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东北低山丘陵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积雪,山丘,密度,液态,南充市,深度,居民点。
东北低山丘陵区论文文献综述
张晗,赵小敏,欧阳真程[1](2019)在《赣东北低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省贵溪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辨识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研究城乡建设用地合理利用、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和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选取赣东北低山丘陵区——贵溪市为研究区,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标准距离、标准差椭圆及核密度分析等空间统计方法,全面分析了贵溪市2005—2015年农村居民点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5—2015年贵溪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模式的全局Moran’s I指数均表现出显着的空间正相关集聚态势;近10年来,农村居民点主要以东南-西北轴为扩展方向,东南、中部、西北3个方向为2005—2015年重点发展方向,西北方向最为突出,新增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西北部区域;对比分析2005年和2015年农村居民点核密度分布情况,两个时期贵溪市农村居民点有集中收缩的趋势,均呈现"东南-西北密,西南-东北疏"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形态表现为"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特征。2005—2015年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海拔低、坡度缓、近河流、沿交通道路、距城镇近、无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的区域。分析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是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灾害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村居民点受到高程、坡度、河流、地质灾害、水土流失、交通道路、城镇、政策与规划导向等因素的显着影响,交通道路、城镇、政策与规划导向是影响贵溪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廖小锋,肖玖军,谢刚,谢元贵,董艳艳[2](2017)在《黔东北低山丘陵喀斯特地区典型小流域土壤理化性质研究——以高墙河小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实地野外取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分析的方法,以高墙河小流域为例研究黔东北低山丘陵喀斯特地区典型小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化及剖面含量分布。结果表明,(1)该小流域内土壤质量较高,有机质含量及土壤中氮、磷、钾等元素含量均较丰富。(2)从土地利用类型看,土壤耕作层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大小顺序为水田>林地>旱地,有机质平均含量表现为林地>水田>旱地,而氮、磷、钾3种元素的含量没有呈现出共同的规律性,主要是受人为施肥的影响。(3)从空间分布看,容重大小顺序为上游>中游>下游;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土壤有机质、氮素、磷素、钾素等的含量空间变化趋势均呈现出下游>中游>上游,尤其以旱地的有机质含量变化最为明显,表明该小流域存在一定的水土流失现象,且主要发生在旱地。(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22期)
李卫朋,李科,王杰,文星跃,陈忠升[3](2017)在《川东北低山丘陵区细颗粒物主要相关因素和季节变化分析——以南充主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国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分析平台和全球天气精准预报网的大气质量和气象数据,以四川盆地东北低山丘陵区典型城市南充市主城区为例,检验了细颗粒物(PM_(2.5))浓度的概率密度分布,发现其接近对数正态分布,由相关分析确定了PM_(2.5)浓度的主要相关因素为CO、NO_2(相关系数r分别为0.76、0.55,P<0.01),再通过对2014年1月—2016年6月的日数据的逐步回归筛选出最优的回归指标和模拟方程(决定系数R_(adj)~2为0.68,P<0.05),2016年7月—2017年6月的数据验证表明模拟效果较好(拟合优度为0.64,相对误差15.48%);最后根据时序插值、浓度和IAQI(PM_(2.5))的时段均值发现PM_(2.5)浓度在年际上有降低趋势;在季节上由高到低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PM_(2.5)浓度在1月和6月分别呈现出年内的峰值和谷值,5、10月出现了阶段性峰值,尤其是5月;IAQI(PM_(2.5))的季节变化与浓度变化规律相似;且PM_(2.5)与PM_(10)比值的均值为0.67,表明现阶段南充市主城区大气污染物中细颗粒物占有较大比重。