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互动论文_张大勇,许磊,孔洪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群体互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互动,群体,效应,仪式,清人,互动关系,蝴蝶效应。

群体互动论文文献综述

张大勇,许磊,孔洪新[1](2019)在《社交媒体用户群体互动行为特征研究——以微信用户群分享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以微信用户群分享数据为样本,对用户群体互动行为进行直接观察,对于社交媒体中信息定向投放和舆情导控有着重要的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构建APP平台实现了微信用户信息采集,并借助于人类动力学对微信用户群内分享对象选择、互动内容选择和分享行为时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微信中分享行为存在显着的阵发性,群内用户趋向于异配连接,但多数用户是以旁观者身份出现,高频率互动仅停留在少数参与者层面,而带有情绪诱导和相关利益引导标题的文章能够唤起更多用户的互动意愿。[局限]数据来源不够广泛,有可能导致研究偏差。(本文来源于《情报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10期)

陈小萍,钱海娟,高敏[2](2019)在《群体互动视角下校园欺凌现象分析及干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逐渐引起了教育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关注。校园欺凌指以校园为背景发生的欺凌事件,包括身体、言语、关系、网络各个层面的攻击[1-2]。在欺凌事件中主要涉及欺凌者、被欺凌者及旁观者叁方。欺凌事件对欺凌者、被欺凌者及旁观者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和伤害[3-4]。目前,对校园欺凌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个性心理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9年08期)

冯闻城[3](2019)在《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政府与残疾人群体互动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残疾人”是人类社会发展客观存在的,由于特殊的肢体状态或心理状态导致的困难群体。残疾人生存状况、个人发展程度、社会支持水平和国家关注侧重等一直是衡量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经过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努力,我国已经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残疾人保障体系,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及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多元主体化的残疾人事业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构了较为完备的残疾人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伴随社会事业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步的客观事实,残疾人事业的推进同样无法匹配经济发展的进程,加之社会传统观念等因素,让残疾人个体发展成为当前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结构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梳理以往残疾人事业的相关研究,存在着两种固化的研究思维,其一,将残疾人事业简化为与残疾人相关的各领域的制度构想;其二,将残疾人置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本文将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理念指引,以“生活质量”到“社会质量”的转化为目标,探讨政府与残疾人群体在同一层面的互动关系,力图跳脱传统研究范式,打破对残疾人“救济”、“无用”的刻板印象。基于文献分析,对选取的个案进行半结构式访问,解读政府与残疾人群体各自的行动逻辑和表现的互动关系。在本文政府与残疾人群体的互动关系研究中,主要呈现了叁组互动状态:第一,残疾人群体的诉求呈现与政府的制度回应。制度回应无法超越残疾人在生理上的限制,制度建构覆盖的人群和涉及的领域扩大但缺少个性化的深度,制度实施与制度目标偏差明显;第二,残疾人群体的利益代表与政府的职能释放。对于由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构成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对残疾人的支持并不完全以积极的态势发展,而政府由内而外打破“包办”传统进行的向残疾人组织赋权的行为,也呈现经费阻碍与过度行政化的趋势;第叁,残疾人群体的自我认知与基于认知的主动增能。残疾人本身蕴含丰富的发展潜力,但受制于个人认知障碍和他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加之低水平、低覆盖面的残疾人教育现状,不利于残疾人自身潜能和价值的挖掘。最后,本研究分别从政府主导、适度干预、平等和合理性倾斜叁个范式入手,提出了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重塑互动本质,同时坚持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协同发展,让残疾人群体参与共建社会来进行政府与残疾人群体的良性互动优化。(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期刊2019-06-03)

