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杂种优势预测论文_徐忠,张哲,孙浩,张向喆,徐宁迎

导读:本文包含了杂交杂种优势预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杂种,优势,水稻,分子,农艺,标记,性状。

杂交杂种优势预测论文文献综述

徐忠,张哲,孙浩,张向喆,徐宁迎[1](2019)在《金华猪与杜洛克、长白猪、大白猪杂交的杂种优势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探讨杜洛克(D)、大白(Y)和长白(L)3个知名西方品种与金华猪(J)的杂交利用情况。应用"基于基因组简化与测序的基因型判型(GGRS)"技术平台,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判定基因型。利用全基因组性状特异的SNP分子标记估算不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从胴体与肉品质、繁殖、健康和生长4个性状对金华猪不同杂交模式下的杂种优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共找到繁殖、生长、胴体与肉品质和健康性状潜在相关基因的SNP分别为1 835、2 174、196 057、17 200个;在二元杂交组合中,♂杜×♀金(D×J)为较优组合;在叁元杂交组合中,♂金×♀长大(J×LY)为较优组合;在四元杂交组合中,♂杜金×♀长大(DJ×LY)为较优组合。本研究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金华猪不同杂交模式的杂交优势进行预测,可大大减少后续的配合力实验,结果可为金华猪的保种和杂交利用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付航,向珣朝,许顺菊,杨博文,王琦[2](2016)在《一种利用分子标记杂合率预测四川地区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新育成的水稻7个恢复系和4个不育系以及经典不育系冈46A进行杂交得到15个杂交组合,分析F1组合性状间的关系探究单株产量的主要构成因子,计算出F1代产量的超亲优势,筛选39个与功能基因连锁紧密的SSR标记,来考察F1代各个性状关联的功能基因连锁标记的杂合率,并按照不同的方式建立模型并比较模型的可信度。结果表明:四川地区水稻单株产量主要受穗实粒数及千粒重的影响;考虑千粒重、结实率、穗实粒数、有效穗4个性状的预测模型仅考虑穗实粒数及千粒重2个性状的预测模型参数可信度更高;由于四川地区年均日照时间短,有效穗数的提升对单株产量提升影响较小,在使用分子标记预测杂种优势时,不选择有效穗相关功能基因的连锁标记,可以提高预测模型可信度。本研究建立了预测杂种F1代水稻单株产量的超亲优势模型,可为水稻育种亲本组合选配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王林友,张礼霞,勾晓霞,范宏环,金庆生[3](2014)在《利用InDel标记鉴定浙优系列杂交稻籼粳属性和预测杂种优势》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准确鉴定水稻材料的籼粳属性及利用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为开展水稻超高产育种和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基础。【方法】利用19对籼粳稻特异插入/缺失(Ins6rtion/Deletion,InDe1)引物,对12个浙优系列杂交稻及其双亲的籼粳属性进行了InDe1分子标记鉴定,根据被检测水稻样品在多个InDe1位点上的籼型或粳型基因频率,参考卢宝荣的方法,将供试样品分别判定为"籼稻"、"偏籼"、"中间偏籼"、"中间偏粳"、"偏粳"和"粳稻"。采用Nei的方法求算1 3个亲本间(1个不育系和12个恢复系)的InDe1遗传距离,用UPGMA法进行遗传相似性聚类,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InDe1条带赋值进行主成分分析,依据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特征向量的平均分量值作平面散点图。统计杂种F_1稻谷产量、每穗总粒数、每穴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及单穗重各产量性状的对照优势,以此分析InDe1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1)参试材料籼粳属性的判别:不育系浙04A被鉴定为"粳稻",8个恢复系被判定为"籼稻"或"偏籼",由其所配组的8个杂交组合被判定在"中间偏籼"到"偏粳"之间,证实了这8个组合为典型的籼粳交组合;另外4份恢复系被判定为"偏粳",所配组的4个杂交组合被判定为"粳稻"。(2)参试材料的聚类分析:当GS为0.350时,35份试验材料被分为"粳稻"和"籼稻"2个主群,GS为0.638时,粳稻主群又被划分为"粳稻/偏粳"和"中间偏粳"2个亚群。其中,粳稻/偏粳亚群包括不育系浙04A、4个粳粳交恢复系及粳粳交杂种F_1、3个粳稻对照种和粳稻秀水09;中间偏粳亚群包括8个籼粳交杂种F_1。籼稻主群则包括8个籼粳交组合的恢复系、3个籼稻对照种和籼杂组合汕优6 3。(3)InDe1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在以粳粳交、籼粳交组合整体作为分析对象时,InDe1遗传距离与稻谷产量、每穗总粒数、单穗重呈极显着正相关,与结实率呈显着负相关;仅以籼粳交组合为研究对象时,InDe1遗传距离仅与单穗重和千粒重呈显着正相关。【结论】供试的12个浙优系列中的8个组合被证实为典型的粳不/籼恢型籼粳交组合,这些组合的双亲间具有较远的遗传距离;InDe1遗传距离在不同类型品种间具有较好的杂种优势预测能力,可用于单穗重的优势预测,即随着InDe1遗传距离的扩大,杂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单穗重的增加上。(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7期)

