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溶产品论文_胡旭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速溶产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蔗糖,红茶,餐桌,技术,风味,丁酸,谷氨酸。

速溶产品论文文献综述

胡旭涛[1](2015)在《腰果、澳洲坚果油的微胶囊化及腰果速溶粉产品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腰果仁和澳洲坚果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是优质油脂和蛋白质来源之一,本文以水剂法提取到的腰果油和澳洲坚果油、碱提酸沉得到的腰果蛋白和澳洲坚果蛋白为原料,制备了高营养价值的腰果油微胶囊和澳洲坚果油微胶囊产品,同时又利用压榨后的腰果粕制备低脂肪含量,高营养价值的腰果蛋白粉,实验结果表明:(1)用水剂法提到的腰果油和碱提酸沉提到的腰果蛋白为原料,利用成熟的工业配方,成功制得腰果油微胶囊产品。本微胶囊产品包埋率为92%,水分为2.13%,蛋白质含量6.98%,经10人的感官评定小组鉴定得分为90.1分,在色泽、组织状态、口感、冲调性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其物理性质密度为0.55g/cm3、堆积角为36.21度、溶解度为93.5%,腰果油微胶囊的复原乳状液也非常稳定,测得产品乳状液的平均粒径为328.1nm,分散系数为0.472;通过微观结构观察到腰果油微胶囊产品表面光滑、紧密,颗粒都呈球形,且几乎没有干瘪的现象发生,平均直径在15nm左右,且小颗粒附着在大颗粒上,增强了本产品的溶解性,根据电镜图可说明微胶囊产品包埋比较成功,效果较好。(2)用水剂法提到的澳洲坚果油和碱提酸沉提到的澳洲坚果蛋白为原料,利用成熟的工业配方,成功制得澳洲坚果油微胶囊产品。本微胶囊产品包埋率为89%左右,水分含量为2.42%,蛋白质含量6.85%,经10人的感官评定小组鉴定得分为88.3分,在色泽、组织状态、口感、冲调性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但是其各方面性质都比腰果油微胶囊稍差,这有可能是澳洲坚果蛋白和腰果蛋白有所差异。其物理性质密度为0.61g/cm3、堆积角为35.43度、溶解度为90.2%,澳洲坚果油微胶囊的复原乳状液也较为稳定,测得产品乳状液的平均粒径为402.5nm,分散系数为0.596;通过微观结构观察到澳洲坚果油微胶囊产品表面光滑、紧密,颗粒都呈球形,且几乎没有干瘪的现象发生,平均直径在15nm左右,且小颗粒附着在大颗粒上,增强了本产品的溶解性,根据电镜图可说明微胶囊产品包埋比较成功,效果较好。(3)通过以上研究可以说明腰果油和澳洲坚果油微胶囊产品在包埋率、营养结构、表面结构方面虽有较好的表现,但是在复原乳溶解方面有一些的缺陷,在表层有些许的结块,本章节又重新制备了一种溶解性好,脂肪含量低的高营养腰果蛋白粉。所制得的腰果蛋白粉产品水分含量为1.83%,蛋白质含量5.72%,脂肪含量为11.46%,脂肪含量低,蛋白含量高的产品也更加符合现代生活人们追求健康的饮食结构的诉求。经10人的感官评定小组鉴定得分为91.5分,在色泽、组织状态、口感、冲调性方面都有不错的表现。其物理性质密度为0.35g/cm3、堆积角为32.21度、溶解度为98.5%,腰果蛋白粉冲调后也较为稳定,测得产品乳状液的平均粒径为719.4nm,分散系数为0.101;通过微观结构观察到澳洲坚果油微胶囊产品表面光滑、紧密,颗粒都呈球形,且几乎没有干瘪的现象发生,平均直径在15nm左右,且小颗粒附着在大颗粒上,增强了本产品的溶解性,根据电镜图可说明微胶囊产品包埋比较成功,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5-05-01)

