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感温度模型论文_陈笑屹,宋晓明

导读:本文包含了体感温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感温,模型,国体,相关性,区划,广义,热量。

体感温度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陈笑屹,宋晓明[1](2019)在《一种加权Boosting体感温度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体感温度的预测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当前的温度大多是预测空气温度而不是体感温度,事实上体感温度与空气温度存在着一定差异。当前的体感温度预测大多是通过物理方法进行,受到的干扰因素较多,影响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提出一种加权Boosting体感温度预测模型,以首层学习器和次级学习器集成的方式进行,以R2系数作为衡量标准对首层学习器进行选择和加权,以GBDT作为基学习器。实验证明,相比传统方法,该模型在部分公开数据集和体感温度真实数据集上的预测精度相对更高。(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9年25期)

李佳耘,马新平,王式功,张莹,尚可政[2](2015)在《基于GAM模型分析南京市循环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与体感温度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在混杂因子的共同作用下,体感温度的变化对循环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对两种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和体感温度的关系做了分析.结果显示,当以周为时间序列单位,体感温度在20℃以下时,每降低1℃,循环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增加1.31%,降低5℃,增加6.86%;当以日为时间序列单位,体感温度在14℃以下时,每降低1℃,循环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增加1.19%,降低5℃,增加5.79%.同样以日为时间序列,当体感温度在20℃以下时,每降低1℃,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增加1.41%,降低5℃,增加6.86%,说明体感温度的冷效应对死亡人数的影响较为明显.(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刘梅,于波,姚克敏[3](2009)在《体感温度模型在中国旅游气象区划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说明了以热量平衡为基础,适合中国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环境下体感温度模型的建立原理,确定了不同环境下体感温度计算公式,并以此为基础,利用1979年~1996年(缺1993和1994年)16年全国198站旬平均气象要素资料,研究了体感温度模型在城市环境气象开发研究中的基础地位,讨论了应用体感温度进行旅游气象研究的可行性,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各代表旬最佳旅游地点的确定,主要针对元旦、春节、春季、五一、夏季和国庆几个时间段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元旦、春节期间最佳旅游区为南国风光旅游、高原景观旅游和台湾港澳旅游区;春季最佳旅游区为南国风光旅游区、云贵高原旅游区和万里长江旅游区;夏季最佳旅游区为东北旅游区和青藏旅游区;国庆期间大部分地区均比较舒适,最佳旅游区域有黄河中下游旅游区、万里长江旅游区和云贵旅游区。同时根据各旅游区代表站日平均体感温度的计算结果,确定了各旅游区最佳旅游时间。这些研究结论为全国城市环境气象领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09年03期)

刘梅,于波,姚克敏[4](2001)在《以热量平衡为基础的体感温度模型及气候要素的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夏季人体热量平衡方程的建立与计算 ,结合我国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新陈代谢特点 ,分别建立了不同的体感温度模型。经与我国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人体舒适度统计模型的计算结果相比较 ,证明以热量平衡为基础的人体体感温度模型更具有普遍性。还分析了风、湿度、辐射对体感温度的影响效应。这些结果将为拓宽舒适度服务范围 ,建立以人体舒适度为核心的城市气象服务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南京气象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4期)

体感温度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在混杂因子的共同作用下,体感温度的变化对循环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对两种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和体感温度的关系做了分析.结果显示,当以周为时间序列单位,体感温度在20℃以下时,每降低1℃,循环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增加1.31%,降低5℃,增加6.86%;当以日为时间序列单位,体感温度在14℃以下时,每降低1℃,循环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增加1.19%,降低5℃,增加5.79%.同样以日为时间序列,当体感温度在20℃以下时,每降低1℃,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增加1.41%,降低5℃,增加6.86%,说明体感温度的冷效应对死亡人数的影响较为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体感温度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陈笑屹,宋晓明.一种加权Boosting体感温度预测模型[J].科技经济导刊.2019

[2].李佳耘,马新平,王式功,张莹,尚可政.基于GAM模型分析南京市循环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与体感温度的关系[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刘梅,于波,姚克敏.体感温度模型在中国旅游气象区划中的应用[J].资源科学.2009

[4].刘梅,于波,姚克敏.以热量平衡为基础的体感温度模型及气候要素的效应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1

论文知识图

中国77个观测水平面直接辐射曝辐量的...北京、上海和体感温度模型计算...北京、上海和体感温度模型计算新...6.32体感温度模型中国1月(a)和7月(b)体感温度分布图夏季北京体感温度和舒适度指数的逐旬...

标签:;  ;  ;  ;  ;  ;  ;  

体感温度模型论文_陈笑屹,宋晓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