杨蛟[4](2012)在《水稻产量功能基因标记用于叁系杂交稻亲本遗传多样性研究及产量杂种优势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产量作为杂交水稻育种生产上最重要的目标性状之一,产量育种在取得较大的现有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继续突破的压力与瓶颈。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育种研究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主要途径,为水稻杂种优势育种提供了有效的手段。本文通过选取与产量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标记,评价功能基因标记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作用,探讨各亲本在功能基因位点间的亲缘关系、遗传差异和遗传分化情况,了解现有骨干亲本材料的遗传变异性,以揭示中国叁系杂交稻骨干亲本在功能基因位点上驯化的差异和遗传多样性情况,为指导杂交水稻育种中亲本的遗传多样性改良、新种质的创制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利用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功能基因相关标记,分析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探讨杂种优势预测的可能性,为杂种优势育种提供新的实现途径。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产量功能基因标记的中国叁系杂交稻骨干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利用44个文献中报道的与水稻产量相关的功能基因SSR标记研究了76个中国叁系杂交水稻骨干亲本的遗传多样性。其中37个标记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84.09%,共检测到86个等位基因位点,平均每个位点2.32个,变化范围2~4个;其中有效等位基因(Ne)62.95个,占73.2%,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e)变幅为0.049~0.831,平均值0.585。76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为0.323~0.973,平均值0.650。采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0.618处分为保持系和恢复系两类。保持系和恢复系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51,属高度遗传分化,Nei遗传距离(GD)0.51。结果表明,功能基因标记具有较高的DNA多态性检测效率,用于类群划分和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分析等方面更具准确性和可靠性;中国叁系杂交稻骨干亲本在44个功能基因位点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基础狭窄,同源性较高。但保持系群和恢复群系间在这些功能基因位点的遗传差异较大,遗传分化程度较高,杂交水稻骨干亲本在产量性状上仍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利用空间。2产量功能基因标记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性分别在两年间用4个保持性、10个恢复系亲本和5个保持系、5个恢复系亲本,按4×10NCII和5×5NCII设计杂交组合,利用49个和单株有效穗、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性状相关的功能基因SSR标记,分性状分析了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对应性状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显示,2009年和2010年亲本材料分别有35个和37标记具有多态性,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1.43%和75.5%,分别检测到94个及86个等位基因位点,平均每个标记2.69个与2.32个,变化范围都为2~4个。检测效果理想。各产量构成因子标记遗传距离用于亲本聚类划分正确有效。基于产量相关标记遗传距离与产量对照优势和平均优势上两年都未表现出显着的相关性,与部分产量构成因素杂种优势表现出显着相关性,结果难以用于杂种优势预测。基于叁个产量构成因子相关标记遗传距离与对应的杂种对照优势相关性显着性水平在两年材料中表现不完全一致。其中千粒重相关标记遗传距离可以用于杂种优势预测(r=0.536**,r=0.283**),单株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相关标记遗传距离与对应性状杂种优势在各水平部分表现为显着相关性,难以用于杂种优势预测。(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2-04-01)

肖华贵,陈静,李超,饶勇[5](2007)在《双低、高产、抗(耐)病杂交油菜黔油12号的选育研究 Ⅲ.杂交种选育、指纹图谱及杂种优势与分子标记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黔油12号系用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隐性雄性不育系SAB-3与双低恢复系双168组配的杂交组合,于1999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该品种具有适应性强、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等优点。其商品菜籽芥酸含量0.5%,硫苷含量25.2μmol/g,含油量39.2%。对杂交种及亲本进行产量和经济性状考察,结合RAPD标记DNA多态性分析,进行杂种优势比较,其产量、经济性状的中亲优势、超亲优势、杂种优势指数与DNA多态性预测的结果趋势基本一致,筛选出9条引物用于分子鉴定,对品种纯度鉴定和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分子水平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07年07期)

