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二端口网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端口,网络,参数,驻波,回波,阻尼,电平。
二端口网络论文文献综述
周作坚,马俊,周武,裴雪军[1](2017)在《基于二端口网络的叁相逆变器传导共模EMI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典型的叁相四桥臂逆变器为对象,分析其输入侧和输出侧传导共模干扰路径。根据逆变器共模干扰回路的结构和特点,结合二端口理论提出一种逆变器共模EMI的预测模型。分析了该模型的物理意义,给出了模型中阻抗参数及独立电压源的测量计算方法。最后,改变逆变器的结构和运行工况后测量输入侧输出侧共模电流,预测结果和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源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吴新振,张阳,魏雪敏[2](2016)在《基于二端口网络的叁相异步发电机不对称稳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星接自激异步发电机叁相不对称稳态运行进行分析计算,重点研究发电机电压变化情况。分析过程以Z参数的二端口网络和对称分量法为基础,推导发电机负载端的二端口网络模型及参数,该二端口网络输入端、输出端分别与异步发电机的正、负序等效电路相接合,建立异步发电机不对称稳态运行的等效电路。通过电路方法分析自激异步发电机不对称稳态运行性能,计算过程中实现了两个求解量的解耦。新分析方法通用性强,能大大提高计算速度。针对自激异步发电机带多种不同组合的叁相不对称负载进行实验,实验值与计算值吻合好,由此验证了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度。(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王耀昕,郭彤,盛玉和[3](2015)在《基于二端口网络分析的叁相PWM逆变系统LC滤波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叁相PWM逆变系统开关高频开断存在冲击较大和高次谐波电流问题,通常需要设计逆变器输出侧LC滤波器,同时对LC滤波器的参数要求较高。对此,笔者从叁相PWM逆变系统LC滤波器的原理出发,提出采用二端口网络分析法,建立叁相PWM系统LC滤波器的数学模型和等效电路,以优化设计LC电路参数。通过在MATLAB环境下搭建仿真平台及进行仿真实验,验证了设计的LC滤波电路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电力》期刊2015年06期)
潘礼正,宋爱国,段锁林,徐宝国[4](2015)在《基于二端口网络模型的PI-阻尼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临床康复训练运动平稳平滑特性要求,在传统的PI控制基础上,提出了PI-阻尼控制器设计方法。根据机器人和患肢的动力学模型,结合PI-阻尼控制设计架构,通过建立二端口网络模型,从理论上对PI-阻尼控制的稳定性和平滑性进行了证明。通过2名健康受试者,在构建的WAM康复训练系统上进行了非平稳运动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PI-阻尼控制较传统的PI控制具有更好的运动控制性能,能够很好地应对外界突发扰动,有效实现稳定平滑的训练运动。(本文来源于《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向博,潘浒,夏翔[5](2015)在《基于TRL微波二端口网络去嵌入测量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研究TRL校准技术,提取焊接到微波电路上的二端口器件的S参数,对S参数进行反演,得到等效集总参数网络。本文以微波高频电容测量为例,通过该方法进行测量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测量准确可信。(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期刊2015-05-30)
蔡旭[6](2015)在《基于二端口网络的水力机组过水系统建模及其计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水击压强的求解计算方法大致可以划分为:图解法、解析法和数值分析法,其中数值分析法应用尤为广泛。数值分析法主要是通过求解水击基本方程或经变换后的基本方程和边界条件,逐时段、逐管道求解水击压强,但计算过程过于复杂繁琐;且数值分析法具有离散求解特性,不能给出水击压强的连续解析表达形式,不利于构建过水系统的连续数学模型,而目前针对水力机组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理论及控制策略研究大多是基于状态空间描述,要求其数学模型在研究区域内连续可导,但数值分析法难以实现上述目的。在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后,需重点针对过水系统的建模方式及其水击压强的求解计算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研究工作及创新性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二端口网络形式来描述复杂过水系统的各水力单元,并提出“基于e指数的时滞建模方法”来构建过水系统的整体数学模型。