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种群扩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柑桔木虱,种群扩散,自然条件
种群扩散论文文献综述
邓铁军,刘丽辉,白先进,张兰,黄宏明[1](2019)在《自然条件下柑桔木虱种群扩散规律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柑桔木虱Diaphorina citri为害是柑桔黄龙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明确了桔园中柑桔木虱扩散规律,就掌握了柑桔黄龙病传播蔓延趋势。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在广西金秀县桐木镇一个具有特殊条件的新建沙糖桔园,开展柑桔木虱种群自然扩散规律调查。结果表明,柑桔木虱传入新果园,先形成"中心虫株",再向外扩散;风是自然条件下影响柑桔木虱种群扩散的主要因子,柑桔木虱扩散与风具有明显正相关性,扩散趋势与风向基本吻合,呈现以"中心虫株"为头部的慧星状扩散;在无台风异常天气影响下,柑桔木虱种群一年的扩散距离约为105 m。(本文来源于《中国南方果树》期刊2019年04期)
张德婷[2](2019)在《具有离散间歇扩散及随机扩散的两类种群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实生态环境中,种群扩散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由于受自身或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种群在某个斑块的数量就会有所波动,种群扩散也是造成这种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物种整体的分布及动力学行为.因此种群扩散模型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离散间歇扩散及随机扩散的文章很少.在众多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考虑到扩散是依赖于环境因素的,因此建立了两种类型的扩散模型,一类是具有离散间歇扩散单种群模型和捕食-食饵模型,另一类是两斑块在马尔科夫转换下的随机扩散模型.本文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1.第一节,首先描述了本文研究的生物背景.其次给出了有关离散的扩散种群模型的研究现状和结果.最后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2.第二节,主要讨论了一类具有Beverton-Holt增长型的混杂离散间歇扩散种群模型和及相应捕食-食饵模型.这两个模型都是由两个离散的子系统构成:一个子系统是在两个斑块之间发生扩散,另一个子系统是在斑块间不发生扩散,这时的种群可能处于栖息或繁殖的状态.通过利用谱半径的理论和离散动力系统理论,给出了两个系统正解的存在性和有界性,并计算出整个系统灭绝与持久的阈值条件,也利用分支理论对扩散状态下的子系统做了分支分析,最终通过具体例子和数值模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3.第叁节,在这一部分中,研究了具有马尔科夫转换下两个斑块间的随机扩散种群模型.模型的子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在两个斑块之间扩散,另一部分在斑块之间没有发生迁移.通过构造适当的Lyapunov函数并应用各种分析方法,得到该模型存在唯一全局的随机正解,也得出随机持久性和平均灭绝的结论,可以见得种群扩散不仅取决于子系统的系数,还取决于马尔可夫链的转移概率,最后提供数值模拟来演示理论结果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6-30)
韦彩丽,孔令华,何晓慧,邓丽婷,谢正生[3](2019)在《黄牛木种群扩散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黄牛木Cratoxylum cochinchinens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和扩散规律,旨在促进黄牛木天然林的保护管理,推动其在珠叁角地区生态脆弱地带绿化改造中的应用和推广。【方法】采用样方调查法,选取广州市茶山和白云山以及台山市石花山的黄牛木典型样地,通过ArcGIS信息平台进行数字化处理,绘制种群空间分布点图和种群扩散动态分布图,分析黄牛木的种子传播方式和扩散动态,构建黄牛木种群的扩散速率(y)-胸径(x)的函数模型,预测种群扩散规律。【结果】样地中的黄牛木总是在当地风向的下风向呈现聚集分布,并呈现扩散趋势;各样地种群冠层投影面积的增长量总是先增大后减小,不同样地的冠层扩散速率与平均胸径的函数模型均可为一元二次方程;单株黄牛木的冠幅增长量先增大后减小,其冠层扩散速率(y_0)与胸径(x_0)的函数模型为:y_0=-0.013 5x_0~2+0.310 6x_0+b 0.111 3 (R~2=0.999,P=0.000)。【结论】1)黄牛木种群靠风力扩散;2)种群冠层扩散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当种群扩散速率达到最大值时,冠层投影面积的增长量亦达到最大,当扩散速率为0时,冠层投影面积的增长量为0,此时种群的生长受到限制;3)在人工经营下,当黄牛木的胸径为11.5 cm时,种群处于第6径阶,其冠幅扩散速率达到最大值1.90 m~2/cm,此时应对种群进行适当间伐,以保证其最大效益;当黄牛木胸径达到23.4 cm时,种群处于第12径阶,种群的扩散受到阻碍,此时应进行疏伐以促进种群的更新生长。(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胡永亮,雒志学,梁丽宇,冯宇星[4](2019)在《一类污染环境下具有扩散和年龄结构的随机单种群系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并研究了一类污染环境下具有扩散和年龄结构的随机单种群动力系统,在Hilbert空间中,通过应用It■公式证明了随机种群系统强解的存在唯一性。