张礼霞,王林友,张利华,何祖华,金庆生[6](2007)在《用Rim2超级家族分子指纹鉴别杂交水稻及预测杂种优势》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5对Rim2引物对21份籼稻和20份粳稻材料进行了DNA指纹扩增,共扩增出38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26条,多态性水平为69.64%;粳稻平均多态性水平为56.67%,明显高于籼稻。根据Nei’s遗传距离计算获得的聚类树状图表明,参试21份籼稻材料聚为6组,20份粳稻材料聚为7组。亲缘关系分析表明,Rim2分子指纹可以区分多数的籼稻或粳稻材料,且显示出材料的遗传特征。考察部分籼稻和粳稻杂交组合的产量对照优势与双亲间遗传距离的关系,发现杂交粳稻的遗传距离与杂交优势表现出相关性,而杂交籼稻无此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冯改静[7](2006)在《白灵菇孢子紫外线诱变杂交及F1代杂种优势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白灵菇是珍稀,高档的食用菌之一,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目前已广泛开展白灵菇的栽培研究,但育种较少,所以通过诱变育种获得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白灵菇菌株是当今研究的工作重点。 本实验以10个白灵菇菌株为选择亲本的实验材料,采集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对其单孢子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获得诱变后的单核菌丝,然后进行配对重组,从而育成新品种。 通过对10个白灵菇菌株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农艺性状,产量及出菇早晚的结果比较发现,在25℃恒温下,白灵6号,白灵9号和白灵3号菌株在PDA平皿培养基上生长速度较快;经济性状较好的菌株是白灵3,白灵9,白灵6,白灵7,白灵10;产量较高的菌株是白灵3,白灵6,白灵10;出菇较早的是白灵3,白灵4,白灵10。 应用垂直板聚丙烯酰凝胶电泳方法,对10个来源不同的白灵菇菌株的菌丝体进行了酯酶同工酶测定,分析了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各菌株在酶谱上有丰富的表达,且在Rf值0.160处都出现一条稳定的一致的基本酶带,但在酶带数,Rf值及酶活性上菌株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10个菌株的相似系数在0.2000-1.000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差异,但从总体看来菌株间差异并不显着。 通过孢子紫外线诱变,然后配对组合获得了58个新组合,同样采取垂直板聚丙烯酰凝胶电泳方法,对诱变亲本及新组合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在杂交子代中出现了26个“杂种新酶带”和“互补型酶带”,杂种优势较强,这样的组合有望选出优良新品种。(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06-06-15)

冯改静[8](2006)在《白灵菇亲本筛选与紫外线诱变、杂交及杂种优势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白灵菇是珍稀,高档的食用菌之一,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目前已广泛开展白灵菇的栽培研究,但育种较少,所以通过诱变育种获得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白灵菇菌株是当今研究的工作重点。 本实验以10个白灵菇菌株为选择亲本的实验材料,采集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对其单孢子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获得诱变后的单核菌丝,然后进行配对重组,从而育成新品种。 通过对10个白灵菇菌株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农艺性状,产量及出菇早晚的结果比较发现,在25℃恒温下,白灵6号,白灵9号和白灵3号菌株在PDA平皿培养基上生长速度较快;经济性状较好的菌株是白灵3,白灵9,白灵6,白灵7,白灵10;产量较高的菌株是白灵3,白灵6,白灵10;出菇较早的是白灵3,白灵4,白灵10。 应用垂直板聚丙烯酰凝胶电泳方法,对10个来源不同的白灵菇菌株的菌丝体进行了酯酶同工酶测定,分析了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各菌株在酶谱上有丰富的表达,且在Rf值0.160处都出现一条稳定的一致的基本酶带,但在酶带数,Rf值及酶活性上菌株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10个菌株的相似系数在0.2000-1.000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差异,但从总体看来菌株间差异并不显着。 通过孢子紫外线诱变,然后配对组合获得了58个新组合,同样采取垂直板聚丙烯酰凝胶电泳方法,对诱变亲本及新组合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在杂交子代中出现了26个“杂种新酶带”和“互补型酶带”,杂种优势较强,这样的组合有望选出优良新品种。(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06-06-15)