(本文来源于《地球环境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张展,隋媛媛,常远远[4](2017)在《东北低山丘陵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东北低山丘陵区典型小流域坡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径流小区定位监测方法,对不同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3年和2014年分别发生14次和7次侵蚀性降水,在单场次降水中,坡度越大,产生的径流量和泥沙量越大;(2)研究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具有时空变异性,2013年水土流失总量高于枯水年2014年的,6月和7月水土流失量最大,8月和9月相对较小,年内逐月分布情况保持一致;(3)地形和降水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水土流失量总体上随着坡度、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增大而增大,且降水强度与水土流失量的相关性更为显着。(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7年10期)
马世伟[5](2017)在《东北低山丘陵区季节性积雪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融雪侵蚀是季节性积雪覆盖地区主要的侵蚀类型之一。东北是我国四大主要积雪区之一,融雪侵蚀强烈。融雪侵蚀作用下氮磷流失与水力侵蚀有所不同,降雪是重要的化学离子湿沉降过程,融雪径流中化学来源不仅源于土壤,还有积降雪过程中的湿沉降。目前东北地区融雪侵蚀主要是在径流泥沙流失,关于融雪径流中化学离子分析相对较少,而关于积雪期积雪物理性质以及积雪中化学离子含量分析更少。因此,本研究在吉林梅河口吉兴小流域观测积雪过程中雪深、雪密度和液态含水率,结合气象数据分析其垂直剖面上变化;同时分层收集新雪和积雪,测定化学离子含量,并收集融雪径流进行测定化学性质,分析从降雪到融雪过程积雪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11月至2月为主要积雪期,积雪深度与雪层温度和气温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与降雪量呈正相关。积雪消融主要集中在10:00—18:00之间。积雪消融对气温有滞后性;降雪累积初,积雪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从雪底层(0-5 cm)至表层雪密度逐渐减小,随着积雪底层深霜形成,积雪密度在雪层垂直剖面上的变化规律为中间层5-10 cm大于表层和底层;雪底层积雪密度受上层积雪压力和后期深霜的形成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积雪初,雪层液态含水率从底层至表层逐渐减小,随着积雪时间延长,积雪各层液态含水率随深度变化呈单峰型,中间层5-10 cm的液态含水率大于表层和底层,形成"挡水层";雪层温度是影响液态含水率大小主要因素,二者呈显着正相关。(2)在新雪化学性质方面,新雪中的阴、阳离子平均浓度大小顺序为NO_3~->SO_4~(2-)>Ca~(2+)>cl~->NH_4~+>K~+>Na~+>PO_4~(3-)>Mg~(2+)>NO_2~-,NO_3~-为主要阴离子,Ca~(2+)为主要阳离子,分别占离子总量的39.4%和13.51%。在积雪化学性质方面,不同积雪深度离子NH_4~+、NO_3~-和SO_4~(2-)变化规律相似,积雪期雪底层含量小于表层,雪底层含量随时间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表层NH4+和SO_4~(2-)含量随积雪时间延长逐渐增加。Na~+、K~+离子含量变化相似,在底层0-5cm含量大于表层,且1月初含量最高。Mg~(2+)和Ca~(2+)离子变化规律相似,12月至1月雪底层0-5cm含量大于表层,1月开始表层含量大学底层。NO2-含量较少,且在上层并未测出。积雪化学离子含量远大于新雪,积雪对化学离子起到了贮藏作用;(3)新雪总氮中主要以有机氮和硝态氮为主,硝态氮占总氮比率变化幅度在19.9%~53.2%之间,有机氮在23.8%~69.9%之间。积雪总氮表层含量最高,中间层含量最低。积雪总氮平均含量在2.27-4.66mg/L之间,其中无机氮所总氮占比率在53.9%-69.8%之间,主要以NO_3~--N为主,其余为有机氮。新雪总磷含量在0.69-2.16mg/L之间,PO_4~(3-)-P含量较低,占总磷比率在6%~37%之间。积雪总磷主要集中在底层,最高含量为4.78mg/L,PO_4~(3-)-P占总磷比率在3.0%-15.4%之间,且随着积雪时间延长,PO_4~(3-)-P所占比率在下降。(4)新雪pH值在4.4到6.0之间,呈酸性,大量酸性物质输入是pH值降低的主要原因,通过计算中和酸度可知,65.7%的酸性物质被中和,其中Ca~(2+)和NH_(4+)的中和能力较强;电导率变化范围为14.9-52.3us/cm,pH值变化与电导率呈显着正相关;积雪pH值整体小于5.6,由积雪底层至表层呈逐渐减小趋势。积雪电导率除12月中旬表层积雪电导率小于底层外,其余都是表层含量大于下层,则表层离子含量较高;通过Hysplit气团后向轨迹分析表明研究地积雪期主要受西北风影响,大气气团主要来自于内陆地区,Ca~(2+)、Mg~(2+)、K~+和Na~+离子主要来源于陆源尘埃,NO_3~-、cl~-和SO_4~(2-)则主要来源于人类燃烧秸秆、煤。