加入毒素对种群的影响,推广了一般的具有年龄结构和扩散的随机生物种群模型。(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李娜[5](2019)在《太白红杉林更新特征与种群扩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作为秦岭高山林线区域的主要建群种,是该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涵养水源、稳固山石、保持水土以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被列为国家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太白红杉种群分布区域狭窄,集中分布在陕西秦岭太白山2800-3500m海拔范围。太白红杉由于种子萌发生境要求特殊,再加上结实能力较差,导致其种群繁殖困难。因此,为了解太白红杉林的更新策略,合理保护太白红杉种群,促进其种群的更新发展,进一步探讨太白红杉林的更新条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秦岭太白红杉林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分析太白红杉种子雨的时空动态、林窗更新特征以及不同分布区域的空间格局,寻求制约其种群繁衍的环境因子,初步揭示其种群自然维持的特点,了解太白红杉林更新的生态过程,以期为太白红杉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太白红杉林种子雨的时空动态研究表明,种子散布时间主要集中在9月下旬至11月中旬,高峰期为10月中下旬,种子雨在林下、林窗和林缘下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在高峰期间的平均强度分别为74 grain·m~(-2)、137.3 grain·m~(-2)和113.3 grain·m~(-2)。在落种期间,前期以干瘪种子为主、高峰期和末期以成熟种子为主,但是在林窗环境中,种子成熟时间要早于林下和林缘。(2)通过对太白红杉林窗特征与幼苗更新数量关系研究,探索了影响太白红杉林天然更新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在太白红杉林中,实际林窗(CG)和扩展林窗(EG)大小均以100m~2左右的中小面积为主,而且林窗的形成方式主要是受风雪影响的折干;(2)林窗下天然更新影响因子关联度排序为:林窗面积>林窗开敞度>坡位>坡向>坡度>海拔>枯落物厚度,表明林窗面积和开敞度对林窗天然更新影响最显着;(3)幼苗主要集中在中小林窗中,而且在开敞度为0.6-0.8之间更新最好。因此,建议通过改善林下更新环境,提高太白红杉天然更新的能力。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建议以开敞度为指标进行适度经营,人为创造一些中小面积的林窗,以加快太白红杉林的天然更新,维持其群落的稳定性。(3)通过调查分布下限与巴山冷杉混交林区域和分布上限的太白红杉纯林区域主要建群种的空间格局特征,采用点格局O-ring统计分析,对不同树种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及关联性的分析。结果表明:(1)在分布下限的混交林中,太白红杉种群结构呈衰退型,而巴山冷杉种群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数量为典型的倒“J”型,种群结构稳定,能实现持续更新;另外,太白红杉和巴山冷杉所有个体整体上都呈现聚集分布,而且二者的种间关联性表现为正相关或不相关;(2)在分布上限的纯林中,分布有较多的幼苗,但成树大多是发育不良的“小老头”树;另外,太白红杉所有个体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而且成树和更新苗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刘晓彤[6](2019)在《百山祖冷杉适宜分布区模拟:寻找极小种群扩散的潜在分布区》一文中研究指出物种分布作为物种的重要特征,是宏生态学的研究基础。研究物种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对理解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其维持机制,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物种受到威胁,尤其是那些分布区较小、生境特殊、生态幅狭窄的物种。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对这些分布极小的野生种群进行优先、重点保护,这有助于延缓物种丧失,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极小种群就是这样一类种群数量少、生境狭窄、受外界干扰严重和随时面临灭绝危险的野生植物种群。百山祖冷杉(Abies beshanzuensis)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野生植株仅存3棵,是全球最濒危的12个物种之一。尽管自1963年被发现以来,通过种子、扦插和嫁接等繁殖手段在幼苗繁育上取得了突出进展,但其占有面积和实际分布区极其狭小,生存和保护存在较大威胁,一旦受突发事件(如高温、病虫害)影响,将造成严重的不可逆后果。因此,适当开展迁地保护显得尤为关键,对这类极小种群潜在分布区的研究,将为其迁地保护的选址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百山祖冷杉极小种群为例,通过12个实地调查的分布点的物种分布数据,结合世界气象数据库(WorldClim)的气象数据,以及通过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提取的地形数据,采用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了百山祖冷杉的潜在分布区,并讨论了百山祖冷杉大尺度分布的限制因子。