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书刊误》研究

《俗书刊误》研究

董海茹[1]2012年在《从《俗书刊误》看明代正字法》文中研究指明《俗书刊误》是一部重要的明代正字法着作。从汉字规范史的角度来看,《俗书刊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内容丰富、体例完整、正字方法先进、正字观念相对保守。本文以《俗书刊误》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与历代主要正字法着作对比,分别从体例、所收字料、正字方法、正字观念等角度探讨《俗书刊误》的特色、局限,并进一步分析明代正字法的基本概况。论文共有七部分。首先是绪论,概括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俗书刊误》的研究现状和成果,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范围、方法和意义。第一章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分别探讨了《俗书刊误》的成书背景。第二章介绍了《俗书刊误》的体例和主要内容。通过对《俗书刊误》各卷的分析,初步归纳出各卷的体例和所收字料的特点。第叁章分析了《俗书刊误》的前四卷注文使用情况,并总结了该书的正字方法。第四章是本文的重要部分。在探讨正、俗字来源的基础上,总结出《俗书刊误》以“六书”为正字标准,基本不考虑文字使用情况的正字观念。第五章从文字学史的角度,主要通过与《说文解字》、《干禄字书》、《五经文字》、《新加九经字样》、《玉篇》、《类篇》、《字汇》、《正字通》等历代汉字规范着作对比,评价了《俗书刊误》在所收字料、正字方法、正字观等方面的贡献与局限。最后是结语,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总结。

李晓英[2]2003年在《《俗书刊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俗书刊误》是一部旨在规范当时社会用字、辨正文字的字书,其内容包罗万象、且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在文字学史上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 第一部分:介绍作者焦竑的生平经历及为学情况。焦氏天资聪颖,治学严谨,为后来写作《俗书刊误》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介绍成书及写作目的。社会经济发展、通俗文学盛行、俗字泛滥、许多古书在传抄过程中被改得面目全非,影响到经生文人学习,出于帮助文人学者通经学古的目的,焦氏写作了这本字书。此书的形成还有以下条件:当时学风的影响;印刷业发展,对文字规范化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同时也为文字规范化提供了可能性;前人语言学研究成果为此书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东西;焦氏自身饱读经书、博学多才也是本书写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叁部分:详细介绍本书体例。此书内容丰富,内容不同体例也各异。为了便于行文,按《俗书刊误》分卷逐一介绍。 第四部分:字形研究。分为两大部分: (一)正字研究:将本书第一到第四卷所收正字与《干禄字书》所收正字及《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汉字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汉字字形具有很强的稳固性,相距几百年的字书所收汉字有很多字形完全相同。 (二)俗字研究:对本书第一到第四卷846个汉字的俗字进行分类研究。包括: 1、一度流行后来又不再通行的俗字,这些俗字不论何时出现,其所表意义均与字头一样。了解它们有助于今人阅读当时文献,尤其是一些通俗文学作品。 2、一部分俗字曾经与字头混用过,对待这些俗字要相当谨慎,因为这些字在有的场合使用其本来的意义,有时却表示字头字的意义。 3、《俗书刊误》中为俗字今天却以正字身份通行的文字。把这部分内容与历代一些通俗字书:《干禄字书》、《五经文字》、《新加九经字样》、《龙龛手鉴》、《字鉴》及“简化字总表”中的文字相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汉字形体是渐变的,前代的俗字在后代可能成为正字,现在通行的汉字中许多是很早以前就有的俗字,它们是一脉相承的。 第五部分:本书涉及的其他语言文字问题。 1、文字方面:包括又音字问题、异形词问题、古今字问题、类化字问题、影响字形发展变化的因素、字同音义异问题。对这些问题,焦氏或举其现象,或述其观点,本文则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或探讨其形成原因,或评论其优劣得失。 2、音韵方面:包括俗音问题、反切起源问题、上古“奉母”与“并母”不作区分、“澄纽”本归“定纽”等。这几个问题,焦氏的认识是值得注意的。 3、训估方面:包括音近义通、义位混杂等问题,对这些现象,焦氏己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第六部分:价值与不足。本书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不迷信前人、不泥古,正确地看待正俗字,对流行己久的误说予以纠正,保留了一些古代文化方面的资料,保留了一些字鲜为人知的音义,记载了令天一些常用字典未收的字等等。当然,由于时代原因,所能看到的文字材料有限及个人的一些因素,本书也有一些不足与缺点。

