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维荣[1]2004年在《甘蓝迟抽薹基因的RAPD标记及种质资源的筛选》文中认为甘蓝是一种世界性蔬菜,由于其具有适应性广,耐寒性强和一定的耐热性等特点,因此在引入我国后发展很快,分布也很广。但近些年来,由于气候条件的反常、栽培方式的变更,甘蓝未熟抽薹的现象时有发生,为解决这一问题,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就是培育出迟抽薹甘蓝品种。本试验是利用混合分离群体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将F2群体中研究的抽薹性状的个体分为两组,构建两DNA池,然后利用RAPD标记分析,在两个混合池之间寻找与甘蓝迟抽薹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利用该标记来鉴定22份甘蓝材料的抗抽薹性。本试验具体得出如下结论:1. 以亲本抗抽薹材料C和亲本易抽薹材料F在春化处理后的抽薹时间为标准,确定了F2群体在春化处理后,抽薹情况是,早抽薹植株:中间型:晚抽薹植株为1:2:1,因此得出了甘蓝的抽薹性状虽然为数量性状,但在迟抽薹基因中可能存在一个类似于质量性状的主效基因。2. 通过亲本C、F对105条随机引物进行筛选,共有87个引物获得了扩增产物,出现的谱带总数为592条。从中选出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共19条,其中在两DNA池中扩增出条带清晰,重复性、多态性好的引物只有一条即N1。N1引物在两DNA池之间扩增出一差异片段N1-750,经DNA池的各单株及F2两极端群体的单株检测,N1-750确实与甘蓝迟抽薹基因相连锁,连锁距离为7.9cM。3. 用筛选出来的19个引物对22份材料进行RAPD分析,其中6个引物扩增出的条带清晰,重复性好,共得到44条多态性条带。经UPGMA聚类分析,以遗传距离0.627为阈值,将供试的22份材料聚为七类。4. 用已标记出的连锁基因N1-750验证了材料a、b、c和d为抗抽薹材料,u和v属于易抽薹材料,同时鉴定出e、g、i、j、k和m属于抗抽薹材料。
张素君[2]2013年在《萝卜种质资源耐抽薹性鉴定评价及相关基因的克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萝卜(Raphanus sativus L.)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先期抽薹是萝卜春播生产中的主要问题之一。选育耐抽薹品种、深入研究抽薹开花的调控机理,是解决萝卜先期抽薹、进行开花调控的根本途径。本研究以具有代表性的萝卜自交系为材料进行耐抽薹性鉴定及分子标记筛选,对成花路径上的关键基因FLC、FRI和LFY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完善了萝卜耐抽薹性调查的评价标准,为进一步挖掘萝卜抽薹开花关键基因、耐抽薹优异种质创新及品种选育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国内外73份代表性萝卜自交系为材料,将种子在4春化处理21d后播种于温室,对萝卜耐抽薹性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田间生长136d时,9份国外材料仍未显蕾,表现为极耐抽薹,其中来源于韩国(6份)和日本(1份)的大萝卜资源共7份,来源于日本的黑萝卜和俄罗斯的樱桃萝卜各1份。采用7个指标对显蕾开花的64份萝卜种质进行系统评价分析表明,次数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7个指标在不同材料间的差异显着。显蕾期和开花期的相关性达到极显着水平(0.92),二者均可作为评价萝卜抽薹早晚的指标。抽薹速度分别与花期薹高、薹高差和抽薹天数的相关性达到极显着水平,较好地反映了不同萝卜种质的抽薹快慢。分别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评价64份萝卜种质的耐抽薹性,不同耐抽薹性的种质均能被区分开,2份耐抽薹种质的评价结果一致。2.以64份萝卜种质为试验材料,筛选在RadishBase数据库中检索获得的11对与开花基因相关的SSR引物,结果显示有5对引物存在多态性,其中UN03188-1与显蕾期和开花期均呈显着相关。选取萝卜及其近缘物种已经获得的8个不同类型的标记对34份抽薹性代表材料进行分析,只有SCAR1和InDel有目标条带,但与耐抽薹性连锁不明显。3.以极耐抽薹材料YR和极不耐抽薹油萝卜材料PP的cDNA为模板,分别克隆获得一个FLC基因的cDNA全长,两个序列间存在15个碱基的差异,能够引起8个氨基酸的改变。二者在17-78位序列均含有MADS super family保守结构域,其中2个氨基酸差异处于保守结构域中。二者相对分子式为C959H1624N274O299S5和C950H1604N272O305S6,理论等电点分别为9.08和7.80,差异较为明显。萝卜、甘蓝和白菜的FLC转录因子编码区均十分保守,相似度达96.13%。以极耐抽薹材料YR和极不耐抽薹材料油萝卜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获得FRI和LFY基因各一个拷贝的DNA全长,扩增获得的序列没有差异。FRI和LFY均含线粒体预测导肽,推测的的氨基酸序列与芸薹属进化关系较为相近,与最相近序列的相似度分别为80.17%(甘蓝型油菜,H6VVI6)和55.17%(萝卜,B7XD70)。