姚金秋[4](2019)在《二次元群体互动仪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以我国目前现存的青年亚文化群体中的二次元群体为研究对象,以二次元群体典型的互动活动“萌战”为例,对二次元群体的生存状态、互动机制进行理性化探索。近年来,随着90后、00后等网络新生代逐渐步入社会,Acfun、Bilibili、二次元网络游戏、弹幕、漫展等概念兴起,二次元青年亚文化也逐渐流行起来。斯图亚特·霍尔曾说,青年亚文化是社会本质的反映,在如今这个新媒体时代,青年亚文化常常成为文化研究的焦点,学界对青年亚文化的关注度在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研究二次元群体在当代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关注二次元亚文化群体的交流互动机制,发掘二次元亚文化对于经济、文化繁荣的意义是一个有趣且值得研究的课题。在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启发下,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深度访谈法深入探究这一群体互动背后的社会学和传播学理论与实践机制。本文将重点讨论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二次元群体互动仪式的构成机制,二是二次元群体通过萌战互动仪式所产生的群体互动结果探讨。本文以这两个问题为出发点,在文章的主体部分,采用文本分析对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构成条件、核心因素、互动结果进行梳理,探讨其在二次元群体互动中的可行性。通过对二次元群体互动仪式的前提条件、发生机制、互动过程和互动特征进行梳理,深入探讨在此互动仪式中产生的情感能量、道德与合法性、群体团结、共同符号等方面的互动结果。为了从微观层面进一步分析二次元群体的萌战互动仪式的特征与效果,本文在第叁章采用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在对二次元人群特征、风格特征和萌战本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研究假设:1.二次元群体在萌战中以“羁绊”和“有爱”为主的情感能量产生了异化;2.萌战促进和加深了二次元的群体归属感;3.二次元群体在萌战中创造了新的神圣物——共同符号;4.商业资本的加入助推了萌战粉丝的疯狂;5.二次元群体在萌战互动中实现了自我呈现与创造。在对以上二次元群体在萌战互动仪式分析的基础上,理性探讨二次元群体在萌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二次元存在主义”与个体的自我确证,二次元群体团结的价值与影响,群体情感能量的唤起与异化,群体象征符号的摧毁与建构,道德与合法性等问题,辩证看待以萌战为代表的二次元群体互动活动所带来的结果,以此纵观二次元人群的生存状态、情感体验、文化身份和资本交换。(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3-28)

蒋宸,赵天骄[5](2019)在《清代戏曲活动与观众群体互动关系谫论——“清人笔记中戏曲史料研究”之六》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人笔记中存留着大量的戏曲史料,在演剧规制、演剧场所、观众层次、文化心理,乃至官府禁毁等层面,均有生动而翔实的记载,为我们研究清代戏曲史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以笔记中有关清代戏曲活动与观众层次的史料为基础,通过探析清代戏曲演出的空间场所与观众层次、士人观剧与传统文化的契合与抵牾以及民间戏曲活动与官府禁毁等话题,认为清代的戏曲活动依随演出空间、观剧场所以及演剧内容的不同,集聚了不同社会层次的观众,他们的审美嗜好、兴趣所钟等均不一致。其中士人观剧往往表现出一种既喜好又抵触的"进退失据"的心理特征,而普通百姓观剧则多是满足其在文化知识上的渴求。另外还有一些为迎合普通市民阶层低俗趣味而上演的表现男女狎媟暧昧情状的戏曲,则多成为官府为淳化民风而禁毁的对象。清代戏曲活动中所体现、区分出来的不同层次的观众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牵引着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趋向。(本文来源于《嘉兴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常婷[6](2019)在《“治安秩序管理”课程中“小群体互动”教学法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治安秩序管理是公安机关治安管理的重要业务内容,具有较强的社会必要性和实践性。目前,"小群体互动"教学法在治安秩序管理课程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小群体责任分工不明确、构建方式具有随机性、选取的互动内容单一、教师在小群体互动式教学中的指导、监督作用不强,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本文指出从治安秩序管理教学的需要来看,小群体互动式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构建科学合理的小群体,确定小群体规模;合理选择适用小群体互动式教学法的课程内容;加强教师在小群体互动过程中的指导、监督及评价作用等。(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9年05期)