李杉[3]2006年在《《俗书刊误》前四卷所列俗字的分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汉语俗字研究是汉语文字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派别,汉语形体的正俗之别甚至可以追溯到甲古文字时期。到了宋明清时期,造纸印刷术的全面发展促进了汉字标准化、规范化进程,同时使得人们对相应俗字的研究也日益增强。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专门辨析字形正俗的字样书,其中就有明代士大夫焦编篡的《俗书刊误》。此书前四卷将士大夫认准的正字与当时人们常用的俗字对举,旨在劾其“肆笔成言为”者。文章主要取证《汉语大字典》、并参考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对异体字类型的归纳以及张涌泉先生《汉语俗字研究》对俗字的详细分类,通过对这些正俗字字形发展演变的一一考证,将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进行分类,同时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李晓英, 李焕荣[4]2008年在《焦竑小学研究的文化解读——论《俗书刊误》的成就与失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焦竑是明代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在小学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其编撰的《俗书刊误》是一部辨正字书,其中包含了焦竑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的一些思想和成就。结合此书,论述了焦竑小学方面的成就与失误。

边晓静[5]2016年在《《素问》叁种版本异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素问》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在《素问》从古至今的流传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版本,同时在传写和翻刻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讹误,而不同的朝代亦会有其自身的时代特色,这些都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部分。而异文则是在这些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的,通过研究异文之间的不同,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文本的含义。方法本文选取《素问》的叁个重要版本,对其中产生的异文进行研究。以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顾从德翻刻宋本为底本,以元癸未年(公元1283年或公元1343年)读书堂刻本、元后至元五年己卯(公元1339年)胡氏古林书堂刻本为校本,此二本为《素问》流传至今最早的全本。顾刻本重刻本较多,流传较广,影响亦较大,堪称元明间《素问》刊本之最佳者。与元胡氏古林书堂十二卷本,是为两大系统本。本文的研究范围为广义的异文,涉及字、词、句等各方面的不同,从多角度对异文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将《素问》叁种版本的异文全部搜集抽出,形成研究语料库,对此进行封闭考察,探索异文特点。并在异文材料的基础上,抽取典型文字异文、语词异文进行分析,寻找其相异的原因,总结其规律。结果文章共分为五部分进行阐述。绪论部分介绍了异文的基本知识,《素问》版本的流传情况,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第二部分介绍异文中文字方面的研究,这部分分为俗字、通假字、分化字、避讳字四部分进行论述。俗字部分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在比较异文的时候发现元刊本中的俗字大量出现,体现了其时代特色。第叁部分介绍了对异文中词汇方面的研究,包括不同词但句义相同以及不同词句义皆通两部分。第四部分介绍了文本校勘的内容,包括讹、脱、衍、倒四部分。第五部分从整体分析叁个版本的不同之处并总结其特点。结论通过对异文的整理,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义,同时根据版本校勘可以发现通行本《素问》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补充现行校注本的内容。通过对俗体字的比较还可以补充大型字典编纂中的漏失并且为俗字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文献材料。

杨素华[6]2015年在《清代涉台奏折训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奏折,是清朝特有的一种上行文书,由臣工直接上奏给皇帝。清代涉台奏折是清廷官员奏报关于台湾的情况的奏折,其内容丰富,包括剿匪械斗、番界纷争、官员调补、弹劾及农事收成、民生治安、屯垦河工、民族关系等,其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语、新语义以及与以上各方面有关的辞书未收录的词语,其语料价值颇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因此,全面系统地对奏折中的词语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台湾方言及清代典章制度,同时对我们全面了解汉语词汇有重要的意义。全文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本选题的来源,课题研究的意义,以及使用的研究方法,最后在广泛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对清代涉台奏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第一章从文字疑误、标点献疑、脱文衍文叁个方面校正了清代涉台奏折的缺漏,从而为阅读古籍进一步扫清障碍。第二章揭示了清代涉台奏折对辞书编纂的价值。在《汉语大词典》的编纂过程中,不可能做到方方面面皆录,不可避免的会失收某些条目,许多有价值的文献并没有得到利用。我们将清代涉台奏折的内容与《汉语大词典》的释词进行比较,主要讨论《汉语大词典》词条的失收、义项的缺失、释义的不当等疏漏。第叁章主要从俗字方面来校正及释读清代涉台奏折。从俗字的演变过程,来纠正清代涉台奏折在文字使用方面的错误。由于书写者字体不同,奏折中的俗字、别字,亦属常见。其中录副奏折更是字迹潦草。兼之奏折中含有方言口语词和历史词语,加之时间较为久远,多有字迹磨损,漫漶不清。整理者因不识俗字,不懂俗语而误录、误校原文的情况时有发生。因而将其作为一重要部分研究,实有必要。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且再次强调了清代涉台奏折词汇研究的重要性。奏折是产生于清代的一种重要的上行文书,清代涉台奏折更是在其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其语言学价值不可估量,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使学术界认识到清代涉台奏折的重要价值,进而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使清代涉台奏折发挥其应有的学术价值。