孙平,赵丰,张丽彤,夏爽,朱奕橦[2](2015)在《速溶餐桌代糖产品的开发及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甜度甜味剂叁氯蔗糖为原料,分别采用流化床喷雾干燥制粒和摇摆造粒机制粒加工制得固态速溶餐桌代糖产品。对制得的产品进行形态结构和部分性质测定,并对两种加工方式制得的产品进行速溶性对比。结果显示,配方为0.7%叁氯蔗糖,13%膨松剂(柠檬酸/碳酸氢钠为1/1.4),86%麦芽糊精,适量的95%食用酒精,经过摇摆造粒机制粒得到的餐桌代糖产品具有膨松结构,速溶性有很大提高。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示,摇摆造粒机制粒的产品具有类似蜂窝状的孔洞,可以有效加快溶解速度。摇摆造粒机制粒,方法简单易行,设备造价低,具有工业生产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添加剂》期刊2015年02期)

孙平,赵丰,张丽彤,夏爽,朱奕橦[3](2014)在《速溶餐桌代糖产品的开发及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甜度甜味剂叁氯蔗糖为原料,分别采用流化床喷雾干燥制粒和摇摆造粒机制粒加工制得固态速溶餐桌代糖产品。对制得的产品进行形态结构和部分性质测定,并对两种加工方式制得的产品进行速溶性对比。结果显示,配方为0.7%叁氯蔗糖,13%膨松剂(柠檬酸/碳酸氢钠为1∶1.4),86%麦芽糊精,适量的95%食用酒精,经过摇摆造粒机制粒得到的餐桌代糖产品具有膨松结构,速溶性有很大提高。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示,摇摆造粒机制粒的产品具有类似蜂窝状的孔洞,可以有效加快溶解速度。摇摆造粒机制粒,方法简单易行,设备造价低,具有工业生产价值。(本文来源于《饮料工业》期刊2014年11期)

白晓丽[4](2014)在《速溶茶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可追溯体系在保证食品质量安全、预防食品安全风险和增强消费者购买意愿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辨析了可追溯性和追溯系统概念,综述了国内外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情况,梳理了速溶茶生产企业构建可追溯体系的工作思路,总结了建立可追溯体系的意义。(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4年18期)

邵文韵[5](2014)在《提高茶叶γ-氨基丁酸含量的方法优化及其在速溶茶产品开发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Y-氨基丁酸(GABA)作为一种天然的功能性氨基酸,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均有存在,尤其在哺乳动物体内具有很高的生理活性。茶叶中含有少量的GABA,通过一定的生物技术手段可以提高茶叶中GABA的含量。本研究以一芽二、叁叶茶树鲜叶为原料,采用外源氨基酸处理技术和真空技术共同对样品进行处理,并加工成绿茶和速溶茶粉,采用2,4-二硝基氟苯(FDBN)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样品的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和谷氨酸(Glu)含量,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和条件对提高茶叶GABA含量效果的影响,初步对提高茶叶中GABA含量的方法进行了合理的优化并将其应用于GABA速溶茶的加工,初步确定了GABA速溶茶的合理加工工艺。研究结果如下:1.在相同浓度下,谷氨酸(Glu)溶液的处理效果略好于谷氨酸钠(MSG)溶液,但两者的差异不显着,且MSG在水中的溶解度高于Glu。以MSG溶液处理为宜。2.0-4%浓度的MSG溶液浸泡或喷洒处理+真空处理12h,制得干茶中GABA含量均达到了GABA茶的要求(GABA>1.5mg/g),但喷洒处理的效果均好于浸泡处理。3.浸泡+真空处理过程中,茶叶中的GABA会部分溶出到溶液,降低茶叶中GABA的含量。4.研究了不同MSG溶液喷洒浓度与不同真空处理时间对GABA绿茶中GABA含量的影响,适宜加工条件为:10%的MSG溶液喷洒并真空处理12h,绿茶GABA含量为1.481±0.025mg/g。5.鲜叶经MSG溶液及真空处理后经杀青、匀浆、过滤、喷雾干燥等步骤加工得到GABA速溶茶。在2%-10%的浓度范围和4-12h的时间范围内,采用喷洒方式得到的最适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为10%和12h,处理后速溶茶粉中GABA含量可以达到3.8mg/g左右;采用浸泡方式得到的最适处理浓度和时间分别为6%MSG和12h,处理后速溶茶粉中GABA含量可以达到3.4mg/g左右。(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7-01)

