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近临界流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流体,临界,两相,光气,通道,换热,超临界。
超近临界流体论文文献综述
张雷,李宏远,吴浩君,汪跃,刘洪洲[1](2017)在《高倾角近临界油气藏流体及开发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渤中13-1油田高倾角近临界油气藏在开发过程中,当地层压力下降到饱和压力以下后,油井生产气油比依然稳定,针对该异常现象,通过流体PVT实验、油气表面张力测试实验和储层孔喉特征分析,结合实际生产资料对该油藏产生异常生产动态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属于临界—近临界态流体,相态受温度影响大,表现为构造高部位为近临界挥发性油藏,构造低部位为近临界凝析气藏;存在"上重下轻"的组分梯度特点,即构造顶部的流体最重,随着深度增加,重质组分含量逐渐减小,构造低部流体最轻;低于饱和压力后油气体系属于低界面张力体系,形成自由气相的时间长,延缓了脱气进程;储层孔洞发育,但孔喉比大,在贾敏效应的作用下形成大量"阁楼气",不能参与流动。该研究丰富了高倾角近临界油气藏的开发实例,对同类油田的开发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特种油气藏》期刊2017年03期)
王鉴,王璐,祝宝东,张建伟,孟庆明[2](2015)在《近临界流体在聚合物改性及加工过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近临界流体在辅助聚合物改性和聚合物加工过程(如聚合物微孔发泡、聚合物微粒化以及纯化等)中的应用进展。(本文来源于《塑料科技》期刊2015年04期)
陈林,张信荣[3](2015)在《微通道内近临界流体瞬态混合与换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微尺度条件下功能性流体换热与流动已经成为极具潜力和挑战性的课题,在化工、医药、传热与能源利用等系统中获得广泛应用。超临界CO_2流体作为一种天然替代性环保工质,在相关细微尺度下已证明具有良好的热力学性能。本研究采用了数值计算的方法对近临界CO_2流体在微通道内流动稳定性和换热特性进行了系列的探索。研究发现,在靠近临界点的相对较宽泛的区域内,流体具有强膨胀特性和低热扩散特性,从而在微尺度条件下产生局部旋涡流动,大大促进了微尺度的混合和对流换热效率。进一步,研究针对这种微尺度局部涡动进行了机理分析,获得了微通道内近临界流体瞬态换热和超临界热膨胀效应特性。(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赵于,毕勤成,吕海财[4](2015)在《亚临界与近临界压力下垂直上升管内气-液两相流体摩擦阻力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超临界600mW直流锅炉水冷壁管内气-液两相流体为研究对象,试验段尺寸为25×4 000mm,材质为1Cr18Ni9Ti.在压力为11~21MPa,质量流速为600~1 200kg·m-2s-1,干度为0~1的工况范围内,研究了工质压力、质量流速及质量含气率等参数对单相及气-液两相流体摩擦阻力的影响.在本文所获得的试验数据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拟合出可用于工程实际中计算水冷壁管内气-液两相流体摩擦阻力的关系式.(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张雪彤,胡书敏,张荣华[5](2014)在《地壳深部流体的近临界区气相迁移金属和气相里纳米矿物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超临界流体相分离流动反应装置研究含金属的流体从超临界流体转变为气体和液体两相不混溶流体的过程。发现金属在气体和液体两相不混溶区的气-液间再分配,许多成矿元素如金、铜、锡、锌等可以进入气相。实验是制备一种含金属的NaCl-H2O,NaHCO3-NaCl-HCl-H2O溶液。在25~8MPa,400~250°C条件下,实现从超临界流体转变为气体和液体两相流体的相分离过程。实验证明这些金属可以在气相里分布和迁移。这对于认识深部含金属流体性质和金属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0:流体地球科学与巨型成矿带及重大自然灾害成因论文集》期刊2014-10-20)