吴囡,董颖,包晓红,王冰,张轶博[7](2019)在《小群体互动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小群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名学生为实验组,在传统课程结束之后增设"小群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另随机抽取20名同学作为对照组,仅实施传统授课模式。观察两组实验报告撰写差异及期末实验操作考核成绩差异。结果实验组操作考核成绩及实验报告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小群体互动式"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值得应用和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9年04期)

王文玲[8](2018)在《数学认知视野下的群体互动场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效的师生双向交流、生生双向交流等群体交流,都能使数学课堂产生积极的正能量,从而在数学课堂上建构和谐向上、学生和教师共建的群体互动场.积极进取的群体互动场效应,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激情,引发学生在数学方面的思考,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使群体互动场效应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积极向上的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期刊2018年12期)

冯灿[9](2018)在《户外音乐节的群体互动仪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户外音乐节已经成为当代青年的主要音乐活动,而音乐节的参与者因其特殊的、具有群体性的方式而形成了特殊的声音"景观",音乐节所具备的文化特征、空间特征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就了这一场青年人的仪式。本文从两个关系,即音乐与身体、文化与身体两个方面来说明户外音乐节的群体互动仪式。一方面,主体通过对音乐多层次的接受来获得体验,进而演变到身体上的行为;另一方面,在这场仪式中,文化所带来的群体无意识的行为更是引发这场狂欢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艺术评鉴》期刊2018年22期)

刘建,吴理财[10](2018)在《广场舞女性日常生活的群体互动与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从"解放政治"向"生活政治"的历史变迁,广场舞也成为个体追求自我生活方式的现实体现。广场舞不仅作为中老年女性进行体化实践的场域,还更是个体化社会群体身份建构的一种表征。作为体化实践的重要机制,中老年女性这一群体通过广场舞有效实现了身体展示、"集体"意义的编织及群体互动的分层效应。但在个体化社会,广场舞女性这一群体的社会身份呈现个体认同的符号化、社会形象的污名化及群体归属的情景性等悖论。为推动广场舞女性社会身份的正常化,需要建构包容性公民身份的发展路径,进而承认其平等的公民身份权利来实现社会的再嵌入。(本文来源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群体互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逐渐引起了教育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关注。校园欺凌指以校园为背景发生的欺凌事件,包括身体、言语、关系、网络各个层面的攻击[1-2]。在欺凌事件中主要涉及欺凌者、被欺凌者及旁观者叁方。欺凌事件对欺凌者、被欺凌者及旁观者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和伤害[3-4]。目前,对校园欺凌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个性心理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体互动论文参考文献

[1].张大勇,许磊,孔洪新.社交媒体用户群体互动行为特征研究——以微信用户群分享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9

[2].陈小萍,钱海娟,高敏.群体互动视角下校园欺凌现象分析及干预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19

[3].冯闻城.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下政府与残疾人群体互动关系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9

[4].姚金秋.二次元群体互动仪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9

[5].蒋宸,赵天骄.清代戏曲活动与观众群体互动关系谫论——“清人笔记中戏曲史料研究”之六[J].嘉兴学院学报.2019

[6].常婷.“治安秩序管理”课程中“小群体互动”教学法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9

[7].吴囡,董颖,包晓红,王冰,张轶博.小群体互动式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

[8].王文玲.数学认知视野下的群体互动场效应[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8

[9].冯灿.户外音乐节的群体互动仪式研究[J].艺术评鉴.2018

[10].刘建,吴理财.广场舞女性日常生活的群体互动与身份建构[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特布斯小群体互动理论模型利益群体互动与实施运作的系统过...利益群体互动与实施运作的系统过...3.6社区研究者与不同年龄阶层的社区~...贝尔斯记录群体互动行为标准分...群体的互动Fig2.5Activecommunicatio...

标签:;  ;  ;  ;  ;  ;  ;  

群体互动论文_张大勇,许磊,孔洪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