(5)在融雪径流方面,径流中离子含量与径流量大小相关,流量较大时,其离子含量较高(除 PO43-)。离子含量大小为 NO_3~->SO_4~(2-)>cl~->Ca~(2+)>K~+>Mg~(2+)>PO_4~(3-)>NH_4~+>Na~+>NO_2~-。径流中离子含量远大于积雪;径流中总氮含量在6.62-20.52mg/L之间,含量大于新雪和积雪。无机氮含量占总氮比例较高,在77.0%-92.8%之间,与积雪平均比率63.8%有所增加,总氮中主要以无机氮为主。总磷含量在1.24-3.70mg/L之间,变化与流量相似,径流中PO_4~(3-)-P占总磷的比率在12.4%-23.8%之间;径流pH值在5.01-5.16之间,呈酸性。通过计算中和酸度,其中约86.8%酸可以被碱性离子中和。径流电导率变化与离子浓度相似,是离子总含量大小的体现。(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马世伟,周丽丽,马仁明,曹湘英,王宇[6](2017)在《东北低山丘陵区季节性积雪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东北低山丘陵区冬季积雪物理特性变化过程,利用超声雪深监测仪和Snow Fork雪特性分析仪采集积雪物理特性(积雪深度、积雪密度、液态含水率)数据,分析积雪深度、密度和液态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及其在垂直剖面上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主要积雪期为11月下旬至翌年2月中下旬,积雪深度与雪层温度、气温呈显着负相关关系,与降雪量呈正相关关系。积雪消融主要集中在10:00—18:00之间,且积雪消融相对于气温表现出滞后性,滞后时间约为4h。积雪初(12月1日观测),雪底层密度为0.198g/cm~3,表层为0.126g/cm~3,从底层至表层呈逐渐减小趋势。随着雪底层形成深霜,中间层5—10cm的积雪密度大于表层和底层。积雪0—5,5—10,10—15cm层平均液态含水率分别为0.308%,0.319%和0.205%,中间层最高,整体表现为单峰型。积雪液态含水率与积雪密度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866,p<0.05)。研究结果将为融雪径流形成、融雪侵蚀防治以及季节性积雪区生态系统功能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李立新,陈英智,董景海[7](2016)在《东北低山丘陵区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布设及效益评估——以黑龙江省宁安市和盛小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空间技术解析黑龙江省宁安市和盛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设,为低山丘陵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实地调查和现场踏查基础上,利用ArcGIS 9.3的空间分析功能,结合土地利用图和谷歌遥感影像分析小流域土地利用随地形的空间分布数量信息,并对水土流失治理效益进行评估。[结果]根据分析结果确定该流域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地埂植物带、保土耕作、侵蚀沟防护林、谷坊、生态修复、五孔涵过水路面桥和涵洞等,治理效益显着。[结论]和盛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经济内部收益率大于社会折现率,经济净现值大于0,效益费用比大于1,工程采用的水土保持技术和方法符合国家和部门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切合当地实际,可为同类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借鉴。(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6年01期)
郭树平[8](2015)在《东北低山丘陵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发展战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低山丘陵地区是经济林的重要培育基地,防护林带是主要的可利用土地资源。虽然东北低山丘陵区土地资源及可供开发的生物资源较丰富,但由于地区降雨季节集中、过度的农垦、放牧、樵采、开矿等原因,原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土地生产力及资源利用率低,经济增长缓慢,水土流失严重。本文以东北低山丘陵地区防护林研究入手,在地理和气候、防护林及经济林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发展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西部科技》期刊2015年10期)