陈林,张信荣[6](2014)在《近临界流体微通道内流动稳定性和换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尺度条件下的化工、医药、传热与能源利用等系统的研究已经成为极具潜力和挑战性的课题.相应条件下流体流动和换热的分析必须考虑尺度效应所带来的系列问题.该研究采用了数值模拟方法对近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在微尺度通道内的流动稳定性和换热特性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在近临界区域内由于流体较强的膨胀特性和较低的热扩散特性,在微尺度几何条件下会产生瞬态不稳定的漩涡流动.该种条件下微尺度对流换热和混合效率都得到了大幅提高.进一步,研究针对微尺度局部稳定性演化进行了机理分析并应用了参数估计,总结获得了微通道内近临界流体瞬态换热和混合的基本特性.(本文来源于《应用数学和力学》期刊2014年03期)
侯大力,高黎惠,刘浩成,张梅珠,崔飞飞[7](2013)在《近临界态凝析气藏地层流体特殊相态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种典型的近临界凝析气藏地层流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可实时监测录像的可视化DBR-PVT实验装置,开展了不同温度下地层流体在近临界区的超临界态奇异临界乳光现象观测实验、等组成膨胀实验以及注CO2增溶膨胀相态配伍性实验研究。通过对近临界区超临界乳光现象的观测,发现在超临界温度压力区域内受超临界流体密度涨落的影响,在背景光源照射下流体会呈现出"临界乳光"折射现象,从透明的金黄色渐变为浅棕色、红棕色,最后转变为完全不透光的灰黑色,整个过程具有强烈的乳光特征;通过不同温度下的等组成膨胀实验,测试了超临界区地层流体的饱和压力、偏差因子、黏度、密度、反凝析液量变化特征和临界点的p-T范围;通过注CO2增溶膨胀实验,测试了不同比例CO2与凝析油混溶情况下,凝析油饱和压力的变化情况。所得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近临界复杂流体的超临界相态特征及超临界区热力学模型的适应性,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13年11期)
李华光[8](2011)在《近临界流体射流和钝体稳焰燃烧不稳定性的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燃烧器中燃料和氧化剂的掺混特性和燃烧不稳定性是两个重要的问题,燃料与氧化剂良好的掺混是提高燃烧效率的首要条件,稳定的燃烧对于保持燃烧器工作的持续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对射流的混合特性和钝体稳焰预混燃烧不稳定性两个问题做了详细研究,并针对模拟问题的特殊要求发展了相应的数值方法。在高压燃烧器(如涡轮发动机、柴油机)中,燃料由液体状态(亚临界)喷射进入高温高压(超临界)环境的燃烧室。燃料由亚临界状态转变为超临界状态的过程中,临界点附近物性会发生剧烈的变化,比如急剧增长的热膨胀系数和可压缩系数、快速变大的等压比热和变弱的热扩散性等。这种物性的剧变对于流体的流动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导致其异于常态流体的流动现象和掺混机理。同时,这对数值方法尤其是边界条件的处理也提出新的挑战。为了研究近临界流体剧烈的物性变化对流动和掺混的影响,本文采用尽可能准确的真实流体状态方程、物性模拟方法和数值计算方法,并基于特征方法和预处理方法发展了适用于全流体状态和全流动速度范围的边界条件处理方法,通过多个典型算例对该方法做出严格的验证。即使流场内流动变化复杂剧烈,该方法可以保证在边界处也不发生明显的非物理波反射和流场扭曲,使边界条件对内部流场的非物理干扰降低到可以忽略的水平。另外,该方法相对于简单的边界处理方法提高了计算效率。为了研究近临界流体射流流动中剧烈变化物性的影响,本文模拟了低温高密度、中性(入射流体和初始流场流体密度相同)和高温低密度流体射流,通过近临界流体射流和理想气体射流的比较分析,揭示了近临界流体射流的独特机理。在中性射流情况下,相对于理想气体射流,近临界流体射流中斜压效应和体积膨胀效应具有明显的影响。这两种效应使得近临界流体射流更不稳定,加速了射流流体和周围流体的混合。在低温高密度射流情况下,近临界流体的弱热扩散性使射流流体和环境流体之间形成较大的密度分层,使剪切层更加稳定,从而抑制了射流的发展和流体间的混合。高温低密度射流情况下,近临界流体射流和理想气体射流的演化和发展情况基本相近,这是由于低密度射流表现出来的稳定性不再像前面两种射流受剪切层的控制,而是一种与射流尺寸和密度比相关的绝对不稳定性。钝体稳焰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燃烧器中的稳焰方法,如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室和工业燃烧炉等。本文采用大涡模拟方法结合level-set火焰片湍流燃烧模型,对钝体稳焰器中贫燃预混燃烧不稳定性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详细分析了燃烧流动和冷态流动的不同流场结构,阐明了相关的流动机理。通过调节入口边界声学条件改变燃烧器声学环境,模拟了稳定燃烧和不稳定燃烧两种不同情况,证实了燃烧室内声场环境对燃烧不稳定性的重要影响。通过对不稳定燃烧情况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燃烧不稳定性的形成机理,钝体后缘分离剪切层卷起的涡和燃烧室的一个声学模态会产生共鸣,共鸣声学模态对应的压力脉动主导了剪切层卷起涡的频率,卷起的涡引起了火焰的周期性拍动,进而导致了周期性变化的放热,并为声波提供了能量,这样一个循环过程形成后,就产生了不稳定燃烧。(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1-09-01)