周玳[7]2016年在《朝鲜时代汉文写本异构俗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朝鲜时代(1392-1910年)汉文写本中的异构俗字为研究对象,以日本新干社1990年影印1771年韩国写本《漂海录》、韩国文学研究所编《韩国文献说话全集》、金起东编《笔写本古典小说全集》、哈佛大学图书馆馆藏康熙年间手抄本《九云梦》为基础语料,聚焦国际俗字、国别俗字,试图在“汉字文化圈”、“东亚写本学”、“书法文字学”的视阈下,呈现汉字在朝鲜半岛的流播特性及变异规律,切实推进域外汉籍写本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研究工作,为展示汉语俗字在朝鲜半岛的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传承与变异规律提供更多真实准确的例证。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简述选题缘起及意义;对汉字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作简要概述;介绍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对俗字定义问题及体例问题进行简要说明。第二章朝鲜时代汉文写本中的国际俗字,选取朝鲜时代汉文写本中代表性国际俗字28例,查阅参考中国历代字书,与其进行字形对比,浅探传承流变轨迹,并归纳分析其构形特点。第叁章朝鲜时代汉文写本中的国别俗字,选取朝鲜时代汉文写本中代表性国别俗字19例,归纳分析其构形特点,从东亚写本学视角探索汉字在朝鲜半岛的变异发展规律。第四章朝鲜时代汉文写本俗字书体特点,简要概述书法艺术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发展;选取朝鲜时代汉文写本中代表性俗字10例,参考中国历代书法字典,与其进行字形对比,浅探书法艺术在汉字流变过程中的影响。第五章朝鲜时代汉文写本俗字与辞书编撰,考释朝鲜时代汉文写本中数则俗字,以期补充大型字典缺漏的字头和为字典中一些字头增补适当的语例或提供更早的语例。第六章结语,阐明以朝鲜李朝为时代背景,以汉文写本俗字为中心的中韩汉字比较研究,是近代汉字研究的新方向,也是汉字传播与变异研究的重要内容。

李彬[8]2008年在《论焦竑的史学》文中研究指明焦竑(1540-1619),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是明朝中后期着名的历史学家。他早年中举,以后仕途不顺,年50而中状元,后在官场十年。由于性情耿直,不善应酬,后被贬往福宁州。其晚年大部分时间在家乡一带度过,主要从事着述和讲学活动。影响焦竑思想和学术的,有前代学者,也有其同时代人。前代学者主要有苏轼、苏辙兄弟和郑樵,而同时代学者,则包括杨慎、耿定向、史惺堂、罗汝芳等。焦竑在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就历史学方面而言,他在考据学、目录学和历史编纂学方面有很大的贡献。他的考据学主要着作有:《俗书刊误》、《焦氏笔乘》等,其中前者篇幅较小,是帮助学习者学习经书的工具书;《焦氏笔乘》是焦竑考据学的代表着作,其内容广泛,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其目录学成就体现于《国史经籍志》,此书在体例上贡献突出,分类也有自身特点,后来不少史书受其影响。焦竑最主要的史学着作为《献征录》,此书卷帙浩博,收录了大量人物传记资料。《献征录》反映了焦竑的经世思想、民本思想,也反映了他提倡独家修史、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坚持秉笔直书等史学主张。《献征录》受到很多后来学者的关注,对后来清朝编修《明史》帮助很大。此外,李贽、谈迁等,也受到焦竑的很大影响。李贽是焦竑的挚友,在史学上受到焦竑很深影响。谈迁《国榷》中,对许多重大事件,用焦竑的话作为评论,是非常重视焦竑的体现。