模拟结果的AUC(Area Under Curve)值为0.998,表明该模型模拟效果良好。最大熵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百山祖冷杉局限分布在我国东南地区,潜在分布区面积较小,集中在江西吉安,浙江丽水,福建南平、龙岩,湖南邵阳、永州、郴州以及台湾中部山区。最适生长分布区面积为963.41 km~2,适应生长分布区面积为2890.22 km~2,低适生长分布区面积为11560.87 km~2,其他地区则不适宜百山祖冷杉生长。此外,还发现百山祖冷杉倾向于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山地地区,潜在分布区的平均海拔在1000-2000 m之间。通过刀切法分析发现,影响百山祖冷杉潜在分布的环境因子主要包括最干季节降水量、气温季节变化、最冷月最低气温,而地形因子的作用不显着。研究结果说明温度和降水是百山祖冷杉分布限制的主要影响因素。近几十年来,关于百山祖冷杉极小种群的抢救性保护已经开展了大量工作,但是其濒危状态仍未解除。目前已经积累了两千多株幼苗后代,接下来扩大百山祖冷杉的分布面积当属保护工作的重点。适当开展迁地保护,对了解百山祖冷杉的濒危机制、度量分布区的决定因素以及极小种群保护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根据模型模拟结果与分析,建议可优先选择百山祖冷杉潜在最适生长分布的大陆东南部地区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岩岭、武夷山、八面山、南风面、舜皇山和金童山)及台湾的雪霸和太鲁阁国家森林公园等地率先开展迁地保护工作,待相关工作成熟后再逐渐向适宜生长分布区展开,从而有效扩大百山祖冷杉的分布区面积。(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9-03-17)
刘小丽[7](2019)在《基于微卫星标记研究舟山群岛黄毛鼠种群的扩散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扩散是生物个体重要的生活史特征,对种群内的群体遗传结构和社会关系有重要影响。生态扩散是指个体从一个地点向另外一个地点运动。地下啮齿动物的繁殖、栖息地选择以及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都与它们的扩散行为密切相关。研究地下啮齿动物的扩散行为,对控制危害、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啮齿目动物表现出高度多样化的扩散模式,但由于地下啮齿类动物栖息于地下,对其扩散模式的研究有一定难度。本研究采用8个微卫星位点遗传标记,对5个距离较近岛屿上的黄毛鼠种群的空间遗传结构和扩散模式展开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在168个个体中共检测到95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目为12。观测杂合度显着高于期望杂合度,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936,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847。黄毛鼠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826。8个微卫星位点均显着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2、黄毛鼠各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5个种群聚为了3簇,大猫岛种群与小猫岛种群为一簇,大摘箬山种群与小摘箬山种群为一簇,小盘峙种群单独为一簇。3、用分配检验法,在168个个体中共检测到34个扩散者,占总个体数的20%。小盘峙岛、小摘箬山、大摘箬山、大猫岛、小猫岛5个种群的扩散率分别为8.11%(3/37),14.81%(4/27),35.71%(10/28),34.29%(12/35),13.89%(5/36)。大摘箬山种群扩散范围最大,在其它4个种群中都有分布,其中大摘箬山种群与小摘箬山种群之间以及大猫岛种群与小猫岛种群之间个体扩散最为频繁,与种群地理分布格局相一致。4、黄毛鼠种群性别偏倚扩散分析结果:(1)F-统计量分析结果显示雌性的遗传分化系数(Fst=0.076)高于雄性的遗传分化系数(Fst=0.058),近交系数雄性间(Fis=-0.234)小于雌性间(Fis=-0.207);(2)分配检验得到雌性个体间的更正分配指数为0.068,雄性个体间的更正分配指数为-0.08;(3)距离隔离检验显示雌性个体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性(P<0.05),而雄性个体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存在负的相关性但并不显着(P>0.05);叁种方法一致推断出黄毛鼠种群是雄性偏倚扩散。5、空间遗传学分析结果显示舟山群岛黄毛鼠个体间存在一种非随机的空间遗传结构,且符合地理距离隔离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这种遗传相似性发生的空间尺度在2.5 km距离范围内,表现为在这个距离尺度内具有正的自相关系数;在叁个年龄组中,近距离内幼年组呈现出非随机分布的空间遗传结构,说明在采样期间主要是幼鼠进行扩散。(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9-03-12)