该建模方法不同于目前采用特征方程和边界条件确定过水系统模型的方法,也不同于只采用简单管道的弹性或刚性模型描述过水系统的方法,其物理概念更清晰、建模更简单方便;2.在二端口网络建模过水系统的基础上,利用“基于e指数的过水系统时滞模型求解法”来计算水击压强,该求解方法能得到过水系统中关键断面水压关于时间的解析表达。同时进行水力过渡过程仿真试验,并与特征线法进行对比,验证其有效性与适用性;3.在“基于e指数的过水系统时滞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可逆式机组的连续数学模型,进行仿真试验研究过渡过程中各参数的变化规律,并验证过水系统模型及其求解方法在水力机组过渡过程计算中的适用性与计算精度。(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王俭,潘欣裕[7](2014)在《电路中的互联二端口网络与反馈》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二端口网络分析方法为基础,推导二端口网络互联的数学模型,并将其与反馈电路的数学模型比较,阐明二端口网络的并联、串联、串并联及并串联与反馈电路四种基本组态在结构、功能、数学描述以及信号传递方面的完全一致性。运用二端口网络的概念和方法,对晶体管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结果证实:文章提出的观点、证明的过程和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唐治德,陈秀发,刘海龙[8](2014)在《体导电能量传递二端口网络集总参数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皮肤电极单元是利用体导电向体内植入器件传递能量的通道,其等效电路阻抗参数则是从电路角度分析体导电能量传递系统的基本参数。针对目前尚无确定这些参数的理论计算方法,提出了基于场路耦合的变载法。通过建立皮肤电极单元的场路耦合模型计算电极端口处电压与电流,并运用全相位FFT谱分析提取电量信号的幅值和相位,在此基础之上,应用变载法求出了各种条件下皮肤电极单元等效电路的阻抗参数,并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计算出的等效电路阻抗参数可用于体导电能量传递的电路分析和系统的优化设计。(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赵承军[9](2013)在《二端口网络测试参数的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二端口网络测试过程中参数的涵义及计算公式,并列表给出了各个参数对应数值以方便工作中查用。(本文来源于《计量与测试技术》期刊2013年07期)
施建花[10](2013)在《二端口网络分析法在等效变换电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二端口网络定义出发,根据其端口特征,运用参数、参数方程推导了电路的等效变换公式;运用无源线性二端口网络的互易性求解较复杂电路,由此可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加强电路知识的前后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3年51期)
二端口网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星接自激异步发电机叁相不对称稳态运行进行分析计算,重点研究发电机电压变化情况。分析过程以Z参数的二端口网络和对称分量法为基础,推导发电机负载端的二端口网络模型及参数,该二端口网络输入端、输出端分别与异步发电机的正、负序等效电路相接合,建立异步发电机不对称稳态运行的等效电路。通过电路方法分析自激异步发电机不对称稳态运行性能,计算过程中实现了两个求解量的解耦。新分析方法通用性强,能大大提高计算速度。针对自激异步发电机带多种不同组合的叁相不对称负载进行实验,实验值与计算值吻合好,由此验证了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端口网络论文参考文献
[1].周作坚,马俊,周武,裴雪军.基于二端口网络的叁相逆变器传导共模EMI模型[J].电源学报.2017
[2].吴新振,张阳,魏雪敏.基于二端口网络的叁相异步发电机不对称稳态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6
[3].王耀昕,郭彤,盛玉和.基于二端口网络分析的叁相PWM逆变系统LC滤波器研究[J].黑龙江电力.2015
[4].潘礼正,宋爱国,段锁林,徐宝国.基于二端口网络模型的PI-阻尼控制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5].向博,潘浒,夏翔.基于TRL微波二端口网络去嵌入测量技术的研究[C].2015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2015
[6].蔡旭.基于二端口网络的水力机组过水系统建模及其计算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7].王俭,潘欣裕.电路中的互联二端口网络与反馈[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8].唐治德,陈秀发,刘海龙.体导电能量传递二端口网络集总参数的计算[J].重庆大学学报.2014
[9].赵承军.二端口网络测试参数的计算[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3
[10].施建花.二端口网络分析法在等效变换电路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