贾盖东[9]2014年在《越南汉籍《大越史记全书》俗字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正和本、国子监覆刻本、戴密微藏本叁个不同版本的《大越史记全书》为语料,全面收集异体字样,对其中的异写俗字和异构俗字进行分类研究,力求以《大越史记全书》相关俗字为中心,揭示俗字在越南汉籍中的流播现象及变异规律。具体分为以下六章:第一章绪论,概述汉字在越南的流布和发展情况;对《大越史记全书》成书、版本、内容作简要说明;简述越南俗字及《大越史记全书》俗字研究状况;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大越史记全书》俗字结构分析,从异写俗字和异构俗字的角度对叁个不同版本的《大越史记全书》俗字进行分类研究。第叁章《大越史记全书》与中国传承俗字,利用汉字工具书及有关历史文献,对《大越史记全书》中的传承俗字进行全面梳理,选择部分代表性俗字进行个体释源,探讨“”字源流。第四章《大越史记全书》与越南变异俗字,对《大越史记全书》中的变异俗字进行分类研究,通过调查宋元以来刻本文献,对学界关于“越南自创俗字”或“越南独见俗字”进行辨源商兑。第五章《大越史记全书》俗字研究的意义,指出越南俗字研究有利于辞书编撰工作的拓展,对于我国简化字研究具有借鉴作用,《大越史记全书》俗字与汉字圈各国俗字具有同源关系。第六章结语,归纳《大越史记全书》的俗字特点,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孔青青[10]2014年在《韩国坊刊本《九云梦》俗字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1803年高丽刻本(以下简称韩国坊刊本)《九云梦》为语料,穷尽性调查其中的异体俗字,同时结合中韩辞书及相关历史文献,展示俗字在朝鲜半岛的传播轨迹,探求传承变异规律,扩大汉语俗字研究空间。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对《九云梦》作者、成书及版本作简要说明;简述朝鲜(韩国)俗字及《九云梦》俗字研究现状;介绍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第二章《九云梦》俗字的结构类型,选取“改换声符”、“改换意符”、“类化”、“简省”、“增繁”、“变换结构”、“书写变异”等七种类型的典型俗字,进行分类研究。第叁章《九云梦》与中国传承俗字,概述汉字在韩国的传播发展情况;选取《九云梦》代表性传承俗字四十例,查阅参考中国历代字书,与其进行字形对比,探求流变轨迹;从韩国金石文、古文书等古文献资料中,调查选取传承俗字,与《九云梦》传承俗字相互佐证。第四章《九云梦》与韩国变异俗字,以儒家、佛家口诀俗字为例,分析韩国局部变异俗字;从形声变异、会意变异、简省变异、符号变异以及讹俗变异等五个方面,分类研究《九云梦》变异俗字;探究韩国“国字”整体变异现象。结语部分,以《九云梦》俗字为例,归纳韩国俗字的特点,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从《俗书刊误》看明代正字法[D]. 董海茹. 河北师范大学. 2012

[2]. 《俗书刊误》研究[D]. 李晓英. 陕西师范大学. 2003

[3]. 《俗书刊误》前四卷所列俗字的分类研究[J]. 李杉. 邵阳学院学报. 2006

[4]. 焦竑小学研究的文化解读——论《俗书刊误》的成就与失误[J]. 李晓英, 李焕荣.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5]. 《素问》叁种版本异文研究[D]. 边晓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6]. 清代涉台奏折训诂研究[D]. 杨素华. 闽南师范大学. 2015

[7]. 朝鲜时代汉文写本异构俗字研究[D]. 周玳. 浙江财经大学. 2016

[8]. 论焦竑的史学[D]. 李彬.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9]. 越南汉籍《大越史记全书》俗字研究[D]. 贾盖东. 浙江财经大学. 2014

[10]. 韩国坊刊本《九云梦》俗字研究[D]. 孔青青. 浙江财经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俗书刊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