韦东,祖力,柳扬[8](2018)在《带马氏转换的单种群随机反应—扩散模型的长时渐近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研究了n个斑块环境下带马氏转换的单种群随机反应-扩散模型的长时渐近性质,即对两个斑块的系统所需的条件进行了适当的加强,把二维系统推广到了n维情形.其主要利用Lyapunov函数的方法,证明了对任意给定初始值,随机系统正解的存在唯一性,并对该结果进行了有界性分析.此外给出了该单种群随机反应-扩散系统灭绝的充分条件.(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崔东[9](2018)在《伊犁河谷苦豆子种群不同扩散阶段的植物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地退化严重影响农牧民的增产、增收以及草原的生态安全。草地退化、导致毒害草蔓延扩张,毒害草与优良牧草争水争肥,影响了可食牧草的数量和质量。苦豆子为伊犁退化草原的毒害草之一,近些年来,在伊犁河谷草原、农田等大肆蔓延、扩散,危及河谷草原的生态安全,苦豆子由于繁殖速度快,快速蔓延,往往在伊犁河谷形成单优群落。因此,开展伊犁河谷苦豆子种群不同扩散阶段的植物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将有助于全面了解苦豆子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扩散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可为当地毒害草的管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运用生态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和手段,在野外调查、实地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等的基础上,通过对伊犁退化草原大肆扩散植物苦豆子构建水平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苦豆子不同扩散阶段根际土壤团聚体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苦豆子入侵对根际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及苦豆子不同扩散过程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的研究,以期探明苦豆子作为一种入侵性杂草的特殊蔓延机制,从而为苦豆子的有效防治,以及干旱半干旱区草原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苦豆子C、N、P含量均值分别为391.40、13.17、1.51 mg/g,C∶N、N∶P、C∶P均值分别为45.61、8.52、326.38。苦豆子根、茎、叶在整个生长季内C、N、P均值含量变化一致,为叶>茎>根。在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分析中规律则不同,C含量随着生长时期的增加而增加,N和P的含量则随着生长时期的增加而减少;苦豆子根系中的C、N、P含量有随着深度变化而递减的趋势;器官间的差异性说明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各器官对C、N、P的吸收利用具有特异性。植物叶片中C、N、P含量和N∶P普遍较低,苦豆子生长受N、P的共同限制,更容易受到N元素的限制。(2)随着苦豆子扩散的进行,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有机碳、全氮、全磷化学计量比显着增加,均表现为在0—20 cm土层最高,20—40cm土层次之,40—60 cm最低,而苦豆子土壤团聚体全磷含量变化不大;相同扩散程度在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中0.25—2 mm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最高。塑造苦豆子对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全效养分分配及其平衡关系存在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25—2 mm大粒径土壤团聚体中,通过作用于0.25—2 mm粒径团聚体提升了土壤全效养分的供应和保持能力。(3)苦豆子表层(0—10 cm)土壤中的根生物量、碳水化合物、微生物量都显着高于本底草甸土壤。苦豆子促进了表层(0—10 cm)土壤中有机碳和氮的矿化。苦豆子土壤中的脱氢酶、脲酶、磷酸酶活性显着高于本底草甸土壤。综上所述,苦豆子改变了土壤生物、化学性质,使其更有利于苦豆子的生长,加速了苦豆子在伊犁河谷草原上的蔓延,严重影响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4)0—20cm苦豆子不同扩散过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机碳(ROC)、水溶性有机碳(DOC)、可矿化有机碳(MOC)含量变化范围分别在0.23~0.83、3.08~3.20、0.15~0.34、0.04~0.05 g/kg之间;20—4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范围分别在0.21~0.79、2.70~2.96、0.12~0.30、0.03~0.04 g/kg之间。土壤MBC、ROC、MOC含量大致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土壤DOC含量则表现为秋季远低于春、夏、秋叁季。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水分、有机碳含量、全氮、全磷及其有效性显着相关(P<0.05),与速效钾及全钾含量相关性不显着(P>0.05)。(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8-06-02)