张万萍, 李晓慧, 马超, 裴芸, 邓代信[3]2017年在《萝卜抽薹机制及耐抽薹种质资源选育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萝卜是我国广泛栽培的重要蔬菜作物,但先期抽薹成为严重影响萝卜品质和产量的重要因素,选育耐抽薹萝卜品种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手段。该研究通过分析近年来在萝卜耐抽薹性的遗传、生理生化和分子机制,以及萝卜耐抽薹种质资源的鉴定和培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更深入了解萝卜耐抽薹的机制、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雄性不育性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为耐抽薹萝卜新种质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杨丽梅, 方智远, 刘玉梅, 庄木, 张扬勇[4]2011年在《“十一五”我国甘蓝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甘蓝遗传育种取得了显着成绩:引进和创新出一批优异的甘蓝种质资源;抗病、抗逆等常规育种技术和以分子标记、小孢子培养、转基因为代表的生物技术育种技术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雄性不育系在制种中的规模化应用大大提高了杂交种的种子质量;育成58个商品性好、抗病、抗逆性强的甘蓝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本文综述了近五年我国甘蓝种质资源、新品种选育、育种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卓祖闯[5]2009年在《大白菜耐抽薹性状遗传规律分析及其分子标记的筛选》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大白菜耐抽薹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与耐抽薹性状分子标记进行了分析和筛选研究,其中主要内容如下:1、以大白菜易抽薹自交系06S1703和耐抽薹自交系06J32形成的P_1、P_2、F_1、F_2、B_1和B_2等6个世代为材料,应用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对大白菜的抽薹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白菜的抽薹性受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其中两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分别为-3.5758和-13.619,显性效应值分别为-3.7552和-2.2577。B_1、B_2和F_2世代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7.95%、95.13%和96.25%,只在B1群体中检测到多基因效应,遗传率仅为1.39%,说明大白菜的抽薹性是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可以进行早期选择。2、研究了与大白菜耐抽薹基因紧密连锁的RAPD、SRAP、RSAP、SSR、SCAR分子标记,利用大白菜耐抽薹品种和易抽薹品种杂交的F_2群体为材料,通过田间调查,采用极耐抽薹单株和极早抽薹单株分别构建易抽薹DNA混合池和耐抽薹DNA混合池,筛选了RAPD、SRAP、RSAP、SSR标记等引物。结果表明:在所筛选的500多个RAPD随即引物中,有1个与耐抽薹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其随机引物为S430,扩增的特异谱带经测序分析片段约长1244bp。在99对SRAP引物和150对RSAP引物中分别找到了1个与易抽薹基因连锁的SRAP标记和1个与耐抽薹基因连锁的RSAP标记。
胡泽凡[6]2018年在《甘蓝型油菜杂交亲本遗传评价与特异标记开发》文中指出油菜在中国是种植面积最大的油料植物,近70年来,油菜育种工作者通过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大大的改良提高了油菜的品质和产量,选育出了很多的优良品种。但近年来,由于与粮食作物争地的现象严重,导致长江流域油菜面积萎缩,为解决我国食油安全问题,油菜育种家提出北上南移的策略。为响因应这一策略,找到一种简单、快速、稳定、准确的方法对油菜品种进行种质鉴定,本实验将50份湖北油菜育种公司的优良油菜亲本品系在广西南宁进行引种观察并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在此基础上,选取其中3个优良亲本材料利用RAPD技术筛选特异分子标记并转化为稳定的SCAR分子标记,为上述亲本所配制优良组合的室内分子标记纯度鉴定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也为保障商品种子质量及农户的权益创造条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引自湖北的50份甘蓝型油菜品系在广西南宁均能通过春化,全部正常开花结实,该批材料全部引种成功。