[6](2013)在《印尼生产商竞相推出速溶咖啡新产品》一文中研究指出速即溶咖啡的发展仍然明朗,印度尼西亚数家新的咖啡加工企业在速溶咖啡市场竞争,也持续革新推出新产品。为能在竞争中生存的企业之一Kapal Api咖啡(KKA)公司财政部经理麦克·威拉宛称,目前,Kopi Kapal Api仍支配着速溶咖啡市场。日前,他对记者称,在众多的咖啡产品中,最大份额仍来自包装咖啡。"咖啡前景仍非常明朗。咖啡消费人数仍比茶叶消费人数少,因此,咖啡增长机会仍非常大。"(本文来源于《世界热带农业信息》期刊2013年07期)

林艺端,林金科,吴亮宇,张正龙,蔡森源[7](2013)在《通氧技术对速溶绿茶粉转化产品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研究通氧技术对速溶绿茶粉转化后产品的生化成分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速溶绿茶粉溶度为15%,加热至85℃,持续搅拌且通入空气循环50min(空压机工作排气量控制在0.40m~3/min)时,对速溶绿茶粉转化后的产品品质有促进及保护作用。产品质量稳定,汤色显红,具有转化速溶红茶风味。(本文来源于《福建茶叶》期刊2013年03期)

林艺端[8](2013)在《速溶茶粉后转化技术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现有速溶红茶粉的颜色、汤色及滋味品质,改进速溶红茶粉在应用上的不足,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本试验以速溶绿茶粉、速溶乌龙茶粉为原料,研究速溶茶粉后转化技术(固形物浓度、辅料添加量、加温、通氧、降温调酸)对产品品质的影响,进而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速溶红茶粉。通过Duncan统计法、Pearson统计法、Spearman统计法、品质综合模糊判断和感官审评结果,分析研究速溶绿茶粉、速溶乌龙茶粉后转化产品的品质。研究结果如下:(1)固形物浓度对速溶茶粉后转化技术的影响研究试验研究了固形物浓度对速溶茶粉后转化产品的生化成分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用等量的水(30℃)充分搅拌溶解不等量的茶粉。结果表明:①以速溶绿茶为原料,随着固形物浓度的增加,产品品质皆有提高。当固形物浓度达到22%时,其产品的综合品质优于CK,茶多酚、茶红素、茶黄素、氨基酸含量明显提高;②以速溶乌龙茶为原料,固形物浓度为19%时,制备出的产品综合品质最好,茶红素、茶多酚含量高、酚氨比值低,香气浓郁、品种香明显,醇厚回甘;③固形物浓度试验中,茶红素含量与茶多酚含量存在着一般的正相关性;茶多酚含量与各项生化因子之间未存在着显着的相关性。(2)辅料添加技术对速溶茶粉后转化技术的影响研究试验研究了辅料添加技术对速溶茶粉后转化产品的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固形物浓度为15%,温度为85℃,用食用级NaOH调节pH,调节后静置,过程时间为8min。结果表明:NaOH可以显着促进茶生化成分的转化。其中①以速溶绿茶为原料,处理后溶液pH为9.5的产品碱香带甜、汤色橙红亮、具转溶红茶风味。各处理之间的咖啡碱达极显着差异;②以速溶乌龙茶为原料,处理后溶液pH为9.5的效果最好,产品碱香带甜、略有乳甜香,汤色橙红,滋味醇和、具转溶红茶风味。各处理的茶红素、咖啡碱、氨基酸彼此之间差异达到极显着;③辅料添加试验中,茶红素含量与茶多酚含量存在着一般的负相关性;茶多酚含量与各项生化因子之间未存在着显着的相关性。(3)加温技术对速溶茶粉后转化技术的影响研究试验研究了加温技术对速溶茶粉后转化产品的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茶粉固形物浓度为15%,加热至一定温度持续搅拌10min。结果表明:加温对速溶茶粉后转化产品的品质影响程度较小。