王志梅[10](2018)在《两类带有非局部扩散项的种群模型的行波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两类带有非局部扩散项的种群模型的行波解.第一章,介绍了反应扩散方程的研究背景及已经得到的成果,详细阐述了国内外的发展动态以及本文的主要工作.第二章,研究了含有非局部扩散项和时滞的种群模型(?)其中J*u(x,t)=∫RJ(x-y)u(y,t)dy,u(x,t)为处于活动状态的人口密度;v(x,t)为处于静止状态的人口密度,γ1,72表示活动状态和静止状态之间的转化率,f(u,u)为再生函数,D>0是扩散系数,τ1,τ2,τ3为正常数.本章运用上下解方法结合Schauder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当c≥c*时,该系统存在波前解.通过Laplace变换,结合Ikehara引理得到系统的波前解在-∞处的渐近性,并证明了当0<c<G*时,该系统不存在波前解.借助△(c,λ)分析了时滞τ1,τ2,τ3和转化率γ1,γ2对最小行波速度c*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当(?)2f(0,0)>0时,c*关于τ1单调递增;当(?)2f(0,0)= 0时,c*与τ1无关.c*关于τ2,τ3,γ1单调递增.c*关于γ2单调递减.第叁章,研究了含有时空滞后和非局部扩散项的传染病模型(?)其中S,I为易感者和染病者密度,DS,DI为易感者和染病者的扩散系数,μ为出生率,d为自然死亡率,σ为传染病引起的死亡率,γ为染病者的恢复率,α为传染率,ε为易感者转化为染病者后存活下来的比例.本章运用Schauder不动点定理和上下解方法证明了系统存在行波解.(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种群扩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现实生态环境中,种群扩散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由于受自身或者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种群在某个斑块的数量就会有所波动,种群扩散也是造成这种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态物种整体的分布及动力学行为.因此种群扩散模型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离散间歇扩散及随机扩散的文章很少.在众多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考虑到扩散是依赖于环境因素的,因此建立了两种类型的扩散模型,一类是具有离散间歇扩散单种群模型和捕食-食饵模型,另一类是两斑块在马尔科夫转换下的随机扩散模型.本文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1.第一节,首先描述了本文研究的生物背景.其次给出了有关离散的扩散种群模型的研究现状和结果.最后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2.第二节,主要讨论了一类具有Beverton-Holt增长型的混杂离散间歇扩散种群模型和及相应捕食-食饵模型.这两个模型都是由两个离散的子系统构成:一个子系统是在两个斑块之间发生扩散,另一个子系统是在斑块间不发生扩散,这时的种群可能处于栖息或繁殖的状态.通过利用谱半径的理论和离散动力系统理论,给出了两个系统正解的存在性和有界性,并计算出整个系统灭绝与持久的阈值条件,也利用分支理论对扩散状态下的子系统做了分支分析,最终通过具体例子和数值模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3.第叁节,在这一部分中,研究了具有马尔科夫转换下两个斑块间的随机扩散种群模型.模型的子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在两个斑块之间扩散,另一部分在斑块之间没有发生迁移.通过构造适当的Lyapunov函数并应用各种分析方法,得到该模型存在唯一全局的随机正解,也得出随机持久性和平均灭绝的结论,可以见得种群扩散不仅取决于子系统的系数,还取决于马尔可夫链的转移概率,最后提供数值模拟来演示理论结果的正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群扩散论文参考文献
[1].邓铁军,刘丽辉,白先进,张兰,黄宏明.自然条件下柑桔木虱种群扩散规律调查[J].中国南方果树.2019
[2].张德婷.具有离散间歇扩散及随机扩散的两类种群模型研究[D].新疆大学.2019
[3].韦彩丽,孔令华,何晓慧,邓丽婷,谢正生.黄牛木种群扩散动态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
[4].胡永亮,雒志学,梁丽宇,冯宇星.一类污染环境下具有扩散和年龄结构的随机单种群系统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19
[5].李娜.太白红杉林更新特征与种群扩散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6].刘晓彤.百山祖冷杉适宜分布区模拟:寻找极小种群扩散的潜在分布区[D].浙江师范大学.2019
[7].刘小丽.基于微卫星标记研究舟山群岛黄毛鼠种群的扩散模式[D].浙江师范大学.2019
[8].韦东,祖力,柳扬.带马氏转换的单种群随机反应—扩散模型的长时渐近性质[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崔东.伊犁河谷苦豆子种群不同扩散阶段的植物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D].新疆大学.2018
[10].王志梅.两类带有非局部扩散项的种群模型的行波解[D].山西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