王美霞,韩吉田,邵莉[9](2011)在《近临界压力区临界热流密度的流体模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扩大现有的临界热流密度(critical heat flux,CHF)流体模化技术的适用范围,提高其预测精度,以制冷剂R134a为介质,对近临界压力区的流动沸腾CHF进行流体模化研究。研究了压力对流动沸腾CHF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HF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降低。基于Ahmad补偿失真模型,在流速模化因子和入口条件模化因子的基础上,引入压力模化因子,对经典流体模化模型进行改进。将CHF查询表的模化结果与R134a流动沸腾CHF实验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吻合较好。改进的模化模型适用于近临界压力区,计算结果精度较高,计算也较简单。(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20期)
朱宪,万雪亮,朱广用,樊琪[10](2010)在《超(近)临界流体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超(近)临界流体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内容涉及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处理工业废弃物及溶剂替代方面的应用,超临界水在处理难降解有机物及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领域的应用及超临界流体技术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0年10期)
超近临界流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综述了近临界流体在辅助聚合物改性和聚合物加工过程(如聚合物微孔发泡、聚合物微粒化以及纯化等)中的应用进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近临界流体论文参考文献
[1].张雷,李宏远,吴浩君,汪跃,刘洪洲.高倾角近临界油气藏流体及开发特征研究[J].特种油气藏.2017
[2].王鉴,王璐,祝宝东,张建伟,孟庆明.近临界流体在聚合物改性及加工过程中的应用[J].塑料科技.2015
[3].陈林,张信荣.微通道内近临界流体瞬态混合与换热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5
[4].赵于,毕勤成,吕海财.亚临界与近临界压力下垂直上升管内气-液两相流体摩擦阻力特性试验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5].张雪彤,胡书敏,张荣华.地壳深部流体的近临界区气相迁移金属和气相里纳米矿物的发现[C].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0:流体地球科学与巨型成矿带及重大自然灾害成因论文集.2014
[6].陈林,张信荣.近临界流体微通道内流动稳定性和换热特性研究[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4
[7].侯大力,高黎惠,刘浩成,张梅珠,崔飞飞.近临界态凝析气藏地层流体特殊相态行为[J].天然气工业.2013
[8].李华光.近临界流体射流和钝体稳焰燃烧不稳定性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
[9].王美霞,韩吉田,邵莉.近临界压力区临界热流密度的流体模化[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
[10].朱宪,万雪亮,朱广用,樊琪.超(近)临界流体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J].化学工程.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