.8×10~4km~2滨海湿地和134处国家级和世界级地质遗迹资源,为海岸带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条件;90%的陆域适宜城镇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下空间开发条件较好,为海岸带地质安全提供了保障。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海岸带局部存在活动断裂、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海岸侵蚀淤积、风暴潮等重大地质问题,对部分城市与重要基础设施形成威胁,局部地区水、土污染及海水入侵严重,需要高度重视。建议加大海岸带多学科综合地质调查,构建多要素、多圈层、多维度地质模型,查明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原因,减轻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7年05期)

河地宣[9](2017)在《河北省地勘局深度融入雄安新区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5月7日上午,河北雄安新区筹委会临时党委委员、筹委会副主任吴铁带领规划建设组成员一行6人,到河北省地勘局就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进行工作对接会谈。座谈中,河北省地勘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俊杰表示,此次对接为地矿系统更好地支持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提供(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报》期刊2017-05-13)

杨晓沣[10](2015)在《双流县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签署协议联合共建成都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记者 杨晓沣) 昨日,双流县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正式签署协议,双方将联合共建成都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出席签约仪式。 据悉,成都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将打造包含(本文来源于《成都日报》期刊2015-06-20)

地质资源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地质资源环境监测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公益性工作,可实现对各类地灾隐患的有效监控、评价、预警、预报。为了全面保障城市战略性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现有监测网基础上,应打破应用格局,优化监测网络部署,为将来实现地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立体动态监测,实现多个监测预警系统监测信息的有效融合,实现地质资源的按需服务和地质信息的全面共享奠定基础。本文首先分析了北京市平原区在各地质资源环境专业领域的监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监测网部署的内容及特点进行阐述,确定了监测网络优化的主要对象,对各专业监测网络建设的优化部署原则进行探讨,通过引入九大类地质要素的分类机制,建立基于地质要素的综合监测网络。根据每种要素的监测目的和部署原则获取隐伏线性构造、地面沉降、地下水环境、地温场环境、土壤地质环境、地下空间、重大线性工程的动态监测信息,其长期的监测数据将为进一步研究地质环境承载能力,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质资源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1].武强.简述我国能源形势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地质资源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报告[J].城市地质.2019

[2].李敏,韩征,李勇,李巧刚.北京市平原区地质资源环境监测网络优化设计[J].城市地质.2019

[3].宋平,贾瑞婷.叁地将推进地质资源环境调查监测联动[N].河北日报.2019

[4].殷志强,李瑞敏,李小磊,孟晖,刘琼.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J].中国地质.2018

[5].刘丽萍.叁江并流带新构造运动典型景观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J].有色金属设计.2018

[6].刘妍慧,徐燕.中国地质大学启动“地学长江计划”[N].中国矿业报.2017

[7].高慧丽,姜喆.行进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路上[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

[8].印萍,林良俊,陈斌,肖国强,曹珂.中国海岸带地质资源与环境评价研究[J].中国地质.2017

[9].河地宣.河北省地勘局深度融入雄安新区建设[N].中国矿业报.2017

[10].杨晓沣.双流县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签署协议联合共建成都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N].成都日报.2015

论文知识图

1.3 地形地貌图 1 图 1.4 地形地貌图 2江苏海岸滩涂资源及产业分布图综合监管平台数据共享服务架构图全球土壤分布图保水开采研究的工程地质模型构成一地质资源环境综合评价图

标签:;  ;  ;  ;  ;  ;  ;  

地质资源环境论文_武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