其中①速溶绿茶中,溶液加温至90℃的产品品质优于CK,各处理的茶红素、咖啡碱、氨基酸、酚氨比的品质差异达到极显着。②当速溶乌龙茶溶液温度加热至80℃时制出的产品综合品质最好。产品茶红素含量提高、茶黄素保留量高,汤色澄清明亮;茶多酚保留量较高,含量为40.13%,酚氨比值较其他处理低,滋味醇厚、回甘强;③加热试验中,茶红素与茶多酚含量变化表现出极显着的正相关性,茶多酚、茶红素与茶褐素的变化存在着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4)通氧技术对速溶茶粉后转化技术的影响研究试验研究了通氧技术对速溶茶粉后转化产品的生化成分和品质的影响。茶粉固形物浓度为15%,加热至85℃,持续搅拌且通入空气循环(空压机工作排气量控制在0.40m3/min)。结果表明:①以速溶绿茶为原料时,随着空气的通入,汤色变深、滋味变淡薄。当通气时间为50min时,制备出的产品综合品质最好。②以速溶乌龙茶为原料时,产品以通气时间为55min时制出的产品效果最佳,茶红素含量增加、茶黄素以及茶多酚的保留量高,汤色橙黄红、澄清明亮,滋味醇厚回甘;③通氧试验中,茶红素与茶多酚含量表现出一般的正相关关系,茶多酚、茶红素皆与氨基酸的含量变化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5)降温调酸技术对速溶茶粉后转化技术的影响研究试验研究了降温调酸技术对速溶茶粉后转化产品的生化成分和品质的影响。茶粉固形物浓度为15%,茶汤经冷却至30±3℃后,循环添加食用级HCl调节pH,调节后静置,过程时间为5min。结果表明:HCl对速溶茶粉后转化产品的影响较为明显。其中,①以速溶绿茶为原料,处理后溶液pH为5.0的产品明显提高了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氨基酸的含量,降低了咖啡碱的保留量。香气持久、浓厚回甘。②以速溶乌龙茶为原料,处理后溶液pH为4.5的产品能较好地保持茶多酚的含量。茶汤滋味浓强,优于CK;③降温调酸试验中,茶红素与茶多酚的含量变化表现出极显着的正相关,与氨基酸含量存在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茶多酚与氨基酸含量变化呈现出极显着的正相关性,与酚氨比值变化呈现出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6)后转化综合技术对速溶茶粉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在上述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出最佳参数,进行多因素组合试验,得出最佳工艺验证试验结果。①当速溶绿茶粉固形物浓度为22%,加碱调节的溶液pH值为9.5,加热至90℃,持续搅拌且通入空气循环50min(空压机工作排气量控制在0.40m3/min)后,加酸调节溶液pH值为5.0时,产品所含的茶红素含量和茶多酚含量分别为20.20%、30.38%,汤色红艳明亮略褐,滋味甜醇略涩、具转溶红茶风味,综合品质优于CK。②当速溶乌龙茶粉固形物浓度为19%,加碱调节的溶液pH值为9.5,加热至80℃,持续搅拌且通入空气循环55min(空压机工作排气量控制在0.40m3/min)后,加入酸调节溶液pH值为4.5时,制得的产品综合品质优于CK,其所含的茶红素含量和茶多酚含量分别为21.98%、35.88%,汤色红艳明亮,滋味甜醇略鲜爽、具转溶红茶风味。在工业化大生产中已经运用速溶茶后转化综合技术将速溶绿茶粉、速溶乌龙茶粉转化为速溶红茶粉,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速溶茶产品多样化;生产出的产品质量稳定,汤色红艳、香气高纯、滋味浓厚,具有转化红茶风味,可塑性强;满足了市场消费者的需求。(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3-04-01)