邢贺群,孟凡奎,苏里,李双异,汪景宽[9](2015)在《东北低山丘陵区高标准农田区域划定及建设模式研究——以黑龙江省依兰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东北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理念,以依兰县为例,从耕地的自然禀赋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选取10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东北低山丘陵区高标准农田区域划定及建设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依兰县存在耕地分布不平衡、耕地质量差、机械化水平低、农田防护林面积比例小、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等问题。依兰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可分为最佳、适宜、有条件、无条件4种类型,其中最佳、适宜、有条件3种类型区的面积为196 200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0%。依兰县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可分为平原地力保育型、平原地力提升型、丘陵地力保育型、丘陵地力提升型4种类型,以实现耕地的相对集中连片,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农田防护林覆盖率,提高耕作层厚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而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5年03期)
莫莉[10](2014)在《桂东北中低山丘陵区风电场工程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桂东北中低山丘陵区风电场工程为研究对象,探讨风电场工程水土流失特点、防治分区及措施布设。风电场工程水土流失特点表现为水土流失类型复杂;水土流失防治重点时段为施工期;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为风力发电场区、升压站建设区、道路及电缆建设区、施工生产生活区、临时堆土场和弃渣场等6个防治分区;水土流失重点区域为道路及电缆建设区。根据不同水土流失防治分区的特点和水土流失状况,针对性地布设水土保持措施。(本文来源于《企业科技与发展》期刊2014年20期)
东北低山丘陵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实地野外取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分析的方法,以高墙河小流域为例研究黔东北低山丘陵喀斯特地区典型小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化及剖面含量分布。结果表明,(1)该小流域内土壤质量较高,有机质含量及土壤中氮、磷、钾等元素含量均较丰富。(2)从土地利用类型看,土壤耕作层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大小顺序为水田>林地>旱地,有机质平均含量表现为林地>水田>旱地,而氮、磷、钾3种元素的含量没有呈现出共同的规律性,主要是受人为施肥的影响。(3)从空间分布看,容重大小顺序为上游>中游>下游;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土壤有机质、氮素、磷素、钾素等的含量空间变化趋势均呈现出下游>中游>上游,尤其以旱地的有机质含量变化最为明显,表明该小流域存在一定的水土流失现象,且主要发生在旱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北低山丘陵区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晗,赵小敏,欧阳真程.赣东北低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江西省贵溪市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9
[2].廖小锋,肖玖军,谢刚,谢元贵,董艳艳.黔东北低山丘陵喀斯特地区典型小流域土壤理化性质研究——以高墙河小流域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7
[3].李卫朋,李科,王杰,文星跃,陈忠升.川东北低山丘陵区细颗粒物主要相关因素和季节变化分析——以南充主城区为例[J].地球环境学报.2017
[4].张展,隋媛媛,常远远.东北低山丘陵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分析[J].人民黄河.2017
[5].马世伟.东北低山丘陵区季节性积雪特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7
[6].马世伟,周丽丽,马仁明,曹湘英,王宇.东北低山丘陵区季节性积雪特性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7
[7].李立新,陈英智,董景海.东北低山丘陵区小流域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布设及效益评估——以黑龙江省宁安市和盛小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6
[8].郭树平.东北低山丘陵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发展战略[J].中国西部科技.2015
[9].邢贺群,孟凡奎,苏里,李双异,汪景宽.东北低山丘陵区高标准农田区域划定及建设模式研究——以黑龙江省依兰县为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
[10].莫莉.桂东北中低山丘陵区风电场工程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措施[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