进一步观察育性表现发现其中37份品系雄性器官发育正常,表现为雄性可育,13份品系雄性器官发育不正常,表现为雄性不育。2从100条RAPD引物中筛选63条多态性好的引物对50份甘蓝型油菜品系进行PCR扩增,PCCR产物大小范围为100 bp-1600 69,PCR扩增条带数范围为2-18条。63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451条带,其中多态性带451条,多态性比例为100%,表明这些油菜亲本多态性丰富。3利用UPGMA方法对RAPD分子标记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可将50份油菜品系分为3大类,其中第一类包含20个品系,其中9个为可育系,11个为不育系;第二大类包含23个品系,其中20个为可育系,3个为不育系;第叁大类有5个品系,其中2个为可育系,3个为不育系。可育系和不育系在3大类中均有分布,但不育系主要分布在第一大类,可育系主要分布在第二大类。4筛选获得高产优质组合5-13009×5-1135,T11×5-1135对应的亲本之间的4条差异RAPD分子标记条带,将这些片段经过回收、克隆、测序并根据序列分别设计了引物,成功将RAPD标记转化为SCAR标记。5利用上述SCAR标记对3个亲本品系及2个组合的手工杂种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在上述材料中均能扩增出条带,与预计结果吻合,说明SCAR标记可以利用于更加简便、准确、快捷的鉴定2个油菜高产组合的大田制种种子纯度。
马英夏[7]2012年在《甘蓝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SSR标记分析和F_1纯度鉴定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通过对甘蓝植物学性状的调查和SSR标记对113份甘蓝资源材料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开展了甘蓝SSR分子标记鉴定杂交种纯度与田间形态学鉴定纯度一致性的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甘蓝113份资源材料利用筛选出的31对引物进行SSR分子扩增,共得到212条清晰可读的条带,其中203条为多态性条带,9条为非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95.8%,平均条带数为7.07。2. 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甘蓝113份资源材料,其遗传相似系数在0.56~1.00之间。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605时,甘蓝资源材料被分为两大类;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66时,甘蓝资源材料被分为八类,其中大部分国内资源材料间遗传距离小,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国外资源材料间遗传距离较大,亲缘关系较远。3.利用甘蓝8个主要植株形态指标聚类分析113份资源材料,其遗传相似系数在0.70~1.00之间。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32时,113份资源材料被聚为五大类,其中,第1、2类资源材料在形态上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第3、4、5类资源材料在形态上相互间差异较大。4.300对SSR引物对“秦甘50”杂交种及其父本B6和母本Y8的DNA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上进行扩增筛选,获得1对具有双亲互补带型的引物SR1019,其可用于“秦甘50”杂交种纯度鉴定。5. SSR分子标记是一种快速、准确鉴定杂交种纯度的方法,甘蓝杂交种“秦甘50”通过SSR分子标记鉴定纯度为96.3%,田间鉴定纯度为96.0%,两者鉴定结果一致性高达99.7%。
参考文献:
[1]. 甘蓝迟抽薹基因的RAPD标记及种质资源的筛选[D]. 曹维荣. 东北农业大学. 2004
[2]. 萝卜种质资源耐抽薹性鉴定评价及相关基因的克隆分析[D]. 张素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3]. 萝卜抽薹机制及耐抽薹种质资源选育的研究进展[J]. 张万萍, 李晓慧, 马超, 裴芸, 邓代信. 北方园艺. 2017
[4]. “十一五”我国甘蓝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杨丽梅, 方智远, 刘玉梅, 庄木, 张扬勇. 中国蔬菜. 2011
[5]. 大白菜耐抽薹性状遗传规律分析及其分子标记的筛选[D]. 卓祖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6]. 甘蓝型油菜杂交亲本遗传评价与特异标记开发[D]. 胡泽凡. 广西大学. 2018
[7]. 甘蓝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SSR标记分析和F_1纯度鉴定研究[D]. 马英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