耿丽晶,周围,郭雪,王美玲[9](2013)在《酶解法生产工艺对速溶普洱茶产品得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速溶茶是国内外当前最为流行的一种饮料。酶在普洱茶工艺中的应用尚无资料报道。本实验利用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确定酶解法制备速溶普洱产品的最佳工艺参数。通过测定速溶普洱茶产品得率,研究最佳生产速溶普洱茶的工艺条件。结果显示,酶解法最佳工艺参数为复合纤维素酶∶果胶酶∶蛋白酶=1∶1∶1,酶添加量为0.75%,酶解温度为45℃,酶解60min,茶水比为1∶12,浸提2次,产品平均得率为26.23%。所得产品干粉呈砂红色泽,冲溶性为易溶,冲调后的汤色为红褐明亮,无沉淀,具有陈香香气,其滋味醇和。(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3年12期)

周泗牛[10](2013)在《速溶红茶流化床造粒工艺及其产品储藏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速溶红茶粉为原料,分析了其理化成分和粉体特性:针对其颗粒粒度小的缺陷,采用流化床造粒工艺改善其颗粒粒度,并通过中心组合设计(CCD)优化得到最佳工艺;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质谱(GC-MS)技术探究了流化床造粒对速溶茶香气成分的影响;并研究了造粒工艺最优组速溶红茶颗粒的水分吸附特性,得到水分吸附拟合模型,具体结论如下:BT209-3型速溶红茶粉水分含量为4.29%,总灰分14.00%,还原糖含量10.10%,粗蛋白总量21.30%,茶多酚含量27.28%,咖啡碱含量5.10%。共检测出16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和缬氨酸7种必需氨基酸。速溶红茶粉色泽L*、a*、b*值分别为40.52、11.57、31.73,综合表现为红棕色;平均粒径为104.94μm、堆积密度0.38g/mL、振实密度0.60g/mL、CI指数为36.67%,速溶红茶粉流动性差,颗粒间吸附很强。速溶红茶粉平衡水分含量随相对湿度增大而急剧增大,在相对湿度试验范围内,平衡水分含量随储藏温度升高而降低。在25℃、RH33%和40℃RH32%条件储藏时,速溶红茶粉在储藏期内水分吸附缓慢,平衡水分含量也较低。在25℃、RH54%,25℃、RH75%,40℃、RH50%和40℃、RH75%条件储藏时,速溶红茶在前24h内水分吸附量急剧增大,在24-48h内吸附速率逐渐减小,48h后逐渐趋于平衡。流化床风机转速、蠕动泵泵速、雾化压力、进风温度、造粒时间和粘结剂这六个因素均显着影响造粒后的速溶茶颗粒水分含量和平均粒径。速溶茶颗粒粒径随造粒时间延长而增大,同时其色泽也加深,感官特性变差。适宜浓度的粘结剂可显着提高颗粒粒径,粘结剂浓度较大、粘性较强造粒时所得速溶茶颗粒坚硬,溶解特性变差。通过雾化压力、泵速和进风温度叁因素CCD优化试验得到流化床造粒最优工艺参数:雾化压力0.04MPa,蠕动泵泵速7.56,进风温度79.55℃,以0.1%黄原胶为粘结剂,物料温度20-50℃,造粒时间45min。经检测该工艺所得速溶茶颗粒水分含量为5.84%,平均粒径为10641μm,与理论预测值较接近。采用GC-MS技术对速溶茶造粒前、后的香气成分分析表明:速溶红茶粉原料(A)、75℃造粒30min的茶样(B)、95℃造粒30min的茶样(C)和75。C造粒60min的茶样(D)香气存在很大程度一致性,均存在苯乙醛、3-甲基-3-(4-甲基-3-戊烯基)环氧丙醇、芳樟醇、3,7-二甲基-1,5,7-辛叁烯-3-醇、壬醛、薄荷醇、水杨酸甲酯、β-紫罗酮这8种香气成分,分别占各茶样总提取成分的53.71%、58.98%、59.19%、68.38%。茶样A、B香气成分均主要为醛类、醇类和酮类,茶样A特有香气有柠檬烯、α-蒎稀、苯乙酮等,茶样B特有香气有茉莉酮、肉豆蔻酸甲酯等。茶样C香气成分以醛类、醇类、酯类和酮类为主,广泛存在醇类特有香气如2-丁基-1-辛醇等;茶样D香气7成分以醇类、酯类和酮类为主,醇类香气成分含量高达70.08%,特有香气有癸醛等。造粒后的茶样与原料中主导香气物质均为醇类;造粒显着提高了茶样中醇类香气的相对含量,且其含量随造粒时间延长和造粒温度升高而增大;造粒降低了醛类相对含量,且其含量随造粒时间延长和造粒温度升高而减小,此外,造粒还提高了茶样中酯类和酮类相对含量。对速溶红茶粉原料及造粒最优组速溶红茶颗粒储藏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造粒最优组速溶红茶颗粒吸水性低于速溶红茶粉原料;在特定水分活度条件下,原料和造粒组速溶茶平衡水分含量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相对湿度增大而急剧增大。Boltzmann模型对25℃储藏时原料和造粒组速溶茶颗粒水分吸附数据拟合最好,拟合模型分别为y=85.25-(1.35+85.25)/[1+e(aw-095)0.31,y=66.16+(0.07-66.16)/[1+e(aw-0.96)0.19]。Allometric模型对40℃储藏时原料和造粒最优组速溶茶颗粒水分吸附数据拟合最好,拟合模型分别为y=39.49*(aw)22.54,y=37.49*(aw)2.64。25℃储藏时,相对湿度对铝箔袋真空包装的速溶茶颗粒水分含量及感官品质影响较大。在33%相对湿度条件储藏时,储藏期内速溶茶水分含量、感官评定得分变化不大;在54%、75%相对湿度条件储藏时,速溶茶水分含量随储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色泽变暗、冲调性下降、茶香损失严重,感官品质下降。(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期刊2013-01-01)

