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协变取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取向,儒家,机制,信息,可持续发展,认知,价值取向。
协变取向论文文献综述
赖功欧[1](2007)在《儒家“协变”思维的价值取向及其现代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协变"作为儒家的思维方式,基于双重原由:"协",不仅有协作、协调也有和谐的本义;"变",不仅有变动、变通更有变化(进步、发展)的内涵。儒家协变思维的价值取向是和平主义与整体主义的,求融通、中和,致变通、演进,是其本质特征。现代术语中的"动态平衡",可与"协变"概念相应。用"协变"比"和合"更能体现儒家人文主义精神。本文选取儒学史上几位集大成者,并在其思想逻辑的展开中透视协变思维方式的最终形成。现代新儒家的"人文演进"观可与协变观匹配。协变思维以其丰富的价值内涵及其现代启示证明:这一思维方式的核心精神仍可与现代世界文明中的可持续发展主潮合拍。(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07年08期)
胡琳丽[2](2001)在《归因认知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因果关系的研究在哲学上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Aristotle,他提出两种原因解释——动力因和目的因,后来的哲学家往往分别阐发其中的一种,影响到心理学,便出现了归因研究的两大研究取向。动力因是协变研究取向的渊源,而机制研究取向则法承于目的因。其中,协变研究取向在归因认知过程研究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从Heider开始,Kelley,Cheng和Novick等人都遵循协变研究取向来进行严密的原因推理。它对原因推理的研究集中于“人们究竟是如何断定‘谁’或‘什么’引发事件的”问题,把事件看作是由一系列独立因素构成的,认为在多种可能作为原因的因素中,只有与待解释的行为或事件协同变化的因素,才会被判定为行为或事件的原因;而机制研究取向的力量相对较弱一些,直到最近才由美国心理学家Ahn等人明确提出来,它关心的是“事件是‘怎样’发生的”问题,把事件看作由表面因素和一个(或多个)潜在机制构成的(所谓机制是事件中具有原因效力或原因必要性的成分),强调潜在于事件中的机制或过程的作用以及人们已有的有关机制的知识在推断因果关系中的关键作用。虽然协变研究取向的成果日益丰富和成熟,但它也不断受到批评和挑战,存在着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而机制研究取向虽然正式的研究起步较晚,却已显示出了较高的生态效度。该研究的目的在于对归因认知过程的两大研究取向进行回顾、比较和总结,希望能为这一领域的健康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该研究以支持协变取向的协变信息和支持机制取向的机制信息为切入点进行具体研究,共有两个实验:实验一主要考察在自然实验条件下,被试归因时会主动寻找哪些信息,被试40人,实验采用2(指导语:协变提示、中性)×2(事件陈述:无图式、图式)二因素被试间完全随机设计,因变量为被试寻找的信息类型;实验二进一步分析了机制信息与协变信息在归因中的相对作用,被试128人,实验采用被试间设计,因变量为因素原因效力评价值。 在实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已有的归因认知过程研究的成果,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在自然实验条件下,被试归因时需要的协变信息远少于非协变信息(其中主要是机制信息)。信息搜索是一种有效的归因研究方法。 2.机制信息在归因中所起的作用大于协变信息的作用,两种信息存在质的差异。 3.归因认知过程中,机制信息和协变信息是相辅相成、不可或s 的,机制研究取向应与协变研究取向结合起来,以寻求归因研究的新突破。 该研究对丰富归因认知过程理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人们理解、预测和控制事件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1-04-27)
协变取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因果关系的研究在哲学上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Aristotle,他提出两种原因解释——动力因和目的因,后来的哲学家往往分别阐发其中的一种,影响到心理学,便出现了归因研究的两大研究取向。动力因是协变研究取向的渊源,而机制研究取向则法承于目的因。其中,协变研究取向在归因认知过程研究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从Heider开始,Kelley,Cheng和Novick等人都遵循协变研究取向来进行严密的原因推理。它对原因推理的研究集中于“人们究竟是如何断定‘谁’或‘什么’引发事件的”问题,把事件看作是由一系列独立因素构成的,认为在多种可能作为原因的因素中,只有与待解释的行为或事件协同变化的因素,才会被判定为行为或事件的原因;而机制研究取向的力量相对较弱一些,直到最近才由美国心理学家Ahn等人明确提出来,它关心的是“事件是‘怎样’发生的”问题,把事件看作由表面因素和一个(或多个)潜在机制构成的(所谓机制是事件中具有原因效力或原因必要性的成分),强调潜在于事件中的机制或过程的作用以及人们已有的有关机制的知识在推断因果关系中的关键作用。虽然协变研究取向的成果日益丰富和成熟,但它也不断受到批评和挑战,存在着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而机制研究取向虽然正式的研究起步较晚,却已显示出了较高的生态效度。该研究的目的在于对归因认知过程的两大研究取向进行回顾、比较和总结,希望能为这一领域的健康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该研究以支持协变取向的协变信息和支持机制取向的机制信息为切入点进行具体研究,共有两个实验:实验一主要考察在自然实验条件下,被试归因时会主动寻找哪些信息,被试40人,实验采用2(指导语:协变提示、中性)×2(事件陈述:无图式、图式)二因素被试间完全随机设计,因变量为被试寻找的信息类型;实验二进一步分析了机制信息与协变信息在归因中的相对作用,被试128人,实验采用被试间设计,因变量为因素原因效力评价值。 在实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已有的归因认知过程研究的成果,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在自然实验条件下,被试归因时需要的协变信息远少于非协变信息(其中主要是机制信息)。信息搜索是一种有效的归因研究方法。 2.机制信息在归因中所起的作用大于协变信息的作用,两种信息存在质的差异。 3.归因认知过程中,机制信息和协变信息是相辅相成、不可或s 的,机制研究取向应与协变研究取向结合起来,以寻求归因研究的新突破。 该研究对丰富归因认知过程理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人们理解、预测和控制事件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协变取向论文参考文献
[1].赖功欧.儒家“协变”思维的价值取向及其现代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7
[2].胡琳丽.归因认知过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