王俊玲[9](2004)在《杏鲍菇杂交亲本的筛选及F1代菌株杂种优势的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杂交育种是通过单核菌丝的杂交配对达到基因重组目的的方法,从世界各先进国家育种工作现状来看,杂交育种仍是育种中应用最广、效果最显着的一种方法。杏鲍菇是珍稀、高档的食用菌之一,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目前,已广泛开展杏鲍菇的栽培研究,但育种较少,所以通过杂交育种获得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杏鲍菇是当今研究的工作重点。 本试验以14个杏鲍菇菌株为试验材料,通过选择不同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单孢分离获得单核菌丝,然后进行配对杂交;通过遗传物质的重组,综合两亲本的优良性状,克服亲本原有的不良性状,从而育成符合人们需要的具有杂种优势的新品种。 通过对14个杏鲍菇菌株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农艺性状,营养成分,产量以及早熟性状的比较结果发现,产量较高的菌株为PL14,PL17,PL15;经济性状好的菌株是PL15,PL16,PL17和PL3;在24℃恒温下PL2和PL12菌株在母种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比较快;耐高温的菌株为PL7,PL11,PL14;PL14菌株为早熟的品种。 应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电泳方法,对14个来源不同杏鲍菇菌株的菌丝体进行了酯酶同工酶检测,分析了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并用聚类的方法对菌株间的遗传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菌株在酶谱上有丰富的表达,且在Rf值0.672处都出现一条稳定一致的基本酶带,但在酶带条数、Rf值及酶活性上菌株之间存在着差异,个别菌株有特征的酶带,14个菌株的相似系数在0.333~1.000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差异,但从总体来看它们之间的遗传变异并不丰富,从而说明现有的杏鲍菇种质资源比较狭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菌株的地理分布与遗传差异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通过采用平均连锁聚类分析方法,对14个杏鲍菇的相似系数进行聚类,结果发现,大部分是类间组合杂种优势较强,类内组合杂种优势较弱,因此,杂交亲本应选择不同类的菌株。通过单孢分离、配对杂交获得95个新组合,同样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电泳方法,对杂交亲本与杂交新组合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在杂交子代中出现22个“杂种新酶带”和“互补型酶带”,杂种优势较强,这样的组合有望选出优良品种。(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04-06-15)

赵桂琴[10](2002)在《早熟禾的人工杂交及杂种优势预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草地早熟禾品种间及其与变种扁秆早熟禾之间进行了人工去雄杂交 ,对各杂交组合的后代进行了杂种优势预测 ,结果表明品种间杂交中莫诺波利草地早熟禾和瓦巴斯草地早熟禾的杂种在产草量方面有较强的优势 ,品种与变种杂交中扁秆早熟禾与思托佩草地早熟禾的杂种优势较强(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02年01期)

杂交杂种优势预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取新育成的水稻7个恢复系和4个不育系以及经典不育系冈46A进行杂交得到15个杂交组合,分析F1组合性状间的关系探究单株产量的主要构成因子,计算出F1代产量的超亲优势,筛选39个与功能基因连锁紧密的SSR标记,来考察F1代各个性状关联的功能基因连锁标记的杂合率,并按照不同的方式建立模型并比较模型的可信度。结果表明:四川地区水稻单株产量主要受穗实粒数及千粒重的影响;考虑千粒重、结实率、穗实粒数、有效穗4个性状的预测模型仅考虑穗实粒数及千粒重2个性状的预测模型参数可信度更高;由于四川地区年均日照时间短,有效穗数的提升对单株产量提升影响较小,在使用分子标记预测杂种优势时,不选择有效穗相关功能基因的连锁标记,可以提高预测模型可信度。本研究建立了预测杂种F1代水稻单株产量的超亲优势模型,可为水稻育种亲本组合选配提供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杂交杂种优势预测论文参考文献

[1].徐忠,张哲,孙浩,张向喆,徐宁迎.金华猪与杜洛克、长白猪、大白猪杂交的杂种优势预测[J].中国畜牧杂志.2019

[2].付航,向珣朝,许顺菊,杨博文,王琦.一种利用分子标记杂合率预测四川地区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的方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

[3].王林友,张礼霞,勾晓霞,范宏环,金庆生.利用InDel标记鉴定浙优系列杂交稻籼粳属性和预测杂种优势[J].中国农业科学.2014

[4].杨蛟.水稻产量功能基因标记用于叁系杂交稻亲本遗传多样性研究及产量杂种优势预测[D].重庆大学.2012

[5].肖华贵,陈静,李超,饶勇.双低、高产、抗(耐)病杂交油菜黔油12号的选育研究Ⅲ.杂交种选育、指纹图谱及杂种优势与分子标记预测研究[J].种子.2007

[6].张礼霞,王林友,张利华,何祖华,金庆生.用Rim2超级家族分子指纹鉴别杂交水稻及预测杂种优势[J].作物学报.2007

[7].冯改静.白灵菇孢子紫外线诱变杂交及F1代杂种优势的预测[D].河北农业大学.2006

[8].冯改静.白灵菇亲本筛选与紫外线诱变、杂交及杂种优势预测[D].河北农业大学.2006

[9].王俊玲.杏鲍菇杂交亲本的筛选及F1代菌株杂种优势的预测[D].河北农业大学.2004

[10].赵桂琴.早熟禾的人工杂交及杂种优势预测研究[J].草业学报.2002

论文知识图

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亲本及子代间的亲缘关系树状图2黄瓜子叶期(C)和幼苗期(D)的酯酶...各种杂交模式的群里间遗传距离DJLJYJDL...二元杂种肉猪的群里间遗传距离2.2.2叁元...二元杂种猪繁殖性能和健康性状的群里间...

标签:;  ;  ;  ;  ;  ;  ;  

杂交杂种优势预测论文_徐忠,张哲,孙浩,张向喆,徐宁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