速溶产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高甜度甜味剂叁氯蔗糖为原料,分别采用流化床喷雾干燥制粒和摇摆造粒机制粒加工制得固态速溶餐桌代糖产品。对制得的产品进行形态结构和部分性质测定,并对两种加工方式制得的产品进行速溶性对比。结果显示,配方为0.7%叁氯蔗糖,13%膨松剂(柠檬酸/碳酸氢钠为1/1.4),86%麦芽糊精,适量的95%食用酒精,经过摇摆造粒机制粒得到的餐桌代糖产品具有膨松结构,速溶性有很大提高。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示,摇摆造粒机制粒的产品具有类似蜂窝状的孔洞,可以有效加快溶解速度。摇摆造粒机制粒,方法简单易行,设备造价低,具有工业生产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速溶产品论文参考文献

[1].胡旭涛.腰果、澳洲坚果油的微胶囊化及腰果速溶粉产品开发[D].南昌大学.2015

[2].孙平,赵丰,张丽彤,夏爽,朱奕橦.速溶餐桌代糖产品的开发及特性研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5

[3].孙平,赵丰,张丽彤,夏爽,朱奕橦.速溶餐桌代糖产品的开发及特性研究[J].饮料工业.2014

[4].白晓丽.速溶茶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立[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

[5].邵文韵.提高茶叶γ-氨基丁酸含量的方法优化及其在速溶茶产品开发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4

[6]..印尼生产商竞相推出速溶咖啡新产品[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13

[7].林艺端,林金科,吴亮宇,张正龙,蔡森源.通氧技术对速溶绿茶粉转化产品品质的影响[J].福建茶叶.2013

[8].林艺端.速溶茶粉后转化技术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

[9].耿丽晶,周围,郭雪,王美玲.酶解法生产工艺对速溶普洱茶产品得率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技.2013

[10].周泗牛.速溶红茶流化床造粒工艺及其产品储藏特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3

论文知识图

添加加工助剂工艺流程轴、Z轴不变,X轴多选在“雀巢”品...添加加工助剂工艺流程以速溶绿茶粉为原料的通氧实验产品的生...以1:40比例冲调的焦大麦饮料Fig.4.1...银耳多糖黄酒的加工工艺流程[11]

标签:;  ;  ;  ;  ;  ;  ;  

速溶产品论文_胡旭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